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姓在當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華姓氏中為第五大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4.53%(一說6.18%或5.1%),世界陳氏總人口約8000萬人。陳姓是帝舜的後裔,其遠祖可以追溯到黃帝。周武王滅商後,封媯滿於陳,並把大女兒元姬嫁給他,封他為陳侯,媯滿死後,封為陳胡公。陳國開國公胡公滿也因此而成為陳氏得姓的開山祖。陳姓不僅為大姓,陳氏家族的分布尤其廣博。迄今,陳氏族人在全國的分布,以南方居多,其中除福建台灣外,又以廣東為最。廣東陳姓人口約佔全省人口的百分之十以上。而廣東、四川、福建、浙江、江蘇、河南、湖北、湖南、山東九省的陳姓人口,又約佔全國漢族陳姓人口的67%。真可謂族望昌顯,播遷天下。歷史上,陳氏家族就有著一次次的大遷徙,伴隨著這種不斷的遷徙,陳氏族人遂遍布全國各地,生根發芽,蔟起繁茂,湧現出眾多的名門名家。

春秋戰國時期陳姓

在東周初年,陳國與鄭國、蔡國等同為十二個中原大國。其國都宛丘,在今河南省淮陽縣城東三里。陳國滅亡後,陳國人便以國為姓,在中國各地艱難生存。自陳國發生內亂至亡國,陳氏家族就有幾次向外遷徙,在各地形成為一些大的家族。戰亂分出的陳氏支裔 陳國覆滅後,陳氏並沒有滅亡,正是由於陳國的多災多難乃至陳國的滅亡,陳姓子孫被迫遷徙,散居各地,成為陳氏發展的星星之火。 陳國從建立至亡國期間,陳氏有三支避居外地,史稱「老陳戶」,留在北方中原一帶繁衍發展。一是陳留支裔,陳國第一次亡國後,陳成公子留逃到鄭國避難,他以國為姓,史稱「陳留」,他居住的地方也因而得名——陳留(今河南開封陳留鎮)。如今住在陳留一帶的陳姓人,大都是陳留的後世子孫。 二是陳吳支裔,陳吳是被司徒招殺害的哀公太子師的兒子,他在父親被殺後,逃到陳國屬邑柘城(今河南柘城),以陳為姓,史稱「陳吳」,寄食於同族胡襄的家裡(今柘城東1公里有胡襄城)。陳吳在這裡留下一支,後來成為柘城一大姓。陳吳恐被楚追殺,又跑到晉國。過了5年,楚國公子棄疾弒殺楚靈王,回國自立為王,稱楚平王。為了爭取諸侯的支持,鞏固他的王位,平王放棄了對陳國的佔領,全面退兵,陳國又到晉國找回了太子師的兒子陳吳回國當陳侯,是為陳惠公。惠公回國後,以他的祖父哀公去世那年為元年,在位28年。陳惠公陳吳死後,仍葬於他曾避難過的地方胡襄城。據《柘邑陳氏族譜自敘》記載:「今按我柘邑陳氏由來已久矣,而溯其始,自周武王封舜後胡公滿於陳,配以元女太姬,以備『三恪』,世守侯封,即以地為姓。其後為楚所滅,惠公遂徙居屬邑柘城東,寄食同族胡襄家,今胡襄城是也。及薨,葬於柘城東南約二里許,而子孫遂以胡襄為家焉。」 此支陳氏人丁興旺,僅柘城縣境就有四萬多人,尊陳吳為始祖。 三是陳亢支裔。陳亢(前511年~前433年),字子禽,是孔子的弟子。陳亢是陳胡公的第20代孫,原為庶支。因陳國屢遭外侵,避難於衛國的河陽,後到魯國求學,受業於孔子。子禽能舉一反三,少年有成,成為孔子七十二高足之一。他一生沒有做官,設館教徒,頗有名聲。後卒於衛國,他的兩個兒子陳德和陳瑤(又謂陳堯)率領陳亢的弟子20餘人護靈返回故里,治喪於原陳國都城(此時陳已被楚國所滅,由楚將鎮守),葬於現在太康縣城北10餘公里的來鳳崗。他的子孫除留在陳城外,因守墓,另一支就以來鳳崗為家了。北宋末年,留在陳城的陳亢後裔,因金兵南侵而南遷,其中有遷往安徽盱眙(今屬江蘇)的,在那裡形成了一支陳氏家族。明朝初年,從盱眙又遷回一支,定居於河南省扶溝縣的陳馬崗(今為包屯)。後來,又分別居於陳家崗、呂潭、季歷崗、陳潭等地。

