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幾十年裏,多數音樂消費者經歷了卡帶、CD到數字下載的轉變,但唱片和留聲機從未真正銷聲匿跡,還有一部分聽衆一直癡迷於它們所帶來的音質。在老派唱片愛好者和唱片收集新熱潮的支持下,黑膠唱片還迎來了第二次春天。



在這些經典的聲音背後,科學家們也關注着唱片的材料化學工藝。那些承載歷史聲音的凹槽如何抵擋歲月的侵襲?什麼樣的材料能做出最完美的唱片?研究唱片背後的材料化學,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保存那些珍貴的聲音。



唱片之前,聲音錄在蠟筒上


在唱片之前,存儲聲音的介質是蠟質圓筒(wax cylinders)。埃裏克•B•門羅(Eric B. Monroe)是美國國會圖書館的一位化學家,他致力於研究這種最早期的聲音存儲介質,瞭解它們是如何老化降解的。



準確的說,這裏所說的“蠟”並不是真的蠟,它實際上是一種金屬皁類,也就是那些脂肪酸鏈與金屬離子一起構成的鹽。唱針可以在這種柔軟的皁類表面劃過,不會碰上硬塊或者顆粒物——這會造成噼裏啪啦的雜音。同時,這種材料也足夠堅實,能夠在反覆播放後保持它們表面的刻痕。


雖然今天看來蠟筒顯得很原始,但它的發明在那時卻是一種啓發。在1877年,愛迪生髮明瞭以錫箔滾筒作爲介質的留聲機,然而他當時並沒有在該領域趁熱打鐵,而是擱置留聲機轉而研究起了燈泡。


而當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和他的伏特實驗室(Volta Laboratory)創造出蠟筒之後,愛迪生的注意力被拉回了音頻領域。愛迪生與化學家喬納斯·埃爾斯沃斯(Jonas Aylsworth)合作,很快研發出了一種品質優越的“棕蠟”(brown wax)作爲蠟筒唱片的材料。


一隻棕蠟製成的蠟筒,不過這種棕色的蠟質材料其實並不是我們平時理解的蠟 | cylinder.de

“從工業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優美的材料。”門羅說。“它可以說是極簡主義的,正好能夠滿足所需的要求,完全沒有過度設計。”這項美麗的發明只存在一個問題:愛迪生和埃爾斯沃斯從來沒有爲它申請專利。


美國留聲機公司(American Graphophone Co.)的托馬斯·麥克唐納(Thomas H. MacDonald)買通人們來幫助他複製愛迪生的“棕蠟”配方,並在1898年爲它申請了專利。而直到愛迪生和埃爾斯沃斯推出了改進的新產品“黑蠟”,這兩家纔打起了官司。爲了將聲音記錄在棕色蠟筒中,每個蠟筒都必須單獨進行音軌刻制。而黑蠟解決了這個問題,它可以進行鑄模量產。


從化學成分來看,黑蠟是棕蠟的直系後裔,而棕蠟的專利又在美國留聲機公司名下。因此,美國留聲機公司向愛迪生的國家留聲機公司(National Phonograph Co.)提起了訴訟。多虧埃爾斯沃斯的實驗記錄,向法庭證明實際上是愛迪生的團隊首次發明了棕蠟。最終,兩家公司進行了庭外和解。


愛迪生蠟筒留聲機 | wikipedia

通過這場官司中的文獻記錄,門羅也追蹤到了埃爾斯沃斯團隊改進蠟筒配方的過程,並對這些化學成分設計背後的決策得到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一個早期的實驗中,埃爾斯沃斯用氫氧化鈉和工業硬脂酸製作他們的皁類成分。而在那時,工業級硬脂酸是硬脂酸和棕櫚酸以大約1:1比例組成的混合物,它們都是脂肪酸,但分子中的碳原子數不同。這種早期的皁類“近乎完美”,埃爾斯沃斯在他的實驗記錄中強調。但幾天後,材料表面出現了結晶,播放錄音也開始出現刮擦聲。於是,埃爾斯沃斯在配方中添加了鋁元素。通過比對,他發現了這些原料中那些“好的、壞的和必要的”特性以及它們正確的組合。硬脂酸鋁不僅可以防止鈉鹽的結晶,同時還能增加額外的韌性


