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目睹了雅典城邦走向沒落和衰敗的民主政體, 通過《理想國》的對話鮮明指出人們追求自由的無節制性從而導致的城邦秩序混亂, 並最終形成了「民主政制」。柏拉圖對民主政制的批判以及其民主政制思想, 對現代國家「民主化浪潮」過程中的民主轉型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

1.對民主政治的批判

柏拉圖對民主政制的批判來源於一對矛盾:自由和平等。自由是指由於人們所具有的民主人的本性,自由追求各種各樣的慾望便成為建立民主政制所追求的目標;平等是指在追求和選擇各種各樣的慾望的過程中,慾望之間是具有平等的關係,可以自由選擇。因此,自由追求慾望與各種慾望間的平等成為了一對矛盾。自由原則的過分強調會破壞分工原則,從而破壞社會秩序;平等原則將慾望與人平等化。由於人的有限性,他們所追求的各種慾望不能同時得到滿足,自由與平等的矛盾就凸現出來。這一矛盾的實質「是不加區分的對待一切慾望並放任慾望的滋長」。

2.公民理性參與城邦政治生活

柏拉圖認為,當正義和靈魂與建立城邦相聯繫,便可以有這樣一種解釋:城邦是在滿足人們基本的物質生活需要的基礎上通過有正義感的人的統治而逐步 建立起來的。在《理想國》中,格勞孔稱這種城邦為「豬的城邦」,而柏拉圖卻認為這是「健康的城邦」,因為在這種城邦之中,沒有所謂的個人私利和各種慾望滿足。但是,城邦要想不斷發展,不能只滿足於基本物質生活需要的滿足,還需要滿足一定程度上的精神文化和價值追求方面的需要,即「靈魂」追求。

柏拉圖將人的靈魂狀態分成了四類:理性、理智、信念與想像。其中理性佔據最高位置。相應地,這三類靈魂形成了四種美德:智慧、勇敢、節制與正義。四種優秀美德都是在理性的支配下實現的協調配合和井然有序,而這四種美德正是城邦發展以及城邦正義的重要精神支撐。而一旦個人的理性被摧毀,四種美德面臨危機,城邦正義也就無從談起。正如柏拉圖所說:一旦民主政制陷入混亂,人們的理性便會成為一種毫無節制的自由,不受個人管制和約束,忽視他人利益和應承擔的責任,表現為「稱傲慢為有禮,放縱為自 由,奢侈為慷慨,無恥為勇敢」。按照這一觀點,柏拉圖強調一個城邦的民主政制必須建立在公民理性地參與政治生活的基礎之上。只有公民能夠理性地參與政治生活、合理節制內心激情和慾望,民主政治才會走 向正義。現代社會的歷史發展深刻證明柏拉圖的這一觀點是正確的:正確、正義、有序的民主政制本質上是公民理性參政的結果。

3.統治者應該由誰來擔任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採用了著名的「洞喻」理論:那 些能夠走出洞穴並成功看到太陽的哲學家應該成為統治者。柏拉圖認為,只有統治者充滿智慧和正義,才 能憑藉「善」的理念管理好城邦。「除非哲學家成為我們這些國家的國王,或者我們目前稱之為國王和統治者的那些人物,能嚴肅認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權力與聰明才智合而為一;那些得此失彼,不能兼有的庸庸碌碌之徒,必須排除出去。否則的話,對國家甚至我想對全人類都將禍害無窮,永無寧日。」在他看來,一個能夠真正從事哲學學習,善於理解,心胸寬廣,視野 廣闊,溫文爾雅,愛好和親近真理、正義、勇敢且有節制 的人能夠成為國家的統治者。然而,城邦內大多數公民都缺乏足夠的智慧和正義,只有選舉出擁有智慧和正 義的統治者,才能明辨善惡是非,促進城邦發展,構建和諧民主政制。總之,柏拉圖提出的「哲學家王」是我們所說的一種人治思想。其特點不僅僅在於強調統治者應該具有正義感和責任感,而且還突出強調了哲學智 慧對於統治者管理國家、社會和公民的決定性意義。


《理想國》是柏拉圖所著的哲學著作,以對話的形式寫成。書中他以蘇格拉底為主體,通過對話表達一些哲學主張。

《理想國》是柏拉圖的代表著作,主要論述了柏拉圖心中理想國的構建、治理和正義,主題是關於國家的管理。書中的哲學觀點基本上反映了柏拉圖的哲學思想。除哲學外,這本書還涵蓋了政治學、教育學、經濟學等多個領域。

柏拉圖生活的年代,雅典城邦正在走向衰退。奴隸制度仍然大行其道,這個時候所有人都還認為奴隸制度是天經地義的,連柏拉圖也不意外,儘管此時奴隸主和奴隸的矛盾日益尖銳,看似牢固如鐵桶的制度其實危機四伏。

柏拉圖的《理想國》就在此背景下成書,他在書中設計了一座理想國,包含了政治經濟教育等的各個方面。雖然這本書其實也是為奴隸主高高在上的奴隸社會寫的,當然他也是支持奴隸制的,但仍不失為一部偉大的作品。《理想國》曾被英國"學術圖書周"評為最具影響力的20本學術書之一。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