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男孩反复便血妈妈的粪便移植给儿子治病
2014-08-06

商报讯 (实习生 王鹿 记者 祝洁炜 通讯员 王雪飞)肝脏移植、肾脏移植,如今已不是什么大新闻。可是,你听说过粪便移植吗?最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陈洁为两名小患儿做了粪便移植,一例患儿11岁,患有抗生素相关性肠炎,另一例患儿仅4个多月,患有炎症性肠病。她说,炎症性肠病和抗生素相关性肠炎是消化科的两大顽疾,消化科的医生都很头疼,用粪便移植的方法治疗这两种疾病,国际上正在进行探索性治疗,浙医儿院也是在省内率先开展这方面的探索。

反反复复便血两年

11岁的毛毛是浙江省接受粪便移植第一人。

最近两年,毛毛一直反复便血,前不久转到浙医儿院来治疗。陈洁主任说,经过检查,确认毛毛患的是伪膜性肠炎,这是一种抗生素相关性肠炎。毛毛住进了医院,使用抗生素和益生菌治疗,治疗一个月后,血便终于止住了。可出院后没多久,血便马上又出现了,只好再次入院治疗。就这样,反反复复四次,每次好不容易住院治好了,出院后不久又复发。病情的反复严重影响了毛毛的身体,他越来越消瘦,心情也很郁闷,甚至对上厕所产生了恐惧感,一看到大便里的血丝,就很难受。

就在家长一筹莫展的时候,陈洁主任告诉他们,有一种叫粪便移植的方法,是否愿意试一试。这种方法还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截止到2012年9月,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的十余位临床医生在医学期刊中报道了自己施行的粪便移植案例,已有约300位艰难梭菌感染或炎症性肠病患者接受过这类治疗。国内这方面的探索比较少,浙江省还没开展过。

利用健康人粪便的肠道菌群

帮助病人建立正常肠道菌群

看著孩子如此痛苦,毛毛父母当即点头,愿意试一试。

陈洁主任向他们详细讲述了粪便移植的原理。浙医儿院消化内科对像毛毛这样的难治性肠炎做过研究,发现与肠道菌群失衡有关系,尤其是肠球菌。陈洁主任说,人们的肠道中都存在肠球菌等条件致病菌,平时由于肠道中大量细菌互相制约,它不会引发什么问题。但在某些时候,比如患者服用抗生素导致肠道有益菌大量死亡时,造成患儿肠道菌群紊乱,这些细菌就会大量繁殖,继而产生疾病。

从理论上讲,可以通过补充益生菌来调整失衡的肠道菌群。然而目前,不管是发酵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酸奶,还是诸如妈咪爱、培菲康之类的益生菌制剂,其中所含的益生菌种类都极其有限。「人体肠道里有近千种菌群,只靠补充几种益生菌,没什么针对性,发挥不了大用处。」陈洁说。

粪便移植是让一名身体健康者提供粪便,这些粪便中含有正常的肠道菌群,粪便经处理后将粪便提取物经过一定的管道送入病人肠道系统中,粪便提取物中的大量的健康人肠道菌帮助病人建立正常菌群,从而化解一些超级致病细菌造成的人体健康危机。

捐献者必须身体非常健康

在实施粪便移植前,要先确定一名身体健康的捐献者,由他捐献用于移植的粪便。

陈洁主任说,粪便属于体液,如果带有能致病的细菌、病毒,就会给被移植者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所以,对于捐献者,要进行包括大便检查、血液检查在内的严格身体检查,需要满足20个条件,比如,不能有艾滋病、梅毒、乙肝等传染性疾病,不能有糖尿病、甲亢等代谢性疾病,不能有慢性腹泻,在捐赠前不能服用抗生素等药物……甚至连20世纪90年代去过欧洲的人,也不能参与捐献,因为那段时间欧洲正流行疯牛病。

目前浙医儿院开展的这两例粪便移植手术,捐献者都是直系亲属,毛毛移植的是妈妈的粪便,另外一个小朋友移植的是奶奶的粪便。陈洁主任说,理论上来说,任何一个身体健康者都可以捐献,之所以选择亲属,是因为亲属不会刻意隐瞒自己的疾病,治疗起来更能保证安全性。

术后孩子的血便消失了

在进行移植前,医生要对待移植的粪便进行处理,先将粪便和生理盐水混合,再经过纱布的过滤,过滤出来的液体用于移植。移植时,医生先用肠镜建立抵达十二指肠的通道,可以从口鼻经由胃抵达十二指肠,也可以从肛门经由直肠抵达十二指肠。然后,将粪便提取物通过建立好的通道送到十二指肠。

移植后第三天,毛毛解了术后的第一次大便,大便上的血丝明显减少。术后第二次大便成形了,也没有血丝了。目前,毛毛接受粪便移植已经半个多月,大便都是成形的,也没有便血,孩子的体重有了恢复,精神也明显好转。陈洁主任说,目前看来,粪便移植的效果不错。但毕竟时间还短,之后会不会复发,有没有潜在的副作用,还有待观察和评估。至于另外一位4个多月的患儿,昨天下午刚刚完成移植,效果如何,还有待评估。据她了解,美国、欧洲、澳大利亚报告的300多例粪便移植患者中,有90%以上的人完全好转。

陈洁主任说,接下去,医院会开展更多例的粪便移植,也希望这个项目能让广大炎症性肠病和抗生素相关性肠炎患者受益。她更期待,随著科技的进步,可以从粪便中提炼出有益菌群,制成干粉制剂,直接用更为便捷的口服方法调节失衡的肠道菌群。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