事實上,這樣製造出的材料比埃爾斯沃斯所期待的還是硬了一點。爲了使其軟化,他加入了另一種脂肪酸——油酸。但是,加了油酸的蠟筒在夏天又開始吸潮“出汗”,於是它們都被召回了。埃爾斯沃斯又用一種簡單的烴蠟代替了油酸,即純地蠟(ceresin wax)。地蠟可以像油酸那樣軟化材料,但不同的是,它爲材料提供了額外的防水性。就這樣,愛迪生和埃爾斯沃斯不斷髮現問題,作爲化學家的埃爾斯沃斯又不斷修改他的配方工藝。



重現配方




不過,門羅並不只是單純地閱讀這些配方。“我是個化學家,”他說。“我要自己來實驗。”


通過重現歷史上的化學配方,門羅可以把他製造的樣品與那些國會圖書館收藏的蠟筒進行對比,從而瞭解這些材料如何老化,以及如何更好地保護它們。他可以用他的材料測量金屬皁類的硬度或是熱膨脹係數,而不需要爲此去碰那些寶貴的藏品。門羅對藏品蠟筒和自己合成的樣品分別進行了化學分析,以保證他合成的產物與當年的材料成分一致。例如,他可以用質譜來檢測有機成分,用X射線熒光法分析樣品中的金屬元素。


在2016年5月美國錄音收藏協會(ARSC)的會議上,門羅公佈了他這些分析中的第一個結果。雖然他最初兩次製造棕蠟的嘗試因爲結晶太多宣告失敗(這是因爲他使用了高純度的硬脂酸,裏面沒有棕櫚酸雜質),但他現在已經能做出與原版幾乎完全相同的產品了。


他的實驗也提示,這些金屬皁類在溫度變化下會發生相當程度的膨脹和收縮。保存這些蠟筒文物的機構,例如大學和圖書館,通常會將藏品保存在10℃左右的環境下。現行操作一般會將冷藏的蠟筒直接拿到室溫,而門羅則建議保存者讓它們緩慢升溫。這樣做能儘可能減少溫度帶來的應力變化,降低蠟筒斷裂的風險。


古董棕蠟和門羅新制備的棕蠟很相似,這也說明這種材料降解得很慢。對於像他在國會圖書館的同事彼得•阿利亞(Peter Alyea)這樣的人來說,這無疑是個好消息。

雖然看起來很原始,也禁不住很多次播放,但這些蠟筒在妥善保存時還是很穩定的。(怎麼好像看到了怪怪的東西。) | psap.library.illinois.edu


阿利亞想要在不播放蠟筒的情況下恢復出其中存儲的信息。爲了完成這項工作,他要拍攝並分析蠟筒上刻紋的顯微圖片,這是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的研究者們率先提出的策略。


軟質蠟筒對於記錄一次性的會話是極好的,阿利亞說。商務人士可以用蠟筒記錄口授信息,甚至一直用到了1960年代。人類學家也將蠟筒記錄帶進了他們的領域,用來記錄和保存那些逐漸消失的土著部落的聲音和故事。


“在我們的收藏中有一萬個記錄着美洲原住民信息的蠟筒,”阿利亞說。“這些收藏幾乎是無價的。”這些錄音記錄在一種扛得住時間考驗的材料上(在儲存和處理得當的前提下),這可能看起來像是天賜的幸運,但考慮到材料的締造者,這一點並不那麼令人驚訝。


“愛迪生是工程師中的工程師,”阿利亞說。他和埃爾斯沃斯對於蠟筒配方的調整都有實用目的:讓他們的蠟筒更加強健耐用,能更長時間播放或者達到更高保真度。這些考慮和相應的配方修改推動着錄音材料的一次次革命,從棕蠟筒到第二代可鑄模的黑蠟筒,再到 “藍筒”(Blue Amberol Records)——這種圓筒用藍色賽璐珞替代了蠟質。


蠟筒這麼好,爲什麼現在不用了?


