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7年,明朝崇祯皇帝问袁崇焕,多久能够平息辽东征战?

  袁崇焕自信满满地回答:5年就可以。

  结果,短短3年后,袁崇焕就被崇祯皇帝凌迟处死。“五年平辽”,终于成为许多人攻击袁崇焕的一个口实。

  241年后的清朝同治七年,即1868年,同样的问题摆在左宗棠面前。当时,左宗棠奉旨进京觐见两宫太后和同治皇帝。慈禧太后问他:“左宗棠,你看,西北的军务,得要多少时候才能成功?”

  左宗棠不敢贸然回答,想了想,才说:“西北的军务,须剿抚兼施,一了百了,总得五年的工夫,才能班师。”

  慈禧太后听了此言,大感欣慰。

  慈禧太后和左宗棠所说的“西北军务”,指的是清朝在陕甘地区用兵。清朝为什么会在陕甘地区用兵呢?

  原来,随着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以来,清朝在西方列强和太平军、捻军的轮番打击下,自顾不暇,对陕甘地区的控制有所降低。特别在19世纪60年代,又将关中驻军外调,抗击西捻军。到后来,西捻军倒是进剿下去了,陕甘地区却发生了大规模叛乱,严重威胁了清廷的统治。

  清廷最初对叛乱有所忽视,导致叛乱变得无法收拾,只好派重兵平息。1862年,清廷派遣名将多隆阿率部进剿。

  多隆阿是满洲正白旗人,善于带动骑兵部队,作战机动性极强,在进剿太平军时表现抢眼,与曾国藩部下的湘军猛将鲍超并称为“多龙鲍虎”。多隆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总算将陕西的局势安定了,又率部前往甘肃,不料在作战时被鸟枪子弹击中头部,重伤不治身亡,时年47岁。

  多隆阿战死后,派谁前往陕甘地区继续平叛呢?当时,有能力前往陕甘地区平叛的人寥寥可数。曾国藩早已萌生退意,李鸿章不愿离开富裕的两江地区,最后朝廷只好认命左宗棠前往陕甘地区。于是,就有了前面的一幕。

  显而易见,陕甘之乱很棘手。那么,左宗棠在慈禧太后面前,立下5年平定陕甘之乱的军令状,会不会像当年的袁崇焕那样,功败垂成呢?

  1868年,左宗棠率部进入陕甘地区,打响了平定陕甘之乱的战斗。

  我们知道,左宗棠在进剿太平军时组建了一支楚军,这支部队战斗力很强,但没有大规模扩张,数量仍然在5000人左右。平定陕甘之乱,这点兵力是不够的,所以只能从其他军队抽调。曾国藩很慷慨,将自己的得力干将刘松山和老湘营送给了左宗棠。于是,刘松山的老湘营就成了左宗棠的主力部队,冲锋在前。

  不幸的是,刘松山在打金积堡的时候,中炮阵亡,左宗棠痛感“失我右臂”,以他的侄子刘锦堂接管老湘营。左宗棠继续率领部队,围攻金积堡,终于在1871年1月将其攻克。

  左宗棠性格倔强,从不轻易认输。他在陕甘地区遇到的困难越多,越激发出昂扬的斗志。1872年,左宗棠在陕西地区的局势稳定下来后,也沿着多隆阿当年的进军步伐,前往甘肃,攻打肃州。肃州是叛军的老巢,非常难啃。左宗棠经过一年的激烈战事,又不惜亲赴前线督战,终于在1873年攻克肃州。

  随着肃州克服,甘肃的叛乱得到平息。

  这时候,离左宗棠在慈禧太后面前立下军令状刚好5年。

  为了表彰左宗棠的功劳,清廷授予协办大学士衔,赏加一等轻车都尉世职。此前,左宗棠已有一等恪靖伯爵位,因此协办大学士对他来说意义更大。这意味着,三次在会试中落第的左宗棠,以举人的身份拜相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左宗棠传》《玉座珠帘》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