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燕果 於 2014-3-26 22:06 編輯 作者王至,(工程師,工科學生), 一定是個貫通中西文化的人. 知乎上有一些關於中醫的爭論, 維護中醫的總體來說佔劣勢. 畢竟要用現代語言與邏輯比較嚴謹的方式來解釋中醫很多人都沒有做過. 總的來說中醫的話語權很少, 知周先生在考慮中醫人才前景的時候, 是否也考慮一下培養中醫的發言人.-------------------------------------------------------------------------------------某些學習了現代科學的人,接受了現代文明熏陶的人,對中醫的反對和敵視,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因為這近乎是一種信仰之爭。  在人類有史可考的數萬年的文明史上,曾先後在不同地理環境下,不同歷史時期,出現過數十種不同的文明形式。我們耳熟能詳的有兩河流域的蘇美爾-阿卡德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希臘文明、北美洲的印第安文明、近幾年火起來的瑪雅文明,還有一般人不熟悉的愛斯基摩文明等。這些不同的文明,都有自己獨特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認識論,愛斯基摩人對冰雪的認識一定比赤道文明豐富,生活在熱帶雨林一年只有雨季和乾季的文明,其世界觀必然和溫帶四季分明的文明不同,雖然他們對世界的看法和認知手段各不相同,但都能使本文明在傳統時代達到光輝的頂點。  不同的文明,不同的生活環境,生活習慣,擁有不同的自然資源,在人體健康方面,會遇到不同的問題,也有不同的解決方法並發展出不同的理論。譬如藏族有天葬傳統,藏醫對人體解剖方面的知識就會比「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中華文明下的中醫豐富。高原環境下的藏文明文明孕育的藏醫,對人體在長期高原缺氧環境下,容易發生的健康問題就會有更多的認識和處理手段。同樣的,熱帶雨林的文明肯定對人體在濕熱環境下的情況更加了解,北極圈的愛斯基摩人對凍傷的處理和防範肯定會有豐富的經驗。印度有可以追朔到公元前5000年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有記載的綜合醫學體系而著稱的吠陀醫學;阿拉伯也有傳統醫學,即使中華文明內,也有擅長跌打骨傷的蒙醫,藏醫,苗醫,維醫……。  中醫是基於古代中華文明生長出來的一套對人體和健康的認知體系,而西醫是基於以希臘文明為基礎的現代西方文明成長出來的一套對人體和疾病的認知體系,中醫的衰落和西醫的昌盛,與中華文明的衰落和現代西方文明的蓬勃興起互為表裡。  中醫的背後是整個的中華文明,是一整套中華文明在醫學方面的具體體現,包括古代天文學,古代煉丹術,道家學說,陰陽學說,體用論,風水學說,堪輿,古代氣候學說等一系列成就,把古代中華文明在認識世界方面的成就集中表現在醫學上,就是中醫。  而西醫(現代醫學)的背後是現代生物學、現代物理學、現代化學、工程器械製造學、醫療法律體系等等一系列的現代文明作為支撐,抽離了這兩種文明,中西醫就都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這兩種不同文明的世界觀和認識論體系,體現在醫學上,就成為了中西醫最根本的分野。古代華夏文明的主流認識觀念認為,世界的本源是「道」,是氣,是一種運動,人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天象運轉和人體變化有共通之處,天人相感,可以互相呼應,天道即人道,所謂「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古希臘自然觀的最大特點是,自然界被認為是外在於人的,認為世界萬物的始基是某種具體物質,有水、火、土、氣四元素說,有初始的原子論,通過對外部世界的原因和原理的探索去認識自然。  中西兩種醫學的不同,最根本的原因是兩種文明的差別。  文明早期,中西醫都進行過解剖以對人體進行了解。中醫一樣也是以解剖學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實證體系,而不是空想的玄學,《內經》中有詳細的解剖知識記載,對內髒的記載和現代解剖得到的結果幾無太大差錯,如《內經》對胃的形態描述:「胃紆曲屈,伸之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大容三到五升」。現代有人認為西醫是科學,中醫是巫術,說這些話的人真應該好好看看《黃帝內經》,因為其中有一句話「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素問 五藏別論》)。