早在春秋中期,從陳國宗室中分出去的陳完後裔-陳軫,是陳姓中最為顯赫的一支。 陳完是陳厲公之子,他出生時正好周朝太史經過陳國,厲公請太史為兒子卜未來。周太史解卦說,這個孩子將會是國家的重臣,可能會掌握國家政權,但可能不在陳國而在別的國家,也許不在他本人而在他的子孫。如果是在別的國家,很可能是姜姓齊國。陳國衰亡後,這個孩子的後代可能昌盛起來。後來,周太史的預言真的應驗了。 春秋中期,陳國發生了兩次爭奪王位的鬥爭。陳完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田,當時正是齊桓公十四年。因為田完是陳國貴族,齊桓公想讓他做貴卿,田完推遲說:「我本是一個逃難的人,您能收留我,我就十分感激了,不敢再處高位。」於是齊桓公任他為工正。齊大夫懿仲想把女兒嫁給田完,也先算了一卦,佔得的卦兆說:鳳凰齊飛,和鳴鏘鏘。媯氏的後代,將育於姜。五代之後,將會昌盛起來。八代之後,將無人能比他更強大。 田完的後代田氏家族在齊國逐漸發展,至其六代孫田常之後,壟斷齊國政權,齊公猶如傀儡。八代孫田和廢除齊康公而自立為齊太公,並得到周王朝和諸侯列國的承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田代齊姜」。田和為田太公,是陳完(田完)的十代孫。田姓齊國,比故國陳國要強大得多,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春秋末年,陳國滅亡後,陳姓主脈不顯,而在齊國由陳改姓為田的這一支則秉續舜帝一脈成為正宗。田齊歷時180多年,傳八君。公元前221年,齊王田建時,齊國為秦所滅。齊王田建亡國後,子孫紛紛改姓避難,他的後裔田軫復為陳姓,是現代陳姓的重要來源之一。舜帝一系又經歷了一次大分化。實際上,真正意義上的大分化是在田完之後。

全溫支裔。因全溫而得名,楚滅陳後,最後一位國君陳閔公次子全溫,避難於晉,以陳為姓,史稱陳全溫,後晉卿公孫路麾推薦他到魏國,擔任浚儀大夫(即今河南開封縣西北)。陳孟璉,任固始(今河南固始縣)侯相,就搬家到固始,陳孟璉的6世孫陳引奇作了大官,官至信都別駕,是清官有德政。引奇公無子,以潁川陳寔為嗣,陳寔裔孫陳皋,遂遣其五子陳達信於南朝宋時遷壽州固始縣(今河南固始縣),以承繼固始陳氏基業。陳全溫這一支在浚儀發展壯大,成為浚儀支派。這一支後來出了個大人物陳元光,被稱為開漳聖王。陳國的最後一位國君陳閔公名越,他的長子名衍。陳閔公二十年(前479年),楚滅陳。衍棄國避難於陽武戶牖鄉(今河南省蘭考縣陳寨一帶),以故國名為姓,稱陳衍。陳衍的子孫在陽武戶牖居住繁衍,到西漢時,這一支出了著名的丞相陳平。 作為陳國宗室直系後裔的戶牖衍派陳姓,自西漢以降,代有名人,為望族,是現代陳姓的主要來源。

