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好書2019年5月榜評選啓動,經評委提名,共有35種新書入圍。歡迎關注並參與文末投票,“華文好書”將根據專家評委投票,評出5月好書榜top10。根據讀者投票,評出5月人氣榜top3。


2019年5月入圍書目

(排名不分先後)

《打開: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學課》

周濂

 理想國 | 上海三聯書店

2019年4月


推薦人:劉蘇里


簡介: “打開”這本書,爲我們開啓了一趟2500年西方哲學精髓探險之旅。這部西方哲學史,並不強求面面俱到,而是有所側重,萃其精要,簡略處一躍千年,精華的地方則絕不吝惜筆墨,把西方哲學的骨骼精髓抽取出來,構建成一個2500年西方哲學的完滿骨架。而幽默風趣、“說人話”的語言,生動、鮮活的例子,以及無數哲人的思想、人生,還有——八卦,則是它的肌肉、皮膚和流動的血液。作者將哲學從純粹思辨層面的高空精神體操,拉回到與我們柴米油鹽的現實生活、我們活生生的生命體驗密切相連的粗糙地面,讓人在刺激之外也倍感親切。


學者、思想者周濂爲我們做思想的導遊,爲我們講解哪片風景值得駐足觀賞,哪座森林暗藏殺機,何處有淺灘,何處是激流。


《概念的歷史分量:近代中國思想的概念史研究》

方維規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9年4月


推薦人:羽戈


簡介:與所有史論一樣,概念史也需要假設,沒有假設便無論點可言。真正的概念史從來不只是概念的歷史。根究概念嬗變而外,更在於提煉歷史語義的內在結構;除了透過語境來理解文本,更重要的是考證和解析那些富有“整合力”的特定概念。這就是本書取名《概念的歷史分量》的用意所在。概念史的主要特色之一,就是挖掘那些棄之則無法經驗的概念,或曰不可替代的基本概念(科塞雷克語)。


近代以降,中國不斷努力翻譯介紹一種截然不同的、西方的知識文化體系,並試圖把西方的科學文化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結合起來。現代漢語的很多重要詞彙和概念,均產生於19世紀下半葉和20世紀初。本書對中國近現代史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即“大概念”的探究,例如對近現代中國“文明”“文化”觀的探討,對“民族”及相關核心概念的通考,對“經濟”譯名的溯源,對“知識分子”概念的辨析……都試圖用“概念史”方法進行詳實的知識考古,以結構性的目光來理解近代歷史演進的內在脈絡。


《歷史的敘述方式》

茅海建

理想國 |上海三聯書店    2019年4月


推薦人:楊早

簡介:歷史的真實是什麼?歷史學所追求的,只是揭露和批判嗎?歷史學家對真實負有怎樣的責任,如何敘述歷史事實?


本書爲茅海建教授近年學術隨筆、演講等結集而成,大體分爲四部分:


1、歷史觀察和思索結合的遊記:伴着駝鈴從張家口到庫倫,隨西伯利亞大鐵路穿行,實地踏勘讓歷史的魅力更加飽滿。


2、近代中外交流關鍵時刻:從馬戛爾尼、謝清高,赴日清使劉學詢和慶寬,爲什麼時間沒有磨平知識與認知的差距?從甲午到日俄戰爭,中、日、俄三國東北亞利益爭奪與力量博弈從未間斷,後來的二戰與朝鮮戰爭,主線在哪裏?


3、晚清思想革命以及辛亥革命的反思:辛亥革命一百年,拋開歷史定見,明晰辛亥革命的前因後果、革命中各派勢力的消長與動作、思想與現實的差異、歷史的徘徊,應該做什麼樣的反思?