如果說錄音圓筒這麼好,那爲什麼唱片業又轉而選擇了扁平的唱片?這是因爲唱片佔的空間小,更容易儲存


唱盤式留聲機的發明者埃米爾•貝林納(Emile Berliner)在1890年左右推出了由賽璐珞和硬橡膠壓制的圓盤型的唱片,比爾•克林格爾(Bill Klinger)介紹說,他是美國錄音收藏協會下屬錄音筒小組的負責人。


1895年,貝林納推出了蟲膠唱片。蟲膠是雌性紫膠蟲分泌的樹脂,它做成的唱片在接下來數十年中成了唱片業的主要產品。貝林納的唱片使用了蟲膠、粘土、棉纖維的混合物,還加入了一些炭黑來着色。生產者們用這種易碎但相對便宜的原料生產了數以百萬計的唱片。從1912年到1952年,蟲膠唱片一直佔據着主導地位。


蟲膠這種天然材料還有不少其他用途,比如它可以在巧克力糖果表面包裹上一層光亮的外衣 | wikipedia


愛迪生和埃爾斯沃斯也推動了唱片的化學發展,他們在1912年發明了一種名叫“康頓賽”(Condensite)的材料。“我認爲這是早期唱片業最爲令人欽佩的化學成果,”克林格爾說。“相比之下,蟲膠技術一直顯得粗糙原始。”


埃爾斯沃斯花費了多年時間來開發康頓賽,這是一種與電木相似的酚醛樹脂。而讓這種材料脫穎而出的則是烏洛托品(環六亞甲基四胺)。埃爾斯沃斯將這種化合物加到材料中,以防止高溫鑄模時生成水蒸氣而使唱片表面變形,克林格爾解釋道。


在1914年,愛迪生每天可以用掉整整一噸的康頓賽材料,但這種材料卻從沒能取代蟲膠,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爲愛迪生的優質產品價格更貴。最終,愛迪生在1929年停止生產唱片。


而當1948年哥倫比亞唱片公司推出乙烯基密紋唱片(vinyl long-playing records)時,蟲膠唱片的輝煌時光就所剩無幾了。聚氯乙烯(PVC)材料製成的唱片具有雜音更少的平滑表面,可儲存更多音樂,而且遠沒有蟲膠唱片那麼易碎。高分子化學家朗•馬賽厄斯(Lon J. Mathias)提出了另一個聚乙烯唱片可以統治唱片業的原因——“它更便宜,並且非常容易塑模。” PVC本身是幾乎透明的,要讓它變成黑色的唱片還要加入炭黑之類的物質。


現在我們看到的唱片一般是PVC材質的密紋唱片 | 123rf.com.cn正版圖片庫

馬賽厄斯表示,如果要讓他不計成本地選擇一種聚合物來做唱片材料,那麼他會選聚酰亞胺(polyimides)。這些材料比乙烯基聚合物熱穩定性更好,聚酰亞胺也能更好地複製模具上的凹槽,它還可以提供更平滑的表面。


聚酰亞胺 | dupont.com

雖然化學家們也仍在不斷調整並改進乙烯基材料的配方,來自“優質唱片壓制公司”的薩爾斯特羅姆說。他與供應商合作,試圖尋找一種新的PVC配方,以增加唱片的厚度,提高刻紋深度和唱片剛性,給聽衆提供更優質的產品。雖然薩爾斯特羅姆可能會對於這次乙烯唱片的復興有所驚訝,但他不會給任何人任何機會停止聆聽。

作者:Matt Davenport

翻譯:FranklinWhite

編輯:窗敲雨

本文來自果殼,謝絕轉載如有需要請聯繫[email protected](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喜歡記得點“在看”


【拓展閱讀】掰指關節“咔咔”爽!可是這聲音究竟來自哪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