陳軫、陳衍、陳全溫三支陳氏逐漸合譜融入統稱潁川陳氏,成為中華陳姓首姓望族。

秦漢魏晉的陳姓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名慷慨激昂的話曾經鼓勵了多少代胸懷大志的士民。陳勝的出現,改變了陳姓默默無聞的局面,而他在陳姓世居之地——陳縣稱「張楚王」,則是大快人心的事。陳平安漢,陳湯定西域,都是秦漢時期起關鍵作用的事件。「六齣奇計」「矯詔立奇功」 「六齣奇計」、「矯詔立奇功」實際上是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說的是陳氏發展史上的兩個奇人,前者指的是陳平,後者說的是陳平後裔陳湯。從陳衍到陳平,中間大約傳承10代,從末代王侯到逃亡貴族,歷經戰國時代200餘年的世事蕩滌,早已被淘去了昔日頭上絢爛的光芒,到秦漢時的陳平,已淪落為一介平民。《史記·陳丞相世家》記載:「陳丞相平者,陽武戶牖鄉人也。少時家貧,好讀書,有田三十畝,獨與兄伯居。」其兄陳伯在家耕田,支持陳平四處遊學。兄弟倆住在窮鄉陋巷,以破席為門,然而陳平好學多友,「門外多有長者車轍」。鄉中舉辦社祭時,常以陳平為社宰(主持人),他每次分配祭肉都非常恰當公平,頗受鄉人稱讚,陳平說: 「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此時的陳平,胸中已然懷著天下了。秦末陳勝起義,在陳地稱王,天下群雄並起,正是英雄縱橫的時候。陳平辭別其兄,先從魏王咎,再從楚霸王項羽,後奔漢王劉邦。在劉邦帳下,陳平頗得賞識,成為劉邦的重要謀士。陳平輔佐劉邦,六齣奇計而定天下:一是行反間計,離間項羽的重臣鍾離昧、謀臣范增等人,氣死范增;二是夜出女子二千人詐降,解除劉邦滎陽之圍;三是勸劉邦封韓信為王,利用他為劉邦打天下;四是與張良一起定計,窮寇宜追,垓下滅楚;五是為劉邦設計假稱游雲夢,在陳城擒拿韓信;六是使用反美人計,解劉邦白登之圍。史家評說:「陳平奇計,嘆為觀止。」 陳平六齣奇計,每次都得到封賞,先被封為戶牖鄉侯,後被封為曲逆侯,食邑三萬戶。劉邦稱帝後,大屠功臣,連張良也遁跡學仙,而陳平卻避開了一次又一次的讒言,先後擔任漢高帝、漢惠帝、漢文帝三朝丞相。 漢文帝二年(前178年),陳平去世,謚號為獻侯。其子陳買、孫陳恢相繼承襲侯位。到陳恢之子陳何時,因罪失爵。 相傳陳平第6代孫西漢著名將領陳湯,成為山陽支脈的先祖。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是西漢後期威震四方的名將陳湯討伐匈奴檄文中的豪言壯語。 漢元帝時,陳湯任西域副校尉與校尉甘延壽一起出使西域。這次出使西域只帶了一支護衛軍隊,而不是征討大軍。當他們走出國境時,陳湯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建功立業的大好時機,建議召集屯田戍邊的兵卒,奇襲郅支。甘延壽十分猶豫,要奏請朝廷同意。陳湯焦急之中果斷地採取了假傳聖旨的計策,調集漢朝屯田之兵及車師國的軍隊,準備行動。甘延壽聽到這一消息,大吃一驚,想立即制止陳湯這一舉動,陳湯手握劍柄,威嚴地呵叱甘延壽:「大軍已經會集而來,你還想阻擋大軍嗎?不抓住戰機出擊,還算什麼將領?」甘延壽只好帶領各路、各族軍兵四萬多人直抵郅支都城,漢軍衝進城中,擊殺郅支單于、太子以及王公等1518人,生擒官吏145人。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矯詔立奇功」。 這次勝利結束了西漢與匈奴的百年戰爭,提高了漢朝在西域各國的威信,時人稱讚:「梟俊擒敵之臣,獨有一陳湯耳。」戰後,朝廷封陳湯為關內侯。因陳湯是山陽人,所以他這一支在陳姓譜系中被稱為「山陽派」。 陳湯之後,又三代為侯。到東漢末年時,出於山陽陳氏的陳翔,官至御史中丞。陳翔為官清廉,頗有政聲。陳翔遷至許地(今河南長葛市古橋鄉陳故村),他的後代有漢太丘長陳寔,是陳姓最為顯赫的一支潁川陳氏的始祖。

