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門三才子,唐宋八大家佔了三位。父親蘇洵,三字經稱:蘇老泉,年二七,始發奮,讀書籍。蘇洵算大器晚成,長於散文,尤擅政論。著有《嘉祐集》,四十歲以後曾短暫做過祕書省校書郎,與人同修禮書《太常因革禮》,書成不久去世。蘇洵平生喜遊歷佛道名勝古蹟,醉心於山水。蘇洵育有六子女,其中三子早夭。長女蘇八娘,長子蘇軾,次子蘇轍。野史中蘇小妹的原型,就是蘇軾的這個姐姐。蘇軾少年成名,文學上的成就最大,仕途卻非常坎坷,因「烏臺詩案」曾深陷牢獄,晚年自嘲: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回到主題,蘇轍,字子由、同叔,生於1039年,晚號潁濱遺老。嘉祐二年,蘇轍與兄長蘇軾同登進士第,入仕之初授試祕書省校書郎、商州軍事推官等。神宗時,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出地方歷職。蘇轍仕途的高光時期始於元豐八年(1085年),神宗駕崩,宋哲宗即位,此時蘇轍已46歲。元祐元年(1086年),宣仁太后垂簾聽政,起用司馬光、呂公著等一批反對變法的舊臣。蘇轍至京師,任右司諫。同年八月,蘇轍任中書舍人。三年後的元祐四年(1089年),任吏部尚書。再一年後被任命為龍圖閣直學士、御史中丞。同年十二月,任龍圖閣學士。蘇轍在知天命的50歲到達了人生仕途的頂點,拜相參政。元祐七年(1092年)四月,代理太尉、充任冊皇后告期使。六月,任太中大夫、守門下侍郎。十一月,朝廷因郊祀天地而特加蘇轍護軍,進封開國伯,實封食邑二百戶。

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親政後,變法派重新得勢,元豐時諸臣重把朝局,蘇轍連遭貶謫。崇寧二年(1103年)授太中大夫退休,一年後定居潁川。政和二年(1112年)逝世,享年七十四歲。南宋紹興(1131年—1162年)年間,蘇轍獲贈太師,封魏國公;夫人史氏贈楚國太夫人。淳熙(1174年—1189年)年間,追謚文定。蘇轍死後哀榮極盛。

回顧完蘇轍一生仕途,我們再說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文學成就。蘇轍的學問深受父兄的影響,觀遍百家而醉心於孟子,擅長政論與史論,在政論中縱談天下大事,在史論中古為今用抨擊時弊。蘇轍的詩賦成就要稍遜於蘇軾,這主要是性格所致。《宋史》稱其性情沉靜簡潔,寫文章氣勢宏大而淡泊,和他的為人相似,不願被人知道,而俊秀傑出之氣終究不可掩飾。三蘇創立蘇氏蜀學,蘇轍是蜀學的集大成者,在北宋大師輩出的文化璀璨時期,蜀學與荊公新學、二程洛學並立於當時具有重要影響的學術派別。這也說明蘇轍的儒學水平深不可究。

蘇轍著有《詩集傳》、《春秋集解》、《論語拾遺》、《道德經解》 、《欒城集》(包括《後集》、《三集》)、《欒城應詔集》等。 曾自撰《潁濱遺老傳》。《全宋詩》錄有其詩。

蘇轍一生宦海沉浮,南宋·王稱·在《東都事略》中對蘇轍的評價稱:轍之名跡與軾相上下,而心閑神王,學道有得,是以年益加而道益邃,道益邃,則於世事愈泊如也,不有所守而然哉。正是如此這般成就了蘇轍的大師人生!


一家三才子,最出名的莫過於蘇軾,但是在當時黨政不斷的北宋,蘇軾在一家三人當中是受黨政迫害最嚴重的,而他的弟弟蘇轍受迫害程度則不及蘇軾。甚至在蘇轍去世之後,朝廷還贈蘇轍為大忠大夫,由此可以窺探到蘇轍不同於其兄長的性情。

首先,筆者想談一下他們兄弟二人的名字及其寓意,蘇洵在給兩個兒子取名時頗費了一番苦心,為這取名事他還特地寫過一篇《名二子說》的散文在其《嘉佑集》中,他在文中說「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雖然,車僕馬斃,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

