前言:

在上一篇内容 如何享受一场音乐会(上)中我们了解了作为一个观众应该如何著手欣赏音乐会,以及介绍了一些入门音乐知识的小窍门。

那么本期我们来说一下入门过后应该如何进阶和发展。

也就是懵X三联问,之「我在哪?」,和「我要去哪?」。

接下来你大约会花掉20分钟时间看完下面这些文字。

坚持就是胜利!??

一,你在使用一种社会功能

上一篇里我们说到了为什么你会想要去听音乐会。的确有很多人觉得音乐会现场质量不一定特别有保证,在录音技术发展后,他们也许会更倾向于在家开著高清音响聆听柏林爱乐乐团的专辑CD。

然而,音乐是一种非语义性和非造型性的艺术,音乐会现场就是承载这种将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如此在家足不出户就可以完美的欣赏一场交响音乐会,你觉得可能吗?如果不在现场,你真的能够领会管弦乐复杂的层次气势磅礴的合唱作曲技术的繁复之美?并且还能够观看到表演者在音乐情绪中丰富的表情以及肢体语言

音乐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它只能通过音响的运动来表现,只能以象征、模拟、暗示、抽象、概括的方法间接的显现,因此它的认识功能就没有其他艺术直观和强烈。如果想要通过音乐来认识外部现实世界,就必须有把握音乐,有能够使用音乐这样一种工具的能力。这样的能力可以通过大量地听,积累深层次的欣赏经验获得,或也可以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来培养。

1

使用音乐的认识功能

作为一个去音乐会现场的普通观众,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的是以积累「听」的经验来获得音乐的第一种社会功能——认识功能

前一篇我们说过,听音乐会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相关的音乐背景知识。在演出前或后你都可以做一些音乐知识的小调查,不过除此之外,去音乐会现场的关键还是于听,用心去听

举个例子,某天你去听了一场演奏的全是著名歌剧选段的交响音乐会。当你第一次听到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里面的选段《今夜无人入睡》时,你感觉全身都起了鸡皮疙瘩,实在是被这首曲子震撼和感动坏了。你回家可能会迫不及待地把整首歌剧从网上下载下来,因为好奇心驱使你更深入的去了解整部歌曲作品,你想要寻找到这首《今夜无人入睡》咏叹调是在剧情的哪一部分出现的,为什么只有男高音独唱,这首的前后关系是什么,什么是咏叹调,以及有可能还会再查查演唱者男高音是谁等等。。。

所以,利用好音乐的这一认识功能,你一定要听全曲,即整部音乐作品。

每一部经典作品都有它留史千秋的根源,只有了解了全曲,才能领会作品最伟大的一面,以及为什么它的伟大可以超越时代。

每一首曲子都可以联系到其他的作品。

你还可以去寻找感兴趣的作曲家所写的其他曲目,发现到更多感动你的音乐。

当你听到音乐中某些音响特征与现实世界的某种情绪和情感相似时,你会通过「联想」去认识音乐,甚至非音乐因素的其他艺术形式。这时,当多种艺术形式互相补充,表现出来的内容就会更加具体,也更确定其表现出来的意义,那么你听到的这场音乐会的「认识功能」就大大的加强了。

2

使用音乐的教育功能

当你逐渐认识到这部音乐作品所表达出的意义时,也就上升到了解音乐的教育功能了

人是具有情感的动物,会通过乐曲所表现的情感和情绪而被感染。人通过这些感染从而对这部作品的创作者产生「移情」,间接地体会到自己当下对生活的态度。

古典音乐大多数是无标题音乐,就是作曲家没有将他创作的本意用文字方式说明,而是注重于形式的表现。当我们在听这样的音乐时,我们的注意力可以在音乐自身的起伏变化上。是平静是激动?是紧张是放松?是愉快是忧郁?。。。

然而也有很多标题音乐可以直接潜移默化的引导你去领会其中的人生哲学。比如《黄河大合唱》,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首曲子发挥著巨大的影响力,与人们思想意识的紧密联系,鼓舞人心。在当时的政治、道德伦理方面都起到了积极抗日的教育作用

一些宗教乐曲也是发挥了音乐的教育功能。比如巴赫在1733年创作的《B小调弥撒》,至今也时常在基督教堂侍奉表演。

3

使用音乐的美育功能

绝大多数时候,音乐会也发挥了音乐的美育功能

上一篇也说过,很多人来听音乐会觉得它能使人愉悦,放松心情,有满足感。不过仅仅是娱乐作用的话,也太辜负从古至今先哲们对音乐听众们的期望了。一场高水平的音乐会绝对是审美的享受。因为一场高质量的音乐会通过使人快乐和满足,并且令人在心理和思想深层产生美感。长期「听」这样高质量的音乐会就是享受到了审美的教育,从而与自然环境和生活密切联系,你会对事物美好的一面更加敏感。

4

使用音乐的实用功能

最后当你已经「听」的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时,也许你也会开始学会使用音乐这种工具。由于习惯性的听音乐,你的听觉感受能够引起另一种生理反应,也会使人的心理产生变化。逐渐的,你会分得清这些能够打动内心的音乐的实用功能。

你会知道在跑步的时候最好不要听摇篮曲;一家人吃团圆饭的时候最好不要听安魂曲;累一天回家要上床休息的时候最好不要听嗨到天的摇滚乐,等等。。。

音乐会中能够利用的实用功能也很多。比如说有抑郁孤僻性格的人可以经常去听莫扎特作品专场音乐会,去的次数多了,他会变的更倾向于合作乐群。当然,这也是音乐治疗上的重要辅助方式之一。

二,去分享吧!Your words matter!