潁川陳氏家族,從戰國末年起,便人丁興旺,播遷甚廣,並形成為現代陳氏家族的主支。陳寔,字仲弓,東漢時人,居潁川,在潁川陳氏家族發展中是個很關鍵的人物。從陳氏一世祖胡公滿到陳寔,陳氏已世傳到第四十三代。陳寔在東漢桓帝時,任為太丘長,大將軍掾屬。因其有盛德,得與本郡荀淑、鍾皓、韓韶俱為潁川四長。潁川陳氏躋身當地名門望族之列。陳寔有六個兒子,亦皆負有名望。其長子陳紀、四子陳諶與陳寔被稱之為「三君」。陳諶的玄孫陳准,於西晉官至太尉,封廣陵郡公。

南朝時期陳姓的大發展

陳準的孫子陳世達任長城令,晉永嘉之亂時,徙居長城下若里(今浙江湖州長興東7里),下傳十世而有裔孫陳談先、陳霸先、陳休先。陳談先官梁東宮直閣將軍、始興昭烈公。陳休先任梁文德元帥。陳霸先在梁官至相國、鎮衛大將軍,受封陳王,並於梁敬帝太平二年(557)十月,代梁稱帝建立陳朝,稱陳高祖武皇帝,都建康(今南京),陳武帝異軍突起,成就了陳姓近半個世紀的霸業,使陳氏家族步入歷史上又一輝煌時期。 陳朝傳三世五帝,歷三十三年,於陳後主禎明三年(589)為隋所滅。陳朝被滅失國後,宗室中人除部分被誅殺外,多數生存下來,成為各地潁川陳氏分支的開基始祖。陳王朝之際,除陳氏皇族聚居京城以外,因陳朝皇帝還封了許多陳姓王,南朝陳世祖陳蒨有10個兒子,高宗陳頊有30個兒子,後主陳叔寶有11個兒子,除接續皇位者外,全部封王於各地。陳姓子孫繁衍極快,足跡遍布長江兩岸及粵海之間的廣闊地域,尤其在江南地區(川渝湘鄂贛蘇浙滬閩粵桂瓊台)成為顯姓大族,史稱潁川陳氏家族第一次大播種。

唐宋陳姓的集聚和遷移

自南朝陳國滅亡之後,陳氏宗室中的一部分人包括陳後主陳叔寶,被押送至隋都長安,從此,陳姓就在關中開始生根發芽。到隋唐時期,分布各地的陳氏諸家族獲得繼續發展。因唐末戰亂,陳宜都王叔明的裔孫伯宣,於唐玄宗開元年間(公元721年)徙居江西廬山,成為江州義門陳氏始祖。公元832年,陳旺遷居江西德安縣太平鄉常樂永清村(今德安縣車橋鎮義門陳村),成為江州義門陳姓的開山之祖。陳旺家族以孝友治家,世代相傳,到宋代已是一個前後15代、有3900多口人、300多處田莊而又同財共爨的龐大家族。陳家被唐、南唐、宋三朝五帝賜封「江州義門」、「真良家」、「義門世家」,陳氏名揚天下。義門大家族有一套成熟的管理機構,負責處理族內外一切事務,保證家族與國家的直轄市溝通,保證能安全地與國家相處;對內有一套系統的管理制度-家規,以保證族人不為爭奪資源而發生衝突,協調內部關係。江州義門的形成、集聚、分析,是陳姓在唐朝的一大盛事。後被宋仁宗下詔分析義門陳氏,北宋嘉佑七年(1062年),按皇帝御賜字型大小:「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彥承延繼」十二個字進行分析,將家族所有田莊分作291份,依派分遷全國16個省125個縣334處,以江西、湖北、浙江為最多。義門陳子孫隨即遍布全國,史稱「天下陳氏出義門」,潁川陳氏家族第二次大播種。

