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約3000字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讓科學探究真正發生

——“現象教學”的探索與實踐

01

什麼是“現象教學”

“現象教學”源自芬蘭,即基於現象(主題)的教學,指按照某一現象或是主題來實現跨學科的主題教學。我校在科學課中所進行的“ 現象教學” 是以教材爲線索,圍繞生活中的科學現象展開的科之學實踐活動。即結合教材內容,以學生感興趣的現象或問題作爲切入點,努力在科學探究與生活間建立聯繫,讓學生應用科學知識(工程技術)解釋生活現象(解決生活問題)。

它包括三部分內容:生活現象,從貼近學生生活的科學現象出發,提出驅動性的問題(任務),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科學活動,在活動中習得科學方法,建構科學概念;工程實踐,運用科學方法和技術,解決實際問題。

“現象教學”有兩大要旨:讓學生建構“科學實踐”與“生活現象”的聯繫;讓學生建構“科學探究”與“科學概念”的聯繫。例如,“讓一杯濁水變清”一課,生活現象是邊遠山區水源混濁,科學活動是學生建構了“過濾的方法可以讓濁水變清”的科學概念,工程實踐是讓學生製作淨水器,解決讓濁水變清的問題。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發現,科學教學存在兩大問題。

1.學生們對實驗室的實驗很感興趣,卻對生活中的一些科學現象(科學問題)熟視無睹,更不會主動進行探索與研究。

2.學生在科學課上積極參與探究活動,卻沒有形成科學概念。

如何讓科學課堂教學從知識型教學、技能型教學轉向能力型教學?基於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我們決定在科學學科開展基於深度學習的“現象教學”探索實踐。

02

“現象教學”如何實施

01

梳理教材

我們從現象的真實性(創設真實情境與設計驅動性問題)、探究的有序性(建立探究任務與安排探究環節)、思維的深刻性(掌握探究方法與建構科學概念)三個研究視角對一至六年級的教材進行了梳理,選取12 個適用“現象教學”的課例進行研究與改造。

例如,一年級的《紙的吸水性》被改造爲《製作紙水杯》,二年級的《楓樹與竹葉》被改造爲《這是誰的葉子》,三年級的《蠶寶寶變樣了》被改造爲《蠶寶寶生長記》,四年級的《控制燈泡的亮與滅》被改造爲《給電路裝開關》,五年級的《水去哪裏了》被改造爲《怎樣讓衣服快速幹》,六年級的《呼吸》被改造爲《你的肺活量有多大》……

02

探索課型

我們成立了“現象教學”研究工作坊,近兩年來,共改造了72 節課例,打造出16 節經典課例。同時,我們對這些課例進行提煉,探索出“現象教學”的三種基本課型:現象引入—探究—發現規律;現象引入—設計—創造作品;現象引入—探究—發現規律—創造作品。着力通過教學結構化探索,構建“現象教學”教學模型。

(1)現象引入—探究—發現規律

三年級“材料與沉浮”課程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了解,不同的物體放進水裏,有些會沉,有些會浮,也就是不同材料的物體在水中的漂浮能力不同。傳統的教學一般是教師在第一個環節出示鐵塊、鋁塊、塑料塊和木塊,讓學生猜測什麼物體會下沉,什麼物體會上浮,再進行實驗驗證等。

簡玲珊老師把它改造爲“讓蘋果沉下去”。首先,創設一個真實的情境:蘋果浮在水面上,教師讓學生觀察現象並提出核心問題:“你能讓蘋果沉下去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設計實驗方案,並展開探究,根據實驗結果進行彙報和交流。然後,由學生分析並總結:不同材料的物體,在水中的漂浮能力不同,改變同一物體的大小或狀態都不能改變它在水中的漂浮能力。這屬於“現象引入—探究—發現規律”的課型。

(2)現象引入—設計—創造作品

一年級“我們來觀察”一課的教材通過大量的圖片提示,讓學生運用不同的感官觀察身邊的物體,涉及的被觀察對象較多,缺乏實物體驗,不利於科學概念的建構。

劉雲老師以製作小橘燈爲主題,讓橘子貫穿整個探究活動。

首先創設生活情境:縮口布袋子裏放着一個蘋果,一個橘子和一個小番茄,教師請同學們戴上眼罩,幫愛吃橘子的老師“找橘子”。學生通過用手摸、用鼻子聞等方法找出橘子,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並總結:“你是用身體上的哪個感官找到橘子的?”然後,以小組爲單位觀察不同顏色的橘子、剝開成熟的(橙色)橘子觀察、描述、品嚐,進一步全面認識橘子的特徵。最後,出示小橘燈,引導學生設計小橘燈(畫)、製作小橘燈。本節課屬於“現象引入—設計—創造作品”的課型。