作为一枚虔诚的听众,你会越来越明白,高质量的音乐会使你的心灵得到滋养,使你满足或者产生喜爱的感觉。你也会越来越意识到其实你自己才是让这场音乐会变的优秀的关键人物。良好的表演者会使曲子在台上变的栩栩如生,良好的听众也会使台上的表演者更加投入到艺术的再次创作当中。

1

礼仪

很多人知道,去听古典音乐会是一件听著蛮高雅的活动,甚至还有一些听众一定要著正装入场。在我们国内虽然不用每次去听现场都穿得太华丽,不需要晚礼服和西装领带,但也尽量避免衣装不整的情况。例如在夏天的时候不要穿人字拖、洞洞鞋、无袖背心进入音乐厅。冬天去条件比较好有暖气的音乐厅时,入场后最好把外套羽绒服之类可能会摩擦出声音的衣物寄存到门口衣帽间,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在音乐进行中,你穿著羽绒服稍微动一动周围的观众就听不到台上的弱音细节对比,心里说不定还怪你让他错过了一个精彩的点。

如果你没有被当场演出主办方所授权,不要使用任何相机拍照或录像,因为这涉及到演出活动的版权问题。手机也一定要完全的静音,网路也最好不要有。如果在音乐进行中你有电话打进来,虽然你没有接,但屏幕在黑暗中突然亮起来也是对你身边的观友们一种打扰。

在演出进行中其实台上最害怕的是那些既是天使又是恶魔的小朋友,所以请一定一定要看好你身边的小朋友。如果他们想在中途出去上厕所,一定要提前教育好他们走路轻声,但可能的话最好还是让他们稍微等一等,当一首曲子演奏结束后再让旁边站著点工作人员带领出去。

最后说一下关于鼓掌的困惑,如果你第一次听音乐会,也实在不知道该不该鼓掌,那就宁可不鼓掌。台下一定有听得懂的观众在合适的时候鼓掌。区别于其他音乐艺术形式,在古典音乐中不能在音乐最激动最高潮的地方鼓掌,也不是每一首曲子结束后都要鼓掌的。在乐章与乐章之间,是一定不要鼓掌的,台上的演奏者也不会站起来鞠躬感谢。

2

座位

选座位是个比较伤脑筋的问题。

你需要提前知道你想要的是怎样的听觉或视觉效果,还要了解音乐会场地座位的排置,由此才能根据演出各档次的票价来决定坐哪里。例如,有第一次去听音乐会的朋友想在音乐会中看到舞台上钢琴独奏家的手,那么你就一定不要买观众席右边的座位,因为钢琴的琴键?都是朝舞台的右方摆置的。

如果你想要更好的听觉感受,看不看台上都无所谓的话,我建议你买楼厢(二楼)最中间靠前的位置。如果只有堂厢(一楼)能选的话,那么就尽量选中间靠后一点的位置。

如果你更想要视觉效果好的话……那只有建议你带一副望远镜了。

万一没有买到合适的座位呢?建议还是去听完整场音乐会,毕竟我们主要还是耳朵在「享受」。

Tip: 通常二楼的票最便宜,但会比一楼二等座位的票更值价。不信你试试。

3

分享

观众/听众,作为音乐会的重要角色,你的感受对于任何与这场音乐会相关的人员来说都极其重要。观众是所有演出人员的衣食父母,无论你懂与不懂音乐,你的真实感受其实就是这些艺术作品存在的意义。无论你的感受是好还是不好,请分享你的感受。我相信任何一位音乐家都乐意听到最真实的表演反馈。舆论会有炒作嫌疑,但对于一位来花了时间和金钱来认真欣赏了音乐会的观众来说,作出一些诚恳的评论,也是不妄此行了

停下来,享受当下

音乐是一种停不下来的音响运动,音乐会也绝对不会停止举办。我们每个人都是观众,每个人都具备当一名良好观众的责任与义务。当你身边有音乐发生时,对它最大的尊重,莫过于停下脚步来享受此刻。

通过聆听音乐会你会学到很多。享受生命中的当下,无论它是美好还是忧伤。因为当下的音乐,永远不会再次出现了。

最后的话:

我写这两篇文章其实不仅仅希望大家能够多多进音乐厅去欣赏音乐会,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明白,学习音乐艺术是打开世界的一种非常美丽的方式。它不会很容易,但它也不难学。万事亨通也靠的是坚持二字。只要值得你去努力,你就值得收获回报。

如果看完后你还不觉得累,请关注,请点赞,请分享。如有任何问题请在座位下方留言。

我们都希望活得真实、通透,直观的感受能够证明现实是否真实存在。少一些烦恼和虚伪,多留一些时间给自己的内心,你的灵魂也会变的生动丰富起来。

***转载请联系后台作者授权

weixin.qq.com/r/fTofG9T (二维码自动识别)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