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生閱讀技能訓練》:

怎麼提高閱讀速度

你流離地閱讀時,你的目光應該落在正在讀的字詞前面,這樣你就能預知接下來的內容,並且知道在什麼地方停頓比較自然。(把已經度過的內容作為材料,確保學生知道所有的字詞,把注意力都放在保持流利度上,避免不求甚解。)

一口氣讀完一整行,用眼睛提前看看這一行的結尾,然後看向下一行。(一口氣讀到這一行的結尾,如果沒讀完,再試一次。說一下自己會在哪裡停頓。)

行末沒有標點符號的話,就要讓眼睛快速掃視下一行,讓目光落在正在讀的字詞前面。在從行末的文字讀到下一行的文字的時候,盡量不要停頓。只有看到標點符號的時候才停頓。()我能看到你的眼睛掃視了一下。

提前看一看句子里的標點符號(逗號、破折號、分號、冒號),標點符號之間是意群,應該一起讀。在讀到標點符號之前不要停頓,提前看一下個標點符號。

閱讀前熱身:先讀較簡單的書,感受自己的目光在所讀的詞前面,一次讀完一個意群里的許多詞,根據人物的想法來讀。找到流利閱讀的感覺之後,換一本難度詩中的書。

朗讀給搭檔聽,如果讀得不連貫或不流利,搭檔提出:返回去重讀一遍。

標點符號:提供很多關於閱讀的重要信息,還能幫助我們理解正在閱讀的內容。

閱讀搭檔:一起朗讀,看書上的文字,聽自己的聲音,同時聽搭檔的聲音。試著以同樣的語速朗讀,在同樣的地方停頓,並使用同樣的語調。(以前我的公開課上,曾經讓同學們一起朗讀現代詩,其實,這就涉及到對文本的理解、斷句等系列問題)

閱讀非虛構類作品時:使用老師覺得自己講授的內容很有趣的語氣、提問的語氣、用講不可思議的事情的那種語氣朗讀,讓大家覺得很有意思、讓大家感覺你理解了自己朗讀的內容。

不要停下來推斷某個詞的意思,可以返回句子的開頭重讀一邊,就像認識這個詞一樣讀。

做一份閱讀動態記錄:記錄他們在朗讀時的停頓狀況(用斜線標註停頓位置)以及表現力(做注釋),然後評估意群里的字數、停頓的位置、停頓是否恰當以及注意停頓的頻率。

關於情節的討論

複述故事的時候,按照時間順序,參考書中的圖畫,思考書名的啟示。

複述的時候,要包括足夠多的信息,讓沒有讀過的人也能聽懂;能突顯重要事件,也要包括其他的事件,並突顯主要人物;如果講了太多細節,就要選擇重要細節。

區分一個主題的多個故事,還是一個故事的多個環節。

通過人物的表情、語言、行為,推測人物的心理感受。

總結或推測系列圖書的情節模式與問題類型。

非虛構小說的閱讀要求:

本書的結構是什麼、故事設計的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麼、主要人物面臨的問題是什麼、主題

找出講述問題的那一頁或幾頁,說一說人物面對的主要問題。找出人物嘗試解決問題的那一頁或幾頁,複述這些內容。找出問題最終是如何解決的,說一說解決方法與問題之間有什麼聯繫。更高級別的讀物中,人物通常會面對多個問題,來自自身的問題,也有來自外界的問題,並且這些問題很可能到最後也沒有得到解決,反而是人物自身發生了抓變,接受了問題——問題就不成問題了,也算已經解決了。

找出主要問題,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問題嗎?是的,就是這個問題,這一章都在講它,而且人物的情感很強烈。在這一章中,人物做的什麼事和這個問題有關係。解釋一下故事的結局是什麼,這個結局與問題有什麼聯繫?這個問題是來自內部還是外部?問題是解決了還是人物接受了?