陰陽五行學說在公元前五世紀的春秋時期已經運用於中醫,陰陽是對立統一的兩種狀態變化,五行是人體的五種狀態,五種運行過程(說明一下,很多根本不懂的外人誤以為中醫的五行和西醫的四元素學說一樣,但是大概同一時期的希波克拉底提出的是水、火、土、空氣四種元素,還有四體液學說,是指它們是人體的四種組成物質,而不是四種身體狀態或者四種過程)。  在中華文明天人相感的這種認識論思維體系下,中醫不僅通過解剖認識人體,還通過這種「天人相感「的認識論去認識人體,著重於人體不同藏象的關係,自然環境對人體的影響,人和自然的節律,人體狀態的改變,著重各種關係;而在中華春秋時期接近的古希臘的醫學家希波克拉底在其「原子論」「本原論」的認識論基礎上,提出體液說,認為人體由四種體液組成。  羅馬時期的蓋倫對其學說進行了更多發展,在人體的實體解剖方面有更多成就,寫過《子宮圖譜解剖》、《論解剖過程》、《論身體各部器官功能》、》、《論靜脈和動脈之解剖》、《論肌肉之活動》、《論病的部分》等重要著作。晚蓋倫12年,基本上是同一歷史時期的漢代的張仲景,將《內經》理論具體化,創立了六經辨證的理論,寫出了《傷寒雜病論》,從人體整體宏觀癥狀變化的角度來研究疾病發生髮展的規律,把人生病發展過程由淺入深分為:太陽病、少陽病、陽明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每種病里再細分具體不同的各種「證」,將中醫引向思辨推理的道路上。   從上面這種早期的發展過程來看,相對而言,傳統文明早期,東西方醫學都重視整體,但各有側重,中醫注重各種關係,人體宏觀狀態變化過程,西醫偏重實體物質,重解剖。   中世紀的歐洲醫學幾乎陷於停滯,而阿拉伯人的百年翻譯運動接過了希臘醫學的衣缽,對天花,腦膜炎等很多疾病進行了記述,此時歐洲的牧師行使醫生的職責,卻只會放血療法。  此時,中醫經過了戰國和秦代的發展,已經相當成熟,到漢唐到達一個高峰。由《內經》到《傷寒論》,到《肘後備急方》,再到《千金方》。此時中醫已經形成了一套相當於現代系統論、模型論雛形的體系,用「黑箱」模型來進行醫學探索。  中醫在解剖和醫學實踐之後,試圖通過系統建模的方法去認識人體,給人體輸入各種信號(就是病患吃藥,即上古的神農嘗百草就是這種實驗方法的表現),並且給人體的不同運行狀態起了名字(就是虛實寒熱血瘀氣虛等等),然後再給不同輸入(草藥針灸按摩)引起人體的不同反應之間建立模型,並摸索出人體的一些系統特徵(就是陰陽經脈穴位等等),漢代張仲景就完善的六經六氣就是這種模型的具體體系,而這些系統特徵不一定是人體本身就具有或者拆開能一一看見的,因為它可能是人體的不同部分結合表現的結果,也可能是系統的一種特性而不一定是具體可見的實體,甚至乾脆只是一種概念,學過機械工程系統辨識的人應該很容易了解這個。但是這些概念並不是空想的玄學,它具體的落腳點,是對病患的宏觀癥狀表現的解讀和推演。譬如說,「氣滯血瘀」這一觀念,具體表現的落腳點就是「胸脅脹悶,走竄疼痛,急躁易怒,脅下痞塊,刺痛拒按,婦女可見月經閉止,或痛經,經色紫暗有塊,舌質紫暗或見瘀斑,脈澀」等,這樣一種實實在在的患者的癥狀表現。能緩解這些癥狀表現的,就是「理氣活血」作用的藥物,能緩解這樣癥狀的活動(運動跑步,洗熱水澡等),就具有「理氣活血」作用的活動。而「血瘀」這個詞,和西醫說的「淤血」, 基本上沒關係。這樣的觀念,通過不同的針灸藥石的輸入信號,引起人體宏觀的狀態改變,就達到了對人體的一種認識和掌控。   中醫的那些陰陽五行之類的東西,其實本質上是一套人體疾病和生理的數學模型,如果再加上五運六氣,那就等於加上了一些外部環境的約束變數,非要把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剋等關係寫成 A->B,B->C,……這樣子才能理解才認為它「科學」的人,該反思的是自己的智商,而不是中醫。     譬如說,中醫里對人身體狀況的不適,或者人體在處於某種不健康狀態,是用「XX證」來定義的,這個定義方式和西醫對疾病的定義方式完全不同,譬如說,「小柴胡湯證」的主症,依據《傷寒論》第263條和第96條,可以概括為:口苦,咽干,目眩,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如完全符合這些,就基本可判定為「小柴胡湯證」,而不管此病人會被西醫診斷為何種「病」,實際上,有此癥狀的人,有可能是顱高壓,也有可能是膽囊炎,也有可能只是感冒,但用小柴胡湯就都能有效。即使不完全符合所有的主症表現,中醫師還能根據脈象,舌苔,自身的經驗和中醫理論,判定是不是仍然屬於小柴胡湯證或其它證,很多現代人覺得這種思想很難接受,但是確實治療有效,網上也有大量關於小柴胡湯的研究實驗可查閱。  西醫或者說現代醫學,借力了現代文明輝煌的成果,將它從起源時就具有的客觀和對實體物質的重視發揮到了極致,用解剖或者找某種大範圍樣本的人體內都具有的某種「病毒」或別的致病之原的物質來定義疾病。