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龍炮降臨 騰龍SP 70-200/2.8 G2測評發表時間:2017-03-07 來源:色影無忌 作者:威廉小豬 責任編輯:bichao

騰龍作為最老牌的日本光學企業,其產品一向以質優價廉而著稱。特別在新的大光圈定焦系列發布後,騰龍將重點放在了專業SP新品的開發上。最新發布的SP 70-200mm F/2.8 Di VC USD G2就是一支經典的中長焦,也是其SP新設計風格下更新的第一支「大三元」鏡頭。70-200mm F2.8這一規格騰龍歷史上曾經推出過兩支,一代 SP AF 70-200/2.8 Di LD IF Macro 誕生於2007年,配備有微距功能,最近對焦為0.95米。而第二代SP Di 70-200/2.8 VC USD加入了VC防抖並改進對焦馬達,但取消了微距功能。而第三代70-200mm G2聽取了用戶意見,融合了上兩代產品的功能:

  1 最近對焦距離為0.95米

  2 配備了新一代VC防抖系統

  3 配備了更快速的對焦馬達

  4 畫質進一步得到提升

  

  本次測評為了能夠最大程度的給讀者展現騰龍鏡頭的性能,特意找來了尼康剛發布不久的AF-S 70-200mm f/2.8E FL ED VR進行直接對比PK,希望能通過測試讓各位心裡有一個數。下面請先通過參數對比表來大致了解一下它們的基本情況:

外觀設計

  騰龍自從推出35mm和45mm兩支定焦鏡頭後,就開啟了全新的SP系列外形設計。隨後發布的85mm和150-600mm G2都採用了這樣的設計,當然70-200mm G2也不會例外。黑色磨砂外殼+輝耀金圈以及金屬SP標牌是今後騰龍鏡頭的主打風格。因此70-200mm G2從外包裝到鏡頭幾乎和之前發布的產品沒有差別。

  外包裝依舊的設計,上面標有詳細型號:

  70-200mm G2包含了鏡頭主體,說明書,保卡,鏡頭袋,遮光罩,腳架環底座螺絲等配件:

  我們這次拿到的測試樣頭為尼康卡口版,體積為88mmx191.3mm,重量為1485克。而佳能口版本的長度和重量都要更大一些。長度來說它並不算長,筆者特意找來了尼康最新的「電磁炮」進行外觀的對比,可以發現騰龍頭的長度甚至更短一點。

  鏡頭的外殼噴塗工藝很驚喜,手感很好,也比較耐磨。鏡頭前端為變焦環,後端為對焦環。這樣的設計更有利於快速進行焦距調整。

  可以看到新的SP設計更注重鏡頭整體的質量,鏡頭前後部都用防塵密封圈,對焦環的阻尼適中。另外鏡頭上所有的按鈕回饋力度也很好,沒有出現鬆鬆垮垮的地方。

  70-200mm G2依然採用了可拆卸腳架環的設計,這樣用戶可以根據拍攝環境來決定是否使用它,拆掉腳架環重量會更輕一些。另外一個值得稱讚的地方就是它的腳架環底座就是一個快裝板,可以兼容阿卡以及大多數雲台。之前的150-600 G2就已經採用了這樣的設計,對於很多容易忘記攜帶快裝板的人來說絕對是一大福音。

筆者發現這支鏡頭腳架環設計的有點小,底座和鏡筒的距離較近,手持上可能不太舒服。但這個設計其實是有意為之的,目前就是為了降低鏡頭的重心提高整體的穩定性,對於長焦而言,穩定才是關鍵。

  新款的SP鏡頭設置了很多快捷功能鈕,包括了防抖開關,防抖模式選擇,自動手動對焦切換,對焦限位選擇。這些基礎功能都是使用率非常高的,攝影師可以快速調整。

  鏡頭的前部濾鏡口徑為77mm,這也是市面上所有70-200mm F2.8的標配。筆者注意到在鏡頭前後卡口部位都配備了防塵防滴濺的橡膠圈,說明這支新款鏡頭具備了一定的防護能力。

  當把附送的遮光罩裝好後,整支鏡頭立刻變得非常威猛。隨著鏡頭製造工藝的提高,讓新款的「龍炮」看起來專業多了,帶出去絕對倍兒有面子。

光學結構

  這支鏡頭採用了17組23片的光學結構,它內置了一片XLD(超級低色散)和多片LD(低色散)鏡片,可以有效的降低色散的發生。與上一代SP 70-200mm F/2.8 Di VC USD相比,基本的光學結構並沒有改動,只是將其中的一片普通鏡片改為LD。