想一下人物真橫想得到的是什麼,然後想一下各章中發生的與此相關的最重要的事。每章選一件事,最後按照時間發生的順序進行總結。

無論你對這個問題給出什麼答案,它都會成為你的主張。然後,你只需講述那些最能說明這一主張的事件即可。思考故事的哪一部支撐自己的論點。

每一章應該至少有一件重要事件,每章結束的時候停下來記錄一下最重要的事件是什麼。

認真留意每一章開頭的幾句話,並留意有助於提供故事北京信息的內容,確保自己清楚地知道這一章里的事情發生在什麼地方。開始讀新的一章時,想一想:人物是怎樣從前一章所設定的背景來到這一章的背景中的。

想想故事的背景設定。思考一下:這種背景設定在故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嗎?如果更換背景設定,故事是否會有不同?與背景相關的細節對這個故事就有了至關重要的意義。背景是具有象徵意義?

閱讀時,要注意文本中出現的空白、分隔線、星號和其他符號。它們表示某段時間已經過去,或者某個背景設定已經發生改變,讀者要準備為腦中的畫面轉換時間、地點。

遇到作者描寫得很生動的段落,要放慢閱讀速度,想像作者描寫的關於時間和地點的細節。密切關注當時當地發生的事件以及人物的想法,想想這個故事背景會對人物產生什麼影響。

如果故事人物頻繁地從一個地方去另一個地方,可以製作一張地圖來跟蹤人物動態,閱讀時思考作者為什麼將故事設定在這幾個地點,說說每個地點的重要性,對人物有什麼影響。

記錄自己已經知道哪些事情,有什麼問題,繼續閱讀,根據新的信息回答自己的問題。

這件事屬於主要情節先還是輔助情節線,你是怎麼知道的?

歷史小說的話:提前了解那個時代背景下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環境如何,社會是什麼狀況,環境對人物有什麼影響?作者在寫歷史小說時會慎重地考慮歷史背景的方方面面,閱讀者也應該仔細體會。

人物的背景包括:微觀(家庭、學校、社區)、中觀(政府、媒體、社區)、宏觀(國際關係、全球氣候等)。

人物的作用:幫助我們體驗自身生活之外的另一種人生,幫助我們從不同的角度更好地理解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人。

情節是第一位的,人物是第二位的。只有學生具備了以下能力,才能練習理解故事中的人物:複述故事中最重要事件、理解事件發生的原因、指出問題和解決方法、故事背景可視化。

關注人物的行動、說了什麼、想到什麼、怎樣說話的,思考表達了怎樣的人物感受。所謂感同身受:回憶自己身處這種情況是的感受,如果沒有真實的經歷,還可以設想自己處在相同情境時會有什麼感受。


吳晗:讀書是學習,摘抄是整理,寫作是創造。

顧頡剛:看書要大膽地提出問題,勤於摘錄,分析資料,找出其中的相互關係。

(美)伯克:讀書而不回想,猶如食物而不消化。 

(韓)二志成 鄭會一《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通過讀書培養自己的思考能力,並且應用到自己的人生,使之發生變化,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讀書。

今天將幾則讀書名言放在一起,介紹一下讀書的目的和讀書及做筆記的方法。首先是讀書的目的,韓國兩位教育的說法非常貼切,主要聚焦在兩個方面:一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一是為應用於自己的人生,使之發生變化。想要實現這兩方面的目的,需要利用的書籍的內容也不太相同,鍛煉思考能力的書籍可能更偏向實用類、培訓類的專業書籍,指導人生的書籍更多文學類、哲學類的書籍,當然,文學作品的閱讀過程中也會提高我們思考某些問題的能力;實用類書籍通過提高思考能力,也能幫助我們人生某些具體場景諸如職業生涯等發生變化。但總之,讀書應該是作用於人生的,哪怕只是在閱讀過程中體會他人的人生,也是打開生命邊界的一種方式。