這樣,西醫說的很多人得了同一種「XX病」,在中醫看來,也許因為每個人得病前體質不同或發展程度不同或者有別的病影響,表現出來的這群人,是有些是「XX證」,有些是「YY證」,有些是「ZZ證」,需要用不同的治療方式來調整身體狀態。中醫以癥狀表現和病人身體特徵診斷出來的「證」的狀態,和現代醫學以生化指標診斷出來的「病」沒有一一對應的關係。如肺炎,在病程的不同時期,全身反應狀態相差很大,必須使用不同療效的方葯。而同樣反過來說,中醫里看到一群人,是同樣的同一類「氣虛證」,可以用四君子湯統一治療,而去做西醫檢查和診療,可能是不同的人得了「冠心病」,或者是「癌症」或者「肺炎恢復期」的情況。再譬如中醫說的「消渴」,有些是西醫說的糖尿病,而有些不是糖尿病;而西醫說的高血壓和肝炎,都出現肝腎陰虛之證。   在中華傳統文明裡,古代人沒有手段和技術來認識微生物和病原體,但是他們觀察病患的反應,以患者的身體症候群為標的,用各種治療手段,不斷的改變患者身體狀態,同樣達到了使患者健康的目的。  由於中華文明沒有能經過自我提升和二次革命,使自己成為一個更加複雜的文明,一直停留在傳統社會裡,所以中醫也一直都在這種系統論和模型論的體系下不斷完善自己,宋元四大家的學說被繼承和揚棄,在明清之際,醫學大爆發,名醫輩出,中醫理論體系也更加精細和完善,江南一帶,溫病學派出現,四川,火神派出現。  中醫和西醫一樣,和任何需要實踐的學問一樣,都是在不同的學派送激烈爭辯之中成長壯大起來的,有人說中醫多少年就抱著幾本經典,不接受批評,不能自我糾錯,一直沒有新進步,那是因為他根本不了解中醫。漢代張仲景在他的《傷寒論》的序里就說「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終始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彷彿;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而金元四大家的朱丹溪就開始批評張仲景,認為《傷寒論》有誤,在《局方發揮》中集中地批評了宋代官方頒布的《和劑局方》和宋元之際崇奉《局方》形成的「《局方》之學」,提出「滋陰論」,明代李時珍不僅斥責葛洪一類的道士、方士,還批評了宋代醫家唐慎微,他把箘桂收入《證類本草》,宣揚方士觀點,「有誤後人」。唐氏此類錯誤不少,如稱久服杏仁「壽至千萬」。李時珍毫不留情地斥為「其說妄誕可鄙」,提醒「讀者毋信其誑也」。明清為了治療一些溫熱病,又有溫病派問世,認為溫熱藥物過用容易耗人陰液,到了晚清,火神派又開始批評溫病派用寒涼藥物殺人,認為久服六味地黃丸必會傷人;清代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直接批評《黃帝內經》……  西方傳統文明經過自身提升,經過大航海,見到了更廣大的世界,它的理性和客觀精神得到了更大的發展和提升,其它文明如果說是個定居本地的村民,那現代文明就像一個行過萬里路,一個見多識廣的人,博聞多識,但是骨子裡的客觀理性的精神是始終如一的。而且經過工業革命以後,它秉著自身的客觀理性精神,吸收很多其它文明的成果,形成了一個席捲全球的「現代文明」,這個非常強勢的現代文明,經過和不同文明的碰撞,使別的文明也不得不走上了以西方文明為主導的「現代化」「全球化」之路。西方的醫學也隨現代文明發展,不斷革新,以西方傳統醫學為基石,以客觀理性為精神,以其它現代文明的學科發展為助力,不斷吸取其它文明的醫學成就(從金雞納霜里提煉奎寧這種),成為了一個新的非常強大的輝煌燦爛的現代醫學。  實際上,傳統醫學有多種,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印度的吠陀醫學、希臘和阿拉伯的優那尼醫學(英語:Unani medicine)、包括針灸等醫療手段在內的中醫學體系內的多種東亞傳統醫學、南非的穆替醫學(英語:Muti)、西非的依發醫學(英語:Ifá)。即使在傳統社會,隨著診治經驗的增加,傳統醫學也不會永遠停留在某個階段不向前發展,只是沒有現代醫學發展的那麼迅速,但是一定要明白,它們是沿著不同的思路在發展,攀登的是不同的科技樹。而中醫之所以會成為規模最大,成就最高,影響力最大的延續下來的傳統醫學,也僅僅只是因為中華文明是在現代文明和其它文明競爭中,延續下來的古老文明,其它的傳統文明幾乎都斷代了,或者被滅絕了,它們的文字都需要被解讀,它們的醫學家根本沒有機會再進行醫學實踐,或者和其它文明進行醫學交流,沒有再向前發展的機會。而中醫能留存至今,數千年一直到現代還能獲得治療經驗,進行醫學實踐,進行理論更新,也只是因為中華文明一直延續至今,逶迤不絕,讓中醫一直有進行醫學實踐和理論更新的機會,如果說傳統的古希臘希波克拉和羅馬蓋倫的醫學是西方文明的1.0版傳統醫學,那麼春秋的扁鵲和漢代的華佗張仲景的醫學就是中華文明的1.0版的傳統醫學,而現代醫學是西方文明(現代文明)的2.0版的醫學,那麼明清之際中華醫學大爆發後出現的中醫流派像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請勿以書中的謬誤來詆毀其價值,科學認識都有時代性局限,歐洲同時代的博物志里荒謬也很多,凱沙爾賓羅(Caesalpino 1519-1603)、布隆非普斯(Brunfels 1464-1534)、福克斯 (Fuchs 1501-1566)、J.Bock(1939)他們還在一本正經的用植物性狀來論證上帝的能力呢)、楊繼洲的針灸大成,葉天士代表的溫病派,鄭欽安代表的火神派等等就是中華文明的1.5版的醫學(也許是1.4,也許1.6,這個發展程度很難準確衡量)。