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求取戒律的人若隨隨便便地去請求菩提心,菩提心是不能夠在內心產生的。首先,求取戒律的人要積聚資糧、凈除罪障,使自己的內心變成能夠產生菩提心的適當器皿,如此去求取菩提心的戒律、菩薩戒,戒律才能夠在內心產生。  就行菩提心的功德利益而言,其功德利益是沒有邊際的,心裡有想要實踐六波羅蜜的想法,之後求取了菩提心戒律的儀軌,對於這種經由菩提心戒律的儀軌,得到菩薩的戒律之後,在菩提心沒有捨棄之前,因為安置眾生得到佛果的這種誓言非常堅固、穩定之故,所以得到菩提心的戒律後,雖然有時候內心是在放逸昏沉或睡眠狀態,但即使是在這種情況,善根的力量仍然持續,而且還會增長增廣。這個部分是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中特別提到的,如果產生了行菩提心,得到菩提心的戒律,之後即使在睡覺時,善根都還在不斷地增廣。    產生菩提心的方式    分成三項來說明:發菩提心的原因、求取戒律的人和求取戒律的儀軌。    發菩提心的原因    一般而言,所謂的發菩提心,通常許多人會這樣提到,當眼睛看到受苦受難的生命時,內心產生一個想法,覺得他多麼可憐,因而產生悲心、菩提心。或是耳朵聽到了許多眾生受到很多痛苦的事迹,內心產生了善良之心,覺得他非常可憐,產生菩提心。    不過,這些情況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應當是什麼呢?不要說是眼睛看到了,耳朵聽到了,即使眼睛沒有看到,耳朵沒有聽到,只是在平常的狀況中,菩提心也應當再三再三地產生—這種情況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依靠於某些對境,偶爾遇到某些對境才產生菩提心,那就不是非常重要的了。    譬如心裡想,我要得到豐碩的果實,因此把種子種到泥土裡,希望這樣能得到豐碩的果實。就這個目標而言,把種子種到泥土裡並不算是最重要,為什麼呢?把種子種到泥土裡之後,還要注意有沒有照到陽光,還要經常澆水,水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還要施一些肥料。總之,一個妥善的照顧是最重要的,靠著妥善照顧的緣故,這顆種子才會發芽結果。如

果心裡想著要得到豐碩的果實,把種子種到泥土裡就不管了,漸漸地,泥土幹掉,種子也幹掉,那會不會有豐碩的果實呢?根本不會有。    因此,遇到某些外緣時,產生了悲心,當然是好的,但這個力量不是很強大,這並不是非常重要,最重要的是不需要遇到任何外緣,不管在什麼狀況下,不管在什麼時候,內心總是經常產生悲心,不假造作、自然地產生,這才算是最重要的部分。    就此而言,如果內心要產生菩提心,該怎麼做呢?    依靠三種力量來產生:第一種,思維一切眾生而產生悲心;其次,不僅應該對一切眾生產生悲心,而且自己要經常供養三寶,布施乞丐、貧窮,經常作頂禮,經常念誦咒語,經常如此透過七支分的方式廣大積聚資糧;積聚了前面兩項還不夠,皈依的戒律非常必要,這是第三項。    這三項里,悲心是心意的力量;透過七支分來積聚資糧,是加行的力量;得到皈依的戒律,要以皈依戒作為基礎,皈依的戒律是原因的力量。如果三種齊備,內心就會產生菩提心。    求取戒律者    求取戒律的人若隨隨便便地去請求菩提心,菩提心是不能夠在內心產生的。首先,求取戒律的人要積聚資糧、凈除罪障,使自己的內心變成能夠產生菩提心的適當器皿,如此去求取菩提心的戒律、菩薩戒,戒律才能夠在內心產生。    例如,想要把非常營養的食物放進一個碗里,如果碗本身不好,裡面有一些垃圾,不管放進多麼營養的食物,因為器皿本身不清潔,放進去的食物就不能吃;如果我們把器皿洗得很乾凈,再放進營養的食物,這樣食物就可以吃了,對身體也會非常好。同理,我們現在內心的煩惱非常多,要把內心這些煩惱稍微清洗乾淨,之後再去請求菩提心,這樣菩薩的戒律就可以在內心產生。    如果要產生菩提心,得到菩提心的戒律,依靠的基礎是這個身體,這個人身,應當要齊備什麼條件?有兩種情況。    首先,在印度有一個廣大行持的傳承,就是聖無著的傳承。聖無著的傳承認為,要產生菩提心戒的話,所依靠的身體需具備的條件是:具備分別解脫戒里的任何一項。如果沒有具備分別解脫戒里的任何一項,就不會產生菩提心戒。    