「軾」車前橫木之謂,作憑靠瞭望用,論重要性,自然不比車輪、車輻、車身、但缺少它,就不是一輛完整好看的車子。以「軾」為名,就是希望兒子長大後不要只能作外飾要當個有用的人。

「轍」,車輪子在地上碾過的痕跡,久之即成車道論車之功勞,自然不會聯繫到轍,然而發生了車僕馬斃的禍事時,同樣不會牽連到轍。以「轍」為名,就是希望兒子將來既能為國家建功立業,但又不會惹禍。

蘇軾性情豪爽、外露、外向,晚年的他即使一貶再貶也未曾傷心絕望,他創作了大量的詩詞,雖然並沒有直言諷刺朝廷,但是也不免被別有用心之人上報朝廷。而蘇轍則不同,他含蓄、內斂、內向,他將更多時間投向著書。被貶後的他們二人關係依舊很好,蘇轍經常寫信勸蘇軾要收斂鋒芒,而蘇軾則是灑脫不羈,在被貶的每個地方都能深入地方,做出政績,不能改變其外露的性格。

縱觀二人晚年的經歷,才華橫溢的蘇軾做到了父親期望的成為一個有用的人,但是並沒有做到不外飾,因此受到黨政殘酷迫害。蘇轍則如同父親期望的,在發生禍事時得以免於危難。

蘇轍晚年被貶後,隱居謝客,開始從事著書工作,宋人孫如聽在《蘇穎濱年表》中記錄: 「轍居穎昌十三年。穎昌當往來之沖,轍杜門深居,著書以為樂,謝絕賓客,絕口不談時事,意有所感,一寓於詩,人莫能窺其際。」他共著書94卷,其中,《詩集傳》20卷,《春秋集解》12卷,《老子解》2卷,《古史》60卷。對比他的兄長蘇軾,蘇軾共著書27卷,《易撰》9卷,《書撰》13卷,《論語書》5卷。那麼,為何二人差別如此之大呢,想來大概也是因為二人不同的性情。蘇軾在《答張文潛書》中曾這樣評價蘇轍: 「子由之文實勝僕,而世俗不知,乃以為不如。其為人深不願人知之,其文如其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

雖然蘇轍並未受到較大的迫害,但是他的晚年光景也很孤獨悽涼,身邊的至親好友都先他而去。他一生摯愛追隨的兄長蘇軾卒於北歸的第二年,即建中靖國元年( 1101 年) ; 好友兼師生的秦觀卒於元符三年( 1100 年) ; 未曾謀面已成摯交的黃庭堅卒於崇寧四年( 1105 年) ,正如其侄蘇過在《叔父生日》一詩中所云: 「造物真有意,俾公以後凋」。


我叫蘇轍,字子由,號潁濱遺老。

有壓力的人生從我開始

大家都知道我爸是蘇洵,我哥是蘇軾。雖然我們都是唐宋八大家,但我覺得還是我活得最累,嗚嗚嗚~~

先說我爸,他小時候不但不讀書,還到處玩。不過他很聰明,二十七歲才認真讀書,寫的《權書》《衡論》等二十二篇,達到了「士大夫爭傳之」的地步。額,我做不到。他還當過祕書省校書郎,文安縣主簿。他的散文被歐陽修稱讚「博辯雄偉」。於是他寫《六國論》,我也寫。呵呵,你們成功記住了「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

再看看我哥,我一直以為我們倆差不多,都很聰明,只是會的領域不同罷了。但……

你說詞吧,他是豪放派的頂級人物,《水調歌頭》我也寫過。

《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

然後,你們成功記得了「高處不勝寒」……

你說詩,書,就連畫,算了別說了。

辛好我還有《墨竹賦》《上皇帝書》……撐場面。我其實賦寫得挺好,書法也行,最讓我開心的是我官做得大,當過尚書右丞呦。

蘇軾:你詞沒我好。蘇轍:你好像官沒我大。蘇軾:你詩沒我好。蘇轍:你好像官沒我大 。蘇軾:你畫沒我好。蘇轍:你好像官沒我大。蘇軾:……蘇轍:……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立即刪除。)


一門三才子,都是大文豪

三蘇,蘇洵(父親)、蘇轍、蘇軾

提到蘇洵,那就不得不提一下蘇洵的一大家子了。蘇洵的子女有三個,兩個兒子一個女兒,蘇軾,蘇轍與蘇小妹。這一家人,可以說是當時文人們的偶像,因為一家出了三個才子,一個才女,怎麼能叫人不羨慕呢?下面就一次來介紹蘇洵子女吧。

