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青黴素類藥物,你知道的遠遠不夠。

作者:李沐梓

來源:醫學界呼吸頻道

典型不良反應

常見過敏反應、二重感染。

過敏反應表現為過敏性休克,藥物熱,皮疹(氨苄西林所致者最常見,發生率可達10%以上),血清病樣反應(有發熱、關節痛、蕁麻疹、淋巴結腫大、腹痛、蛋白尿、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等)及血管神經性水腫等。

二重感染表現為真菌和條件致病菌感染,如口腔、腸道白色念珠菌感染、抗菌藥物相關性腹瀉、肺炎、尿路感染、菌血症等。

常見的不良反應:

1、變態反應:較常見,發生無一定的規律,與劑量無關。表現為過敏性休克、溶血性貧血、血清病樣反應、葯疹、藥物熱、接觸性皮炎、間質性腎炎、哮喘發作等。

青黴素治療可出現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和肺部浸潤,以及由過敏性血管炎所致的顱內壓增髙,但均罕見。其導致的過敏反應有3種:

①立即反應出現在給葯後30分鐘內。輕者為掌腋或全身發癢、皮膚髮紅、蕁麻疹、咳嗽、打噴嚏、嘔吐、不安,嚴重者可有突然發熱、嘔吐、腹瀉、腹痛、廣泛的血管神經性水腫、口舌或咽喉水腫、呼吸困難、支氣管痙攣、低血壓、休克、心律不齊、心搏驟停等反應;

②快速反應:發生於注射後1-72小時內,可有全身不適、發熱、蕁麻疹、皮膚潮紅、血管性水腫、喉頭水腫、哮喘等癥狀;

③延遲反應:多表現於注射 72小時後,可有血清病樣反應、面部及四肢血管神經性水腫、神經炎、皮膚過敏、剝脫性皮炎、腎炎等。

2、毒性反應:較少見,鞘內注射和大劑量應用可引起腱反射增強、肌肉疼攣、抽搐、昏迷等精神與神經系統反應(青黴素腦病),此反應易出現於嬰兒、老年人和腎功能減退患者。

青黴素偶可引起精神病發作,應用普魯卡因青黴素的個別患者可出現焦慮、發熱、呼吸急促、高血壓、心率快、幻覺、抽搐、昏迷等。臀部肌內注射青黴素有發生坐骨神經損傷的可能性,肌內注射普魯卡因青黴素或苄星青黴素在個別患者可出現截癱。

大劑量青黴素(一日4000萬U或在尿毒症患者一日1000萬U)可影響血小板功能,干擾纖維蛋白原轉變為纖維蛋白和抗凝血酶Ⅲ活性的增加,因而導致凝血障礙。青黴素鉀鹽肌內注射後局部疼痛明顯,由於其鉀離子含量較高,不宜作靜脈推注或快速滴注。

3、吉海反應:用青黴素治療梅毒、鉤端螺旋體等疾病時可有癥狀加劇現象,又稱為赫氏反應。此反應一般發生於青黴素初始治療後6-8小時,於12-24小時內消失。表現為全身不適、寒戰、咽痛、心跳加快等,同時現有梅毒病變可有加重現象,如二期梅毒皮疹再現等。

赫氏反應在早期梅毒可無不良後果,在晚期心血管或神經梅毒可更嚴重,甚至危及生命。赫氏反應可能為螺旋體抗原與相應抗體形成免疫複合物的結果,或與螺旋體釋放非內毒素致熱原有關。腎上腺皮質激素可能使吉海反應減輕。

4、抗生素相關性腹瀉:主要為耐葯金黃色葡萄球菌、革蘭陰性桿菌或白色念珠菌感染等。

5、局部刺激反應:青黴素水溶液有一定的刺激性,肌內注射時可產生局部疼痛、 硬結,鉀鹽的局部反應尤重。如注射時誤將藥液注於神經組織附近,可引起周圍神經損傷甚至肢體癱瘓。鞘內注射如用量過大(超過2萬U),可產生頭痛、噁心、嘔吐、腦膜刺激征,重者可致呼吸困難、循環衰竭、肌肉震顫、驚厥、弛緩性癱瘓等,甚至可致死,故鞘內注射已少用。