譬如我們現在作八關齋戒閉關,這八關齋戒的戒律是一天一夜而已,由這個戒律是不能夠得到菩薩戒律的,所以它不是菩薩戒律所能夠從由產生的基礎;必須是具備七種分別解脫戒里的任何一項才可以。    七種分別解脫戒是:在家居士分成男和女,稱為優婆塞和優婆夷的戒律,這是兩種;沙彌也分成男和女,所以是沙彌和沙彌尼戒兩種;再加上出家比丘也分成兩種,比丘和比丘尼,男跟女兩種,加起來一共有六種,再加上善學女的戒律,因此是七種。    得到這七種分別解脫戒里的任何一種以後,才可以再去求取菩薩戒。如果沒有七種分別解脫戒里的任何一種,就不會產生菩薩戒。    不過雖然是這樣的情況,但佛陀在一部佛經里會提到,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內心。如果自己的內心絕對不傷害眾生,有這種堅決想法的話,就算根本不具足七種分別解脫戒的任何一種,他的內心還是可以產生菩薩戒的。    針對這種想法而留下來的傳軌是誰呢?叫作甚深見地中觀派系的傳承,就是具祥怙主龍樹的傳承。    所以就分成兩種了:廣大行持唯識派系聖者無著的傳承;甚深見地中觀派系具祥怙主龍樹的傳承。這兩種傳承里,龍樹的傳承當然寬廣多了,就算不具足七種分別解脫戒的任何一種,還是能夠產生菩薩戒,只要他的內心產生絕對不傷害眾生的想法,就可以產生菩薩戒。所以,這個傳承是比較寬廣的。    無論如何,不管是聖無著的傳承也好,龍樹菩薩的傳承也好,求戒律者本身積聚廣大的資糧,非常重要。如果沒有積聚廣大的資糧,就不會產生菩薩戒。    歷史上,大佛尊阿底峽到西藏後,西藏有許多僧侶一起請求大佛尊阿底峽傳授菩薩戒。大佛尊阿底峽只是坐著開示說:「如果以這種準備的情況來看,根本不會得到菩薩戒。」因此沒有傳授。  但是僧眾再三請求,第二次又作了準備,大佛尊阿底峽來了,看了之後說:「這些準備還是不夠,以這樣簡單的準備,是不會產生菩薩戒的。」    最後,這些僧眾又再三請求,用盡了所有的力量,準備了廣大的財物供養三寶和上師,大佛尊阿底峽看了才說可以,因此傳授了菩薩戒。  一般來講,把自己的錢財物品分成三等分,一等分供養三寶,一等分供養上師,一等分當作養活自身所必需,這樣來求取戒律,才能產生菩薩戒,否則是不會產生菩薩戒律的。所以,積聚資糧非常重要。   求取戒律的儀軌  在求取菩薩戒儀軌方面,內容分為加行、正行和結行。    加行    包括調整內心和積聚資糧。    調整內心    在調整內心方面,一般來講,要產生菩提心,其原因是一切眾生都具足的。為什麼一切眾生都具足呢?產生菩提心的原因是基如來藏,一切眾生都具有基如來藏,這是佛陀會經說過的,所以就產生菩提心的原因而言,一切眾生都具足。    不過,原因不算是最重要的,因為比起原因而言,助緣更加重要。助緣是什麼呢?善知識。無論如何一定要依止善知識,善知識就好像如意寶珠一樣,傳說有了如意寶珠,自己需要什麼,只要對如意寶珠誠懇祈請,如意寶珠就能賜給我們任何想要得到的東西。  就所依止的善知識而言,這位上師的內心恆常具足菩提心,自己到這位上師善知識跟前請求教法,上師首先教導弟子對於三界的輪迴要產生憂戚之心,渴求脫離三界的輪迴。    接著要教導菩提心的內容、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學習這些教法之後,把內心只利益自己的這種小乘的想法去除掉。    第三個階段再教導不安住於二邊,智慧不住於三有輪迴這一邊,悲心不住於寂靜涅槃這一邊,因此,對空性慧和悲心雙運結合在一起的菩提心,自己非常的高興喜歡。因為喜歡這種菩提心之故,求取菩提心戒和菩薩戒律的想法自然就產生了。    積聚資糧    積聚資糧的部分包括前行的準備、迎請積聚資糧的福田及正式的積聚資糧三個階段,以下就每個階段詳加說明。    ·前行的準備  前行的準備是指當我們在求取菩薩戒時,不僅要把進行傳授戒律的地方打掃乾淨,還要鋪上花朵,做各種裝飾,把地方弄得非常漂亮,四處灑上香水,求取戒律者也要潔凈沐浴,這樣把房子和自己都整理得乾乾淨淨,裝飾得漂漂亮亮,目的是為了供養上師、三寶。要有這種想法。    除此之外,不是說我穿得很漂亮,把房子布置得富麗堂皇,是要讓別人來稱讚我,或產生自己非常漂亮、房子非常華麗這種想法。這些都是為了供養上師三寶。在供養物品方面,譬如說八吉祥、七珍寶,還有任何其它令人喜悅快樂的供養品,盡自己所能地獻供養,心裡要想:「今天自己能夠自動自發、自由自主地求取菩薩戒,有能力供養三寶、上師而得到菩薩戒,多麼好啊!」    要產生這種非常強烈的信心和渴求之心來進行供養。    