這兩個體系仍然攀爬的是不同的科技樹,一個注重研究病人的實體客觀物質改變,以病原和實體組織變化來解決健康問題,一個注重研究病人的主觀宏觀感覺狀態的改變,研究人體狀態變化路線圖。  鴉片戰爭是東西方文明的第一次碰撞,從此西學東漸,中醫遇到西醫,老革命遇到新問題,康熙帝雖然早就用過了金雞納霜,但西醫大規模進入中國還是第一次。  中西文明碰撞,救亡和啟蒙之辯,有主張全盤西化的,有要中體西用的,各種社會思潮體現在醫學上,有餘雲岫赴日學西醫,寫《靈素商兌》要廢除中醫的,有日本西醫師湯本求真因為西醫無法治療愛女瀉痢,致其夭亡後發奮該學中醫,寫出《皇漢醫學》的,也有鹽山前輩張錫純寫《醫學衷中參西錄》主張中西醫結合的,王清任對傳統醫學反思的《醫林改錯》。  現代文明已經席捲全球了,現代科學技術是現代文明在認識論方法論、世界觀上積累的體現,我們從小就接受的其實就是這套「現代科學」的認識體系,我們生活的也是一個「現代文明」的社會,我們已經被潛移默化的變成了一個「現代人」,我們從小被教育陳腦子裡只有一套認識體系,相信科學就是真理,相信唯物論,認為世界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普通大眾,尤其小孩子和年輕人,覺得中醫就非常荒謬,非常的和他們的思想和認知方式格格不入,甚至覺得「有了高中知識,就能批判中醫了」。而越是受到傳統文化熏陶的人,反而越容易相信中醫;年紀大的人,在社會上生活久的人,反而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不那麼強烈反對中醫,因為他親身體會到了「現代科技」很多時候也是不那麼管用的。   實際上,非常多的批判中醫,天然就認為中醫很荒謬的人,只不過是天然的把中醫和封建落後畫了等號,認為相信中醫就是相信封建落後,相信西醫(現代醫學)就是追求文明進步,認為中醫就天然代表愚昧落後,哪怕他完全不懂任何中醫知識,哪怕他連五行相生相剋都說不完整(有相當大部分的中醫批判者會想當然的認為五行里是"土生木",但實際上是"水生木")。所以有很多時候,這種「科學信仰維護者」們會表現出一副戰士的態度——「你相信中醫?那你有本事一輩子都不要看西醫!」或者「你相信中醫?你居然敢反對科學?」「你相信中醫?你沒享受到科學的好處嗎?」「你相信中醫?那你乾脆去古代生活好了!」這種讓人啼笑皆非的態度。   這套理性主義為基石的「現代科技」,在醫學上的發展就是「現代醫學」,因為它的基石就是完全的理性主義,信奉唯物論,信奉「完全客觀」,所以這種冷冰冰的理性主義體現在「現代醫學」上,會很相信「科學」而不是患者自身,即使患者痛得滿地打滾,但是檢查各項指標都正常,仍然會告訴你,你沒病,都是心理作用;製藥一定要嚴格的「隨機雙盲」,千方百計一定要去除掉人的感性,追求嚴格的「純粹理性」,嚴格分別安慰劑和真正有效藥物的區別。而中醫就是研究人體的各種感覺和宏觀表現的,研究人體狀態演變規律的,所以一旦有了很多不舒服的感覺,就能作為診斷依據,哪怕這時候去做西醫檢查,沒有任何問題,沒有「病」的情況下,就能進行治療,並且能推斷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將來可能會演化成為那種比較重大的疾病的隱患,就能「治未病」。   人並不是一台內部無矛盾按邏輯運行的複雜的大機器,人生病也不全是由於客觀原因引起,也不全是客觀的過程,人生病就會表現出來他有不舒服的感覺,而醫生面對的,除了生理指標,還有人的感覺,這不全是靠追求」絕對客觀「和」理性「就能達到的目標,人生病的原因,很多時候就是因為他有七情六慾才引起,實際上目前的心腦血管病,大多數都是長期的情緒和壓力導致。直接研究患身體狀態改變的中醫,還有它極大的用武之地,除非現代醫學能在不同緯度(基因層面……細胞層面……器官層面上)的客觀物質組成的人體組織和人體宏觀的主觀感受之間建立完整對應聯繫的科學理論,否則西醫永遠不能完全取代中醫。回答一些遇到過的問題:問:既然說中西醫背後,是不同的思想認識體系,這兩種不同的體系,那種正確?那種錯誤? 答: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實踐,那種醫療手段有效, 那種就正確,但是中西醫各有長處和短處,無法一概而論。  即使不同的認知體系,和「現代科學」不同的認識體系,但既然是醫學,那判斷它對錯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的療效,而不是它是否「科學」(符合另外一種認知體系)。  