兩代鏡頭結構對比

MTF曲線

  看這支鏡頭的MTF曲線讓人眼前一亮,70mm和200mm端的中心銳度非常不錯,基本都在0.9以上。特別是200mm,其邊緣成像也是令人驚訝的,按官方給出的曲線來看,它算的上是目前最強的70-200頭。

鏡頭基本成像性能測試

  從上面的MTF曲線看,其曲線表現與電磁炮的解析度水平相當,甚至還超過了電磁炮。筆者認為這兩支鏡頭絕對值得PK一下,因此在下面我們也對兩支鏡頭的性能作了一番對比。為了最大程度的發揮它們的成像性能,機身採用了尼康D810,機身默認設置,RAW格式後期轉換JPG。

  銳度測試

  銳度測試是鏡頭成像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衡量鏡頭解析度的最重要的參考。像70-200mm這樣的中長焦,更加看重中遠距離的解析度表現。

  測試原圖:

70mm端中心邊緣截取示意

200mm端中心邊緣截取示意

  中心部分:(圖左為尼康AF-S 70-200mm f/2.8E FL ED VR,圖右為騰龍SP 70-200mm F/2.8 Di VC USD G2)

70mm F2.8

70mm F4.0

70mm F5.6

70mm F8.0

70mm F11.0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70mm的中心銳度對比,兩支鏡頭在光圈F2.8下銳度具備了很好的可用性,仔細觀察尼康的鏡頭略好一點。但光圈縮小到F4.0後騰龍銳度提升更大一些,而尼康的變化並不大,從F4.0-F8.0之間騰龍的表現更加穩定。從光圈F11開始,兩支鏡頭的銳度都開始下降,F16以後下降更加嚴重,屬於基本不可用的範圍。因此70mm應該盡量避免使用F11後過小的光圈。

200mm F2.8

200mm F4.0

200mm F5,6

200mm F8.0

200mm F11.0

  再看看重中之重的200mm端,最大光圈F2.8下,尼康70-200mm FL的銳度略強一點。從光圈F4開始,騰龍的中心銳度有所提升,兩支鏡頭的表現基本持平。F4-F8之間兩支鏡頭的表現是非常優秀的,代表了目前最強70-200mm鏡頭的成像畫質。當光圈縮小到F11時,騰龍鏡頭的銳度有所下降,而尼康的表現稍好一些,但兩者都還處於可用範圍。F16之後兩支鏡頭的銳度都明顯降低,在這裡就不再對比了。

邊緣部分:(圖左為尼康AF-S 70-200mm f/2.8E FL ED VR,圖右為騰龍SP 70-200mm F/2.8 Di VC USD G2)

70mm F2.8

70mm F4.0

70mm F5.6

70mm F8.0

70mm F11.0

  儘管對於長焦而言,邊緣成像似乎並不是大家特別關心的,但我們依然進行了詳細的對比。在70mm端,騰龍70-200mm G2的總體銳度表現要比尼康70-200mm FL強。特別是在最大光圈下,尼康相對肉一些,而騰龍從F2.8開始就比較銳利。只有當光圈縮小到F5.6時,尼康鏡頭的邊緣才趕了上來。在F5.6-F8之間打平,超過F11兩支鏡頭邊緣都開始劣化。

200mm F2.8

200mm F4.0

200mm F5.6

200mm F8.0

200mm F11.0

  而在200mm的邊緣,尼康和騰龍鏡頭則基本保持了一致的銳度,在光圈F2.8-F11之間很優秀,過了F16之後則基本不太可用。

  總的來講,騰龍和尼康的新70-200mm F2.8鏡頭成像銳度上是各有千秋。就中心銳度而言,騰龍在70mm端的銳度更加優秀一點,而尼康則勝在了200mm長焦端。但兩者的差距非常之小,讓筆者也感到很難取捨。就實拍來說,騰龍的這支新鏡頭完全沒有問題。邊緣成像上,筆者認為騰龍更好一些,在與最強的原廠頭直接PK中,雖然某些環節還存在一些小差距,但已屬不易,值得肯定。

