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想到,若吸入氣體的體積大於呼出氣體體積,那麼是不是就會爆炸?反之就會幹癟?


只要簡單了解一下潛水運動就知道答案了,

潛水員下水前攜帶配重,配重與人正常呼吸時肺部存氣產生的浮力是基本平衡的,這樣就可以保持在一條深度線上。

通過調整體外配重和肺部浮力的差即可調整深度,非極端緊急情況體外配重是不拋棄不改變的,只需要調整呼氣吸氣的量來改變浮力,即可改變深度。

當呼氣多吸氣少的時候,肺部存氣量暫時下降,這時會緩慢下潛,當呼氣少吸氣多時,同理會緩慢上浮,但這只是短暫的暫時的動態過程,因為人還是要正常呼吸的,正常呼吸後便停留在了改變後的深度線上。


謝邀。

我的理解,我們吸入空氣是為了用其中的氧氣的部分去維持生命的運行,空氣中其餘部分用不到。而氧氣在大氣中的含量為21%(實際為20.947%),所以理論上,我們呼吸一次,呼出的空氣會比之前吸入的空氣體積少21%。實際上應該會有區別,例如由於吸入後受人體溫度影響會給吸入的空氣加溫體積會增加一些,不會特別嚴格的按照21%,但相差不大。

所以結論是,人在呼吸的時候呼出的氣體量要少於吸入的量。


這個問題可以用呼吸交換率來考慮,即使一次呼吸中吸收的氧氣分子和排出的二氧化碳分子的比例。通常狀態下人體糖(碳水化合物)代謝時,氧氣完全用於碳氧反應,故吸取的氧與二氧化碳等量,呼吸的氣體量大致一樣。當進行脂肪代謝(比如餓肚子或鍛煉中的燃脂說法)時,一部分氧要參與脂類中的氫氧反應變成水,故吸入量多於呼出量。

當進行無氧呼吸(比如爆發性運動中)時,由於沒有外界氧氣參與,故排出量大於吸入量。

另外題主的擔憂可以自己做個實驗,試試連續深吸淺呼或深呼淺吸幾十次,看能否把肺吹成氣球或抽真空。
在呼氣時體內有功能殘氣量 作為緩衝

肯定是能達到一個平衡的,如果達不到就說明犯病了, 比如說打鼾,呼吸暫停綜合征等等。


可,氣體體積不固定而且可變化的範圍超級大呀……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