這是第一個段落前行的準備,主要是求取戒律時,在房子處所、供養物品等方面的準備。    ·迎請積聚資糧的福田    接著是迎請的階段。迎請時通常是在佛堂里,應該陳設代表佛之身、語、意的佛像、佛經和佛塔等,因為佛的身體所依靠之處是佛像、畫像,語書所依靠之處是佛經典籍,心意所依靠之處是佛塔,所以家裡的佛堂應當要陳設經、像、塔。    之後念誦菩薩戒儀軌,求取菩薩戒時的發心儀軌。念誦發心儀軌時要觀想迎請無量無邊諸佛降臨於前方虛空,降臨之後融入身、語、意,佛像、佛經、佛塔之中。    一般來講,父母對子女或兄弟姐妹,彼此之間因為有關愛心之故,就有一個想法,想要很快見到對方,見到對方時內心會非常快樂。同理,諸佛菩薩都非常關愛一切眾生,所以當我們進行迎請時,因為諸佛菩薩對我們有愛心之故,所以也會很迅速地立刻降臨。    所以,諸佛菩薩不會只安居在凈土,而不降臨到這個地方來。我們進行迎請之後,諸佛菩薩依於關愛之心,立刻就會降臨。而且不僅僅是降臨,降臨後,成為一切眾生的救度者、保護者、依靠者。此時不能對仇敵邪祟者產生傷害之心,因為我們的仇敵邪祟,無始輪迴以來都會當過我們的母親,這時應當要有利益眾生、利益仇敵邪祟的想法,對他們不能有傷害之心。    總之,諸佛菩薩降臨,對於一切萬法的實相完全了解,一切的有法是什麼情況,所有的一切有法,諸佛菩薩都完全能看到,因此諸佛菩薩完全清楚地知道怎樣利益我們,用什麼方式對我們、對一切眾生才有幫助,諸佛菩薩完全了解。    既然諸佛菩薩都有這種了解,依於這種了解作為基礎,現在自己在獻供養的處所佛堂,地方與所獻的供養品都已準備好,進行祈請之後,這些諸佛菩薩、壇城聖眾必定會降臨,降臨後一定安居在這個地方。行者心裡要這樣觀想。    第二項是獻沐浴。前面是迎請諸佛菩薩降臨前方虛空,已經迎請降臨之後,接下來要獻沐浴。獻沐浴並不是說諸佛菩薩身體有污垢,所以要沐浴。就諸佛菩薩而言,已經遠離煩惱的污垢了,所以身體不會有任何的污垢,不需要沐浴。不過,行者和眾生都有許多煩惱污垢,為了清凈去除內心這些煩惱污垢、罪業蓋障,所以進行獻沐浴,靠著對諸佛菩薩獻沐浴的這個緣起,使自己和其他眾生的煩惱污垢、罪業蓋障都能夠清凈去除,所以要作這個觀想。    進行沐浴時當然是在浴室里進行,但這裡所說的浴室並不是凡夫工匠敲敲打打做出來的一間浴室。當諸佛菩薩從虛空降臨時,在降臨的道路上,在虛空之中,要產生一間浴室,裡面充滿馥郁芬香,這浴室不是用鐵、石頭、水泥、塑膠做成,而是用金銀珠寶做成,要這樣觀想。    然後觀想整個地面由珠寶做成,柱子由珠寶做成,上面有用玉、珊瑚、珍珠做的廣大的傘,覆蓋在上方。獻沐浴的對象是誰呢?諸佛菩薩。沐浴的水是香水,就是紅花水,盛裝紅花水的器皿是珠寶所做成的寶瓶,裝著清凈的紅花水向諸佛菩薩獻上沐浴。獻供者是誰呢?供養天女。觀想由八位供養天女獻供養沐浴,供養天女個個容貌美麗,有些唱著好聽的歌,有些彈著美妙的琴音,有些跳舞,在這種情況下,八位供養天女拿著盛滿紅花香水的寶瓶,對諸佛菩薩進行獻沐浴。    獻完沐浴之後,接下來要獻上乾淨的布擦拭身體,之後獻上佩戴的裝飾物,之後擦香水,之後獻上食物,這個順序完全是隨順世間的情況來進行,以下分項詳加說明。    對諸佛菩薩獻完沐浴後,接著觀想許多供養天女獻上了純凈的布,以這個布來擦拭身體。身體擦拭完畢後,獻上衣服,所獻的衣服不只一種顏色、一種樣子,而是很多種顏色,就像出現在天空的彩虹一樣。    就所獻上衣服的顏色而言,在印度時,國王允許出家眾穿的衣服是紅、黃、藍色;教法流傳到西藏後,也穿紅色和黃色,但因為漢人軍隊穿的衣服是青藍色,如果儈眾也穿藍色,看起來就像軍隊一樣,所以就不穿藍色了;傳到中國後,原則上當然是穿黃色,但大多數的情況都穿棕色的衣服;傳到了日本,穿的卻是黑色的衣服。因此在獻衣服時,要依順著每個地方不同的習慣,所以沒有固定的顏色。    所獻上的衣服,不是一般世俗裁縫師用手縫、腳踩織布機織出來的布所做成的衣服,而是如意寶樹所自然形成的衣服,這衣服完全沒有重量,輕飄飄地,自然地散發出香味,價值不可比擬,要觀懇獻上了這麼好的衣服。    之後獻上裝飾品,就像我們佩戴裝飾品一樣。就裝飾品而言,報身佛會有五項裝飾物,雙腳和雙手有裝飾物,這是一項;耳朵有裝飾物耳環,這是第二項;脖子有裝飾物項鍊,這是第三項;加上飄帶和帽帶,一共有五項。    對諸佛菩薩獻上裝飾品,塗上香水,前面還有獻沐浴、擦拭、獻衣服,這是不是因為諸佛菩薩對我們所獻的裝飾之物、香水、沐浴或擦拭有貪戀之心,喜歡這些東西呢?