6、代謝系統:大劑量靜脈滴注青黴素鉀鹽,可發生高鉀血症,甚至影響心肌的興奮性,有心臟停搏的危險;大劑量靜脈滴注鈉鹽,可出現低血鉀、代謝性鹼中毒、高血鈉症和心衰。

注意事項

1、用藥前須做青黴素皮膚試驗,陽性者禁用。

2、可通過胎盤進入胎兒血液循環,並有少量隨乳汁分泌,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應需權衡利弊。

3、青黴素類抗菌藥物不穩定,與其他藥物混合易產生渾濁,應單獨使用,並臨用臨配,其溶液放置時間越長,分解越多,且致敏物質不斷增加。

4、青黴素類抗菌藥物與氨基糖苷類在體外有協同作用,但不可以同瓶滴注。

5、腎功能減退患者應適當降低用量。

6、有哮喘、濕疹、花粉症、蕁麻疹等過敏性疾病史者慎用。

藥物相互作用

1、丙磺舒、阿司匹林、吲哚美辛、保泰松、磺胺類可減少本品自腎臟排泄。

2、可加強華法林、雙香豆素的抗凝作用。

3、不可與大環內脂類抗生素如紅霉素等合用。因為紅霉素為快速抑菌劑,當服用後細菌生長受到抑制,使青黴素無法發揮殺菌作用,從而降低藥效。

4、不可與鹼性藥物合用。如在含青黴素的溶液中加入氨茶鹼、碳酸氫鈉或磺胺嘧啶鈉等時,可使PH>8,青黴素失去活性。

5、青黴素在偏酸性的葡萄糖溶液中不穩定,長時間靜滴會發生分解,療效下降,易發生過敏反應,因此應盡量用生理鹽水配製,且滴注時間不可過長。

6、不可與維生素C混合靜滴。因為維生素C具有較強的還原性,可使青黴素分解破壞,且維生素C注射液中的每一種成分都能影響氨苯青黴素的穩定性,使其降效或失效。

7、不可與含醇的藥物合用。如氫化可的松等均以乙醇為溶媒,乙醇能加速β-內醯胺環水解,使青黴素降效。

8.青黴素與酚妥拉明、去甲腎上腺素、阿托品、氯苯那敏、苯妥英鈉、氯丙嗪等葯混合後,可發生沉澱、渾濁、變色,忌混合靜滴。

青黴素類抗菌藥物特點的比較

大多數青黴素類藥物的不良反應、與其他藥物的相互作用及葯動學特點相似,對酸和酶的耐受及抗菌譜和抗菌活性的不同時青黴素類抗菌藥物間的主要差別。

類別

代表藥物

作用特點

天然青黴素

青黴素G、苄星青黴素

易透過革蘭陽性菌的黏肽層,不能透過革蘭陰性菌的脂質外膜,不耐酸,不耐酶

耐酸青黴素

青黴素V

耐酸,不耐酶

耐酶青黴素

氟氯西林、苯唑西林

耐青黴素酶

廣譜青黴素

阿莫西林、氨苄西林

可適度透過革蘭陽性菌的黏肽層及革蘭陰性菌的脂質外膜,對革蘭陰性、陽性菌均有活性

抗銅綠假單胞菌青黴素

磺苄西林、哌拉西林、羧苄西林、美洛西林

對革蘭陰性、陽性菌均有活性,具抗假單胞菌作用

青黴素復方製劑

阿莫西林/氟氯西林、氨苄西林/丙磺舒

抗菌譜及葯動學特點優化

參考文獻:

1.朱依諄,殷明.藥理學.第七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

2.陳新謙,金有豫,湯光.新編藥物學.第1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3.孫淑娟,龔燕.抗菌藥物治療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4.朱燕,肖永紅.β-內醯胺類/β-內醯胺酶抑製劑復方抗菌藥物的葯動學/藥效學研究進展.中國臨床藥理學雜誌,2012,28(8):543-546.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