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世界原本就是存在的。時間線發生人為變動只是讓你發現平行世界的條件之一。

為什麼這麼說呢?

在現實世界中,有人、動物、植物等事物組成。如果把事物微觀畫,可以認為世界上就是由無數的量子構成。而量子他是具有不確定性的,你不能夠同時確定他的位置和速度。這就意味著一個量子的存在可能有無數種情況。現實世界只是由部分量子構成的,還有其餘不確定的量子能夠構成一個或者多個平行世界。

量子物理學中有個著名的實驗:薛定諤的貓。就由微觀的量子力學不確定性理論延伸到了宏觀。

薛定諤將一隻貓關在籠子裏,籠子中有充足的食物和水。但是籠子中還有少量的放射性元素和一個電子開關,電子開關連接著一個鎚子。一旦放射性元素髮生衰變,放射出阿爾法射線,電子開關啟動,就會導致鎚子落下,打碎裝有氰化物的玻璃瓶,貓就會因吸入氰化物而死亡。在傳統物理學邏輯下,貓只有兩種狀態:死亡或者或者。但是如果用量子力學理論來解釋的話,在沒有打開箱子實際觀察到貓的狀態的時候,貓處於:「死-活疊加狀態」(意思是既是死亡,也是活著的狀態)。

貓怎麼會有既是死亡又是活著的狀態呢?大家可能覺得這完全不符合邏輯。但是如果將貓換成量子。因為如果需要觀察量子的位置,那麼就需要波長盡量短的波,但是這樣的話,對量子的擾動就會比較大,對他的速度測量就會越不精確;如果需要觀察量子的速度,那麼就需要波長盡量長的波,這樣對他位置的測量就會越不精確。

貓的位置和死活狀態看作是貓的兩個狀態,我們看到的貓活著呆在箱子中的狀態只是貓做為量子不確定性其中的一種可能。可能在另一個位面,在箱子中的貓已經因為吸入毒藥而死亡。還可能在其他位面,在箱子中的貓通過什麼辦法逃了出來。這都是有可能的。我們在現實世界中用肉眼觀測到的只是無數量子構成的一種可能性,還有無數種可能性在平行世界中上演。

所以平行世界是真是存在的。當時間線發生人為改變時,你觀測到的量子的可能性發生改變,從而看到另一個世界。

說到薛定諤的貓這個著名的實驗。這本是薛定諤用來諷刺當時剛剛面世的量子力學理論設計的實驗。不過沿用至今後,已經成為量子物理標誌性的實驗了。這實驗可能也能夠用量子不確定性來解釋吧。