紫邊測試

  鏡頭紫邊往往出現在大光比或者大反差的場景里,會在照片上亮部與暗部交界處出現的色散。紫邊是最容易影響到畫質的一種不良現象,紫邊的出現與鏡頭的光學結構有關。筆者特意找到一個光比很大的場景,來看一看這兩支鏡頭的紫邊表現如何。(圖左為尼康AF-S 70-200mm f/2.8E FL ED VR,圖右為騰龍SP 70-200mm F/2.8 Di VC USD G2)

F2.8

F3.5

F4.0

F2.8

F3.5

F4.0

  首先看看70mm端,在最大光圈F2.8下,尼康的紫邊更為明顯,相對來說騰龍70-200mm G2要好一些。當光圈進一步縮小到3.5後,兩支鏡頭的紫邊都有所好轉,基本沒有差別了。

  在長焦200mm端,尼康電磁炮對紫邊的控制效果更好,相比較騰龍鏡頭的紫邊更加嚴重一些,特別是在F2.8的時候。在F3.5後騰龍有明顯的改善,僅能夠觀察到輕微紫邊的存在。

眩光測試

  對於鏡頭來說,抗眩光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性能。抗眩光性能直接與鏡頭的鍍膜和光學設計有關,如果眩光非常嚴重的話,那隻能說明鍍膜是不成功的。那麼作為騰龍來說,eBAND超寬頻譜多角度抗反射鍍膜自然是最主打的技術了。在之前我們測試的多支新品中都有很好的表現。另外為了對抗更嚴苛的拍攝環境,騰龍還增加了新的BBAR寬頻抗反射鍍膜。

  eBAND鍍膜是騰龍公司開發的一種可使鏡片抗反射性能飛躍式提高的新型鍍膜技術,它將比可見光波長更小的納米級(1nm=1/1,000,000mm)構造層,覆蓋在高精度複合鍍膜表面。

  通過納米構造的防反射膜,利用折射率本身較低的空氣,來形成薄膜並實現超低折射率。由於空氣的折射率較低,成功地大幅抑制了反射光的形成。同時,與以往利用光的干涉原理,讓薄膜表面的反射光,與薄膜內表面反射後產生相位差的光線重合,來降低反射提高透過率的方式相結合,進一步抑制鏡片表面的反射。

  那麼下面我們通過實拍來看看這支鏡頭抗眩光究竟能達到怎樣的程度:(圖左為尼康AF-S 70-200mm f/2.8E FL ED VR,圖右為騰龍SP 70-200mm F/2.8 Di VC USD G2)

70mm端 F2.8

70mm端 F8.0

200mm端 F2.8

200mm端 F8.0

  在70mm端,尼康電磁炮的眩光比騰龍70-200mm G2嚴重一些,特別光圈縮小到F8差距更大一些。而在200mm端,情況則正相反,騰龍鏡頭的眩光更加嚴重一些。因此筆者建議,在日常使用中,無論使用哪個品牌的長焦距鏡頭,都應該盡量安裝遮光罩,並注意拍攝角度。

畸變測試

  畸變其實就是鏡頭失真,當拍攝一些線條物體時最為明顯,如果變形大的鏡頭會把直線拍的變形。畸變分為桶形和枕形兩種,作為長焦來說,畸變的幾率非常輕微。下面來實際看看兩支鏡頭的畸變對比:(圖左為尼康AF-S 70-200mm f/2.8E FL ED VR,圖右為騰龍SP 70-200mm F/2.8 Di VC USD G2)

70mm端

200mm端

  可以發現,在70mm端,騰龍鏡頭有一些輕微的桶形畸變,而尼康70-200mm F2.8 FL則表現更好。而在200mm端,兩者都保持了非常好的變形控制,沒有出現畸變。

暗角測試

  暗角其實稱之為失光,就是由於光線入射問題造成的光線損失,基本上出現在畫面的四個角上,如果使用大光圈的話很容易出現。一般來說廠家會通過鏡片的設計和鏡頭口徑來增加光線的射入量。下面是它們的暗角對比測試:(圖左為尼康AF-S 70-200mm f/2.8E FL ED VR,圖右為騰龍SP 70-200mm F/2.8 Di VC USD G2)

70mm F2.8

70mm F3.5

70mm F4.0

200mm F2.8

200mm F3.5

200mm F4.0

  暗角測試中,可以看到70mm騰龍的暗角非常輕微,在F2.8下也要比尼康的70-200mm F2.8 FL好,當光圈縮小到F3.5後暗角基本消失。而尼康電磁炮即使在F4下依然並沒有完全消除。但是在200mm長焦端,尼康的表現又比騰龍稍好一點,在最大光圈F2.8下,騰龍70-200mm F2.8 G2暗角明顯,縮小到F4後有所減弱。