最近,同學們在讀老舍的長篇小說《四世同堂》,有些同學讀得非常好,讀完不僅能按照時間順序複述核心情節,找出重要且關鍵的細節,並能藉助人物心理活動分析人物的性格與成長變化,分析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社會等之間的矛盾關係等。可是,也有些同學讀得結果並不盡如人意,有的會忽略掉很多重要情節或關鍵細節,有的不能將大篇幅心理描寫有效轉換為對人物形象的分析,有的只能記住大概情節卻沒有其他方面的收穫……

面對這樣一部優秀的長篇小說,如果我們投入較長的時間來閱讀,收穫卻非常有限的話,實在是很可惜。下面我結合自己的閱讀經驗給大家一點閱讀方法上的建議,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首先,讀書的過程就是學習、思考的過程,所以讀的過程中要感同身受地思考,並大膽地提問。所謂感同身受,是指在閱讀過程中,可以回憶自己身處這種情況時的感受,如果沒有真實的經歷,還可以設想自己處在相同情境時會有什麼感受。至於閱讀過程中的提問,更是可以「放飛自我」,畢竟長篇小說的作者往往會選擇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慢慢地向讀者透露信息,這意味著讀者無法在閱讀過程中預知全部信息,相反,還需要自行構架信息系統,所以,在閱讀過程中不斷發問是非常正常的。比如故事是在什麼背景下發生的?這個人為什麼會這麼做?事情為什麼發生了這種變化等等?所有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問題都是好問題!有人一直在思考「當時日本到底是怎麼佔領北京的呢」,有人比較好奇「瑞豐為什麼那麼怕老婆呢」,有人質問自己「如果我在那個時期,我會做什麼選擇呢」,帶著這些問題去閱讀,我們就會去關注人物、故事背景、情節發展,甚至會去分析人物的性格與作品的合理性,不僅使得閱讀時動力更足,而且也會引導我們有更深的思考。

接著,看到書中打動自己的內容,我們可以選擇標畫、批註、摘抄等方式進行記錄、整理。標畫的好處是快速、便捷,看到優秀的、觸動自己的內容,一條線就畫下來了,以後再讀的時候也會重點關注。不過,標畫的缺點是沒有突出所標畫內容的特點,這時候,我們可以將標畫與批註手法結合運用,簡要批註一下自己標畫的動機。比如,這段標畫強調的描寫的手法,這段標畫重點在以景結情等,以後查找相關的主題就有跡可循、更加快捷了。

此外,我們可以將相同主題的內容分類摘抄,抽離出來、整合閱讀。當然,如果覺得摘抄打亂自己的閱讀節奏的話,可以在讀的過程中簡單記錄下頁碼,等讀書告一段落再來摘抄。有同學覺得摘抄是個笨功夫,其實不然,摘抄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抄寫的方式拉長欣賞文句的時間,沉浸在字裡行間,細細地品味作者雋永的遣詞造句、微妙的抒情表意、深奧的思想思索等。此外,還可以隨著摘抄梳理自己已有的理解和思路,整理自己已有的理解系統,讓自己思考更深入,可謂一舉多得。

等到閱讀告一段落,我們就可以整體回顧自己標畫、批註、摘抄的相關內容了,像美國思想家伯克提到的讀書之後要「回想」,顧頡剛先生也提到過「分析資料,找出其中的相互關係」,從而對作品某類內容進行整體觀照,深入理解。比如,我們在閱讀《四世同堂》的過程中,看到錢默吟先生被日本人抓入監獄的心理變化過程告一段落後,覺得有必要「整合」一下,才能真正理解錢先生最終做出轉變和選擇的深層原因。因為描寫這一心理變化過程篇幅比較長,並且分散在十三回、三十三回、三十四回等多個回目,而且分為不同階段的,我們在第一遍閱讀過程長篇小說的過程中,很難將其一次性抽離出來,系統地把握。這時就需要我們在閱讀結束後,藉助自己的摘抄、批註,整合起來去思考了。

剛剛被抓的時候,錢先生想到二兒子仲石的所作所為,有股「孤勇」之氣支撐在心,面對日本人的抓捕也是平靜坦然、無所畏懼的。他呵斥日本人說:「不必綁,我跟著你們走!」說完,昂首挺胸地往外走去。