是不是諸佛菩薩有污垢?完全不是。這是因為弟子、所調伏眾沒有福報,內心有許多罪障污垢,因此請求諸佛菩薩大悲了解,無論如何都要接受這些供養,以這些供養使弟子積累福報。    獻上這些裝飾物給諸佛菩薩,一般提到的菩薩是大悲觀世音菩薩、大力金剛手菩薩等八大菩薩,有些佛經提到十六菩薩,包括:除惡趣菩薩、慈氏彌勒、見得利菩薩(看到就會有廣大的利益)、滅痛苦菩薩、妙香菩薩、勇健菩薩、虛空藏菩薩、智慧眼菩薩、阿彌陀佛、日光菩薩、賢摧滅菩薩、瓔珞飾菩薩、金剛藏菩薩,還有無盡意菩薩、大力菩薩、普賢菩薩,這是十六菩薩。這些菩薩是出家的形相,還有一些菩薩是居士的形相,譬如法身菩薩、常啼菩薩是在家居士;維摩詰也是居士的形相,就要獻上在家人的衣服,所以要觀想這些情況後才獻上衣服。    之後獻上塗香,擦在身體的香水,香氣馥郁芬芳,能夠傳遞三千大幹世界,覆蓋無邊的世界,如此殊勝的香水是由檀香木自然產生,以及由許多的馨香混合而成,所獻的對象是諸佛菩薩的身體,這身體是累積不可思議、無量無邊的福報所形成的,要向諸佛菩薩的身體獻上塗在身上的香水,如此觀想。    第四項是請安坐,也就是請好好地坐下來的意思。諸佛菩薩所坐的地方是什麼樣子呢?不是像高山深谷一樣高低不平,而是完全平坦。諸佛菩薩坐在蓮花座上,上面有太陽和月亮,蓮花座代表慈心,上面的日輪和月輪代表悲心,慈心和悲心結合在一起,寶座上的太陽和月亮放出無量無邊的光芒,諸佛菩薩安住於上。自己內心非常快樂喜悅,請求諸佛菩薩快樂喜悅地安住在這個地方。    ·正式的積聚資糧    就積聚資糧方面而言,用什麼方式呢?用七支分。不過在七支分積聚資糧之前,身體必須恭敬,內心也必須恭敬;內心的恭敬要有信心,身體的恭敬要有恭敬的態度,之後才來做七支分。    首先要重視身體的外表態度,這非常有必要。就身體的恭敬態度而言,例如,我們一般在作頂禮時,如果內心沒有任何想法、沒有任何信心,光身體作頂禮,好像一個隨隨便便的動作,這樣的頂禮沒有利益可言。雖然雙手合掌想要作頂禮,腳卻四處走來走去,這也是沒有意義的。必須端端正正的坐著,雙手合掌,起立,內心不渙散而思維,身體態度非常恭敬,雙手合掌頂禮好像蓮花綻放一樣,如此來作頂禮,這是身體的恭敬。    內心的恭敬是什麼情況呢?要知道諸佛菩薩有智慧,能夠了解一切眾生現在是在痛苦還是在快樂中,因此對諸佛菩薩產生信心。而且,諸佛菩薩的內心既然知道眾生苦樂的情況,也就經常在利益眾生。還有,諸佛菩薩的功德超出我們內心思議的範圍,即使我們想要去了解、去描述說明,也完全超出我們的能力,完全不可思議。因此,好好想一想,對這些不可思議的功德,內心自然會產生強烈的信心。在強烈的信心之下,流下淚水、汗毛直豎。    一般來講,汗毛直豎有許多種情況,譬如一個人害怕時會汗毛直豎,頭髮也全都豎立,這種不是信心。流下淚水的情況,有些人內心非常痛苦時,會悲從中來,流下淚水,這也不是信心。有些人喜極而泣,在非常快樂的情況下流下淚水,例如看電視轉播,可以看到奧運選手比賽得到獎牌時,快樂無比,不禁流下淚水。這種當然不是因為內心痛苦而流下淚水,是因為在世界性比賽中得到獎牌,變得舉世聞名,內心十分快樂,喜極而泣,流下了淚水,這也不是信心的淚水。    信心的淚水是什麼呢?不是因內心非常痛苦而流下淚水,也不是因內心非常快樂而流下淚水,是指內心思維諸佛菩薩三寶的功德,想一想這些功德不可思議,想一想諸佛菩薩利益眾生的大悲心,自然而然地就流下淚水,自然而然地就毛髮豎立。    像前面所講述的,身體的態度要恭敬、內心也要恭敬,產生信心之後再進行七支分。  七支分的第一項是頂禮,第二項是獻供養,第三項是懺罪,第四項是隨喜善業,第五項是請轉,第六項是祈請不入涅槃,第七項是善根迴向,利益廣大的眾生。    第一項頂禮。頂禮的內容,在印度時代就已流傳開了,有顯教傳統的頂禮方式及密咒乘門傳統的頂禮方式兩種。顯教頂禮的方式,就是平常所看到的,大家都了解;密咒乘門的頂禮方式,就是所謂的大禮拜。    在西藏也有這兩種方式,不過在西藏進行大禮拜頂禮時,舊派(寧瑪派)和新派的方式有一點不同。寧瑪派的頂禮方式是,雙手合掌,要把披肩的尾端抓在手裡一起作頂禮,這是寧瑪派的方式。如果是新派,像格魯派、噶舉派等,不必抓住尾端,把披肩披在肩膀上,之後頂禮,頂禮後站起來時,還要把披肩再披在肩膀上,之後頂禮,這樣頂禮三次,每一次都要把披肩披在肩膀上作頂禮。    就漢人而言,也有自己的方式,漢人頂禮時,雙手合掌頂禮,可是手掌放在地上時,還要翻轉過來,朝上面張開,觀想花朵開放,進行供養。    