平行空間! 讓我們先來看一個著名的「祖母悖論」。大意是說:如果我們通過時空隧道回到了過去,遇見了我們的祖母,而我們又不幸的害死了祖母,那麼既然祖母在年輕的時候就死了,未來的我又從哪裡來?既然沒有了我,我又怎麼會回到過去害死祖母?這樣便產生了一個悖論。這個悖論是建立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的基礎上。廣義相對論認為我們的宇宙是平行相通的,可以通過孔洞回到過去。正如所設想的一樣,如果回到過去成立,就必然產生上述的悖論。在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中,我們又被告知時間和空間是彼此聯繫的,由於光速恆定,所有運動,甚至時間本身都必須與之相對應,由此時間也是相對的。於是,人們為解釋上述悖論,提出「平行宇宙」的概念,這就是霍金的「平行空間理論」。霍金解釋,時間旅行者回到過去改變歷史後,時間線便出現分杈,分杈的時間線展開的是另一段歷史。然而,如果我們能夠回到過去,就可能破壞因果規律。於是,祖母悖論也被這樣解釋:由於時間與空間相關,因此祖母被害,世界因歷史的改變被一分為二,從而產生時空的分枝,那麼在這個空間裏的我就不存在了,但另一個空間的祖母仍然存在,也便還有我存在。 既然人類回到過去理論上成立,「時間機器」、「時間旅行」便成為科幻作品中被廣泛採用的題材。「時間機器」最早出現在1895年威爾斯的小說《時間機器》裏,那時的設想只是作者的幻想,直到狹義相對論與廣義相對論相繼問世,這一設想開始有了一定的物理學根據,類似題材的科幻電影也因此有了科學的依據。正因為有了科學為依託,在科學與幻想間才會有一個一個無比耐人尋味的故事。如科幻喜劇《回到未來》,主人翁馬丁和布朗博乘坐時間機器在過去與未來間穿梭,並與那個時空的人產生交互行為,從而引起時空的分枝,創造出與原時空不同的結局。在這部影片裏,導演就把世界因歷史改變產生分枝從而導致的因果關係表現得淋漓盡致,也因此讓這部系列影片成為經典。 這種因時空旅行,改變了歷史,才會有新的平行世界分化出來的平行宇宙叫「後置平行宇宙」,既然有後,自然也會有先。最典型的例子是《宇宙追緝令》裏,李連杰所處的平行宇宙稱作『先置平行宇宙『,就是說不管你玩不玩時空挪移,無限多個宇宙原本就存在,有本事你就可以在裡面竄來竄去。 這麼說近似於無稽之談,可是,專家們又說,科幻電影中的想像不能當作無稽之談看待,因為這些想像即使有的沒有科學依據,但它會通過擴展人們的想像力來影響科學。如果,我們往高深點說去,《宇宙追緝令》所創造的世界就可以牽涉到量子物理學的內容。 有這麼一個著名的電子雙夾縫實驗,一顆電子通過了夾縫,在屏幕上出現的位置並非夾縫的直線投影,而是偏折了一個角度。累積很多電子的話,會產生幹擾條紋,這些電子好像分身似地同時通過了兩道夾縫併產生干涉現象。但,假如我們在每條夾縫中各安裝了探測器,電子又變得只會選擇其中一道夾縫通過,不會出現干涉現象。如何去解釋這種怪現象呢?物理學家們同樣提出了「平行宇宙」的說法。他們認為,電子其實仍然是同時通過了兩道夾縫的,只是在我們的宇宙中他通過其中一道,而在另一個宇宙中他通過了另一道,從而來彌補在這個世界中缺失了的狀態。很可能,平行宇宙原本就存在,只是我們目前無法從實驗中得到證實。 那麼,對於「祖母悖論而言」,也可以這樣認為,宇宙有無數個平行的空間,於是也就能產生無數個並行的時間。即使我們不幸害死了祖母,在這個時空的我就不可能存在,而另一個時空的祖母還活著,於是我也還存在。按此說來,平行宇宙也無所謂「前置」與「後置」之分,任何物質都在運動,都在分化,小到一個粒子,無時無刻,說分就分,世界也因此一直在分化。比方說走路,我在路上走著,前方隨時可能出現兩條路,我在思考是選擇走左邊還是選擇走右邊?於是,世界在我的選擇中一分為二,一個我走了左邊,另一個我走了右邊,這一分化便決定了我這個世界可能的命運,選擇走左邊的我下一秒鐘可能遇到一個乞丐,於是,世界又開始分化,我又得決定是否需要施捨;走右邊的我可能遇到一位妙齡女郎,從而有機會與她結伴同行。是不是很奇妙呢?命運因選擇而有了不同的結果。 說到因果關係,我們會想到「蝴蝶效應」。引用網上的解釋,「一隻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能引起美國德克薩斯的一場龍捲風。其原因在於:蝴蝶翅膀的運動,導致其身邊的空氣系統發生變化,並引起微弱氣流的產生,而微弱氣流的產生又會引起它四周空氣或其他系統產生相應的變化,由此引起連鎖反映,最終導致其他系統的極大變化。」用辯證法來說:事物是普遍聯繫的。如果追述宇宙起源於一場大爆炸,那麼大爆炸一瞬間的動能、方向、速度等等,決定了之後所有發生的事物,或許也決定了你我的出生和死亡,這樣想一想,我們的現實世界也充滿了無比的樂趣呢! 不過,一切都不是定數,因為量子物理學中也有著不確定性。