可是,等他真正來到監獄,聽到有人慘叫時,他也不免覺得「全身都一涼」,開始用「至多不過是一死」來鼓勵自己。

面對日本人抽耳光等刑法,他不肯認罪,五十多歲的身體被打成「一堆沒有了力氣的肉」,卻也因此使他超越了肉體上的痛苦而開始追求精神上的純粹。他覺得他離曾經追求的詩意境界更近了,他決定選擇絕食求死,那時候他只想要「死得硬梆」,死得有尊嚴。

可是,當他在獄中目睹日本人對無辜青年男女的迫害後,他突然被激起了心中的怒氣,想著:「不能死!不能死!我須活著,離開這裡,他們怎樣殺我們,我要怎樣殺他們!我要為仇殺而活著!」有了這一堅定的信念之後,他不再為敵人的殘暴而動怒,因為他知道敵人是不講理的。他開始吃難吃的牢飯,開始保護自己的身體。結果,他又等到了日本人的皮鞭與招安,因為內心的篤定,面對皮鞭他咬牙忍受,面對招安他冷言拒絕。他已經決定「生死置之度外的去保全性命,好把性命完全交給國家」,所以他可以忍受整桶灌涼水催吐、杠子軋腿、火絨炙頭等等酷刑,最終看到他血肉模糊的樣子,獄中的人都不肯和他交談了,但他卻不肯放棄:他只要還有一點力氣,便鼓舞他們,教他們記住仇恨和準備報仇,這,好似成了他還鬚生活下去的唯一的目的和使命。他已完全忘了自己,而只知道他是一個聲音;只要有一口氣,他就放出那個聲音——不是哀號與求憐,而是教大家都挺起脊骨,豎起眉毛來的信號。

整合我們標畫、批註、摘抄的內容,我們發現,錢先生的選擇經歷了「做好死的準備」——「想要死得有尊嚴」——「為仇殺而活著」——「教人記住仇恨和準備報仇成了使命」四個階段,這使我們覺得人物的改變是非常真實的,畢竟作為一個只知道吟詩養花、隱居避世的隱士,不可能一下子轉換成鼓勵他人抗日、不懼生死的鬥士,他的變化一定是有階段、有層次的。優秀的作品清晰地展現出他的心理變化層次,這也是作品的魅力之一,我們只有通過整合後的綜合鑒賞、思考才能體會這一魅力。

等到我們體悟到這一文學魅力之後,我們可以借著錢先生的形象,理解中國傳統文人的思考慣性(面對問題首先想到死節)與生命的韌性(最終選擇復仇);還可以模仿這種心理變化層次,設計我們自己的記敘文寫作,學會有層次、有階段地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又可以借鑒錢默吟先生心理活動的相關內容,思考我們在極端環境下做選擇時,可以有哪些維度、層次的思考,甚至,藉此指導我們的人生選擇,諸如怎麼看待肉體與精神、自我與環境之間關係等問題等等。而這些深入的思考,如果沒有對長篇小說中同主題內容的整合、升華,是很難獲得的。

優秀的長篇小說,往往具有情節主線次線交叉縱橫、人物數量眾多且性格多面、背景典型真實且細節生動、主題深刻且多元等特點,讀者很難一次讀透、讀全,那麼,我們就可以在反覆閱讀的過程中,藉助標畫、摘抄、批註等多種手段將其內容分類、歸併、抽離,對同主題內容綜合審視、系統思考,才能有進行較為深入的探究。不過,這也像走進一座無數花徑交叉的花園,不同的小徑會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風景,而不斷變化路徑去探索不同類型的風景,認識到花園多角度的美麗,一方面沉浸在世界的豐富多變,一方面驚嘆於作者的胸中丘壑,也是閱讀長篇小說的樂趣吧。

往期相關:

當我們在閱讀時,期待讀到些什麼

為什麼孩子明明「閱讀量」很大,語文能力卻沒有提高?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