總之,頂禮時雙手合掌,中間空心像花苞一樣,之後放在頭頂、放在喉嚨、放在心坎,同時觀想自己身、口、心三門的罪障已經清凈去除,得到佛陀身、語、意三門的功德。五體投地頂禮時,自己的額頭、兩個手掌、兩個膝蓋都要碰到地面,這時要觀想自己內心的五毒煩惱已經清凈去除,得到佛陀五種佛智。    頂禮的意義若要詳細說明,還有很多,這裡只作簡略的介紹。  再用個比喻來講,當天空明月出現時,地上所有的河川、池塘都有月亮出現,這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自己在作頂禮時也是如此,雖然只有自己一個身體作頂禮,但要觀想身體化成無量無邊,就像河流里的月亮一樣,無量無邊的身體全部一起來作頂禮。在作頂禮時一定要這樣觀想。    七支分的第二項是供養,供養是布施的學習。在六波羅蜜里有布施,布施包括上供和下施,也就是供養與布施。在供養與布施時,有些細節必須注意,就是沒有過失。如何是沒有過失呢?不管進行供養或布施,不應當有期望回報或是期望異熟果報的想法。    舉例而言,我現在幫助一個人,給他一些錢財,希望他這輩子能夠感恩圖報,回報我更多;如果有這種想法,就不能算是純正的布施。或者心裡想,我在他窮困遼倒時幫助他,下輩子我就會變成一個大富翁;有這種想法的話,也不能算是純正的布施。或者供養三寶,當我供養三寶一些錢財時,心裡想著:供養三寶是殊勝的對境,一定有廣大的功德利益,等到這廣大的利益成熟了,這輩子我就能夠發大財;有這種想法的話,也不是純凈的供養。或者說現在供養三寶一些錢財,心想:供養三寶一些錢財,是殊勝的對境,依於殊勝對境的善業,下輩子我一定會成為一個大富翁;以這種想法進行供養的話,也不是純正的供養。    那麼,純正的布施、純正的供養,應當是什麼樣子呢?在布施、供養時,心裡都能純正的想到:自己和一切眾生都能夠成就佛果,有這種想法就是純正的布施、純正的供養。    這些是屬於實際物質的供養,除了實際物質的供養之外,比實際物質供養還要更加殊勝的供養是心意變現出來的供養,其利益還要更加廣大無邊。譬如普賢菩薩用內心所變化出來的供品廣大無邊地供養,這個事迹大家都知道,所以自己也應當如此,用內心變化出無量無邊的供品來進行供養。    在內心變現作觀想、內心化現來進行供養時,心裡不要懷疑,一邊持修,一邊想著:我能不能這樣觀想?這些供品是可以供養還是不能供養?不要去想這些問題,要專心地思維變化出七珍寶、八吉祥來作供養,或者是思維化現出無量無邊的國土世界來進行供養。這是屬於內心變化所形成的供養,這種供養的利益廣大無邊。    其次是第三個支分:懺罪支分。應該要了解,譬如有些人憤怒時會惡口亂罵或講了許多離間的語言,使雙方反目,像這種惡業習氣所累積的罪業非常多。    不僅如此,現在即使是在善道,但是將來會牽引我們墮入惡道的這些罪業、不善業仍然很多,有各種各類的不善業累積在阿賴耶識中,阿賴耶識里的習氣非常微細,累積得非常多,這些罪業要用對治四力的方式才能消滅清凈。    舉例而言,罪業就好像層層的黑暗一樣,四力對治就好像光亮的太陽,太陽出來時,不管黑暗有多少,全都消失得無影無蹤。同樣的道理,我們內心的罪業不管大大小小有多少,如果正確地根據對治四力的方式來進行懺罪,一切的罪業全都可以凈化去除掉。    在進行懺罪之前,要先了解什麼叫「對治四力」?這是指對治的力量有四種,所以稱為對治四力。[1]    我們在進行懺罪時,要觀想前面虛空之中,安住了諸佛菩薩及上師,這是第一種力量,稱為「所依力」,指的是所依靠的對象。    第二個力量是「破壞力」。到目前為止,因為被煩惱控制之故,自己已經累積了許許多多無量無邊的罪業,現在了解這些罪業確實非常不好,內心感到強烈的後悔,這就是第二種力量,稱為「破壞力」。    第三個,在懺罪時還需要什麼呢?譬如說殺生的罪業,為了要懺除殺生的罪業,可以進行放生;或者自己傷害了某個人,傷害了眾生,為了把傷害的罪業去除,就要利益眾生;或者自己違背律儀、誓言,就念<字明咒>、作頂禮或作各種善的實修。各種各類的方式非常多,這就是第三種力量,稱為「遍行對治力」。    前面已經提到的這些罪業,靠著所依力、破壞力和遞行對治力,觀想諸佛菩薩、根本上師在前面虛空,心中產生了後悔,也作了各種實修,接下來要怎麼辦呢?這個罪業透過前面的方式清凈去除掉之後,就要了解,未來就算死亡,也不再造作累積這種罪業。內心要非常堅定地立下這樣的誓言,未來不再造作罪業,這種想法是第四種力量,稱為「防護力。    懺罪時,一定要以四種力量齊備的方式來進行懺罪。    