在唐代,中原陳氏家族還有兩次南遷福建,在陳氏家族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影響。一次是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唐朝廷派河南固始人、胡公滿的六十八世孫陳政率兵鎮壓福建南部的「蠻獠嘯亂」,陳氏家族遷徙福建。在福建,陳政及其子陳元光先後領兵平叛,並於武則天垂拱二年(686)報請朝廷批准,設置漳州郡,陳政家族從此定居於福建,陳政父子被後人稱為「開漳聖王」,其子孫便被稱為陳氏「開漳聖王派」。其中多有流徙定居於沿海閩、浙、兩廣等地的,也成為閩、粵、台及南洋諸島陳氏最主要的分支。他們供奉陳元光為「開漳聖祖」,建廟祭祀。現在僅台灣地區便有陳聖王廟五十三所,這從一個側面表明了台灣同胞對陳元光父子的崇敬之情。唐代陳氏家族再一次南遷福建,是潁川陳氏、陳寔後裔陳忠之支。陳忠原居陝西長安,賜勛鄂國公。其子陳邕,唐中宗時進士,官拜太子太傅,位高爵顯,名噪一時。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擠,遷至福建,初居興化,後遷漳州。其後子孫興旺,在福建發展成為陳氏「太傅派」。「太傅派」陳氏子孫尊陳邕為「南院」始祖、繁衍成為福建陳氏最大脈派。南朝派義陽王陳叔達裔孫陳洪進,到宋初曾任宰相,封南康郡王。他的兩個兒子陳文福、陳文灝分別任泉州刺史,漳州刺史,為宋初的陳氏顯族,後裔遍布閩粵台,成為陳氏望族。史稱潁川陳氏家族建家南國在閩粵台第三次大播種。

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遷,義門陳後裔陳魁率族人97人移居福建汀州寧化、長汀,妣李氏、劉氏,生五子:昆、侖、嵩、岳、峰,號稱「五山」。 「五山」兄弟及其後裔因避兵禍遷居寧化石壁寨的葛藤凹、水南壩和石寨寮坑等處,繁衍生息100餘年後陸續南遷。峰公後裔因數代為官,傳至96世德興、中興、旺興公昆仲後裔分遷閩粵贛各地。汀州庄裔孫已遍布華夏諸省包括閩、粵、贛、湘、鄂、桂、浙、蘇、滬、瓊、雲、貴、川、渝、冀、陝、津、京、台、港、澳等20多個省(區、市)及越南、韓國、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泰國等地,其中在廣東、廣西、江西、福建、台灣最為集中,繁衍總人口約500萬之眾,汀州庄被譽稱為義門天下第一庄,史稱義門客家汀州庄陳氏大播種。

元明清陳姓的演變

到元明清時期,陳氏家族又大批從江西遷入湖南,所以江西、湖南兩地陳氏家族的關係很密切,迄今湖南人還尊稱江西人為「江西老表」, 「江西老表」即源自江州義門陳氏。清初,政府組織「湖廣填川」人口大遷徙運動,將湖北、湖南、江西、廣東、福建、浙江等省人口遷移到四川(含重慶),陳姓人口大批入川。由福建、廣東等地,陳氏家族再進一步入台。明清時期,陳姓較大的行動是向台灣遷移。陳姓先民為開發台灣作出了一定的貢獻。陳氏家族入台,約始於明末。如福建同安人陳永華曾於明末隨鄭成功人台灣,官東寧總制使。他在台灣建立屯田制度,設立學校,被尊為陳氏人台始祖。自清初以後,陳氏遷台人數日多,其中僅武榮詩山霞宅陳氏一支即有二千餘口,成為台灣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現台灣人口中,陳姓約佔11%。因此在台灣,陳氏家族與另一大姓林氏家族,有「陳林半天下」之稱。

