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中國研究生增長快速,2007年全國在校研究生只有119.5萬人(在校碩士生97.25萬人,博士生22.25萬人),2016年增至198.1萬人(在校碩士生163.9萬人,博士生34.2萬人),增速達65.77%,預計到2020年,在校研究生將達到200萬人。

研究生擴招引發眾多的社會擔憂

2014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崔向群認為:現在研究生和以前的中專、大專也沒有什麼區別了。

我國研究生培養質量近5年來總體上不僅沒有明顯進步, 甚至還有所下降。

師生不重視學位論文,只是琢磨如何儘早發表符合學位要求的學術論文,由此出現了短平快、低層次重複內容的論文,與國際上差距越來越大,研究生質量下降了。

報考碩博研究生,並不是為了學術研究,而是希望通過學位獲得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 論文粗劣化的不正常高校學風現象正在撕裂中國的研究生教育。

報告老師,我自己也有疑惑

疑 惑 1

為什麼我已發表學術論文了,卻還寫不好學位論文呢?

疑 惑 2

為什麼我已研究生畢業了,卻還不會寫基金申報書呢?

疑 惑 3

為什麼我離開導師後,就不知道如何進行學術研究了?

造成以上問題及困惑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目前的開題報告很多時候僅僅是走過場和走程序,或者一夜之間編出一個開題報告,甚至另起爐灶完成學位論文,已逐漸淪為「雞肋」,如此三無作品,讀之乏味,棄之難行。以人文-經濟地理學的培養要求為例,它是國民經濟主戰場,本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任務帶學科,但實際情況卻是重實踐輕理論。造成開題報告「雞肋」現象的背後推手是什麼呢?

客觀因素無奈驅使

目前學位論文採取「辯後」抽檢評審,「辯前」外審評定,從而滋生了以下兩種情況:

開題報告尚無一個嚴格考核機制

沒有規定明確的「重開題率」

沒有強制執行導師迴避規定

沒有規定無記名投票決定是否通過

開題報告答辯把關不嚴

「情面」+「和諧」+「默契」

主觀因素推波助瀾

考研目的鍛煉實踐能力是主要目標,人文-經濟地理學的應用性為其提供了機會,但是在提高就業競爭力的壓力下,亂象百出:

缺乏學術「情懷」

沒有樹立起學術研究的目標,缺乏學術研究的動力。

擅長走「捷徑」

反正都是走過場,何必自尋煩惱呢:或找範本copy;或一夜之間拼湊。

認知存「偏差」

片面認為開題報告是一個「孤立」的環節。

3招讓你的開題報告設計大放異彩

高屋建瓴的認知

學位論文開題報告起著「驗前導後」的樞紐作用。

在開題報告設計時,要有全局觀、務實觀和前瞻觀。

簡練揣摩的技能

要具備簡練揣摩的技能,畢竟九層之台,起於累土。

?

文獻既是學術思想的「源泉」

又是學術技能的「營養」

文獻既是研究生進入學術殿堂的敲門磚

更是研究生學術研究的生存之道

文獻閱讀和分析技能

要從文獻挑選、文獻閱讀、文獻述評開始

文獻閱讀要領

遠見卓識的設計

開題報告框架體系

論文題目及摘要的設計要領

好的題目是在與深度闡述「選題依據」以及精心設計「研究內容」反覆打磨基礎上得以實現。

選題依據設計要領

選題依據主要回答「為什麼要研究這個問題」,在選題背景時,切記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在撰寫研究意義時切忌主觀臆斷的泛泛而談,人云亦云的空洞套用。比如在研究當前影響國計民生的重大人文-經濟地理問題時,可以從「一帶一路」、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空間治理與區域發展、長江經濟帶、雄安新區、生態文明建設、海洋強國、產業轉型、人口市民化、精準扶貧、東北振興著眼,但在具體寫作時,需要結合自己學術技能及研究條件,挖掘某一具體問題,著手思考研究。

文獻綜述及啟示設計要領

?

論文研究方案設計要領

?

論文研究方案4模塊

研究內容

它是構思和搭建學位論文的主體框架,如果說論文研究方案是論文的導航儀的話,研究內容就是導航儀上的核心晶元。在內容設計上要理主線、扣邏輯、挖思路。

研究目標

釐清什麼規律,揭示什麼機理,解決什麼問題。

?

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從基礎理論或方法論的角度闡述開展研究要突破的難點。

研究方法及技術路線

研究方法包含數據獲取方法、數據處理方法、數據分析方法和數據表達方法,沒有最好,只有最宜。在方法的選擇上要有的放矢。技術路線包括採取的技術手段、具體步驟和解決關鍵性問題的方法,可以通過繪製技術路線圖將技術路徑清晰呈現。

做好科研的小貼士

立心:不忘初心,無問西東

做好科研之基石

心態決定一切,立心是做好科研的基石。學術真正原動力來自於內心的摯愛。若讀研初衷是為了更高的求知求真,提升獨立人格、自由思想,自主意識的心智品質,那就應該禁得住多彩世界的誘惑,耐得住枯燥科研的寂寞。不忘初心,聽從內心,勵志科研,無問西東。

立志:愛上文獻,天長地久

做好科研之根本

科技文獻艱深晦澀,枯燥乏味,屬於「板凳要坐十年冷」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文獻既是學術思想的「源泉」,又是學術技能的「營養」;既是研究生進入學術殿堂的「敲門磚」,更是學術生涯的「生存之道」。因此,研究生從學術生涯的開端就要愛上科技文獻,且要天長地久。

立行:內磨硬功,外練軟功

做好科研之修道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科研貴在踐行。標點圖表規範、科技語言使用、文獻閱讀要領、數據收集、研究方法掌握、寫作範式技巧等基本學術技能只有在不斷實踐過程中才能熟能生巧,這是學術研究必掌握的內在硬技能。同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學術研究要學會借用外力,既要善於與導師和同學進行交流;又要勤於參加高品質的學術報告會、學術研討會、學術沙龍和學術會議,汲取他人的學術思想和學術經驗,進而提升自己的學術技能。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