4、史學研究反思與回憶故人、故事等。


《天國之癢》

李潔非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9年4月


推薦人: 綠茶


簡介:本書的寫作基於迄今國內外太平天國研究成果,力避其中某些侷限或偏頗,探析歷史本來樣貌,擷集上諭、奏摺、情報、個人回憶錄、親歷見聞等等,多層次多角度地呈現太平天國的興衰,進而深入發掘時代精神和歷史流變走向。作者李潔非見微知著,尤擅於對歷史情境和歷史人物進行鞭辟入裏、精彩紛呈的解讀。


本書將太平天國事件牢牢置於鴉片戰爭的背景之下,辨識其所預示的新與異,楬櫫其所承載、演繹的“千年變局”主題,有力凸現了太平天國之於近代中國種種承前啓後的歷史意味。


《五四的另一面:“社會”觀念的形成與新型組織的誕生》

楊念羣

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年4月


推薦人:項靜


簡介:歷史學家楊念羣教授,跨政治史、社會史、思想史、文化史等多元領域,融入對五四重要議題的全新思考,展現最爲新銳的史學前沿研究。


本書引入了五四的社會改造面相,指出當時涌現出的各種“社會改造”構想是五四運動的有機組成部分。作者將五四看作一場具有多維試驗角度的社會文化運動,同時,通過把五四發生及延續的時段拉長至20世紀40年代,深度考察了五四一代成長起來的“新青年”面對各種時勢變遷做出的反應和抉擇。


《戊戌談往錄》

陸建德

北京出版社

2019年5月


推薦人:劉憶斯


簡介:歷史的真相可否還原?宏大敘事對於過往的呈現也會有疏漏?細緻入微的察閱會否揭開不爲人所知的許多方面?一個時代、民族、國家要以怎樣的心態來回應過去?是否在正視過去的同時,也將找到審視當下及未來的方向?作者陸建德說:“一個偉大的國家必須有色彩豐富的歷史記憶和滲入本能的愛國思想,不然不足以應對形形色色“分”的挑戰。我們還需要有新的想象和語言來與自己的過去對話。” 


辛亥革命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四川保路運動。以往,學界對保路運動的研究過於依賴反對鐵路國有的宣傳材料,而忽略了成都紳商爭奪地方財權的動機。本書試圖揭示運動的部分真相,並指出地方分離主義勢力與清廷必要的集權行爲形成衝突,最終導致局面失控。自此之後,地方勢力坐大;而所謂的共和,掩蓋不了國家已接近分裂的事實。辛亥革命研究應該引入新的視角,尤其應該重視列強如何利用內亂加強對中國的控制。本書還對晚清社會的腐敗現象有所關注。


《再造中華:章太炎與“五四”一代》

陳學然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年2月


推薦人:羽戈


簡介:本書通過章太炎與“五四”一代的學思互動,觀察他們如何審視對方和評價對方。在這過程中,將可看見他們彼此間或斷或續的學思關係,顯示大家在同一的改造國家、社會的目標下,於文化意識或學術方法上雖有差異,但到了國家危在旦夕之際,學術畛域又不是那麼的壁壘分明。同時,本書亦將說明,在太炎逝世八十餘年而“五四”邁向一百年之際,太炎在清末民初形成的一些學術主張,直至今天仍有其前瞻性。


《中國人與美國人:一部共有的歷史》

徐國琦

理想國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年1月


推薦人:張弘    


簡介:本書利用豐富的檔案材料,將焦點集中在民間、個人以及非政府機構之間的互相交往和積極互動上,梳理了蒲安臣、留美幼童、戈鯤化、古德諾、杜威、國際體育等六個領域的豐富歷史軌跡,向讀者展示,無論中美兩國的官方外交關係如何變幻不定,民間和文化層次的交往自有其自身發展的特質和運行規律,並且始終保持高度的活躍機制。“共有的歷史”注重文化層面和非政府之間的關係,關注中美兩國共享的價值觀和目標,而不是簡單地只注重政府和軍隊。從這種角度,我們可以解讀出一種全新的中美關係史,並可能找到一種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新範式。



《爲什麼是英國:   有限政府的起源》

劉爲

啓真館|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9年3月


推薦人:劉蘇里

簡介:爲什麼是英國(而不是別的國家)創造了現代市場經濟,並且首先建立了法治社會?爲什麼是英國給世界提供了科層制政府模式?又爲什麼是英國早在13世紀就完成了向現代社會的轉型?

