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 (3) 为何要去产能

2016 0513 James

 

2000年以来至今,全球钢铁产量大约增加了一倍,目前达到约15亿吨,新增来源几乎都来自中国 (图一)根据日经新闻报导,OECD统计2015年全球钢铁过剩产量加起来超过7亿吨,相当于日本全年粗钢产量(1亿吨)的约7倍,美国钢铁协会认为中国的过剩约4.3亿吨,占全球过剩产量其中的60%左右。

 

随著钢铁价格连续几年崩跌,生产大国对中国的批评正在不断扩大,美国已针对中国贸易倾销采取制裁,欧盟周五刚又针对对中国出口到欧盟的特定钢铁产品实施补贴的做法发起新的调查,目前欧盟有37项与钢铁产品进口相关的贸易保护措施,其中15项直接针对中国。

 

图ㄧ: 中国为全球钢铁新增产能的主要来源

 

Source: Economist 2016 0130

 

从工业革命以来,钢铁产业是大国崛起与工业实力的基础,中国视其为战略性产业,从建政初期鼓动全国土法大炼钢却炼出一堆废铁,改革开放后经济与技术进步,21世纪全面扩大产能,各省市、各国有企业均把扩大产能当作执政绩效指标,开启了中国大建设、大炼钢的十年,也带动了全球铁矿砂、原物料价格大多头的十年。(图二)

 

图二、中国的全球钢产市占率陡增

Source: FT 2015 0917

相对于欧美日的较先进炼钢技术,中国有大比例的产出品质仍待加强,但在水、电、煤、税、土地、信贷的高额补贴下,仍能继续扩产,并以低价向外推销较低品质的钢材,被指责扰乱国际市场行情,引发G7 各国联合会商,并纷纷就补帖、倾销等采取相应的贸易制裁或保护政策,即使如此,仍无法消除全球过剩钢铁产能的问题。

 

面临多个面向结构调整的压力,中国针对依赖基础建设与房地产投资的发展模式进行了修正,也针对过度投资、过剩产能进行检讨2014~2015 年大约打消了一千五百万吨的低效率钢铁产能 (图三),但距离供需平衡仍相当遥远,业界估计全球钢厂的产能利用率约在65%,要能维持获利则必须达到85%目前连英国最大的塔塔钢铁厂也考虑撤厂中,引发工业革命发源地英国的自我认同失落。

图三: 中国开始去产能

Source: FT 2016 0413

 

金融海啸之后的四万亿救市期间,连续两三年新增贷款暴增10兆人民币洒入市场,大量流入土地与房产开发,激情也让钢铁产能泡沫出现喷出行情。2012年开始,中国对信贷、房地产、基础建设投资采取约束,开始以政策进行漫长的发展模式调整,煤、铁、水泥、玻璃等建材需求随即锐减,价格与产能利用率暴跌 (图四) ,相关厂商纷纷出现周转不灵、严重亏损、债信下滑的消息,全球原物料市场也从此进入了大空头循环,以铁矿砂价格为例,2011年每吨价格约190美元,ㄧ路下跌到2015年底时跌破40美元。(图五)

 

 

图四: 产能利用率仍偏低

Source: The Economist 2016 0227

 

图五: 铁矿砂价格暴跌

结构调整政策的反复

中国去产能的方式,是以国家政策指导的方式在进行,同时要兼顾下岗人员的安吨问题,以维持社会稳定,也因此厂商并非完全依据损益的商业考量进行瘦身,减产的速度也就会较缓慢、乃至反复迂回,党中央与国务院的口径、中央与地方的步调也出现了落差,政府不时仍针对部分厂商或产品予以援助补贴,这样的反复,ㄧ方面引发外国竞争者的不平之诉,ㄧ方面也让金融市场观察者对于政策方向、调控力道、钢铁供需价格有了犹豫、不解、乃至人为操作市场心理的机会。

 

上一篇文章谈到中国房地产的小阳春,源自去年中开始的政策放宽,但空屋仍然很多,新建住房尚未随之攀高,钢铁需求自然也还不会因此立即增加,但政策风向与房价暴涨已经让金融市场有了炒作的题材,从今年初开始,钢铁与铁矿砂价格出现反弹,这个现象,正连结到先前几篇文章所要讨论的近期焦点: 原物料、新兴市场行情,是否可持续下去? (图六)

 

图六: 钢铁价暴涨

 

路线与派系之争

这个投资面的短期议题,必须放在中国发展模式面对瓶颈有多严重的架构下来评估。产能过剩,政府要去产能,结构失衡,政府要调结构,这个漫长的调整过程,期间可能出现短期反复,但能维持多久? 调控方向可能转向吗? 从经济原理上来看,中国还能靠土地开发、投资建设来推动经济发展吗? 反扑的力量很快出现,金融泡沫与债务压力就是一个讯号。从政治现实上来看,去年暴力救市才引发股灾动荡,弱化各界对中国改革的信心,今年还想要靠炒房救经济吗? 这个政策论战不仅在智囊界展开,很可能也在党政高层内部,出现了路线分歧的角力。

 

59日发行的人民日报,以头版转二版的规格,发布匿名“权威人士”解读中国当前经济的长文《开局首季问大势》。外界普遍揣测,这很可能是习总书记对李总理路线的不同意见,透过党报头版的方式来发声,特别是对第一季政府居然放水货币高达6万亿,持强烈批判的态度。外界甚至注意到讨论十三五计划的两会期间,李总理工作报告后,习总书记面无表情,破例没有跟著大众一起给予掌声鼓励,习李不和乃至权斗之说似乎不只是外界捕风捉影。

上述的操作模式,符合中共向来故弄玄虚的隐晦弄权作风,实际上表态很清楚。1月初,人民出版社将1月4日的《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去年5月25日的《五问中国经济》汇编成书,出版单行本,并将推出英文版,这些同样都是由匿名“权威人士”的作品,而这样高规格的待遇,例来只有ㄧ级领导人才能拥有。

 

引述 《开局首季问大势 ——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

  • 在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结构性而不是周期性的情况下,“进”才是“稳”的根基。“进”,就是解决经济运行中的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问题,这需要时间,目前还处在起步期,新动力还挑不起大梁。
  • 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今后几年,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的格局难以出现根本改变
  • 我们对中国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里去。对此,一定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一些经济指标回升,不要喜形于色;对一些经济指标下行,也别惊慌失措。
  •  

今年一季度的社会总融资量货币暴增6.59万亿元,与去年同期增加了2万亿元,狂炒商品房产,煤炭,钢材,铁矿石等一个月不到价格翻倍,ㄧ线城市房价年增率跳涨50%,许多钢大亨、煤老板见此行情,纷纷打算重新生产,扩大产能,别说去产能,甚至还要加杠杆,”权威人士”的公开表态,应该会给这些ㄧ头热的炒作浇下冷水,重新回过头来认真想想 : 中国产能过剩的原因出在哪里? 该如何解决比较好? 请看下一篇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