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網路上流傳這樣一種論調,即:真實戰爭環境下,若敵方傘兵正處於降落過程中,則不允許射殺。今天咱們不妨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傘兵即我們常說的空降兵,是一類講究裝備輕型化、高機動化以及兵員精銳化的作戰部隊。一般情況下,傘兵都是被作為戰略部隊使用,是戰場上一支不可忽視的戰略機動力量,具有極大的突然性,能夠對敵方戰術縱深內的重要目標產生巨大的威脅。

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空降兵出現在一戰時期,1927年的蘇軍巴土馬赤匪叛亂分子的作戰中,第一次使用了空降作戰,三年後,也是蘇軍正式建立起世界上第一支傘兵部隊。而且在後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傘兵部隊曾被多次使用。不過在一戰時期,由於當時的空戰對決主要是在英國和德國之間展開,而且飛行員大都是貴族出身,加之飛行人員極為稀缺,所以當時就形成了一種不成文的規定:不射殺跳傘過程中的飛行員。這似乎是「不能射殺降落中的傘兵」這一說法的雛形。

但真實情況果真如此嗎?我們來看一組數字:以1944年6月發起的諾曼底登陸戰為例,當時美軍第82空降師共空降傘兵8100名,集合不到2000人;101空降師空降6800人,集合2500人;英國第6空降師空降4800人,集合約1800人。從這組數字我們可以看出,落地後的實際集合人數還不到實際空降人數的一半,而第82空降師更是不到四分之一。那麼沒集合起來的這些人都去了哪裡?主要有以下幾種去向:1.降落後被俘;2.迷路;3.逃跑;4.事故傷亡(即降落設施故障);5.被敵方射殺。

我們再來看一個經典案例:1941年,當時的德軍希望能夠憑藉傘兵力量奪取特里克島,整場戰役向特里克島空降多達13000名士兵,但在戰鬥中,德軍傘兵的傷亡總數高達5140人,損失飛機350架,而這些傷亡人員中,有很多在落地前就已經被敵方的高射機槍打成了篩子。此次戰役的慘痛結果使得希特勒感慨道:「大規模的空降作戰時代已經過去。」

所以說,在真實的作戰環境下,取勝纔是唯一的硬道理,戰爭本來就是人道主義的「墳場」,為了取得勝利可以不擇手段,更不要說射殺空降中的傘兵了。不射殺難道等著被打嗎?最後借用美軍第101空降師506團2營E連溫特斯上尉曾經的一句經典臺詞--「我們是空降兵,我們就是要被包圍的。」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