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信息加工的過程,想要把信息變成知識

還需要注意兩個點,

閱讀之前確認信息的可信性,

閱讀之後需要整理信息的體系,形成知識。


首先回答題主的問題:閱讀的確能幫助人們獲取更多的知識,但是閱讀遠不止這一項功能。我個人的感受是,閱讀對人的思考深度、眼界寬度、思維方式都有極大影響。但是!前提是要針對自己的特點選擇適當的圖書。

就以我自己為例吧,我自己是個文弱書生一樣的人,有時我都嫌棄自己就是「百無一用的書生」,喜歡看風花雪月的宋詞,各類感興趣的社科讀物,還有一些細膩的文學作品。但是這些並不能直接作用於工作、生活,甚至連交談的談資都用不上,僅僅是豐富了我的某一方面的知識,豐富了我的精神生活而已。在工作中,我依然唯唯唯諾諾,缺少銳氣,面對小人無從下手,在別人看來就是個老實本分認真的人,僅此而已。

後來我逐漸喜歡看歷史,喜歡看哲學(主要是中國的古典哲學,目前還很少看國外的哲學),喜歡看名人傳記,疫情期間工作之餘看了近30本書了,估計今年能超過原計劃的50本書。看人物傳記,讓我有一種和他們對比交流的感覺,從毛澤東、王陽明、鄧小平、曾國藩等等人物經歷中,我看到自己性格上的很多缺陷,時常會把自己擺在彼時彼景,感受到自己的抉擇與他們的抉擇的差別換言之,與他們對標,能更清晰地認知自己,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也能釋懷自己負面的情緒。

看古典的哲學(論語、大學、中庸、傳習錄,還有梁啟超對古典哲學的解讀和梳理),讓我感嘆先賢先聖對人性的洞察,對世事的理解,還有對完美人格君子的建構,尤其是對陽明心學的學習,讓我們把求道與世事磨鍊完美統一起來,這個解除了我長久以來的困惑。這些古典哲學主要聚焦於人、人與人的關係,雖然不可能完全在現實世界中墨守成規,但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範本,一個內心判斷是非的標尺,無形中強化了我做事的原則性(「老好人」性格的人可能都會為此煩惱,感覺自己過於遷就別人,原則性太弱)。尤其是陽明心學,我讀了各類版本的陽明傳記,結合陽明經歷學習《傳習錄》,再對比梁啟超的解讀、孔子的思想、佛教的哲學,解除了我很多初讀心學時的疑惑,對知行合一、致良知有了更深的理解,雖然離悟道還差得太遠,但是也逐漸感受到了孟子說的「求其放心而已」。

歷史方面讀的多是近代史,完整梳理了1840年到1919年的思維導圖。最近開始啃《資治通鑒》,剛開始讀不下去,時斷時續,現在逐漸找到了讀史的樂趣。目前梳理到了西周到漢高祖這段歷史的思維導圖(我讀書都是邊讀邊做思維導圖,因為我對歷史上的時間、人物姓名記憶不牢,所以只能採用這種方法方便溫習)。學習歷史的樂趣是感受當時的「大風大浪」,看盡人物、國家的起起伏伏,我離歷史學家那種研究的深度還差太遠,我也不打算搞學術研究。我個人感受是這種歷史的閱讀,培養人的大氣、氣場!歷史上的驚濤駭浪實在是太多了,閱讀的時候無形中會有代入感,再俯視眼前的挫折,會有一覽眾山小的氣魄。當然,讀《資治通鑒》還有另一個意外的收穫,裡面描述的小人太多了,講述的陰謀、陽謀太多了,無形中給了我很多防備小人、對付小人、預警小人的經驗和直覺。如有需要,我可以結合自己學習《三十六計》、《孫子兵法》來討論討論職場中對付小人的做法。但是!讀歷史還是要扎穩君子的立場,可以用手段去防小人,不要自己變成小人!千萬不要活成自己討厭的人。

總而言之,讀書的確為我塑造個人性格有了很大幫助,職場中我也變化了一些風格,從同事、領導的反饋來看,還是比較認可的,徹底改變了「百無一用的書生」形象。當然,並不是讓所有人都讀哲學、讀歷史,而是可以根據自己的性格特點來選擇圖書通過讀書獲取知識只是最直接、最表面的作用,我們還可以再進一步,通過讀書完善人格、為自己的人生答疑解惑。

未經本人允許,請勿轉載!


閱讀接收的是信息,只有將信息內化為自己的,才能成為知識。讀書不思考,只能是書袋子,大而無用。


工具書裡面有前人的經驗,雖然不能說是絕對真理,普遍適用,但起碼是經過社會大眾認可之後的客觀經驗,能夠讓你從中找到有價值的知識,並讓你適應這個社會的發展。

對於工具書以外的書,有這麼一句話,共勉,「閱讀的快樂從來不在於別人告訴了我們什麼,而在於藉此,我們的心靈能夠得以舒展開來。」這就是我們說的精神世界的自由和快樂。


當然。

人一生所經歷的種種會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局限,不可能事事皆通達。閱讀相當於打開了一扇通往他人的大門,你可以從文字里感受人生百態,可以學習前人的經驗,可以更加深刻的解剖這個世界等等。

不過閱讀的內容需要有所選取。看你想要什麼,單純的獲取快樂和獲取知識還是不一樣的。


可以使人們的身心得到發展。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