我們探討「中醫和西醫」的時候,我們就要站在包含中醫、西醫、蒙醫、藏醫、吠陀醫……等等不同的醫學之上的更為廣大的「醫學」的範圍內討論,我們需要定義一個所有「醫學「都公認的」療效「才能評價,而不是只用西醫的標準來衡量中醫,反過來也一樣。就像我們探討」中文和英文「的時候,我們就不能總是用英文的語法來批評中文的表達方式,或者用中文的語法來批評英文,我們就需要站在包括英文,中文,西班牙文,日語……等不同的語言的」語言學「的角度,來定義一個可公用的」表達能力「或者」溝通能力「來評價。問:不能統計「真實可靠的療效」,如何說中醫有效?答:「真實可靠的療效」這個詞語的提出,其前提條件就是認為目前已經存在了一個公認的關於健康,疾病,療效等這些醫學概念的絕對正確的標準,但是目前中西醫在治療和療效等方面根本就沒有達成一致,基本思想都南轅北轍,西醫(即現代醫學)所謂的「療效」也許在中醫看來很荒謬,而中醫所謂的療效,西醫則認為根本經不起推敲,前提都不一致,如何統計?  目前的療效統計方式,仍然是以「現代科學」的理性主義為主動的「科學」方式,所作測試的重點在於追求絕對理性,這種自說自話,自己為自己編製的研究法則,當然很適合現代醫學模式。各項指標都正常了,就叫「有療效」了嗎?所有指標都正常了,患者仍然不適,這就叫「有療效」了嗎?現在所謂的「真實可靠的療效」,仍然是在現代醫學(西醫)的話語體系內自說自話,對其自身發展有意義,但對於用來研究中醫,則意義不大,就像不能用英語語法規則來研究漢語一樣。  譬如說,現代很多人明明身體極其虛弱,或者經常消化不好,冬季手腳冰涼,或者腹脹,或者經常覺得沒精神,或者覺得不想說話沒氣力,或者晚上失眠,或者固定的某個時段會有些特定的癥狀表現,但是去做西醫體檢,卻沒有什麼問題。可是去中醫望聞問切,其實已經很明顯的是病證表現,需要進行治療了,這時候西醫卻無法判斷你是什麼「病」,或者給你歸類為「XX官能症」「YY綜合征」,卻無法有效治療。  譬如現代醫學會講「治癒率」「有效率」「緩解率」「存活年限」這些概念,統計大面積人群的有效性;而在中醫看來,對單個患者而言,病治好就是治好了,沒治好就是沒治好,怎麼可能去致力於追求治好了百分之幾十這種古怪的想法?  今年春天出麻疹了,西醫用抗過敏藥物治好了,說是治療有效,可是明天春天繼續複發了,中醫就不認為這叫「治療有效」,通過調理脾胃的方式,治好後不會春天再複發,才說治好,誰更有道理呢?  西醫認為某些病治好了,譬如用抗生素治療患者指標全正常了,而中醫認為這種療法傷害病人的「陽氣」,給患者埋下了以後可能會患某種病的禍根,或者說傷害了身體的其它部位或功能,甚至能預測病人以後可能出現的某些問題,這種情況下,哪種才叫「真實可靠的療效」?  中醫是辯證施治,西醫是辨病施治,站在西醫的立場上,中醫對病沒有統一治法,一個個的治療都是個例;而站在中醫的立場上,中醫對同樣的「證」,卻一樣有同樣的治法,所以《傷寒論》里連證型名字乾脆都用「XXX湯證」來代替。同樣的,站在中醫本位的立場,西醫(現代醫學)對「證」也是個體治療,沒有統一的療法。即使要論療效,也該是對「XX證」的療效,要「隨機雙盲」,也該是對「XX證」「隨機雙盲」,就是說驗證一下所謂效若桴鼓的「經方」或其它時方、驗方,篩選患者,不做隨證加減,驗證藥效,雖然這樣做對中醫發展並無太大意義,但是可以教育公眾,宣揚中醫。實際上,我們上CNKI去找,這種基於辨證治療的雙盲試驗已經不少,即使不相信國內的研究,在國外其實很早也有開展的關於中醫的RCT研究,所用的方法簡單而有效。譬如1996-1997年於澳大利亞進行的一項基於中醫辨證論治,運用復方中草藥的隨機雙盲安慰劑試驗,感興趣的可以自己去找找看:Bensoussan A, Talley NJ, Hing M, Menzies R, Guo A, Ngu M. Treatment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Chinese herbal medicin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AMA. 1998 Nov 11;280(18):1585-9.  中醫需要建立自己的一套話語體系,什麼是療效,怎樣檢驗療效,什麼是健康標準,什麼是治療準則,什麼是危重病需要家屬簽字,中藥的生產和檢驗標準等等。中醫要有自己的一套能夠說服人的話語體系,中醫其實自身也早就發展過了一些規則,清代喻嘉言的《醫門法律》也已經涉及到一些規則,但是西學東漸,救亡壓倒啟蒙,全盤西化的結果,最後使得中醫變成了「西體中用」的醫學,以西醫的思路,科學的思路來搞中醫,使得中醫既無大師,又無發展,完全成為西醫的附庸,以科學和唯物主義的思路來搞中醫,編寫教材,教授學生,沒有了少林內功的少林拳還是少林拳嗎?還有威力嗎?問:中醫不知道人生病會自愈,憑什麼說很多療效確實是中醫的作用?答:明白了中醫的「辯證施治」的基本原理,也就明白了某些人用「自愈」這個概念來質疑中醫的可笑,用「自愈」來質疑中醫,恰恰暴露了質疑者自己對中醫的無知。