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抗日救國大同盟十大綱領》木刻板


1935年6月,中央紅軍在搶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後,經蘆山北上,越夾金山宇紅四方面軍會師。同年11月,紅四方面軍與原中央紅軍一部分南下天蘆寶地區,以蘆山爲中心開展革命活動。計劃以天蘆寶地區作爲奪取成都的根據地,主要領導機關均在蘆山,駐屯達一百餘天,留存許多革命文物,它們是蘆山作爲革命老根據地的歷史見證。


在蘆山時期的紅軍宣傳標語,包括用各種材料書刻刊印的條綱性的公開宣傳文字和部分紅軍政策文告,均是紅四方面軍南下時書刻的,如《人民抗日救國大同盟十大綱領》,通過木刻板形式反覆印刷。


1937年出版《戰時畫報》全套


《戰時畫報》繫上海的“中華圖畫雜誌社號外”,自1937年9月19日創刊到1937年11月19日終刊,前後總共出了20期,幾乎每兩三天就有一本問世。《戰時畫報》採用中英文對照形式,側刊登戰地記者拍攝的照片,來反映抗戰初期的幾場重要戰事,其中包括淞滬會戰、忻口會戰等重大戰役,爲國內至今爲止少有的反映國軍抗戰的畫冊。


1938年《論持久戰》第一版

《論持久戰》是毛澤東於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的演講稿,是關於中國抗日戰爭方針的軍事政治著作。毛澤東在總結抗日戰爭初期經驗的基礎上,針對中國國民黨內部分人的"中國必亡論"和"中國速勝論",以及中國共產黨內部分人輕視游擊戰的傾向,系統地闡述了中國實行持久戰以獲得對日作戰勝利的戰略。《論持久戰》科學地論證了抗戰的發展規律,闡明瞭爭取抗戰勝利的道路,批判了對抗戰的各種錯誤認識,從思想上武裝了全黨全軍和人民羣衆,堅定了中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是指導全國抗戰的理論綱領。


這是1938年7月1日首次在《解放》期刊上發表的《論持久戰》第一個版本,存世稀少。


保羅·羅伯遜演唱的《起來》唱片


保羅·羅伯遜,1898年4月出生於美國普林斯頓,美國著名男低音歌唱家、演員、社會活動家。1927年,他在美國著名音樂劇《遊覽船》中演唱了《老人河》一曲,由此一舉成名。1937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遠在大洋彼岸的保羅·羅伯遜注視着中國,他在不同的集會上公開聲討日本的侵華戰爭,與中國衆多藝術家及民主戰士有着同志般的情誼。作爲一位美國黑人歌唱家,卻在全世界用中英文演唱中國的《義勇軍進行曲》,不僅用英語四處演唱,而且還用漢語灌了唱片,取名《起來!》。


1940年他說了這樣一句話“我們黑人和中國人民同樣是被壓迫的民族,我們要向堅決抗日的中國人民致敬。我要學會幾支中國歌,我要把中國人民的歌曲唱給全美國和全世界的人聽! ”幾個月以後,羅伯遜在紐約露天音樂堂舉行音樂晚會。晚會即將結束時,羅伯遜向在場的六七千位聽衆宣佈說“今天晚上我要唱一支中國歌獻給戰鬥的中國人民,這支歌叫做《起來》”,接着,他就用漢語和英語演唱了《義勇軍進行曲》,唱完以後,全場掌聲雷動。


陳中柱將軍名片


陳中柱(1906-1941),1941年2月,在指揮部副總指揮李長江叛變投敵後,任國民革命軍魯蘇皖邊區遊擊總指揮部第4縱隊司令的他跟隨總指揮李明揚開赴泰州城外,在城郊水鄉打游擊,堅持與日寇鬥爭,1941年6月,在指揮與日寇的激戰中壯烈犧牲。1987年2月,江蘇省人民政府追認陳中柱爲革命烈士。