七支分的第四個是隨喜,就隨喜支分而言,特色在於自己的身、口、心三門不需要辛苦勞累,只是在內心裡,靠著內心一個特別的想法去隨喜他人,而他人所行的善業功德,自己也得到了。    以神偷來比喻,一般人要辛苦工作賺取錢財,不過神偷順手牽羊,根本不用辛苦勞累,輕易就得到錢財了。同樣的道理,對方辛辛苦苦的行各種善業,對於對方辛苦所作的善業,我只要進行隨喜,也就得到了這些善根,自己完全不需要辛苦勞累。所以,諸佛有龐大不可思議的善行,菩薩也有許多不可思議的善行,凡夫也有許許多多的善行,我對這些善行都沒有產生嫉妒心,認為這一切的善行都非常好,都是在利益眾生,希望他們這些善行繼續不斷地進行,我內心感到非常高興,快樂無比,這就是隨喜。如果這樣隨喜,對方辛苦累積的善根,自己也可以得到。    第五個支分是請求轉動琺錀。一般而言,眾生在三界輪迴中已經很久了,想要脫離三界輪迴非常困難,而且眾生的身、口、意三門累積的不善業非常多,也不知道用對治四力的方式進行懺罪,把它消滅掉。因此,眾生內心所累積的罪業蓋障已經非常堅硬,不是那麼容易可以除掉。譬如堅硬的水泥地,即使下了很多雨,地面也沒辦法變得柔軟。如同這種情況,如果要去調伏眾生的內心,並沒有那麼容易就使他的內心得到利益。所以,請求諸佛菩薩以悲心之故,了解眾生這種情形,仍然去利益眾生。  在釋迦牟尼佛時代,三轉利益眾生;同樣的道理,請求諸佛菩薩像這種情況一樣,順著眾生各自的根器、渴求之心、喜好的程度,好好地轉動。    第六個支分是祈請不入涅槃。一般而言,諸佛菩薩會進入涅槃,例如我們的無上導師佛陀薄伽梵釋迦牟尼佛,安住世間80歲,之後就進入涅槃,原因何在呢?因為就釋伽牟尼佛而言,到他方世界去,比繼續留在我們地球所在的南贍部洲,可以利益更多廣大無邊的眾生。這種能夠利益更多廣大無邊眾生的時機已經到了,所以佛陀離開南贍部洲的眾生,到他方世界去利益更多的眾生。因為有這個利益存在,因此進入湼槃之中,這是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是,如果佛陀不管什麼時候都不會進入涅槃,永久住世,眾生就會覺得佛陀不是稀有難得、難以遇到。因為什麼時候都能夠看到,什麼時候學習佛法都可以,就會懶惰不學佛。因為認為佛陀是恆常存在的,不覺得佛陀稀有,難值難過,所以就算這輩子不學習佛法,下輩子還是可以學,幾輩子之後還是可以看到佛陀,還是可以學佛。眾生內心會出現這種想法,因此懶惰、不努力學習佛法。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所以佛世尊進入涅槃。    第三個理由是,如果佛陀長久住世,就不會有遺體,不會有舍利留下來,不能用舍利廣大的利益眾生。如果佛世尊進入涅槃,留下遺體和舍利,就有許多眾生會對舍利頂禮供養,產生強烈的信心,經常思維佛陀的恩惠。  思維了前面這些情況之後,諸佛菩薩就會進入涅槃。    那麼我們如何祈請諸佛菩薩不入涅槃呢?要請求諸佛菩薩不要捨棄我們,若諸佛菩薩捨棄我們的話,眾生會面臨更多的痛苦,因為沒有教法的開示者和幫助者。若諸佛菩薩捨棄我們而去,眾生便要面對無量無邊的痛苦。這些情況諸佛菩薩已經全部了解,所以要請求諸佛菩薩不要進入涅槃,為了利益眾生,請求安住世間,為了請求安住世間,我們要盡能力獻上錢財、珍貴之物來供養。    第七個支分就是迴向支分。就我們而言,在我執的情況下雖然累積了許多善根,但這些善根絲毫不堅固,原因何在呢?在我執的情況下,辛辛苦苦行善業,累積了許多善根,但在非常強烈的憤怒下,這些善根全部都會被消滅。就算沒有生氣,但是善根也會成熟,例如成熟投生在天界,善根就消失不見,因為果報已經成熟出現了,這樣在天界用完了善根的果報,又會墮入三惡道,會發生這種恐怖的事。所以,我們辛辛苦苦累積的善根,若能迴向給眾生,眾生得到佛果菩提,如此作迴向的話,在我們還沒得到佛果之前,這個善根永遠不會消失。  這是一個非常殊勝的方便善巧,這個方法除了內道佛教之外,外道並沒有這種迴向的方式。    接下來是一個特別的項目,即供養自己的身體。在得到少許的錢財物品以後,認為這樣就足夠了,因為死期不定,世事無常,自己什麼時候會死都不知道,所以覺得這樣就可以了。有以上這種想法的人,其實非常少。一般人內心始終不知足,得到再多的錢財物品也覺得不夠,越多越好,貪心非常強烈。當我們在貪心非常強烈的狀況下,供養一些錢財物品,對自己並不會產生什麼利益。前面提過,獻供養時,心意所變化出來的供養,利益更為廣大。