背景虛化測試

  目前市場上主流的鏡頭基本全部配置了9片以上的圓形光圈,這樣會有效的提高背景虛化效果。特別是拍攝一些點光源環境,會更加的漂亮。 筆者依然把騰龍和尼康兩支鏡頭進行了虛化對比:(圖左為尼康AF-S 70-200mm f/2.8E FL ED VR,圖右為騰龍SP 70-200mm F/2.8 Di VC USD G2)

70mm虛化

200mm虛化

  可以看到無論是騰龍還是尼康電磁炮,在兩個焦距上的虛化能力都非常好,基本上沒有差別。當然對於變焦來說,自然是長焦端更容易產生漂亮的焦外,利用200mm進行人像,人文,新聞攝影,可以有效的分離背景突出主體。

鏡頭主要性能亮點

  1、配有改進的五級VC防抖系統

  大家對騰龍的防抖系統應該不會陌生了,目前為止大部分的騰龍鏡頭都配備了防抖。防抖作為重要的攝影輔助功能可以讓攝影師在低快門速度下提高照片清晰度。自然70-200mm是最合適安裝這套系統的。過去騰龍的防抖系統只能抵消大約3檔左右的快門速度,在一些極端情況下的作用並不明顯。而從150-600mm G2開始,騰龍終於使用上了第二代VC,這套系統可以抵消5檔左右的快門速度,屬於目前市面上鏡頭防抖性能最強的產品。在當時150-600的測評中,筆者對第二代防抖印象深刻。那麼70-200mm G2表現如何呢,下面就請看實拍的效果。(圖左為關閉防抖,圖右為開啟防抖)

F2.8 1/200秒

F4.0 1/125秒

F5.6 1/60秒

F8 1/30秒

F11 1/15秒

  就如同上次的150-600mm G2一樣,在新的70-200mm G2上騰龍的第二代防抖依然發揮穩定,可以看到在測試的五檔快門速度上,開啟防抖後畫面的清晰度都非常不錯。特別在1/15秒非常低的快門下也能保證一定的成功率。當然如果你的手夠穩的話,甚至可以使用更低的快門速度拍攝。需要注意的是,開啟防抖後相機的耗電會增加,同時也並不是所有的環境都需要開啟防抖,如果你使用三腳架的話,別忘記把VC關閉。

  另外第二代防抖新增加了運動追蹤防抖模式,這個在150-600mm G2的測評中已經詳細介紹過,這裡就不再詳述了。對於經常需要手持拍攝體育的攝影師而言,這個模式作用很大,針對無規則運動物體優化了防抖演算法。攝影師應該根據拍攝題材合理選擇模式,否則的話會出現適得其反的結果。

2、自動對焦性能提升

  大家都知道自動對焦性能對於長焦的重要性,特別70-200mm這類鏡頭主打人像,體育和新聞。如果對焦速度不夠快的話,那麼抓拍上就會差很多。這支新的70-200mm G2採用了兩枚新型的對焦控制晶元,同時進一步改進了對焦演算法。鏡頭整體的對焦反應速度明顯加快。

測評總結

  作為重要的「大三元」鏡頭成員,70-200mm焦段一直都是各品牌非常重視的。騰龍的前兩代鏡頭以低價質優贏得了不少用戶,但在畫質和對焦上還略顯遺憾。這次借著新SP品牌的建立,適時推出了第三代產品是非常明智的。從超強的MTF曲線上就能看出它的來勢很猛。的確從各項測試來看,這絕對是目前數一數二的70-200頭。在與尼康原廠新款電磁炮直接pk中,性能可謂各有千秋。當然你還必須考慮原廠鏡頭的價格問題,在差距很小的情況下,騰龍的70-200mm G2就擁有很好的競爭資本。因此筆者給予這支鏡頭推薦評級,喜歡長焦的朋友可以多關注一下。

  優點:

  1 鏡頭200mm端成像明顯改進

  2 鏡頭的對焦速度有所改進

  3 鏡頭的做工有所改進

  缺點:

  1 腳架環設計過小,不利於手提

  2 抗眩光一般

測評樣片

點擊查看更多樣片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