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拓亦称椎拓,在中国古代,传拓文字、纹样是保存资料的传统方法,金石学和它关系密切。——

「墨色均匀 黑而不亮 图文突出」

是拓片的标准

现如今传拓种类非常多:有擦墨拓、扑墨拓、镶拓、响拓、蝉翼拓、乌金拓、朱拓、蜡拓、影拓以及器物的全形拓等,其中扑墨拓最为常见。

对石刻文献的复制需要

刺激了传拓技艺的产生

在纸张的普及和质量提高

墨的广泛使用等物质条件的前提下

受玺印和封泥使用方法的启发

传拓技术应运而生

传拓始于何日 迄今尚无定论

《隋书·经籍志》著录了秦刻石和汉魏石经等拓本

其注文记载了汉魏石经毁于齐神武年间的史实

据此 传拓至迟在北齐时期已经产生

唐代石刻文献中有对「打本」的记载

诗歌中也有对传拓技法的形象描写

由此可知传拓在唐代已经非常成熟并得以普及

存世最早的拓本为敦煌出土的唐拓太宗李世民书《温泉铭》、柳公权书《金刚经》及欧阳询书《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存唐拓本均为擦墨拓。

宋代拓本在墨色上有「乌金」与「蝉翼」之分,并出现了扑墨拓。

明代,传拓的对象扩大,传拓的用纸也有所发展。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出现了青铜器的全形拓,是传拓技艺发展的最高峰。

金刚经拓本

唐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

传拓对材料有著严格的要求

尤其是纸墨方面

根据传拓对象的不同而进行不同的选择

宣纸

宣纸是以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主要原料

按适当比例制成的高级手工纸

因此具有 纤维长 韧性好 质地细密

附著力强 还原性好等特征

从而经得起锤砸擦拓

成为了历代传拓的专用纸

宣纸纤维

传拓用墨基本是松烟墨和油烟墨

松烟墨用油脂多

枝干粗壮的老松烧出的烟炱做原材料

经过燃松取烟 采煤 漂烟 筛烟 去杂质

配胶 用药 杵捣 制丸等步骤制成

其墨色浓而无光泽 质地细腻易磨

适合传拓

油烟墨采用

桐油 麻子油 皂青油 菜籽油等烧烟制成

墨色坚而有光 黝黑且润泽

其拓片呈纯黑色且有浮光

是目前传拓用墨中较为普遍的一种

左为民国胡开文漱金油烟墨 右为民国胡开文黄山松烟墨

传拓所用的工具也较为特殊

很多需要亲自动手制作

以达到较好的使用效果

传拓本身还具备一套严密的程序:

依次为洗碑、上纸、锤纸、上墨、揭纸。材料考究,工具专业,程序合理才能拓出精美的拓片。

鬃刷

拓包

打刷

传拓作为我国一门独特的传统技艺

基本技法有扑墨拓和擦墨拓两种

扑墨法以扑子蘸墨

均匀扑于拓纸上 墨色均匀 周到细致

能最大程度的体现原碑的风貌

擦墨法以擦子蘸墨

平行且快速地擦在拓纸上

传拓法帖多用此法

有用时少 速度快 光泽好的特点

却只能用于较为平坦的碑石

凹凸不平者则难以操作

传拓时根据著色情况的不同

器物的不同从而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

如轻薄淡雅的蝉翼拓

浓墨闪亮的乌金拓

浓墨淡墨相间的镶拓

以朱、蓝等颜色拓成的朱拓和彩拓

拓古器物形制的全形拓

以及专门拓制造像的高浮雕拓法等

除了严格意义上的传拓

还有一些特殊的技法

不需锤拓这一步骤

亦能复制碑帖器物上的图文

如双钩、响搨、颖拓等

蝉翼拓西晋陆机平复帖

兰亭图(益定王重刻本)局部

忠义堂颜帖乌金拓

—End—


来源:楚可小子微博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