不過,若是自己貭實擁有的物品捨不得拿來作供養,只用心意觀想,變化出許多供品作供養,這種情況也沒有什麼意義,只是投機取巧而已,沒有什麼幫助。    那麼到底要怎麼做才好呢?我們每個人最重視的就是自己的身體,既然如此,就把這部分拿來供養三寶,利益就非常廣大了。    將身體供養三寶的意思是什麼呢?承認自己是三寶之仆,供養身體後就成為三寶的僕人,內心要這樣想,如此的承認。舉例而言,太陽猛烈的夏天,令人汗流浹背,如果坐在樹蔭底下,身心清涼無比,非常快樂。同樣的道理,我們現在已經累積了廣大的罪業,將來勢必投生三惡道,現在以累積廣大罪業的這個身體來供養三寶,皈依三寶,請求三寶的救怙,三寶變成我們的保護者,我們是三寶所保護的對象了,就算將來死了,進入中陰,墮入三惡道,那時,內心僅僅只是想起三寶的依靠,就算是在地獄裡,看到非常恐怖的牛頭馬面,這些恐怖的景象也都會消失不見。因此,將自己的身體供養給三寶,其利益廣大不可思議。    總結而言,自己內心原來受到愚痴、煩惱的控制,現在經過積聚資糧七支分,作了這些觀想實修之後,內心當然就凈化了。    譬如我們如果要看自己的臉,當然要靠鏡子,若鏡子上覆蓋了很多灰塵,就不能清楚照出我們的臉。現在我把鏡子擦乾淨,除去污垢,自己的臉自然就能夠清楚出現在鏡子里。    相同的道理,現在要請求菩薩戒律,請求菩提心戒律,但我們內心充滿許多煩惱,若能累積廣大的福德,把煩惱除去,當然就能得到菩薩的戒律。經由儀軌而得到菩薩戒律,所以在積聚資糧七支分的步驟時,自己已經變成一個能得到菩薩戒律的適當器皿了。    正行  接下來正式說明菩薩戒的儀軌,分成三個段落:首先求取戒律時,必須依靠作為證明的證明者,在前面虛空有佛、法、儈三寶作為證明;其次,菩薩戒儀軌的內容;第三項得到戒律的段落,亦即在什麼段落得到戒律?    第一項,求取菩薩戒時依靠的對境是什麼?要觀想前面虛空有佛、法、僧三寶。舉例而言,如果有一個人得到非常嚴重的不治之症,這時,這個人心裡會怎麼想呢?他不會隨便找一家醫院治療,因為這是非常嚴重難治的病,所以他一定會四處尋訪神醫治病。    同樣的道理,我們在輪迴中已經非常久了,所累積的所知障沉重無比。了解這點之後,一般的實修方法在消滅這些罪障上大概沒什麼用處,只有大乘發菩提心有這個大力量。內心有這種認識之後,產生非常強烈的信心,求戒時要觀想降臨世間、廣大利益眾生的佛、法、僧三寶,觀想三寶後再求取戒律。所以,大乘種姓在求取戒律時,所依靠的對境就是佛寶、法寶、儈寶,觀想三寶在前方虛空。這純粹是大乘種姓的方式,小乘不會這樣求取戒律。    第二項,正式說明菩薩戒儀軌的內容。不過這個儀軌的正式內容,在原著書中並沒有明白講這部分,要參考其它地方。    總而言之,儀軌進行的方式是這樣的:要觀想諸佛菩薩在前面虛空;之後要念誦皈依文來進行皈依,把皈依的儀軌念誦三次;之後要請求諸佛菩薩、上師完全了解我的情況,獻上垂怙念也要念誦三遞,念誦時內心要想著以前諸佛菩薩也都請求菩薩戒,當他們請求菩薩戒時,他們內心有什麼想法,我的內心也就產生什麼想法,之後諸佛菩薩得到戒律後如何作實修,我也跟他們一樣如此作實修,要產生這種想法。    產生這種想法後,有許多小乘行者得到了小乘的果位。小乘的果位稱為阿羅漢果,已斷掉煩惱障,徹底脫離了輪迴,可是所知障並沒有斷除,所以沒有得到徹底究竟的果位。阿羅漢的情況就是偏向於安止,僅僅在安止這方面得到寂靜的涅槃,貪戀寂靜的涅槃,因此沒有得到究竟果位。所以當我得到菩薩戒之後,我要努力安置這些羅漢果位者,使他們得到佛果。    還有一種情況是煩惱障、所知障兩者都沒有斷除,譬如世間的梵天神、自在天神、遞入天神及大乘資糧道的行者、加行道的行者,即使是大乘里的初地、二地這些聖者,也都還沒有得到佛果。我全部都要安置他們得到佛果,要產生這種想法。    特別是地獄道的眾生、鬼道的眾生、畜牲道的眾生,這些三惡道的眾生都受到非常猛烈的痛苦,我也要使他們脫離地獄道、鬼道、畜牲道的痛苦,利益他們,在暫時上使他們投生在天道、人道,得到天人的果位,之後,不斷地利益他們,使他們成就佛果。內心要產生這種想法。    總之,依於十二緣起的情況,墮入三界輪迴里的一切眾生,我都要使他們脫離輪迴,安置他們得到寂靜的涅槃;因此之故,我要依於菩提心的儀軌、願菩提心的儀軌、行菩提心的儀軌,求取菩提心的戒律,求取之後,如同以前諸佛菩薩如何作實修,我也要跟他們一樣作實修。    得到菩薩戒之後,早、午、晚應當還要再求取戒律三次,即使是晚上的初分、中分和後分,譬如說中分大概是晚上十二點時,後分大概是清晨天還沒亮的四點時,差不多這個時候,還要再求取戒律三次。