這是陳中柱將軍生前所用名片,背面有將軍的親筆字“茲有總部第一總隊水上游擊大隊部隊東去以予通過”。


戴安瀾將軍使用的行軍牀


戴安瀾(1904~1942),字衍功、自號海鷗,安徽省無爲縣人,黃埔軍校三期畢業。1939年6月17日,授陸軍少將。1942年初,作爲師長率第200師作爲中國遠征軍的先頭部隊赴緬參戰。取得同古會戰(殲敵五千餘,而日軍兵力4倍於己)、收復棠吉等戰功。1942年5月18日在郎科地區指揮突圍戰鬥中負重傷,26日下午5時40分在緬北茅邦村殉國。1942年10月16日,追贈陸軍中將,解放後追認爲革命烈士。


這是戴安瀾將軍在貴州期間所用的行軍牀,可摺疊,易攜帶。2017年由戴家後人捐贈與博物館收藏。


第200師軍用水杯


國民革命軍第五軍第200師,成於1938年1月。由前身裝甲兵團改編爲國民革命軍第5軍第200師,首任師長杜聿明。後又以200師爲基礎改編爲國民革命軍第五軍,第五軍下轄第200師(師長戴安瀾)、榮譽第一師(師長鄭洞國)和新編第二十二師(師長邱清泉)。1942年第200師作爲遠征軍先頭部隊赴緬甸作戰,在著名的同古保衛戰中,200師孤軍與數倍於己之敵作戰,擊斃日寇5000餘人,在同古堅守12天,同時,該師成功掩護友軍英緬軍第1師一部逃出日軍包圍圈,在國內外引起巨大反響。後200師收復棠吉,但是因上級指揮失誤,遠征軍被迫撤退回國,途中200師被日軍伏擊,師長戴安瀾負傷不治,壯烈犧牲,6月中旬,該師殘部歷盡艱難終於抵達雲南永平。


這是第200師598團一名普通士兵使用水杯,該團正是負責將戴師長靈柩運回國的部隊。


馮玉祥贈伯瑞先生字畫


馮玉祥(1882 -1948),字煥章,原名基善,原籍安徽巢湖,生於河北滄州,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參加灤州起義,1921年任陝西督軍。1924年發動北京政變,推翻直係軍閥控制的北京政府,並將所部改稱爲國民軍,任總司令兼第1軍軍長,電請孫中山北上主持大計。1926年3月赴蘇聯考察,同年5月加入中國國民黨,9月17日在綏遠五原誓師,率領西北軍出潼關參加北伐戰爭。1933年5月,在察哈爾組織民衆抗日同盟軍,任總司令。


這是1935年將軍隱居泰山時爲其好友伯瑞先生所題對聯,上聯爲"要想着收咱失地",下聯爲"別忘了還我河山",左邊落款"馮玉祥",其下爲陰文篆章"馮玉祥",朱文篆章"煥璋"。


胡蝶演唱的《十九路軍》唱片


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是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的一支部隊,因一·二八事變和福建事變而聞名,前身是粵軍第一師第四團。1926年由粵軍第一師改爲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在1930年中原大戰中助蔣介石擊敗馮玉祥、閻錫山,番號改爲十九路軍,由蔣光鼐爲總指揮,蔡廷鍇爲軍長。十九路軍在北伐戰爭、中原大戰和一二八淞滬抗戰時期戰鬥力極爲強悍,是中國戰鬥力最強的軍隊之一,被譽爲"鐵軍"。


這是電影皇后、歌星胡蝶女士演唱的《十九路軍》唱片,爲歌頌十九路軍士兵的作戰勇敢、軍紀嚴明。摘錄部分歌詞:民衆朋友,十九路軍,民族戰爭,反帝先鋒;七週血戰,全球震動,寶山路血,永留滬淞。不參混戰,不打農工,不爲軍閥,捨命盲從;不辱婦女,不擾民衆...


