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論金庸最流行的作品,大抵是笑鹿天,加射鵰三部曲。很少人或許聽聞過《連城訣》,甚至於看過一次,不想再看第二次。

我一直以為頗可惜,因為無論思想,還是細節,《連》並不遜色,即或劇情的流暢磅礴,結構的起轉詭譎,它寫得都太好。

但可能正因狄雲當了主角,它的小眾又成了必然。

狄雲是個窮孩子,性情愚莽,隨即遭人陷害,整整幾章都在滿心怨怒。好容易在牢獄得了奇遇,卻不過不斷迭入新的險境。復仇不得,舊愛不得,大成的神功似乎始終沒什麼用處。心灰還不算,戚芳死了,教他絕望。絕望且不算,仇人個個都自己覓了死路,也無從化解心結。

這樣一本書,審美屬上品,卻實在有一定門檻。

但如若讀得仔細點,便會發覺這樣一本書,其設定竟與《笑傲江湖》頗為類似。偽君子的師父,愛上他人且最終身死的師妹,主角不斷遭人陷害、一直瀕死的境地,險惡而無仁義的江湖。

唯一的不同,不過是主角性情的不同。

很多人不會喜歡狄雲,更不會同情狄雲。因為他樸實、蠢,命運旋轉起來,就把一切缺陷暴露無遺。

這樣一個主人公,確實很難有代入的快樂。相似的境地里,令狐沖瀟洒快意得多,狄雲卻總是被推著轉。

他身上的主角光環也太稀薄,沒什麼爽點,不過維持他活下去,做各種事件的見證者,不至於也去突破人倫的底線。

鄉下的小子進了城,為了新衣裳被毀和人的輕視而惱怒,多少讀者因此瞧不起狄雲。

再遇戚芳時,因為不知道實情,而對所愛的人又怨又恨,多少人又因此憎他話不說清楚?

雪谷大戰也幫不上忙,以至於讀者恐怕都更喜愛邪惡的血刀老祖一點。

相較言,所謂結構相似的《基督山伯爵》的主角,就很完美。他聰明帥氣,所處的時代文明有禮,老神甫主動病死了,他有錢有能力,有情婦,有閑暇一一地挑選復仇的刑具。可我還是更喜歡鄉下人狄雲,蒙冤不白,愛而不得,不那麼完美。

其實起初,金庸寫過兩個令狐沖。一個是他中期所寫,那時候明報已經穩立,文學的夢開始伸張,於是魑魅魍魎,一切苦厄都隨筆而落;一個是後期所寫,雅俗的區別不那麼分明,於是有笑有淚,瀟湘夜雨,琴瑟和鳴。

《笑傲江湖》其實要取巧得多,高明得多。

讀《連城訣》,是捏著鼻子,快步走過山谷,走到盡頭,有水笙的一點點光。讀《笑傲江湖》,金庸大道至簡般,只不過把盡頭的光挪到了綠竹巷裡,讓一路上時有這般供讀者歇腳喘息的地步,再把林平之放在暗線里去。

令狐沖自然更出彩,何況狄雲似的苦楚,也大都交給了配角。

也就是說,《笑傲》完全可以看做《連城訣》的升級版:那裡面有更多複雜的鬥爭,卻打曲洋劉正風這情節一出,交代了隱士的氣節,從而有瀟洒快意與共。無論如何,狄雲都做不了這樣氣質的故事的主角。

但《連城訣》還是有存在的必要,因為在《笑傲江湖》里,讀者體會不到這樣的窒息。從這個角度講,金庸寫過的兩個令狐沖中,狄雲是那個更為逼到絕境的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