如此作實修,使願菩提心、行菩提心的戒律,在自己內心產生。實修時不能隨隨便便,應當非常地精進、強而有力地作實修。    第三項,得到戒律的階段。在什麼時候得到戒律?得到戒律的段落主要是內心的想法,依於內心的想法。前面所講菩薩戒律的儀軌必須念誦三遞,念誦第一遍時要想:「我已得到願菩提心的戒律」;念誦第二遍時要想:「我已經得到行菩提心的戒律」;念誦第三遍時要想:「在我內心裡的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戒律,已經非常堅固穩定,不會動搖」,內心要產生這種想法。    這是印度世親大博士的主張。另外有一些博士的主張是念誦三遍後,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兩者會同時在內心裡得到。    結行    接下來是結行的段落,分為觀修自歡喜和觀修他歡喜。    第一項觀修自歡喜,是在得到菩提心之後,觀想自己非常高興喜悅。這個段落要了解前世我們在輪迴中已經投生了無數次,像今天這麼重要的「為了利益眾生產生菩提心」的想法,在每一輩子無數次的投生里從來沒有產生過。不僅如此,就連「為了利益自己去追求菩提心」的想法也都沒有產生過,連在夢境中,菩提心是什麼都沒有夢見過。今天,我產生了這麼珍貴無價的菩提心,以前從來沒有過的,現在我得到了,是不是非常喜悅快樂呢?從自己投生以來,在三界輪迴中,只有今天在人道里做了最有意義、最偉大的事。心裡要產生這種無限的喜悅。    舉例說明,譬如一個國王的兒子,從小被人偷走,淪為乞丐,流落他方,乞討度日。過了許多年,最後被一個人發現,他仔細觀察小乞丐,應該就是流落他鄉的小王子,這時國王已經過世了,這個人就把小乞丐帶回皇宮,恢復他的身分,讓他登基。從乞丐變回王子,這是不是一件重大的事呢?    就像這種情況,從無始以來,我們不斷地輪迴,在輪迴里受到無量無邊的痛苦,就像離開皇宮的乞丐王子。今天我產生了菩提心,就好像乞丐王子回到皇宮,恢復身分,登基成為國王,在今天已經做了最偉大、最有意義的一件事情,在今天已經得到了菩薩這一個尊貴的名稱。    第二項觀修他歡喜,譬如三有輪迴的主宰大梵天,心想:我是三界的主宰,所以內心狂喜,非常的高興快樂。又譬如競選總統當選了,內心狂喜得不得了,未來四年我就是總統。仔細分析這些情況,都是內心愚痴,為什麼呢?無常啊!所得到的果是無常,對於一個無常、會變化的果,內心卻高興無比,這隻能說是愚痴。    反之,如果我們內心產生菩提心,菩提心所帶來的快樂是永久不變、永久存在的。如果對一個短暫的利益都能夠那樣快樂,那麼對於菩提心所帶來恆常存在的快樂,內心的喜悅就更不用說了。不僅自己這麼的喜悅高興,世俗天神也都很喜悅高興,為什麼呢?因為世俗天地之間的神明會想到:「喔,現在有一位菩薩,他將要廣大的利益眾生,這位菩薩不會傷害任何一個眾生。」    有神通、具有了解能力的這些神明,內心都非常高興,因為又多了一位菩薩,廣大的利益眾生,並且不會傷害眾生。    通常我們會發現自己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老了,心裡總是想著自己快要死了,因而感到恐懼害怕。若內心有了菩提心,對死亡根本不會害怕,不會再遭遇死亡的痛苦。通常我們會陷入貧窮的痛苦,但如果內心產生菩提心,對於貧窮便不會害怕。通常我們會擔心有疾病,對疾病的痛苦感到害怕,但如果內心產生了菩提心,對於疾病的恐懼害怕便能夠去除。    在三界輪迴里受到痛苦的這些眾生,宛如跋涉千山萬水的旅客,身體就象是一個旅館,心識就象是這個旅客。人類了不起活八十歲或九十歲,一定會死亡,也有生命更短暫的,只活了幾年、幾個月、甚至幾天就死亡,死亡後心識就離開了。因此,心識就好像是一個旅客,跋涉千里,身體只不過是他所住的旅館而已。這些都是輪迴的眾生,菩薩會想去利益這些無量無邊的眾生。    總而言之,自己變成一位純正的菩薩之後,內心的想法都是想著去利益廣大的眾生,這時,眾生會知道又有一個菩薩會來利益我們,他不會傷害我們,所以菩薩是一切眾生幸福快樂的泉源。當我們產生了菩薩戒律,得到菩薩戒律之後,自己就變成眾生幸福快樂的泉源。   注釋:[1]舊譯對治四力為依止力、破惡力、對治行為力和防護力,此處依藏文原義直譯摘自堪布徹令多傑仁波切講----晉美林巴《本智光照:功德寶藏論》(顯宗分講記)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