陳氏家族在少數民族中亦有廣泛分布。如宋代党項族所建的西夏國有陳姓;金時女真人完顏氏家族,漢姓為陳;明清時期雲南臨安府落恐甸長官司哈尼族副長官為陳姓;世居瀋陽、遼陽的清代滿洲人有陳姓;清代高麗人有陳姓;清代滿旗姓陳佳氏,後改為陳氏;清代雲南麗江府石鼓藏族土把總、中甸廳土守備,均為陳姓;拉祜族瓷氏,漢姓為陳;雲南芒人度旺氏,漢姓為陳;佤族斯木古氏,漢姓為陳;鄂倫春族卡格吉爾氏,漢姓為陳;台灣土著在台灣光復後奉命廢除日本姓,改漢族陳姓。其他朝鮮族、哈尼族、布依族、土家族、蒙古族、傈僳族、保安族、東鄉族、京族、黎族、壯族、侗族、苗族、瑤族、彝族、回族、土族、白族、羌族等民族中均有陳姓家族,並形成許多名門名家。

陳姓在海外的發展

陳姓不僅廣泛分布於全國各地,而且還有許多人僑居於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泰國、印度尼西亞和美、英、法、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陳氏姓華僑,組織了數十個宗親聯誼活動,他們在真誠地為僑居國、僑居地的繁榮與進步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的同時,又時刻關心祖國大陸的建設、眷戀祖居地的熱土,因而湧現出一批著名人物。代表人物有新加坡現任總統陳慶炎。陳姓在新加坡為人口最多的姓氏,人口在20萬以上,在印度尼西亞陳姓人口在百萬以上。

陳氏家族移居海外的歷史也較早,其中以陳氏遷入越南的歷史最為久遠。今天的越南,古稱交趾、安南,從漢代開始,就是中國封建王朝的藩屬,陳姓和其他中國人,很早就有人遷入這個兄弟之邦。據史志和族譜記載:南朝梁時期,陳寔後裔陳文戒,曾任交趾德州刺使。到了宋代,福建陳氏紛紛遷入越南,有的還成為安南王朝的重臣,如阮高宗時的大臣陳宿,元帥陳馨,李惠宗時太尉、彰誠侯陳嗣慶,顯誠王陳豹,左司郎中陳智宏,太師陳仲,駙馬陳京(娶昭聖公主)。宋理宗紹定元年(1228)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陳京改名陳煚(日照),建立了大越陳朝,共傳八世13王,歷時175年,促進了陳氏家族的發展。當代出現以越南國家主席陳德良和陳大光為代表政治精英人物。迄今陳姓仍為越南十大姓氏之一。

陳氏移居日本,大約始於戰國,齊太公田和之後。位於日本西南端的琉球群島,曾為中山國,明代初年歸附於明,成藩屬。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加強與這個小國的來往,贈給琉球許多海船和水手,在這些船工水手中有不少福建的陳姓子弟,後來有些落戶琉球,成為大夫、長史、通事、船長等,形成當地的陳氏家族。