如一個電子撞擊一個質子既可能轉向左邊也可能轉向右邊,因無法把握這種不確定性,因此,電子轉向左邊或轉向右邊的兩種可能性,也就形成了兩個平行的宇宙世界。 如果從普朗克常量來解釋目前的宇宙,我們更容易論證平行宇宙存在的可能性。 所謂的普朗克常量,就是最基本的能量表示單位。我們所存在的這個星球上,每個物質都有小到不可劃分的單位,我們通常用原子來表示這個最小單位,同樣,每個物質都有能量,有的能量大,有的能量小,那麼能量也應該有個最小的單位,物理學上把這個最基本的能量單位稱為普朗克常量。任何物質所包含的能量都是普朗克常量的整倍數,不過這僅僅侷限於我們所存在的這個世界。 如果,我們把這一規律無限地延展,勢必會有一個普朗克常量不是我們所認知的普朗克常量的世界存在。比如用「1」來表示我們所知世界的普朗克常量的數值即「普朗克常數」,如果另一個世界的普朗克常數的取值是「2」,那麼另一個世界就是建立在普朗克常數為「2」的基礎之上。而從1到2之間又有無數個可取的值,因此可能平行存在的世界也就應該是無窮無盡。可是我們為什麼看不到他們,感覺不到他們,如果位置重疊,我們和他們相遇而看不到對方,會不會撞在一起呢?答案是否定的。最能直接表示兩者之間關係的例子就是奇數與偶數。奇數與偶數之間不會有交點,永遠這樣平行存在著,所以他們相遇時會毫無阻礙的穿過對方隊列,即不可能感知對方,更不可能相撞。同樣,普朗克常量不一樣的兩個世界就如一排奇數和一排偶數,是能量最小單位的不一樣把我們分在了兩個空間,不可能感知對方,更不可能相撞。 雖然理論上這樣的時空可以生成無窮多個,但,並不能真的像奇數與偶數一樣可以從中取出多個值。通過解普朗克常量方程,科學家們只能得出方程的幾個合理的解,由此可以構造出幾個可能存在的平行空間。但在量子物理學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下,這些平行空間也可能是不穩定的,如果由這些不確定的普朗克常量構成的平行空間,就存在消亡的可能。平行宇宙定義 最新的宇宙學觀測表明,平行宇宙的概念並非一種比喻。空間似乎是無限的。如果真是這樣,一切可能會發生的事情必然會發生,不管這些事有多荒唐。在比我們天文觀測能企及範圍遠得多的地方,有和我們一模一樣的宇宙。天文學家甚至計算出它們距地球的平均距離。 讓我們舉個更切題的例子:考察太陽的質量。太陽的質量決定它的光度(即輻射的總量)。通過基本物理運算我們可知只有當太陽的質量在1.6X10^30~2.4X10^30千克這麼個狹窄範圍內,地球纔可能適合生命居住。否則地球將比金星還熱,或者比火星還冷。而太陽的質量正好是2.0X10^30千克。乍看之下,太陽質量是種驚人的幸運與巧合。絕大多數恆星的質量隨機分佈於10^29~10^32千克的巨大範圍內,因此若太陽出生時也隨機決定質量的話,落在合適範圍的機會將微乎其微。然而有了旅館的經驗,我們便明白這種表面的偶然實為大系統中(在這個例子裏是許多太陽系)的必然選擇結果(因為我們在這裡,所以太陽的質量不得不如此)。這種與觀測者密切相關的選擇稱為「人擇原理」。雖然可想而知它引發過多麼大的爭論,物理學家們還是廣泛接收了這一事實:驗證基礎理論的時候無法忽略這種選擇效應。 適用於旅館房間的原理同樣適用於平行宇宙。有趣的是:我們的宇宙在對稱性被打破的時候,所有的(至少絕大部分)屬性都被「調整」得恰到好處,如果對這些屬性作哪怕極其微小的改變,整個宇宙就會面目全非--沒有任何生物可以存在於其中。如果質子的質量增加0.2%,它們立即衰變成中子,原子也就無法穩定的存在。如果電磁力減小4%,便不會有氫,也就不會有恆星。如果弱相互作用再弱一些,氫同樣無法形成;相反如果它們更強些,那些超新星將無法向星際散播重元素離子。如果宇宙的常數更大一些,它將在形成星系之前就把自己炸得四分五裂。 雖然「宇宙到底被調節得多好」尚無定論,但上面舉的每一個例子都暗示著存在許許多多包含每一種可能的調節狀態的平行宇宙。【see 『Exploring Our Universe and Others,『 by Martin Rees; Scientific American, December 1999】第二層多重宇宙預示著物理學家們不可能測定那些常數的理論值。他們只能計算出期望值的概率分佈,在選擇效應納入考慮之後。


我覺得原本就存在,在我上小學的時候,背著書包走出家門的那一刻,腦海中經常產生一個想法,會覺得自己走出家門以後,會有另外一個就像鏡子裏的我一樣,同時去上學,但我們會在兩個世界發生不同的事,好奇怪!


我認為,原本就存在的不是平行世界,而是傾斜世界,傾角為-30.05度。


我認為它非常有機會如美劇《閃電俠》中所說一樣!當跳出原有時間線在時間的某個點出現那個點稱之為「時間閃點」,當出現的同時與之平行的時間線很有可能就是所謂的平行宇宙!也就是說時間線上面每個點都會形成平行宇宙!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