蘇軾,蘇洵的大兒子。在我們的教科書裏,經常能看到蘇軾的文章,他號稱是東坡居士,人送外號蘇東坡。蘇軾不僅在詩詞上有所造詣,在書法界,繪畫界也是響噹噹的人物。在嘉佑元年,蘇軾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第二年,他又參加了禮部的考試,當時他的文章深受主考官的喜歡,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他只獲得了進士第二名。進京為官,蘇軾的忠心得不到皇帝的賞識,最終被流放。

蘇澈,蘇軾的弟弟。在嘉佑二年,與哥哥蘇軾一同考中進士,但是在那不久之後,其母去世,兄弟二人不得不回家為母親守孝,嘉佑六年,蘇轍又與哥哥蘇軾一同考中科舉,但是,沒有得到一官半職,後來才擔任大名府推官。因蘇軾入獄,自己為哥哥求情收到牽連,降職到均州。後又重新得勢,重返京城。

再說蘇洵的小女兒蘇小妹,在那個男尊女卑的年代,蘇小妹沒有像其他女子一樣,在家相夫教子,不識幾個大字,而是跟著父親與哥哥學習,其實,蘇小妹也是個富有天賦的人才,只是身為女兒身,很多事情都不方便,所以,在現有資料上的記載很少,有些人就認為此人不存在。在野史中記載,蘇小妹是蘇洵的長女,蘇軾的姐姐,也是個極具才華之人。

其實,除了上面介紹的三位蘇洵子女之外,蘇洵還有一個女兒,但是不長命,在一歲多的時候便夭折了,所以,實際上,蘇洵是有兩兒兩女的。

蘇軾是什麼派詞人

蘇軾是「豪放派」的詞人,雖然蘇軾不是「豪放派」的創始人,不過「豪放」這個詞是蘇軾第一個用來評價詩詞文章的,而且,蘇軾創造了宋詞「豪放」的一個巔峯。可以說宋詞的豪放就是從蘇軾開始的。

在蘇軾的詞中不難看出那一份別人學習不來的豪放不羈,他不僅在是寫一篇短短的詞,他是在詞中構建了一份宏偉的藍圖,讓人不得不為這份氣勢所傾倒。說起來,豪放派的特點可以總結為創作的視野是比較廣闊的,氣象是比較恢弘雄放的,還喜歡用一些詩文的手法和句法來寫詞,所以這就使得詞中的語詞宏博,而且不不拘守於音律這些東西,所以在有的時候就會顯得比較奇怪,一些比價守舊的人就會覺得這些東西就是一些亂七八糟不能稱之為詞。不過這纔是「豪放」啊。從蘇軾的詞中,我們是可以清楚的看到這些個特點的,所以說蘇軾是「豪放派」的詞人,這一點是沒有任何爭議的。

在《江城子·密州出獵》中以「老夫聊發少年狂」作為開頭,這就是豪放啊。有一種和別人不一樣的感覺就這麼出來了。就是是表達思念也是帶著豪放的。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就是在表達思念,可是還是帶著一份不一樣的氣勢在的。試問,有多少人敢去「把酒問青天」呢?

所以說,蘇軾是豪放派的詞人這點是毋庸置疑的。

蘇轍簡介

蘇轍,字子由,晚自號潁濱遺老,漢族,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學家、散文家、詩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兄合稱「三蘇」。

蘇轍一生中涉及的方面非常廣,因此他的主要成就也表現在政治、文學、儒學、書法等不同的方面。

先說他在政治上的成就,在政治上他反對王安石的變法,認為王安石的變法是雖然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但是主要是以維護地主利益為目的,然而農民的困境卻沒有得到改變,他們的負擔還是非常重的。王安石在聽到蘇轍的意見後覺得挺有道理的。司馬光的變法也遭到了蘇轍的反對,蘇轍認為這個變法也不能解決真正的問題,因此極力反對。蘇轍的政治主張跟他的哥哥蘇軾基本相同,論事精闢獨到,言簡意賅。