黃埔軍校第14期招生簡章


黃埔軍校名爲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因校址設於黃埔長洲島,通稱黃埔軍校。軍校在廣州辦到第七期,1930年9月遷往南京。黃埔軍校羣英薈萃,名將輩出,戰功顯赫,爲世界四大著名軍校之一,在中國近代史和軍事史上具重要意義。


這是發佈於1937年7月的《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招考第十四期入伍生南京初試委員會佈告》,佈告發出之時,正是全面抗戰爆發之時,各地青年踊躍報考,他們投考黃埔的目的很明確也很直接,就是爲了上戰場殺敵報國。


佈告正文如下:【爲佈告事,查本校爲繼續培養國軍初級幹部人材起見,特招考第十四期入伍生,凡隸屬本國國籍,品行良好,篤信三民主義之男子,合於招生規劃第二條者,俱得應試,合行佈告周知,仰各地有志投考各生,除由各省市逕行保送外,得向南京黃埔路本校初試委員會報名投考,切切此布。】


佈告中詳細羅列了報考人需要具備的資格:1.隸屬中華民國國籍,品行良好,篤信三民主義者;2.在高級中學修學滿二年以上,及有高中同等學力者;3.年齡在十八歲以上,二十二歲以下者;4.體格健全,合於本校體格檢查規則之規定者。


因爲淞滬抗戰爆發後,學校的招生考試以及學員訓練,並未能執行最初的計劃,國民政府意識到近在遲尺的南京也將保不住。學校西遷,經武漢、常德等地,抵達重慶銅梁。十四期學員,分散於本校、分校,又有通校、炮校、工校改敘而來的,人數衆多,受訓時間不一,差異很大。從軍校校史記載看,這一期的各總隊先後畢業人數近一萬八千名。


黃炎培支援抗戰《捐款票據》


黃炎培(1878-1965),號楚南,字任之,筆名抱一,江蘇川沙縣(今上海市浦東新區)人。中國教育家、實業家、政治家,中國民主同盟主要發起人之一。他以畢生精力奉獻於中國的職業教育事業,爲改革脫離社會生活和生產的傳統教育,建設中國的職業教育,作出過重要貢獻。1940年6月14日,他向周恩來提出兩條建議:(1)希望中共在與國民黨利害不衝突、國民同情不減損之下求成長。(2)以所有實力盡量容納友黨乃至敵黨;以所有實力爲國家民族表現切實偉大之貢獻。1941 年皖南事變前後,黃炎培就中共參政員拒絕出席參政會事,數次見蔣及周恩來,力圖以在參政會中組織特種委員會予以解決。在抗戰與爭取民主的實踐中,黃炎培逐步認識了中國共產黨的政策,並萌生了親赴延安考察的願望。1941年,與張瀾等人發起組織中國民主政治同盟,一度任主席。1945年又與胡厥文等人發起成立中國民主建國會。1945年7月應邀訪問延安,寫成《延安歸來》一書,如實介紹延安。


抗戰期間,黃炎培先生曾多次爲抗戰出錢出力,爲宣傳抗戰四處奔走。這是黃爲支援抗戰而捐十萬元的一張捐款票據。


恢復騰衝紀念章


騰衝戰役爲抗日戰爭滇西緬北戰役的戰役之一,地點是在中國雲南騰衝,起始時間爲1944年5月,9月13日結束。守軍是日軍步兵第148聯隊藏重康美所部及步兵第113聯隊、步兵第114聯隊、第146聯隊、捜索第56聯隊、野炮兵第56聯隊各一部約7000人(實際參戰爲步兵第148聯隊主力約1800餘人並脅迫扣留慰安婦、印緬籍軍夫數百人於來鳳山與騰衝城內)。攻擊部隊爲中國遠征軍霍揆彰率領的第二十集團軍。在兵力的絕對優勢與盟軍空軍支援下,經過重大犧牲後才殲滅孤立無援的日軍,是成功的攻堅戰。在攻克騰衝城及肅清高黎貢山、怒江兩岸日軍的多次大小戰中,官兵浴血奮戰,前仆後繼,陣亡團長以下官佐156名,士兵1335人。