 

本書爲英國史專業學者劉爲,以“有限政府爲何起源於英國”爲主題撰寫的小書。從歐洲文明的邊緣島國,到現代國家秩序的楷模,中世紀的英國經歷了什麼?作者劉爲告訴我們,有限政府起源於英國,從某種程度來講是一場幸運的意外。彼時英國獨特的軍事際遇、政治體制與社會法權基礎一起,共同促成了英國有限政府的誕生。本書將通俗的文筆與專業的分析完美結合在一起,上一頁還在講西班牙無敵艦隊揚帆出海,下一頁便轉向對憲政與民主內在關聯的分析。事件、制度、原理,作者從未忽視任何一個有助於主題闡釋的面向,但是它們全都能夠在一本小冊子中得到最和諧的貫通。


《革命與節日:  華北革命根據地的節日文化生活(1937~1949)》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9年1月


推薦人:許金晶


簡介:華北根據地建立之初,節日就作爲開展社會動員的有效場域受到中共領導的根據地政府的重視,在默許和迎合民間舊有節日傳統的同時,引入和創造了許多具有現代意義的新節日。在延續舊傳統和創造新節日的過程中,華北根據地的節日空間不斷擴展,節日娛樂被賦予了更多革命性意涵。本書從社會文化史的角度對1937~1949年華北根據地的節日文化生活進行考察,關注節日生活背後的傳統與現代、官與民之間的關係變化,探討華北根據地以節日爲切入點開展的社會動員和社會治理過程。


《權力結構與文化認同:唐宋之際的文武關係(875-1063)》

方震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9年4月


推薦人:張弘    


簡介:《權力結構與文化認同:唐宋之際的文武關係(875~1063)》本書從描述文官與武官政治權力自唐末至北宋中期的消長過程入手,分析導致雙方在文化認同上由模糊轉變爲嚴重對立的因素。權力爭奪是導致文、武官之間關係緊張的主因。爲了爭取君主的重視,文士將武人描述爲貪婪無知,而強調自身具有學養、道德的重要性。隨着文官權力自後周、北宋逐步擴張,文士對武官的歧視日益加深,並透過制度的規範,阻止文、武官身份的轉換。文、武官對立因而成爲宋代政治上無解的難題。


《孔子大歷史:初民、貴族與寡頭們的早期華夏》

李碩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年4月


推薦人:張明揚


簡介:《孔子大歷史》生動書寫孔子的一生:以私生子的身份出生,在底層單親家庭中成長,一步步做到“大司寇行攝相事”,同時也見證了春秋末期各國內政外交的風雲變幻與奇聞軼事。孔子遭遇政治失意後周遊列國,終究未能實現自己的從政理想。但他的學說經後人的傳承與解釋,流傳後世,他也被弟子“製造”成了至聖先師。


我們通常的印象中,孔子作爲一個高高在上的“聖人”,是一個抽象的人物。《孔子大歷史》正是要去掉孔子的這層“聖人”光環,還原他作爲普通人的成長曆程。他有自己的喜怒哀樂與憂懼,也有困惑、糾結與執着。作者李碩探究了孔子面對各種人生事件的心理狀態與動機,從而描畫出一個豐富、完整的孔子形象。


通過解讀經史文獻,《孔子大歷史》再現了孔子在寡頭世襲政治遊戲規則中沉浮的一生,以及他生活的春秋時代的種種生活場景、日用禮俗,對孔子的生活世界進行了人類學乃至影視視覺層面的還原。


《上海人解析》

熊月之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9年3月


推薦人:張弘


簡介:現代中國,上海人早已成爲一個具有明顯文化特徵的社會羣體。分析上海人,需分清兩類不同內涵的“上海人”概念。一類是純粹籍貫意義上的上海人,另一類是在行爲方式、審美情趣等方面自具特色的上海人。


