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山西五臺山佛教的興始來源:山西青年報 2012年02月07日 09:56

  《大方廣佛華嚴經》:東方有國名曰震旦,其土有山號曰清涼。

  在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中,五臺山佛教的興衰和寺廟創建是最早的。在記述五臺山佛教史跡最古老的著作唐代沙門慧祥所撰《古清涼傳》中有一種說法:「大孚圖寺,寺本元魏文帝所立。帝曾遊止,具奉聖儀,爰發聖心,創茲寺宇。孚者,信也,言帝既遇非常之境,將弘大信。且今見有東西二堂,像設存焉,其餘廊廡基域,彷彿猶存。《括地誌》以孚為鋪,《高僧傳》以孚為布,斯皆傳錄之謬也。」依此說,大孚靈鷲寺是建於北魏孝文帝時,釋慧祥所說的《高僧傳》是指唐道宣所著《續高僧傳》,其中《曇韻傳》載:「昔元魏孝文,嘗於中臺置大布寺,帝曾遊止,具奉聖儀。」根據文獻記載和歷史文物考證,北魏時期五臺山興建佛寺之說是可以成立的。

  拓跋珪開北魏崇佛之風

  建立北魏政權的拓跋氏,先前僻居朔漠,「故浮圖之教,未之得聞,或聞而未信也」(《魏書·釋老志》),到拓跋珪時,始知佛法,只是當時「天下初定,戎車屢動,庶事草創,未建圖宇,招延僧眾也」(同上)。398年,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天下初定,遂頻詔建寺,禮敬僧人。

  拓跋珪開北魏崇佛之風氣,從此代皆如此。文成帝時(452—465),為其祖先鑄釋迦立像五尊, 高丈六,用赤金25萬斤。又任沙門曇曜為沙門統,於城西武州塞鑿山開窟五所,雕飾奇偉,冠絕一世。這就是著名的雲岡石窟。孝文帝立,篤好佛理,大興佛寺,至太和六年(477),平城即有僧尼二千餘人,新舊寺約一百餘所,魏境四方各地僧尼77258人,有寺6478所。北魏的崇佛政策,影響波及整個北國。處於平城東南600餘裏的五臺山,此時興寺度僧,可以說是順理成章的。

  孝文帝登五臺山而建大孚靈鷲寺

  五臺山佛教的興起和佛寺的興建始於北魏孝文帝時期。據《古清涼傳》、《廣清涼傳》載,「元魏孝文,北臺不遠,常年禮謁,」並至台山避暑,於中臺置千許「小石浮圖」,在清涼谷嶺建造了清涼寺。日僧圓仁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認為 「此五臺山,都號清涼山,山中造寺,此寺最初,故號清涼寺。」孝文帝登五臺山時,見「有一小峯,頂平無林木,巋然高顯,類西域之鷲峯」(《廣清涼傳》)。遂「爰發聖心,」造建了大孚靈鷲寺,又於寺前種植花園二、三頃。並且環繞鷲峯置建了12座寺院。五臺山佛教由此而興。

  信誠公主五臺山興建佛殿講堂

  孝文帝以後,諸帝也都崇佛,「魏高祖太和中,代京閹官自慨刑餘,奏乞入山修道,敕許之。乃齎《華嚴》晝夜讀誦,禮悔不息。一夏不滿,至六月末,髭鬚生,得丈夫相。以狀聞,帝大驚,重之。於是國敬《華嚴》,復尊恆日」(《大唐內典錄》)。皇帝奉佛,朝野風從,一時皇親國戚、王公貴族等,紛紛施財信佛,立寺建塔,至山瞻禮靈跡。魏文帝第四女信誠公主於五臺山興建佛殿講堂,置公主寺。棣州剌史崔震於中臺造精舍一所、小石塔數枚。宕昌王亦曾遊五臺山,於佛光山造宕昌寺和佛光寺。在元魏時期,五臺山已建有佛光寺、宕昌寺、清涼寺、大孚靈鷲寺、公主寺、觀海寺、銅鐘寺等數十座寺廟,且「歲時香火,遣使敬修」。可見,其時五臺山佛教已很興盛。

  王子燒身現佛的故事

  北齊諸帝大多好佛,至使齊境佛剎林立,僧尼眾多。至今山西境內北齊佛教遺跡,還有多處。五臺山佛教在北齊崇佛風氣下,得到大規模的發展,進入其佛教發展的第一個繁盛期。《古清涼傳》載:「爰及北齊高氏,深弘像教,宇內寺塔,將四十千。此中(指五臺山)伽蘭,數過二百。又割八州之稅,以供山眾衣葯之資焉。」按正史,周武帝滅齊後,執行廢佛政策,在原北齊境內沒收佛寺四萬餘所,使三百萬僧人還俗。可見慧祥的記載大致符合史實。一座五臺山,竟然建寺二百,並割八州之稅供養,可見當時五臺山佛教之盛。北齊初年,第三王子入山求見文殊菩薩,燒身供養,詔修王子燒身寺(即今壽寧寺)。

  周武滅佛,齊境盛極一時的佛教,於此衰落,五臺山佛教也遭到毀滅性打擊,寺廟悉毀,僧尼還俗。以至慧祥感嘆道:「遭周武滅法,釋典凌遲。芳徽盛軌,湮淪殆盡」(《古清涼傳》)。

  溫金玉

責任編輯:韓曉飛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