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項羽的為人作風,不過江是必然,過江是偶然。現假設項羽牽著烏騅馬過了烏江,就繼續假設下去。

項羽牽馬下船,回頭對船家說:「非常感謝您,冒著危險渡我過江,可能以後你擺渡的事兒也幹不成了,就把船藏起來,另謀生路吧!等我在江東這邊事業有了起色,一定派人找你共圖復興大計。」船家聽完項羽的話,把竹篙倚在船邊,雙手一揖說:「我尊重大王的為人,不忍看著您被一些兇惡之輩所殘殺,才冒著巨大風險渡您過江。我的子侄也曾是您的兵士,他們都死在了對岸,屍首也沒人掩埋。我本來是準備到對岸去掩埋他們屍首的,無意間碰到您殺透重圍,逃到江邊。我看趕您的那些人,歪瓜裂棗相貌險惡,不忍眼見您當我面被殺,就渡您過江,根本沒有與您共圖復興的思想準備。您這一上岸,我還得擇機去對岸,尋找我暴屍荒郊的子侄,就不用大王您再擔心、記掛我了。」說罷,船家拾起竹篙,用力在水裡紮了幾扎,那船便在江邊劃個弧,彎向江心。老船家左一篙、右一篙,漂向對岸。

項羽默默看著遠去的小船,半響無語。這時烏騅馬突然一聲長嘶,昂首奮鬃,撒開四蹄,奔下江去,須臾之間為江水所吞沒。項羽見狀,仰天長嘆:「既然如此,何苦過江。既然過江,徒增恥辱。今此恥辱為小,再向東則恥辱為大。自己增加恥辱是小,荒野增加暴屍事大。生不能奪得天下,就以死做些善事吧!」於是拔出佩劍,自刎於江東岸邊。


如果項羽不自殺,逃出烏江,結局會怎樣?

項羽他那麼驕傲,怎麼就會在兵敗後不自殺呢?他失敗後的自殺是必然。能不自殺,逃出烏江,結局會怎樣?我個人的小看法是,結局也不會怎樣,不過是多活一點時間而已,當然了,這個一點可能是幾個月,也可能是幾年,但想要壽終,那絕對不可能。

項羽東渡烏江,亭長對項羽說:「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羽笑著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咱們再回看這段話可以看出來,項羽當時是有條件過江的,咱們也假設,他真的過了江,從此有了廣闊的天地嗎?感覺並沒有。項羽被劉邦打得落花流水,八萬主力敗得七七八八,到底還有多少不知道,反正項羽身邊只有八百多跟著,如果他自己一個人跑了,或者就是這八百裡面還有勇士跟著,存活後的項羽心理怎樣?他已經極度懷疑自己的能力了,這樣的他有信心捲土重來?

何況真的能捲土重來?項羽的地盤,基本都被漢軍佔領,人頭送得不能太多了,項羽無法面對江東父老,復興的兵,又從何來?誰又願意繼續把家裡僅剩的老頭小孩送給他去送死?真的有不計較的熱血青年跟著項羽東山再起,怕是不能。

在劉邦那裡,未見得就會放過他。給他這老兄弟封個江東霸王?肯定不行。劉邦為了做給天下人看,腦子有點銹,呂后也不答應啊。好吧,實在要封,也不可能有王等著項羽,過幾年了,劉邦天下坐穩了,找個機會,把兄弟給咔嚓了,驕傲的項羽,受得了這個?還不如大喊一聲賊老天,你要亡我自刎來得痛快!

珠玉在前,巴拉幾句,期待朋友們的關注。


其實這個問題,即使說項羽逃出烏江,返回江東,那也不會對最終結局產生什麼太大的影響,為什麼這麼說呢,有以下的幾個原因:

項羽劇照

一,楚漢實力對比,項羽的楚軍實力在這個時候已經遠遠弱於漢軍了,最後垓下之戰的失敗也葬送了最後的十萬楚軍,所以即使回到江東,項羽也很難在召集到多少軍隊了,而項羽集團也已經沒有什麼能人存在了,僅靠項羽一人,又怎麼可能抵擋得住漢軍的四面八方的進攻。

二,天下思歸,渴望和平,常年的徵戰使得人們早就厭倦了戰爭,所以說,在面對天下即將一統,和平即將來臨,而且統治者還是比項羽名聲好很多的劉邦之時,即使是江東父老又會有幾人還願意跟著項羽徵戰,畢竟真正忠心跟著他的人都差不多死光了。

三,項羽自身的尊嚴和驕傲,不允許他隻身逃回楚國,項羽是一個極度驕傲或者說他剛愎自用的人,所以他自會衣錦還鄉,而不會落魄的回去,把戰火帶回江東。每一個無敵的霸主心中都會有屬於自己的驕傲,他只會讓人看到他風光的一面,他的落魄絕不會在人前顯示,更何況這麼灰頭土臉的被人家追殺回來的。

四,回去與其做最後的掙扎,平白增加江東父老對於他的怨恨,倒不如一死了之,換來江東的和平,畢竟項羽這個人心裡也是渴望和平的,從他分封土地,自己回楚地當起西楚霸王來看,他沒什麼大的想法,只想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外邊別亂就好,所以到最後,可能他也累了,不想繼續下去了,以自己的身死換來最後的和平,這點也未嘗沒有可能。

所以說,一來是實力上和局面上已經難以翻盤了,二來也是項羽看透了一切之後做出的最符合他的性格身份的一種選擇。


謝謝邀約!