明清以後,閩粵沿海地區出海謀生的人越來越多,其中不少是陳姓子孫,有名可查的有福建永春縣陳臣留,於乾隆十八年(1753)到馬來西亞經商,後帶領親族百餘人,遷居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德化丁溪《陳氏族譜》記載:族人在馬來西亞,從事經營及農業生產,「聚族而居,遂成村落,迄今人口已達二百數十人,拓土已至數百萬畝;財產有數十萬,且有至百餘萬者。」此外,還有許多陳姓後裔,僑居菲律賓、泰國、印度尼西亞和英、澳、美、法、加拿大等國。他們之中,有的已經在僑居國生活了數代和數十代,成了僑居國的華裔公民,有的還擔任了僑居國的議長或部長,為僑居國的發展和繁榮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陳姓遷往南洋諸島,歷經艱險,那時的交通遠不像現在這樣,坐巨輪航行於浩淼煙波之間,是「風雨不動安如山」。他們乘坐的是小木船,遇到風和日麗天氣,水波不興,櫓聲奏響,倒還是一件令人愜意的事情;如果遇到風狂浪惡天氣,舟覆人亡,葬身海底,連屍骨也無處尋覓,就令人慾哭無淚了,而這種情況並不少見。南安縣《武榮詩山霞宅陳氏族譜》中就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時貴公,生康熙三十六年丁丑(1697),往番失船。」又載了一個叫陳遂掌的人:「生康熙四十九年庚寅(1710),卒乾隆三年戌午(1738)六月二十八午時,在番失船」。「番」自然是指南洋諸島,所謂失船是指舟船被風浪顛覆,不得生還。那個叫陳貴的人,不知活了多少歲,那個叫遂掌的人,只活了29歲,便為出海而葬身魚腹,可見出洋渡海謀生之艱辛。福建晉江縣安海《陳氏族譜》載:「陳毓踐,生崇禎癸酉(1633),卒康熙甲戌(1694),因船沉於七洲洋(南沙群島海域)。」這又是一個被大海奪去生命的例子。為開發南洋而獻出生命並葬於異域的陳姓人也不少。如福建晉江縣安海《飛錢陳氏族譜》記載:「陳章燦……生萬曆癸巳年(1593),卒崇禎庚午年(1630),商於呂宋,葬其地。」呂宋即菲律賓的呂宋島,陳某在那裡經商,死後便埋葬在那裡。晉江縣《陳氏族譜》記載:「陳士勛,生崇禎癸未(1643),卒康熙丁卯(1687),商於咬刺吧(今屬印度尼西亞)而卒,遂葬其地。」還有一個叫陳胤潁的人,「商於暹羅(今泰國)而卒」。出海謀生的艱辛,由此可見一斑。

當然,海外陳姓也有發跡變泰者。德化丁溪《陳氏族譜》記述了族人在馬來西亞經營農業,成為巨富的情況時說:「僑居之地,為英屬谷株吧轄、文律等處。經過披荊斬棘之餘,聚族而居,遂成村落。迄今人口已達二百數十人,拓土已至數百萬畝。財產有數十萬,且有至百萬金者。」橡膠巨子陳嘉庚即是一個例子。這說明陳氏是開發南洋諸島的功臣。如果沒有大批漂洋過海的華僑到南洋開發,就沒有南洋當今的繁榮興旺和發展。明清以後,閩粵等沿海地區的陳氏成員,有的出海謀生,遂移居海外。專家估計旅居海外華僑陳氏人口在1000萬人以上,陳氏成為百家姓中在海外影響力最大、人口最多的望族。

「陳氏遍天下,淮陽是老家;陳氏八千萬,始祖皆胡公」。近年來,在陳姓發源地河南淮陽,先後成立了「陳氏研究會」、「陳氏聯誼會」、「中國陳氏宗親淮陽總會」等陳氏宗親組織,河南福建編修了恢弘巨著《中華陳氏大典》(含源流、世系、人物卷),又先後多次派員和組團到各省、港澳台地區及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地進行聯誼,受到當地及海外陳姓宗親的熱烈歡迎,並收集到了大批族譜及其陳氏文化資料。而海內外陳姓陳氏宗親會、陳氏子孫更是懷著慎終追遠、尋根謁祖的心情,紛至沓來,拜謁始祖,捐資修復陳胡公陵園等,鮮明地反映出中華民族所具有的強大的凝聚力、向心力以及民族認同感,閃耀著中華民族精神的光輝。

(文史研究員 陳雄耀 整理)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