接著說他在文學上的成就,他在文學上的成就應該是佔主導地位的。蘇轍擅長政治方面和歷史方面的論述,在縱觀天下之事後提出自己的觀點,非常中肯。在蘇轍的代表作《歷代論》中些文章非常有他自己的特點,如《六國論》就是借古諷今,表面上是評論六國的過錯,實際上是暗喻北宋的腐敗的現實。蘇轍寫的最自由隨意的文章應該是書信雜文了,比較自然平淡,也有自己獨有的特色,這跟他的性格是分不開的。

除了在古文、詩文的創作方面有才華外,蘇轍在書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詣。他的筆法跟蘇軾非常相近,書法瀟灑自如,但又工整有序。

蘇轍號什麼

蘇轍,北宋散文家、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合稱「三蘇」,是宋代非常有名的人物。晚年因在潁州定居,把自己所住的居室稱為「遺老齋」,因此自號為「潁濱遺老」。

潁濱是蘇轍所居住的地名,遺老是他對自己的一種稱呼。遺老這個詞有很多種解釋,第一種是指年老歷練的人,《客金陵一月將歸維揚留別周雪客兼懷尊公櫟園先生》中有一句詩為「座客皆遺老,德器比瑚璉」,這句詩的意思是說在座的客人都是年紀雖然大但都是國家寶貴的人才。

第二種的意思是指前朝老人或者功臣,在《晉書·徐廣傳》中有一句話:君為 宋 朝佐命,吾乃 晉室遺老,就是指這個意思了。

第三種意思和第是指先帝功臣,這個意思跟之前第二種意思有點相近,都指前朝的舊臣。

第四種意思是指改朝換代後仍然效忠前朝的老年人。在《春在堂隨筆》中有寫:「顧亭林、王船山,皆明之遺老而卒於清朝「。意思是說,這些人都是效忠明朝的老年人但最後死在了清朝。

從這些意思中,我們可以看出,遺老基本都是指那些雖然有才能、有膽識,即使他們所處的朝代改變了但還是效忠於前朝的功臣。蘇轍稱自己為遺老,從中能發現他認為自己就是有才能的人士,無奈新黨派的執政讓他失去了報效祖國的機會,從而也表達出他對現實不滿的控訴。

蘇洵書法

提起蘇洵,我們大家都知道他是中國有名的散文家,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蘇洵也是很厲害的書法家,現在網上有許多蘇洵散文的手寫圖片,通過字體我們可以看出,蘇洵是個豪情萬丈,對朋友仗義,對家人體貼的才子。

現在流傳下來的蘇洵書法所剩無幾,有很多收藏家想要收藏蘇洵的書法,但是,流傳到現在的書法也就那麼幾張,所以,很多收藏家感到遺憾。蘇洵的書法,蒼勁有力,而且,筆鋒之間還帶有一種灑脫,不受拘束,嚮往自由的感覺,這可能和他的經歷有關。

從小蘇洵就比較貪玩,對於讀書寫字也不能說是一竅不通,反正就是不喜歡學習,以為靠著自己的小聰明,就足夠用了。但是,跟他一起長大的朋友們,個個都是創作高手,只有蘇洵,只是一個普通的學生。儘管這樣,蘇洵並沒有感覺自己比同齡人差,直到有一天,他看過先人的功德之後,便開始了努力學習。

在此之前,蘇洵從不為家裡的事情煩惱,家裡有父親照料,孩子有妻子照顧,所以,蘇洵一出門有時候就是半年。他不喜歡拘束感,否則,他怎麼可能會拒絕仁宗邀請他參加的考試呢?

蘇洵書法也是在二十七八歲之後,才開始有長進的。作為孩子的榜樣,他當然要事事做到最好,否則,怎麼去叫自己的孩子努力。在他改變自己,為孩子做了一個好示範之後,他的兒子也變得努力讀書,最後,唐宋八大家中有三人是蘇家人。

蘇洵名句

蘇洵,出生在北宋時期。在我們初高中的課本里,經常可以看到他的散文詩集等,在我們的印象中,蘇洵是一個富有文採的翩翩公子,但是,事實卻是,蘇洵在少年時期不愛學習,因家裡由父親掌管,所以蘇洵在少年時期並沒有體會到累的感覺,每天都跟朋友們到處閑逛,在此期間,他還參加了一次科舉考試,但是沒有考上。

之後蘇洵便跟著陳公美等人遊歷四方,在峨眉山遊玩一圈之後,聽說西北的岷山也是很壯美的,這一去便是半年。回家之後發現妻子面容憔悴,通過妻子的敘述,他在兒子身上看到了自己頑劣的影子。他這才開始考慮家庭跟未來。

