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8日,由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院長、中澳國際中醫藥研究中心聯合主任薛長利教授和廣東省中醫院大呼吸科主任、中醫藥防治慢性咳喘病團隊負責人林琳教授共同實施的臨牀試驗:人蔘標準提取物治療中度慢阻肺(COPD) ,其研究結果在國際呼吸領域頂尖雜誌《Thorax》(醫學1區,IF:9.655)上發表,薛長利教授和林琳教授是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

這是廣東省中醫院首個SCI影響因子突破9分的臨牀試驗成果,標誌着醫院的臨牀研究水平邁入一個新的臺階。同時,這也意味着中澳國際中醫藥研究中心的循證中醫藥研究取得標誌性成果,爲中醫藥的臨牀療效提供了高級別的循證證據。

慢阻肺發病率高,嚴重危害人類健康

慢阻肺(COPD)是全球發病率、致殘率和死亡率較高的疾病之一,造成了嚴重的經濟和社會負擔,嚴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質量。2018年,流行病學研究結果提示,我國20歲及以上成人的COPD患病率爲8.6%,40歲以上人羣達13.7%,總患病人數已超過9990萬。

在中國,COPD已位列患者死亡病因的第三位,而受吸菸、大氣污染、人口老齡化等因素的影響,促使COPD的發病率仍不斷上升。因此,COPD的防治刻不容緩。

九年磨一劍,今朝出成果

人蔘標準提取物治療COPD是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國際多中心研究,是國內外首個單味中藥提取物治療COPD的臨牀研究。由澳大利亞RMIT大學和廣東省中醫院牽頭、國外多家醫院共同參與,目的是探索人蔘標準提物能否改善中度COPD患者的生活質量及評價其安全性。研究選擇G115膠囊進行干預,安慰劑作爲對照,2周導入期,治療24周,隨訪24周。研究的主要結局指標爲健康相關生活質量的改善(如SGRQ、CAT和SF-36),次要結局指標包括急性加重頻次、肺功能和緩解藥物的使用等。

此項目於2010年5月啓動,2016年5月結束,共入組168名中度COPD患者。由於早期COPD患者的症狀相對較輕,較少接受藥物治療和到醫院就診,導致病例篩選比較困難。廣東省中醫院大呼吸科同心協力,克服重重困難,甚至到社區進行篩選,順利完成65%的病例任務。研究結束後,文章經過專家們反覆討論和修改,於2018年11月被呼吸領域的頂尖雜誌《Thorax》接收。研究從開始啓動至研究結果被正式發表,歷時整整九年。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治療24周時,與基線比較,G115組有降低SGRQ總評分(提示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的趨勢,儘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隨訪結束時與治療24周時比較,與安慰劑組相比,G115組降低了SGRQ總評分(P=0.03),提高了SF-36量表的生理評分(P=0.04),對生活質量的改善優於安慰劑組。隨訪結束時,與基線比較,G115組可以降低CAT評分(提示改善患者生活質量,P=0.002),而安慰劑組改善不明顯(P=0.6)。亞組分析提示中國的COPD患者在隨訪結束時,與基線比較,G115組對CAT的改善優於安慰劑組(P=0.04)。此外,G115具有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如何嚴格保證中草藥的質量和安慰劑的製作是制約中醫藥研究發展的重大瓶頸。本研究採用國際公認的人蔘標準提取物,嚴格按照標準生產並通過認證保證其質量,安慰劑對照則採用膠囊設計,有效保證了研究的質量和真實性,是研究的一大亮點,也可爲進一步開展中醫藥的隨機對照試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中醫藥治療 COPD 的前景和展望

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之一林琳教授認爲:中醫藥治療COPD在整體上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臨牀症狀,提高生活質量,而早期(輕度和中度)COPD是中醫切入治療的關鍵環節和突破點。目前中醫藥治療COPD的研究尚缺乏足夠令人信服的循證依據,希望未來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能證明中醫藥的有效性。

中澳國際中醫藥研究中心簡介

中澳國際中醫藥研究中心(CAIRC-CM) 成立於2013年,由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與廣東省中醫藥科學院、廣東省中醫院共同資助,並獲中國科技部戰略國際合作基金計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戰略支持。該中心通過開展臨牀試驗、進行系統評價、發表同行評議高質量的文章等推動中醫藥領域循證醫學研究的開展。

供稿:廣東省中醫院肺病科/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 陳遠彬

編輯:查冠琳 責編:宋莉萍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