本書既宏觀解讀了上海人形成及其認同,分析了上海城市居民特性與城市精神,又通過一些人物個案研究,深化了對上海人特性的認識。將這些來路各異的上海人研究匯聚一起,也反映了這座城市海納百川的特性,豐富了對近代上海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的整體性認識。作者長期沉潛於上海史研究,所論自成系統,持之有故,長轡遠御,深入淺出,既有學術深度,也有一定趣味性。



《錦瑟》

範遷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19年3月


推薦人:項靜

簡介:家道中落、長相清俊的“他”是家族裏學業有望的聰慧子弟,有幸得到伯父資助來到大上海,在富家子云集的聖約翰大學就讀。但不久,伯父的鹽局被查封,失去經濟來源的他陷入困頓。女同學艾茉莉青睞於他,邀其住進堂兄湯姆家的花園洋房,他卻因一幀素白小像對湯姆的妻子珏兒情有獨鍾……


小說以李商隱的七律《錦瑟》爲軸,敘述了大時代裏一個文弱書生的心路歷程,展現了主人公在世事中隨波逐流、沉浮一生的命運,並以此切入知識分子複雜的精神世界。



《去洞庭》

鄭小驢

北京出版集團·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2019年4月


推薦人:    項靜

簡介:車禍發生得很突然,車子從山道上翻起,滾落,然後被一棵樹擋住了。他卡在座位上,身子倒懸,臉頰上似有什麼東西在蠕動。而他後備箱裏載着的那個女人,一點動靜都沒有。


不知道過了多久,一束強光照過來。他想無論如何也不能被生擒。慌亂中他解開了安全帶,從車裏爬了出去,在暗灰色的黎明中奔逃。


一個復仇的三角戀故事,五個人的去洞庭之旅,強劇情強節奏,同時具有人性的深度、時代的厚度和純文學的美。


《獵舌師》

房偉

作家出版社

2019年3月


推薦人:楊慶祥


簡介:本書是青年作家房偉的系列抗戰小說,可看做是歷史短篇小說的“組合拳”,將短篇小說善於寫“點”的特長發揮出來,以點帶點,以點而細織而成“網面”,以具體歷史場景“橫截面”,造成對抗戰歷史“全景式”重新理解。房偉如同一位“蜘蛛俠”,在《中國野人》《幽靈軍》《副領事》《地獄變》《獵舌師》等十八篇小說中跳躍、穿梭,結成“歷史之網”,利用特色各異的短篇小說集合體,造成一種長篇小說效應,但又能保存每個短篇的獨立藝術和思想價值,從而捕獲那個飄蕩的“歷史蝴蝶”的精魂。


《冒牌人生》

陳思安

後浪丨四川文藝出版社

2019年4月


推薦人:劉憶斯


簡介:十篇現代志怪小說,如同十道城市之光,劃開機械冷酷的城市外殼,讓不合時宜者出來透透氣。


作者陳思安兼具小說家、詩人、戲劇導演的多重身份,擅長將寫實性與傳奇性巧妙結合,抒寫繁華都市中的荒誕人生。


《冒牌人生》試圖抵抗城市生活對人的異化,以奇人異事來重繪城市的精神地圖,小說中的人物能夠直面孤獨、平庸和無意義,最終通過某種荒誕的方式走出生活困境,正是這樣一羣人,豐富了城市生活的面貌,由此可見作者的社會關懷:所有生活工作在城市中的“冒牌人生”都值得被認真對待和記錄。


《牽風記》

徐懷中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9年1月


推薦人:劉憶斯


簡介:作者是從槍林彈雨中走過來的老八路,戎馬生涯,筆耕不輟,九旬高齡以“國風”式的書寫,再續五十餘年前未竟之作《牽風記》。這部小說,既是作者對戰爭與人性的深刻沉思,也展現了他矢志不渝的寫作追求:“盡最大力量去完成精彩的一擊。”

 