中醫就是研究各種「證」(就是人體的不健康的狀態)的轉換,和向健康的狀態轉換的規律的,換言之,它本來就是研究如何如何促進人體「自愈」的,中醫對人體生病會「自愈」這一現象了解的非常清楚,甚至還知道那種情況是「向愈」,那種情況是「難愈」,如何治療會「向愈」,早在 漢代的《傷寒論》里,全書3 97 條,條文提到「愈」、「欲愈」、「必自愈」、「必愈」的42條,條文提到 「解」、「欲解」、「自止」沒有明確說自愈而有自愈意思的有20 條,總條數占條文總數約六分之一,可見漢代的中醫就對疾病的自愈是非常重視的,深有研究的,書中有很多這種條文,「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夫嘔家有癰膿,不可治嘔,膿盡自愈。」「若表有病者,脈當浮大,今脈反沉遲,故知愈也。」,…………問:中醫科學嗎?答:中醫和現代醫學是兩個不同文明體系結出的不同果實,從屬於不同的體系,現代醫學是現代科學的一部分,而現代科學是現代文明的一部分,中醫是中華傳統文明的一部分,中華傳統文明沒有發展成為一個類似於現代文明一樣的複雜的更高一級的文明,有中醫的時候,還沒有現代科學。如果說科學是人們把實踐經驗理論化的結果的話,那中醫也算是;如果狹義的像現代自然科學一樣定義的話,可以說中醫不是科學,它不屬於這個體系,但這樣定義的科學也一樣會漏掉很多「現代文明」自己的學科;中醫不屬於狹義科學的東西,未必不屬於真理。科學從來都只是對真理的無盡探求,而不是要霸佔對真理的唯一解釋權。  有不懂中醫和科學,而只是出於五四遺風,出於促進「現代文明」,拋棄「傳統落後文明糟粕」的人,天然的排斥中醫,因為中醫和他從小在「現代文明」社會裡接受到的熏陶完全不同,哪怕對中醫完全無知,也會直接斥之為「荒謬」,這恰恰違背了科學的精神。  有外行乾脆祭出波普爾的「不可證偽論」來否定中醫,但是這恰恰表明了他的無知。波普爾的科學哲學只是很多不同的科學哲學中的一種,而且只要是需要進行實踐的學問,都沒有「不可證偽」的問題,尤其醫學,你辯證對了,藥物效果就應該立竿見影,如果無效,那肯定有原因。西醫當然也是如此,疾病一旦確診,就必須治療有效,如果無效,當然也肯定需要解釋原因。甚至用某種推理體系算命都是「可證偽」的,預測錯預測對都是可以驗證的,但這不代表「算命」是否「科學」。更多人用「不可證偽」來批判的,僅僅是陰陽五行,認為這個東西完全不可證偽,實際上,陰陽五行僅僅只是一套世界觀方法論,陰陽理論和矛盾論本質上相似,認為事物發展有兩個方面,可以對立統一相互轉化,如果你要否定陰陽,那意味著你也要否定矛盾論,而五行是對陰陽轉化這個過程的細分,從二分法,變為五分法,在中醫里起到的是邏輯推演的作用,本質上和數學相當,類似A->B,B->C……這種東西確實無法證偽,當然了,我得告訴你,按照波普爾的分類法,現代數學就是無法證偽的,實際上,按照波普爾的分類法,還有很多現代文明內部的「有用的」學科都「不科學」。問:中醫的理論連嚴格的邏輯都沒有,怎麼會科學?答:科學的本質不是邏輯,哥德爾定理也證明了從幾個公理出發,用一套推演規則,得到一個理論體系,這種體系如果內部無矛盾,則必有其自身無法證明或證偽的命題。如果僅僅追求邏輯嚴密而無矛盾,魏晉玄學也可以邏輯嚴密無矛盾,我們可以建立很多「玩具」體系,它無矛盾,但也毫無實際意義。   大多數喜歡科普別人的人都知道有非歐幾何,羅氏幾何和鮑氏幾何與歐氏幾何的區別,就在於第五公設—過直線外一點能做幾條平行線?歐幾里得認為就一條,從此推理出我們學的那個龐大的歐氏幾何體系,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羅巴切夫斯基認為至少可以做兩條平行線,也推理出了一個龐大體系,其中三角形內角和小於180度(題外話:當時圍攻羅巴切夫斯基的人,和現在圍攻中醫的人一樣多)。鮑耶·雅諾和黎曼則從沒有平行線出發,也推理得出了一個龐大體系,此體系內部,三角形內角和是大於180度的。都是完全無誤的邏輯推理,為何得出三種結論?因為作為基本出發點的第五公設不同,而且就是為了用反證法證明第五公設,才會推出其它兩種邏輯體系的。後來人們進一步發現,去掉第五公設,我們仍然可以得出一個「絕對幾何」的體系,這個體系內部,每個地方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可變的。我們怎麼知道我們的世界是哪種幾何規律在描述?邏輯推理不能告訴我們這個,我們只能靠測量,靠物理學。後來物理學的發展,使我們認識到,空間會因為大質量物體而扭曲,空間的曲率分布(就理解為三角形內角和是多少吧)取決於空間的物質分布。沒有實踐,光靠嚴格的邏輯不能讓我們確定關於世界的任何東西。  科學是一套範式,把人類的實踐經驗,用幾個公理假設推演,盡大可能的包含所有已知的結果,還可以用邏輯外推,得到一些不需要實踐就可知道的結論來驗證,這就是一個科學體系,一旦出現了解釋不了的實驗結果,會有新體系出現代替舊體系,新舊體系之間並無邏輯關係,科學突破從來也不是靠邏輯推進的,如開普勒定律只是歸納數據的發現,和邏輯無關,從牛頓力學體系如何經過「邏輯」推演得到相對論力學體系?