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原創火星方陣2018-01-02 15:41:45

編譯:王德華

美國《國家利益》雜誌網站元月1日刊發文章認為,駐紮在韓國和日本的美國軍隊,成了朝鮮的「核人質」。 美國前沿部隊的弱點也阻礙了美國領導人採取可能引發衝突的軍事行動;如果美國的閃電戰中有一部分失敗了,那麼朝鮮的核導彈可能會進攻美國在韓國和日本的軍事基地。

文章認為,特朗普稱,所有政策選項(包括使用武力)都在談判桌上,迫使平壤放棄其核計劃和彈道導彈計劃;第二次朝鮮戰爭將是可怕的;一旦美國軍人死於敵人攻勢,總統幾乎不可能擺脫條約義務而介入戰爭。因此,是時候轉移這些「核人質」了。譯文如下:

隨著朝鮮半島局勢緊張,人們對朝鮮的核武器能力感到擔憂。美國國防部長詹姆斯·馬蒂斯最近表示,與謠言和危言聳聽的媒體報道相反,平壤還沒有對美國本土構成嚴重威脅。然而,對於駐紮在韓國和日本的美國軍隊來說,情況卻並非如此。這些絆索部隊(tripwire forces)已經變成了核人質,在朝鮮目前的導彈部隊射程內。讓軍隊駐紮在這樣一個脆弱的地方是愚蠢的。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們的存在甚至可能會降低美國對東亞聯盟的安全承諾的可信度——這與傳統的關於這種部署效果的看法相反。冷戰時期在東亞和歐洲駐紮絆索部隊的理由是,這一舉措保證了美國捲入任何衝突。

專家指出,在冷戰的關鍵歷史中,正是出於這種目的,美國的盟友們曾反覆尋求這些部署。繼任的歷屆總統政府都認為,這一舉措對於安撫華盛頓的安全夥伴至關重要,美國絕不會、也絕不會違背承諾。一旦美國軍事人員死於敵人的進攻,總統幾乎不可能放棄條約義務。

大多數美國人沒有意識到,決定美國鎖定其承諾的因素是什麼。官員們當然沒有告訴公眾該布署的含義。新聞媒體的大部分也讓美國人感到幸福,他們不知道,在危險的競技場前線出現的絆索部隊增加了衝突升級的風險,從而導致美國本土的災難。如果公眾知道從這些承諾和軍隊部署中產生的危險,對華盛頓盟國承諾的態度可能會大不相同。

在冷戰的背景下,美國領導人將把朝鮮對韓國的攻擊視為共產黨發動的全面攻勢的開局階段,以改變整個東亞地區的均勢。莫斯科和北京都認為平壤是一個重要的戰略盟友。中國官員甚至將中朝關係形容為「唇齒相依」。「蘇聯和中國支持平壤通過武力統一朝鮮半島,從而消除一個美國盟友和恐嚇更重要的盟友日本,這並不是一個牽強的概念。」事實上,這兩個共產主義國家都支持朝鮮1950年入侵韓國。

目前的情況完全不同。莫斯科和北京都保持著與韓國的外交關係(尤其是在中國,)也有著豐厚的經濟聯繫。俄羅斯和中國都不希望金正恩的政權做任何魯莽的事情。事實上,北京和莫斯科曾多次敦促雙方在當前的對峙中保持謹慎和剋制。

因此,美國對韓國的防衛承諾(少量駐紮在韓國的美軍),不再需要阻止來自其他大國的更廣泛的安全威脅。此外,韓國和日本現在都有經濟資源來建立他們自己的軍事能力,他們可能需要威懾或擊敗朝鮮。平壤的威脅通常純粹是一個次區域的威脅,一個暴發戶和三流政權對其鄰國構成威脅。美國的參與,特別是二戰的出現,使得當前的危機更加廣泛。在朝鮮半島爆發的衝突將使美國絆索部隊冒著巨大的風險,承擔對美國的固有風險。

此外,美國絆索部隊在東北亞地區的可能影響,比冷戰期間這些部隊所扮演的角色更為不可預測。 像蘇聯或者中國這樣的敵對大國可能不敢發動對美國盟友的侵略戰爭,他們知道,考慮到關鍵的利益,華盛頓可能別無選擇,只能回應甚至衝突。 但是,美國前沿部隊的弱點也阻礙了美國領導人採取可能引發衝突的軍事行動。

後一點特別有關韓國目前的局勢。儘管特朗普政府堅稱,所有政策選項(包括使用武力)都在談判桌上,迫使平壤放棄其核計劃和彈道導彈計劃,但發動一場預防性戰爭可能會讓成千上萬的絆索部隊人員喪生。他們大多數駐紮在朝鮮和韓國分離的非軍事區附近。即使是對朝鮮進行的一場精彩的空襲和海軍攻擊,也可能無法阻止大規模的反擊戰,這將對非軍事區和距離這條線僅50公里的首爾市區造成最大破壞。如果美國的閃電戰中有一部分失敗了,那麼朝鮮的核導彈可能會進攻美國在韓國和日本的軍事基地。合理地認識到潛在的危險,甚至會抑制大膽的特朗普國家安全團隊發動一場預防性戰爭。

美國人對朝鮮的政策持不同意見。鷹派認為,耐心的外交政策已經不再可行,因為朝鮮很快就會有能力打擊美國的目標。一些人甚至公開提倡一場預防性戰爭。鴿派和謹小慎微的現實主義者認為,額外的、更靈活的外交是必不可少的,因為第二次朝鮮戰爭將是可怕的。

然而,所有的派系都應該認識到,讓美國的絆索部隊留在東亞不再符合邏輯或建設性的目的。如果官員們得出結論說,消除朝鮮的威脅,就必須採取激烈的行動。他們是限制華盛頓政策選擇的人質。與此同時,如果雙方都發生了意外或誤判,那麼這些軍隊將成為這場極端慘烈戰爭的第一批受害者。無論他們是鷹派、鴿派,還是對朝鮮持謹慎態度的現實主義者,美國人都應該同意,是時候轉移這些核人質了。

  • 軍事歷史
  • 朝鮮半島
  • 美國
  • 韓國
  • 日本
  •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