(3)現象引入—探究—發現規律—創造作品

六年級“讓污水變清”的傳統教法是出示砂子、石子、活性炭、濾網等材料,引導學生觀察這些材料的結構,直接製作簡易淨水器。由於孩子們對於濾材與過濾效果之間並沒有形成有效的聯繫,很難得出過濾能讓濁水變清的概念。

陳曉敏老師結合生活現象,設計情境:“水龍頭流出來的水有時是黃色的,直接喝對我們的身體可能不好,你們能想辦法讓這些濁水變清嗎?”進而提出設計簡易淨水器的任務。在實踐探究的過程中,老師給學生提供結構性材料,提問:“這裏是一些常見的過濾材料:沙子、石子、碳、無紡布等,請認真觀察一下,它們各有什麼特點?你認爲哪一種材料過濾效果最好?”學生觀察材料的特性,根據自己的認識,選擇一種材料進行實驗。通過實驗探究,建構過濾可以讓濁水變清、不同材料過濾效果不同的科學概念。在這基礎上,引導學生從多次過濾、多層過濾、濾材順序等方面進行思考,設計、製作簡易淨水器。最後各小組將淨水器和過濾效果進行彙報、交流、質疑、反思。這屬於現象引入—探究—發現規律—創造作品的課型。

03

培訓技能

爲了讓學生把目光從實驗室的實驗轉向生活中的現象,我們嘗試尋找和創設一些生活趣味實驗,如用20 釐米的鐵絲製作陀螺、水頂球、全息投影等,由張國華、劉雲和簡玲珊老師組織全體科學教師進行實驗技能研修,提前思考解決方案與引導方法,不僅提高了教師的科學實驗專業技能,還同時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03

“現象教學”實踐成效

“現象教學” 讓學生從科學實驗走向科學實踐,從科學探究走向建構科學概念,既促進了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又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發展了高階思維、提升了科學素養。

01

學生——“期盼每一天都有科學課”

學生們說:“科學課真的很有趣,在科學課上,我們學會了運用科學的方法、知識去研究、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如果每天都有科學課那就太好了。”

因爲愛上科學,學生的科學素養也有了很大的提升。經對比我們發現,學生的“實驗操作測評優秀率”從2008—2009 學年的73%上升到了2017—2018學年的98%,同期的“研究方案測評優秀率”從66%上升到93%,“主動探究生活現象(問題)學生人數比例”從47%上升到81.5%。

02

教師——“越來越享受科學教學的快樂”

老師們說:“‘現象教學’ 點燃了學生好奇的火把,有效破解了學生熱衷實驗室的實驗、卻對生活中的科學現象熟視無睹的問題。給孩子們上科學課是一種幸福!”

在享受快樂中幸福前行,教師們的專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全市365 所小學,共有11 位科學學科帶頭人,我校有2 人,佔比18%;85 位科學學科教學能手,我校有6 人,佔比7%。

2015—2017 年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抽查(四年級)發現,常用實驗室的科學教師比例的全國平均數是60.9%,我校比例爲100%,探究教學高水平教師比例的全國平均數是37%,我校佔比爲91%。從一節節經典的課例、一件件極具創意的作品、一個個趣味科學實驗秀、一份份頗具座標價值的研究報告之中,我們欣喜地看到,“現象教學”讓科學探究真正發生了。

END

本文作者

莫春榮:廣東省東莞市松山湖中心小學德育主任兼科學科組長,小學科學高級教師,東莞市學科帶頭人、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小學科學教學研究會副祕書長,廣東省骨幹教師培養對象。曾榮獲東莞市“勞動模範”“ 先進科技工作者”、全國“優秀科技模型輔導員”等多項榮譽。

內容來源丨 《中國教師》雜誌2019年第3期

圖片來源 | 網絡

本期編輯丨 肖佳曉

編輯:《中國教師》編輯部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