量子力學的發現是靠邏輯推演得出的嗎?  邏輯要求嚴密,必然損失理論涵蓋的廣泛性,一個弱邏輯的理論,可以有更寬泛的涵蓋範圍,這只是一種選擇。中醫也可以取出一部分學說,搞一個邏輯嚴密的體系出來,但其研究和應用的範圍必然縮小。  事實上科學進步更多靠的是對數據和實驗的猜想,直覺,想像力,然後才去驗證,最後才逐步完善,歸納真理成為一個巨大的理論體系,各學科之間能有呼應和銜接。如 第谷 觀星記錄60 年,他的弟子開普勒根據他的數據歸納得出三大定律,歸納法也一樣是發現規律的過程,然後牛頓發明流數法(微積分的開始),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並與開普勒定律可以互相演繹推出。這個過程里,邏輯起的作用並不大。再從牛頓力學體系到相對論力學體系,有何邏輯可言?微積分極限的定義,如何從初等數學,經過「嚴密邏輯推演」得出?  現代人普遍推崇邏輯,認為科學就是一個巨大的邏輯鏈條的原因,在於我們的教育。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對現存的科學範式的接受過程,高考重壓下的學生,不學科學發現史,也不懂歷史,更加不了解科學範式突破的過程,理工科學生只是接受既定的範式,在現有的範式體系內做邏輯推演,並從此得出印象:科學就是個邏輯鏈。  中醫就是歸納了很多人體現象,並且把這些現象用更深的觀念來進行一些演繹的嘗試,只是沒法做到像物理學規律那樣嚴格,但是也基本上是建立了一個唯象理論。實際上,楊振寧就批評過,他說「中國學物理的方法是演繹法,先有許多定理.然後進行推演;美國對物理的了解是從現象出發,倒過來的,物理定理是從現象歸納出來的、是歸納法。演繹法是學考試的人用的辦法;歸納法是做學問的辦法。演繹法有利於培養理論思維.但習慣於從理論到理論,往往多數是形式化的東西,在理論中打轉轉,A寫篇文章,B說不對,去修改一下,C說B不對,又去修改一下。你去看了C的文章,就會被困擾在別人沒有根據的胡思亂想中。」 問:中醫有可重複性嗎?為什麼不做「隨機雙盲」實驗?答:中醫辯證施治,在不同「證」的情況下,也有類似西醫的「嚴格可重複性」,可以不做隨證加減開藥,也可以進行「隨機雙盲」實驗,但是這種實驗對中醫來說意義不大,只對宣傳推廣中醫有較大的意義,我也很贊成多做一些,教育民眾。實際上,在CNKI找「辨證 隨機雙盲」這兩個關鍵字,會發現其實進行這種研究的試驗和論文並不是沒有,可是以此來批判的人並不知道,他認為他可以不懂中醫就來批判中醫,可是他絕不會認為一個不懂物理學的畫家可以來批判物理學,這其中的差異就很耐人尋味。其實滿街都賣的中成藥都是標準的分量,一樣有效,但是這種「嚴格可重複性」是以犧牲最好的治療效果為代價的。中醫從一開始的發展,走過的這種特殊道路,具有的特定的思想觀念,就決定了它比較容易走上個性化治療之路,而西醫或現代醫學秉承唯物觀,追求「純粹理性」,視人為一台台基本相同的大機器的哲學觀念,決定了它比較容易走上標準化之路,而且越走越遠,越難回頭,詢證醫學也可以看做是對此的一點糾偏。  中醫沒有可重複性,這是方舟子之流沒有真正懂科學的人批評中醫時最大的攻擊點。但是他們不知道的是,可重複性是有代價的。越是要求嚴格的可重複性,其研究對象越簡單,研究範圍越狹窄。越是研究最「客觀」的簡單學科,越是可以接近「純粹理性」的客觀世界,其可重複性越容易做到。  即便在現代文明體系內部,不同學科研究實驗的「可重複性」也不同。數學可重複性最強,物理學次之,化學又次之(無機化學實驗的嚴格可重複性比有機要強得多,多數有機化學實驗幾乎無法嚴格可重複),生物學再次之,醫學再次之(世上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嗎?同卵雙胞胎也有差別,對同一種病人,也有些病人的耐藥性不同),經濟學,心理學…………。   BTW,即使追求「絕對客觀」的過程,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並非是所有的現代醫學的藥物和醫療過程都是一開始就有如此的嚴格性的。先有了做對照試驗的思想,然後才慢慢又有了需要去除醫師和病人的主觀性的隨機雙盲的想法,然後還有大樣本的隨機雙盲思想產生,難道沒有隨機雙盲試驗這種思想出現之前,西醫西藥的療效也都是不可靠的?青黴素等藥物也都不過是安慰劑?直接打死算了,還需要證實嗎?不自己去做辛苦的「證實」工作,也不去做嚴格的調查統計和試驗來證偽,去證明某種中藥湯劑確實不能處理某種「XX湯證」的試驗,只是不斷的重複喊著類似於「我不信,我不信,我就是不信,你要提供……讓我信」的這種小孩撒嬌式的話,這不叫證偽,這叫懶惰。問:中醫為什麼不精確,不準確,不量化?答:因為中醫研究的,就是人體的宏觀主觀狀態變化的,講究的是對證治療,一個證就是人體的一組狀態(頭疼,發熱,便秘……等),人體的感覺並不像客觀物質一樣,容易量化,所以中醫本身也很難進行精確化,量化。  