投奔延安的青年學生汪可逾,路經“夜老虎團”駐地,因一曲古琴《高山流水》,與團長齊競相識,成爲他部下的一名文化教員。汪可逾聰明靈動、冰清玉潔,齊競文武雙全、儒雅健談,在浪漫激越的戰地戀歌即將奏響之際,卻發生了難以預料的突發事件……


騎兵通信員曹水兒高大威猛、勇敢果決,爲齊競所看重,也頗受女性青睞。但他時常自我失控,在漫天烽火中上演着一出出 “行軍豔遇”,終於釀成了悲劇……


在晉冀魯豫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的戰火中,汪可逾、齊競、曹水兒等人的命運有着怎樣的演變?那匹靈性神奇、善解人意的老軍馬又該如何功德圓滿,死而無憾?


《家餚》

唐穎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19年5月


推薦人:張英

簡介:長篇小說《家餚》刻畫了大時代裏的“上海一家門”,是兩代普通上海人的家族故事。上海的一個普通家族,偶爾在紅白喜事時聚一下,既有親情也有疙裏疙瘩的隔膜。隱瞞讓家族充滿祕密,也因此成了他們人生中的隱患。在時代風雲的變幻中,書中的“上海一家門”,如一葉小舟在激流中飄搖;歷史留下的傷痛在後代身上蔓延。他們在黯淡的命運裏烹製家餚,雖然普通,總是入味,他們品嚐家餚,也品嚐團聚、悲歡、離散。


唐穎在這部新長篇裏,寫出了她拿手的上海情調,更寫出上海的歲月滄桑;既寫出“上海人”的命運,卻又超越了地域和時代。作者刻畫的圍桌而坐的老一代上海人,其中幾位可說是離經叛道,是文學紀錄中的嶄新形象。在這部作品中,我們在弄堂裏的“洋氣”上海人身上,看到了*本土的中國文化真髓。


《青年變革者:梁啓超(1873—1898)》

許知遠

上海人民出版社


推薦人:張英

簡介:《青年變革者:梁啓超(1873—1898)》是許知遠積澱多年的轉型之作。梁啓超生逢變革時代,他是近代轉型的積極參與者,同時又是中國現代思想學術的拓荒者和奠基人。許知遠試圖將這位偉大人物的思想與性格、希望與挫敗,內心掙扎及與同代人的爭辯呈現給讀者。在蒐集、閱讀海量史料和研究著作的同時,許知遠追尋梁啓超的足跡,到其出生地新會、求學地廣州,及北京、上海、日本橫濱等多地探訪歷史現場,尋求歷史與現實之間隱祕而有韌性的關聯,藉此展現幾代人的焦灼與渴望、勇氣與怯懦。


《青年變革者》述及梁啓超求學、進京趕考、師從康有爲、結集同道、上書清帝、辦刊《時務報》,及至戊戌政變前夜。許知遠以深入歷史細部的精準筆法,描摹出時代變局下梁啓超飽滿立體的個人形象和生動多維的時代羣像。文字真實可感,據史而書,紮實精當。《青年變革者》既是一部具有學理價值的史傳,復甦歷史中的個人,亦鋪展了一幅浩瀚的時代全景。


《讀<詩經>》

張煒

中華書局

2019年5月


推薦人:張英

簡介:經典常讀常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理解和特點,一個人有一個人的認識和感悟。《讀<詩經>》就是這樣一部讀解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的大衆讀物。


《讀<詩經>》分爲上、下兩篇,上篇分爲五講五十五題,標題指引讀者思索“文明的不得已”“直與簡的繁華”,品咂“隱晦之美”“簡約之美”,觸摸“孔子的詩心”,領略“成康盛世的激情”……下篇,回到具體的詩文,精選了八十四篇:簡注,方便讀者理解詩的基本意;解讀,引領讀者遊走於《詩經》的深處與細部。