若項羽不自殺,逃出烏江的圍困,結局未必會有顛覆性的變化,而可能是在延續一段時間的楚漢之爭而已!

首先、項羽性格孤傲,面對這次慘敗,對他來說是一次極大的心理打擊,自信心也將受到嚴重創傷。垓下之戰,項羽四面受伏,兵將盡皆潰敗逃跑,一向驕傲自滿的項羽忍受不了這樣的結果。即便倉皇逃出埋伏圈,日後也會感覺無顏面對過去對他充滿崇拜之情的兵將和父老鄉親。此一敗或許會成為他日後的心理魔怔。

其次、項羽一項自以為天下無敵,目中無人,身邊沒有謀臣,即便到了江東收拾殘部,以他一己之力,個人之勇,面對劉邦身邊眾多謀臣戰將的大軍團作戰,也絲毫改變不了最終的勝敗局勢!

第三、倘若

項羽逃至江東,以他孤傲急切的性格,哪能忍辱負重,用多年時間來潛心發展壯大自己,若聽聞劉邦散佈的羞辱之詞,勢必立即策馬提戟帶著一隊輕騎復仇解恨而來戰劉邦。最終也會被劉邦身邊的謀臣戰將俘獲、或戰敗而亡!

歷史上,能成就大業者,都有兩個特點,一是能聚人,二是會用人。能聚人,能把天下英雄豪傑吸引會聚到自己身邊。會用人,根據英雄豪傑的特長,各盡所能的使用他們。

能聚人又會用人者劉邦也,劉邦能把蕭何,張良,陳平,韓信,曹參等天下英雄吸聚到自己身邊,還能各盡所長的使用他們,用蕭何管錢糧,用張良做參謀,用陳平做諜戰,用曹參做野戰,用韓信做統帥,各盡所能,各盡其才,成就大業,建立漢朝。

能聚人不會用人的是後漢三國時期的袁紹,手下武有張郃高覽,顏良文丑,文有審配田豐,許攸沮授。能徵貫戰之將,足智多謀之士並不比曹操差,可惜靠著四世三公的招牌能把人吸引到身邊,卻不知道怎麼使用他們,空有一手好牌,卻不會打,最後被實力不如自己的曹操打敗。

不能聚人,又不會用人,就是我們的項羽了,張良陳平韓信本來是項羽陣營的人,後來都跑到劉邦那邊了,這是不會聚人。有一個範曾還不會用,最後被他活活氣死,英布是項羽的先鋒,也背叛他,跑到劉邦那裡,手下極猛的兩個大將季布和鍾離昧,也沒有發揮出來,皆棄項羽而去,這都是不會用人。項羽垓下突圍時按說季布鍾離昧這兩個人應該追隨左右保護項羽,但這二人不知道跑哪了,沒有跟項羽在一起,結果項羽一人帶著800騎兵突圍,被追殺到烏江,左右無援,絕望自殺。

項羽就算是不自殺,渡過烏江,不改變不能聚人又不會用人的弱點,是很難再起來的,最多隻是多活幾天而已,八千子弟兵是他的叔叔項梁招的,讓項羽招,他一個人可能都招不到。項羽一死,楚懷王馬上奪了項羽的兵權,八千子弟兵也並沒有跟著項羽走。

項羽只所以不會聚人又不會用人,是因為項羽覺得自己的能力很強大,不屑於聚人用人,自己一個人就可以包打天下。但球不是一個人踢的,天下也不是一個人打的,以一個人抗天下人,就是能力再強,也是註定失敗。

項羽是一個人打天下,劉邦是靠天下人之力打天下,項羽以一個人抗擊天下人之力,焉能不亡。項羽就是不烏江自刎,也難有作為,你想,以項羽的性格,他會象越王勾踐那樣折節下士嗎?他會與民同苦嗎?他會臥薪嘗膽嗎?他會對手下的謀士言聽計從嗎?項羽不會,所以項羽過了烏江還可能失敗。東山再起,項羽有那個志向,卻沒有那個智謀。


如果項羽不死,我覺得還是會敗給劉邦,說不定還會求死不能

為什麼說項羽會敗,項羽力大無窮,豪爽作風,但是他剛愎自用,從他看不起韓信就能看出來,項羽不適合做領導的料

劉邦就不一樣了,市井出身,有理想有抱負,為了活命能把自己兒子女兒踹下車,能把自己妻子父親仍在敵方這麼久,相比項羽的豪爽,劉邦是個典型的心機男人了,自古成大事者肯定是劉邦這型的,他為了勝利,能夠重用一開始毫不起眼的韓信,跟項羽的剛愎自用完全不一樣,所以就算項羽不自殺,劉邦也會贏。