我們很容易對人的血壓,細胞,肌體組織等進行量化,但是很難對我們人的不舒服的狀態,進行「精確化」,進行「量化」,譬如說,現在醫學上把人類能感受到的疼痛感級別分為12級,疼痛按Budzynsk標準分級:Ⅰ級無疼痛;Ⅱ級有疼痛,但可被輕易忽視;Ⅲ級有疼痛,無法忽視,不干擾日常生活;Ⅳ級有疼痛,無法忽視,干擾注意力;Ⅴ級有疼痛,無法忽視,所有日常活動都受影響,但能完成基本生理需要,如進食和排便等。Ⅵ級存在劇烈疼痛,無法忽視,需休息或卧床休息。分法二 0級:無痛 1級(輕度疼痛);雖有疼感但仍可忍受,並能正常生活,睡眠不受干擾。 2級(中度疼痛);疼痛明顯,不能忍受,要求服用鎮痛藥物,睡眠受干擾。 3級(重度疼痛);疼痛劇烈不能忍受,需要鎮痛藥物,睡眠嚴重受到干擾,可伴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表現或被動體位。  這怎樣進行「精確化」?『量化』?即使現代我們對疼痛都無法精確分級,更加不用說很多「不舒服的感覺」了,連精確描述都很困難。  所研究的對象的量化精確的困難,決定了中醫很難進行精確量化的研究,也許將來我們有能力對這些人類感覺進行精確描述和量化衡量,那個時候,中醫才有能力進行精確量化的研究。問:有中醫支持者說中醫能治好西醫治不了的絕症,如果能,中醫怎麼不去拿諾貝爾獎?答:因為中醫是辯證施治,西醫(現代醫學)辨病施治,所以有些西醫(現代醫學)認為是不治之症的「XX癌」,在中醫手裡卻可能是可以治癒的,因為它可能是屬於可以治癒的證型,但是對同一類西醫所稱的這種病,並不是都屬於中醫可以治療的證型,所以有些能治好,有些卻不能。所以,對某些聞風聽說某中醫師治好了某種絕症來求診的其它患者來說,這不是一個好消息。  中醫能治好某些西醫絕症的醫案在民國時期的醫案中均有記載,譬如《魯樓醫案》,但是正因為中醫的治療方法對西醫來說沒有任何借鑒之處,所以常會被某些人直接鞭笞為個案,沒有意義。所以有時候中醫的支持者或說XX中醫給他的親戚朋友或者某某人治好了某西醫認為的不治之症,而且確實是證據確鑿的,西醫只好反駁說,這是個例,如果中醫能解決XX病,怎麼不去拿諾貝爾獎?這種反駁,對醫學發展毫無意義。問:為什麼就能有中醫?怎麼沒有「東方物理學」?答:這個問題更核心的所在,也許是憑什麼中醫就該和西醫不一樣,如果有「東方物理學」,難道它的基本定律會和現代物理學不一樣嗎?它認識的世界會是另外一個樣子嗎?自然規律,難道會因為地理位置,或者不同的文明而變化嗎?中華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分野在於人和自然的關係,如果僅僅只涉及自然界本身,沒有牽扯到人的時候,應該不會有什麼太大差別,只有偏重的差別,《墨子》里一樣有小孔成像,《周髀算經》里的數學和古希臘的數學並無二致,但是更加註重計算而不注重推演,中華文明的數學更加註重計算,所以祖沖之能算出極精確的圓周率,而希臘字母容易進行符號推演,更注重邏輯。但是越是涉及到人自身的研究、發明和發現,就會出現越大的差別。  同樣的原因,我們能看到中華古代的繪畫講究「主觀意象」,不追求「客觀寫實」,中國畫里的人物和風景,追求寫意,中國文法和文章,更擔心「言不及意」,更追求「得意而忘言」,卻並不追求每個字句的精確性,所以接受了現代文明的我們看中醫書,總覺得很多名詞和術語不準確不精確,糊裡糊塗,古代中華繪畫,也並不會追求像照片一樣精確還原現實,而是更追求我們對人物和景物的感覺和感受的表達,追求「寫意」而非「寫實」。所以有些人拿古代西方,近代歐洲人描繪的人體解剖圖,草藥繪製圖,來和中華古代近代的人體解剖、草藥繪製的圖來比較,認為即使中華傳統醫學,也是遠不如傳統西方醫藥知識來的精準而詳細,所以中醫就落後,實際上這仍然不過是用我們現在已經廣為接受的承接於古代西方文明的「現代文明」的眼光和標準,去衡量中西醫學,因為中醫追求的就不是那種對人體器官和組織的「精確還原式」的準確,中醫研究的是人體不同的主觀感受(頭疼,發熱,便秘,口苦……等)整體的狀態之間的關係與轉化,這樣比較,仍然是用英語語法來審視漢語,只是批判者自己不自覺而已。  中醫並沒有什麼和現代醫學完全相悖的東西,只是中醫從人體的宏觀和主觀感受方面著手,以此為標的,研究人體狀態變化;而現代醫學是基於現代生物學,解剖學,……發展起來的研究人體健康的科學,中醫直接研究人體主觀宏觀表現的轉換,而西醫從微觀客觀研究人體宏觀表現的原因,這兩種研究方向的不同,造成了兩種醫學的分野,假如現代醫學能在微觀人體物質組織到宏觀人體感受方面建立完整而準確的聯繫的話,那它就能和中醫會師,或者融合中醫,但這過程將極其漫長,最後,很有可能只能無限接近而無法達到。從人體每個物質細胞到人體最終的宏觀感覺表現之間巨大的鴻溝(從物質細胞到感覺的產生)的跨越,難度大概比給你一張電腦詳細到CPU內部封裝的詳細電路圖,讓你預測你的電腦在日常運行中可能會發生的死機要難無數倍吧?而電腦僅僅還只是都是邏輯機器而已,人體卻未必是一台邏輯機器。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