《西夏陵:王朝的見證》

唐榮堯

中國地圖出版社

2019年1月


推薦人:楊慶祥


簡介:西夏,是中國歷史上神祕的王朝之一。關於這個王朝,歷史上可查證的文獻資料十分有限。西夏陵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蹟保存最完整的西夏文化遺存和帝王陵園之一。西夏陵將漢族文化、佛教文化與黨項民族文化有機結合,構成了中國陵園建築中別具一格的建築形式,有東方金字塔之稱,是我們研究和了解西夏史必不可少的一塊歷史文化遺蹟。本書以西夏陵爲着力點,探尋陵墓地下的祕密和地上的史實,通過陵墓的前世今生講述西夏王朝的輝煌歷史,以及西夏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故事。


《書香記憶:我與上海書展十五年》

徐烔


推薦人:陸梅


簡介:《書香記憶——我與上海書展十五年》由100多位作者從“領導寄語”“組織者說”“參展者說”“記者觀感”“讀者體驗”五個層面,講述與上海書展的緣分、所經歷的故事等,從中可以讀到上海書展組織者、策展人、出版人、發行人、作者、媒體人所付出的努力,以及讀者對上海書展的摯愛。


《水滸白看》

王路

海天出版社

2019年5月


推薦人:羽戈


簡介:全書分“山林”“市井”“漁樵”三部分,對《水滸傳》人物的性格特點和當時的人情世態進行了細緻的分析,王路的分析看出了林沖的愚、李忠的厚、魯智深的孤獨……在耳熟能詳的故事中,剖出驚心動魄的一面,從細緻入微的地方去考察,注重探尋人物的心理動機、邏輯常識,而絕不悖離文本。本書不僅是寫水滸,更是寫人情,不僅是寫人情,更是向讀者分享讀書與觀察世界的視角與方法。


《中國尋路者》

高淵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年4月


推薦人:楊早


簡介:中國道路是摸索出來的,而摸索中國道路的,不是冰冷的理論,而是一個個火熱的靈魂。我們身處鉅變的年代,每一天都是歷史,每一個維度、每一刻都值得被以客觀真實專業的方式記錄。記錄不平凡的歷史細節,留給後人理解他們未曾親歷的時代。


本書是解放日報特聘首席記者、高級編輯高淵的人物特寫選集。在本選集中,作者對那些在中國當代發展模式上貢獻過力量的重要人物,那些改革的探路者,進行了細緻地刻畫。包括:邵寧、王新奎、周其仁、陳佳洱等15人,和“WTO談判者”“東京審判中方三傑”兩個人物羣體。這些人物的人生,既是自我實現的過程,也是中國前進道路上的一個側影。作者通過溫糯和軟的訪談書寫,將受訪者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與國家命運串聯起來,閒話中國70年發展史。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火花,爲新中國70年鉅變留下珍貴實錄。


《詩與遠方的往事今宵》

李大興

北京出版社

2019年4月


推薦人: 許金晶


簡介:這本回憶錄性質的散文集,記述了李大興自童年至中年時期的人生瞬間,既有年少時分的懵懂和夢想,也有中年的離愁和無奈,文字清婉,思想深邃:人生如同一曲離歌,相聚有淚,離別無悔。 本書分四個部分,即紅樓往事、七號大院、留日片段和美國筆記。作者在寫個人經歷回憶的同時,展現的是一代人經歷的回憶。文章描述細膩真實,大事小情追憶人事浮沉。


《十六個漢字裏的日本》

姜建強

新經典|新星出版社

2018年4月


推薦人:劉蘇里


簡介:在旅日多年的姜建強眼中,日本有值得無限探究的風情。從現實中的花鳥風月,到充滿儀式性意義的“萌”“侘寂”“陰翳”,小小的島國將其獨特的審美滲透在文化的每一個角落裏。


十六個漢字選取的角度虛實相生,由外在逐層深入內涵。從作爲表象的花、月、雨等現實風物,到神鬼信仰帶來的充滿儀式感的箸與葬文化,然後延伸到獨特的“寂”和“翳”。


十六重精巧的剖析,由表及裏,由現實到精神,完成對日本文化由“畫皮”到“畫骨”的深入觀察,一本書讓你讀懂日本和日本人。


《時間哲學簡史:關於本真的時間的考察》

楚人

三輝圖書 |華僑出版社

 2019年3月


推薦人:許金晶


簡介:時間問題一直是哲學和科學的核心,探索時間的道路總會與科學和哲學的前沿同步延伸。科學上理解的時間可用於日常生活,卻不能用於解釋時間的本質;哲學上理解的時間被用於解釋時間的本質,卻不能爲日常生活所用。如果本真的時間和非本真的時間及其關係得到澄清,那麼這類問題是否會自然解消?