在其喪母之後,哥哥叫他整理家譜,從那時起,蘇洵便喜愛學習了。他的努力,加上他的天賦,蘇洵成了家喻戶曉的文人。此後,蘇洵名句老少皆知。在蘇洵的散文名句中,我們可以感覺出他的大氣,他寫的所有散文都給人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很多人印象最深的便是蘇洵對秦始皇為何能統一六國的論述名句,在文章中,蘇洵發表了自己的觀點看法,有著異於常人的理解能力。在當時人的眼中,六國被統一,是由於秦國的強大,但是,蘇洵能一眼看出其中的奧妙。秦能統一六國是因為其他國家之間的不團結,各國的皇帝目光不夠長遠,只是顧及自己國家眼前的利益,而不是百姓認為的,秦國的強大,英勇善戰,統一了六國。

直到現在,蘇洵名句還能在各地區的學生嘴裡聽到,可見,蘇洵對整個國家的影響是極其大的,他的名句才能被流傳至今。

蘇洵妻子

蘇洵妻子程氏,是蘇軾和蘇轍的母親,雖然在當時,女性的地位並不高,但毋庸置疑的是,她對「三蘇」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毫不誇張的說,蘇洵、蘇軾、蘇轍能佔據「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個名額,程氏的功勞不可磨滅。

程氏是大理寺程文應的女兒,當時的程家是一個名望大戶,程氏從小就生活在富足的環境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對經文史實也有一定的瞭解。在程氏18歲的時候,嫁給了19歲的蘇洵,成為蘇洵的妻子。當時的蘇洵並不喜歡讀書,整日遊山玩水,不僅不掙錢養家,更不思悔改,不圖上進。程氏多次苦勸終未果。直到有天,蘇洵遊玩回來後,發現程氏在教兒子讀書,這使得蘇洵十分羞愧,也間接促成了蘇洵發奮讀書。

蘇洵妻子程氏看到丈夫幡然醒悟,自然非常高興,她用自己的行動支持著丈夫。不僅把瑣碎的家事治理得僅僅有條,更是經營織物生意,補貼家用。程氏的賢惠使蘇洵可以專心攻讀,終於在散文、論文中取得了極大的造詣。

程氏不僅持家有方,更是能夠教書給自己的孩子,這在古代婦女中是很難得的。蘇洵妻子並不是沒有文化的小家姑娘,而是在富足大家庭中受過教育的人,雖不能說飽讀詩書,但也是能拿得出手的,因此她可以在蘇洵遊山玩水時教孩子識字讀書,在蘇洵發奮讀書時相夫教子。所以,蘇洵、蘇軾、蘇轍的成功,有一部分是來自程氏的功勞啊!

蘇洵名二子說

蘇洵《名二子說》是蘇洵寫給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的文章,教育給他們為人處世的道理。文章篇幅不長,寄寓了蘇洵對兩個兒子的期盼,也給他們提出了一些意見。

蘇洵《名二子說》分為兩段,第一段分別借兩個兒子的名字對他們提出了各自的建議,巧妙地將車子和兒子的名字結合在一起。蘇洵認為大兒子蘇軾生性曠達,有什麼事情都會說出來,因此蘇洵給大兒子區明年為軾,希望他可以放低自己的身段,不要因為性格去無意得罪別人。小兒子蘇轍沉靜內斂,性格平和,蘇洵給小兒子取名為轍是希望他可以更加自由灑脫,不要太多的擔心禍福。

蘇洵《名二子說》不單單是寫給兒子們看的,也抒發了他自己對人生艱難、仕途多磨難的感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蘇洵三十七歲,當時他正處於屢次考試都不中的低谷中,深受打擊,心情也很鬱結,借著這篇文章,他將自己心中的感慨躍然紙上,結合他一生的遭遇和他獨特的性情,這篇文章也更加意味深長。

都說「知子莫如父」,雖然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蘇軾和蘇轍的年紀都不大,但蘇洵已經從他們平日的表現中看出了兒子們的性格,幫助他們去改正缺點,少走彎路,學會為人處世的道理。縱觀蘇軾《名二子說》全文,雖不足百字,但字字精鍊,讀起來雋永有味,讓人情絲婉轉,真是別具一格。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