這方面的問題答過多次,讀過很多次司馬遷所作的《史記·項羽本紀》知道了一些關於項羽個人的人生軌跡,個人的作為與雄霸的奮進歷程,實際上在決定楚漢命運垓下大戰的時候其戰爭的結果就已經很明瞭了,楚軍必敗,漢軍必勝,因此項羽戰敗過不了烏江,既是過了烏江也沒有成事的機會與在江東翻盤的能力,時與勢項羽都喪失已盡。

一、在司馬遷所作的《史記》中項羽的最後歸宿有兩種,一處是說項羽身死東城。另一處說項羽烏江自刎。這是司馬遷在作傳的時候他看到的史料文獻與他聽到的口口相傳的故事不相一致,因此他採取了兩種記傳的方式,也就是說他用了曲筆的方法來演繹項羽最後的結局或歸宿,從司馬遷的個人角度來看他太憐惜與鍾情項羽了,以及項氏家族亦是如此,項氏家族三代都是決戰兵敗自刎,爺爺項燕、叔父項梁、自己者項羽。

二、楚漢垓下決戰從一開始就看到了漢家一方的戰略部署,彭越的偷襲、灌嬰的輕騎,韓信的十面埋伏的戰略重重大包圍,一直到戰場對峙中的四面楚歌。反觀項羽一方表現最感人的就是大戰前項羽對著虞姬不停的流淚與感情放飛,以至於到了後來項羽所剩28騎突圍奔逃,這時早有準備的漢軍灌嬰五千騎兵緊追不捨,倉皇奔命的項羽無論如何也跑不掉了,項羽過江與否劉邦是決不會放過他了,因為劉邦非常知道鴻門宴上的那杯酒不好喝,他不會給項羽任何翻盤的機會。宜將剩勇追窮寇,烏江岸邊思江東,大勢已去無奈何,劉邦爭霸真英雄。


謝謝邀請。

遠的先不說,提一個有說服力的。

《大決戰》三部曲應該很容易看到,近代史也很容易獲得詳細資料。

這段歷史體現一個特點:兵敗如山倒。

也就是即便實力再雄厚,一旦戰敗是很難重新站穩腳跟的,所以光頭就被一路追擊,最終纔在海島駐足。

現代戰爭都如此,更何況是古代的劉項決戰天下。

項羽是很英雄,但在十面埋伏已經喪失了所有精銳,即便逃出烏江,如何攔得住洶洶而來的劉邦大軍,最終的結局還是一樣,不是自刎就是被俘。

還有一個必須提到的是古代軍隊動員和武裝,不是遊戲裏的一個指令就能眨眼完成,需要籌備時期,短則半年,多則一至二年,劉邦的軍隊會停下步伐,等待項羽重新動員和武裝?

而且一羣匆匆召集的烏合之眾如何擋得住經歷楚漢爭霸,十面埋伏後的劉邦統帥的老兵。


一個人的敗不是偶然的,一定是有敗的原因,歷史上的諸侯將相敗都是趨勢,因為種種性格的原因,或者決策的原因導致失敗,除非失敗後改變了決策和性格,否則結局還會是一樣,就像下棋是一樣的,一個下棋高明的人和一般的人,就算讓你悔了一步,躲過了一劫,但是你的下棋本事策略還是沒有進步超過對手的時候還會輸,就像劉備沒有諸葛亮之前,無論多麼勇猛,躲過了多少次追殺,但都逃不過一直喫敗仗的結果,而後來遇到了諸葛亮後改變了下棋思路後開始改變結果。所以就算項羽躲過了一劫,但是性格沒有改變之前,沒有一個智謀過人能壓住項羽的情況下結果一樣。當然如果項羽逃了那就不是項羽的性格了。那性格已經變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所以歷史上能成就一番事業的人性格都有堅韌不拔之志或者思路敏捷過人。


首先謝謝文友邀請!在下不作贅言,直接入題。依在下拙見,在此處必須要說明,歷史不存在假設!因此這個問題很荒唐喲!在下本不需要回答啊!但為了顧及文友的面子,在下就勉力妄言幾句吧!如果項羽不死,逃回江東。歷史也不會改寫!因為時勢所限,天下「大勢已定」。重瞳君元氣勢力以及人心皆毀,又何談東山再起喲!再有一種見解是由其本人心態理想所決定的。如南宋李清照的《夏日絕句》中所云: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再如小李杜杜牧之懷古詩:勝敗兵家不可期,包羞忍恥是男兒!【讀音尼】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但這僅僅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壹家之言也!好了,在下觀點已盡行闡述,若有不當之處;望文友大師指正。謝謝!公曆二零一八年十二月十日上午11:09分發表。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