本書以縱橫兩條線來論述時間的問題。在縱線上,本書論述了從古希臘人到存在主義哲學中時間內在含義的嬗變,剖析了從柏拉圖到海德格爾等十餘位著名哲人對於時間本質的開創性研究,並結合牛頓、愛因斯坦、霍金三位科學家對時間是什麼的科學探索,完整地呈現了科學和哲學意義上的時間概念之差異與交叉影響,並梳理出探索時間本源的四條歷史路徑。在橫線上,具體分析了在“存在”路徑中,從亞里士多德到黑格爾,再到海德格爾如何逐步縮小時間的“藏身”範圍,使後繼者有可能找到本真的時間,同時發現非本真的時間,從而獲得對時間的整體認知。


《全球科技通史》

吳軍

中信出版集團

2019年4月


推薦人:張明揚


簡介:大部分人談到歷史的時候,關注的是國家的興衰、王朝的更替,往往忽視了科技的力量。吳軍博士首次從科技視角串聯歷史,以能量和信息兩條主線,系統闡述了自智人以來人類文明的演進。


全書從遠古科技、古代科技、近代科技和現代科技四個部分,詳細描述了幾萬年來農業、工業、天文、地理、生物、數學等各個領域關鍵性的人物、事件及意義,繪製了一幅科技驅動歷史的恢宏畫卷。


本書既從不同角度對人們熟知的常識進行解讀和剖析,又挖掘出許多新的觀點,讓讀者見微知著,感受科技疊加式進步的魅力。


通過閱讀本書,你將俯瞰一整部人類科技文明史,真正洞察世界變化的趨勢,進而消除由於對周圍世界缺乏瞭解、對未來缺乏把控而產生的焦慮。


《汪老師的植物筆記》

汪勁武

後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9年4月


推薦人:陸梅


簡介:地球上有數十萬種植物,或遠在天邊,或近在咫尺,奼紫嫣紅、千奇百怪,它們共同爲人類的生活環境編織了美麗的衣裳。但,你留意過它們嗎?是否觀察過身邊的花草樹木,知曉那棵樹的名字,記住那朵花的模樣?甚至,爲它們做一份觀察筆記?


年已九旬的北京大學植物學教授——汪勁武老師就一直默默做着一件事:觀察身邊的一草一木,用科學的語言描述植物的形態特徵,用輕快的文字分享自己的實踐體會。六十餘載的觀察心得、日積月累的教學經驗、溫和細膩的情感體悟,匯聚成了這本充滿“植物學者風格”的植物筆記。


本書以一種植物爲一個條目進行講解,每個條目基本包括植物的彩色照片、科屬位置、學名、中文名、英文名、分佈範圍、形態描述以及作者的觀察隨筆。部分條目還設有“近緣種”和“逸聞趣事”版塊,供讀者比較、辨識形態相似或親緣關係密切的植物種,以及瞭解與植物相關的文化趣聞。


《西方博物學文化》

劉華傑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9年5月


推薦人:張勁碩


簡介:博物學是一門古老的綜合性學問,體現了人與自然互動中多方面的智慧。本書基於新的知識觀、歷史觀和生態觀,依據博物學、科學史、文化史、環境史、思想史、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方面的大量文獻,較系統地探討了西方博物學文化的發展脈絡。具體研究了塞奧弗拉斯特、約翰·雷、林奈、布豐、格雷、班克斯、伍德、埃莉斯、梭羅、繆爾、利奧波德、卡森、譚衛道等十多位有典型意義的西方博物學家及相關的博物學文化,首次勾勒出西方博物學文化的概貌,也涉及環境史、環境倫理、科技史、認知與性別、生態文明等問題。本書包含相當豐富的信息量,可供哲學、自然教育、環境保護、科學文化研究以及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學者參考。


本書試圖揭示這樣一種理念:博物學始終平行於自然科學存在和演化,博物學與自然科學有交集但並非其真子集。在這種新的定位中,博物學的價值、意義並不完全由自然科學來評定。博物學歷史悠久,經受了持久檢驗,適應於天人系統的可持續生存。博物教育是一種“成人”教育,將有助於使人成爲人,時刻體認自己是生態共同體中的一員:知道自己的限度,約束自己的行爲,在態度和情感上進而在理智上和操作層面尊重大自然,與大自然協同演化。


《與病對話:全科醫生手記》

胡冰霜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9年3月


推薦人:楊慶祥


簡介:本書是一部普及全科醫學常識的泛科普醫學散文,也是一位滿懷仁心的資深醫者對幾十年行醫之路的回望與省思。作者從一位全科醫生、心理學者的角度解讀疾病與患者身心之關係,以真實的病例和鮮活的故事串聯全書,意不在討論醫學理論或灌輸專業知識,也無太多藥物或治療建議,而是從人格層面去解釋病理與心理的關係。作者將半生學術體悟與臨牀經驗從容道來,釐清大衆對諸多常見疾病的誤解和誤治,富有知識性、趣味性與啓發性。


《自然史:少兒彩繪版》

苗德歲

接力出版社

2019年1月


推薦人:張勁碩


簡介:《自然史》是法國博物學家布封的不朽名著,是法國每個家庭的必備藏書。它是一部包括地球形成史、礦物史、動物史、人類史以及自然分期等方面的博物學百科全書。它的語言文字極爲優美,其中有些篇章(如《松鼠》《馬》等)還選入了我國的語文課本。本書作者苗德歲教授以深厚的研究功底、兒童的視角、輕鬆活潑的語言講述布封的生平、全新闡釋《自然史》的精華,並將原著中一些在科學上過時的內容予以更新。全書配以152幅生動活潑的手繪插圖,幫助少年兒童更直觀瞭解《自然史》。爲什麼用“熊熊”來形容火勢迅猛?爲什麼說兔子和老鼠是親戚?爲什麼會有人感嘆蝙蝠是一種怪物?爲什麼鯨魚和鱷魚不是魚?生動有趣的問題,充滿懸念的講述,古雅幽默的插圖,將《自然史》博大精深的學術體系,巧妙地轉化爲少年兒童能夠理解、喜歡閱讀的內容。科學從未如此有趣,經典從未如此動人,讓我們跟隨大師的腳步,開啓瞭解大自然的奇妙旅程。


《焰火》

李東華

長江文藝出版社

2019年4月


推薦人:陸梅


簡介:這是一部直面青春,關愛心靈的長篇小說。講述了有關哈娜、艾米、杜小美以及更多人以夢爲馬的成長故事。


女孩艾米與哈娜,偶然行進在生命的同一軌道里,她們各自所攜帶的由歲月與命運所賦予的境遇與秉性,在相交相識的瞬間,是小行星與地球的迎面相撞?是焰火與夜空的不期然的相遇?還是星辰與河流的相互映照…… 

   

青春短暫又綿長,它的不羈與深情、躁動與領悟、飛揚與沉思,都終將化爲涓滴細流,默然又韌性地形塑着生命的河牀。


文字低徊華美,敘事不落窠臼,不同的視角和聲音交織而成對青春的立體勘探,對成長的冷峻叩問,對美善的執着守護。


本期評委:

劉蘇里、劉憶斯、陸梅、綠茶、項靜、許金晶、楊慶祥、楊早、羽戈、張弘、張明揚、張英、張勁碩


策劃人:

王姝蘄


END



文化熱點 盡在掌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