騰衝是抗日戰爭以來國軍收復的第一個有日軍駐守的縣城。


教導總隊“國難當頭”臉盆


教導總隊隸屬於中央軍校,在國軍軍隊中有一種示範性質,顧明中央軍校教導總隊。中央軍校爲蔣中正事業之始,最新的裝備、訓練課程與部隊編裝往往先由軍校實驗。而軍校本身也一直維持一支有實戰能力的團級步兵教導部隊與若干連營級特種兵教導部隊,教導總隊應運而生。南京保衛戰期間,教導總隊原本奉命直接撤到湖南,結果唐生智找何應欽要部隊,吵到蔣蔣介石面前,硬是將教導總隊留在南京。1937年12月7日,日軍攻抵南京光華門前,教導總隊奮起抵抗,第二團吳幼元營長被日軍空襲重傷,第二團團長謝承瑞親臨督戰。桂總隊長聞訊,親率醫官到光華門火線救護吳營長,並要求第二團官兵效法岳家軍精神,不爲日寇捍動,謝承瑞戰死。教導總隊主戰場在紫金山,守軍營長陣亡五員,士兵傷亡慘重。


此物是教導總隊士兵所用之物,於2015年在南京光華門出土。


抗大教材《夜間教育》油印版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簡稱"抗大",是在抗日戰爭時期,由中國共產黨創辦的培養軍事和政治幹部的學校。1936年5月,中共中央決定以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爲基礎,創辦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1936年6月1日,舉行開學典禮,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出席並發表講話。學校成立後,林彪任校長,劉伯承任副校長,毛澤東任教育委員會主席,羅瑞卿爲教育長,劉亞樓爲訓練部長,楊至成爲校務部長。第一期學員稱爲抗大一期,一期一科學員是紅軍軍級幹部和部分師級幹部,由校長林彪抽調。由於當時條件艱苦物資匱乏,校舍是學員自己動手挖的窯洞,很多教材都沒有正規印刷,使用手刻油印紙翻印而成。


抗戰老兵手印


抗戰老兵,是指在1931年1月至1945年9月抗日戰爭期間,隸屬於國民革命軍、東北抗聯、地方民團與日作戰的士兵,包括作戰於國內正面戰場的士兵、敵後戰場的士兵以及赴緬甸作戰、駐印訓練的遠征軍等。從2012年開始,博物館在全國各地走訪參加過抗日戰爭的老兵,七年來共收集到2800餘份手印,這些包含八路軍、新四軍、國軍、黃埔軍校及地方部隊、情報、後勤、保安部隊、民兵等老兵親手按制的手印,並書寫姓名、番號和日期。他們是手握刀槍驅逐日寇的衛國者,是抗戰歷史的參與者、親歷者、見證者。


劉仁航先生遺著


劉仁航(1884~1938),字鏡機,號靈華,江蘇邳縣人。曾任江蘇省立第七師範學校校長,支持學生反帝反軍閥,爲了躲避張勳派軍警逮捕他,後潛往日本。北伐戰爭時期,顧祝同薦他爲蘇魯特派員。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林森委以中將參議,因無心於政事未到任。1937年淞滬抗戰爆發,他憂國恤民,關心抗日救亡大事,年底到達武漢,在八路軍辦事處受到周恩來、董必武接見,他以《東方大同學案》相贈。1938年初回到邳縣,賣掉家中僅有的11畝地,將錢全部散給沿街乞討的窮苦百姓,臺兒莊會戰開始後返武漢。是年秋,離武漢赴重慶,從事抗日救亡工作。船至宜昌江面遭日機轟炸遇難,終年54歲。


這是他生前所寫的一本關於經濟的《作戰財務計劃》,又名《新農工經濟政策》,爲原始手寫稿,內頁依稀摻有血跡,疑爲劉仁航先生遇難時隨身攜帶之物。


羅卓英將軍雲麾勳章


羅卓英(1896-1961),字尤青,號慈威,廣東大埔縣人。國民黨陸軍上將。7歲入鄉私塾讀書,1914年畢業於該縣官學,次年入大埔中學。1922年畢業於保定軍校第八期炮科。抗日戰爭時期,率部先後參加了淞滬會戰之羅店爭奪戰、南京保衛戰、武漢會戰、南昌會戰、上高會戰、長沙會戰、仁安羌大捷、平滿納戰役等重大戰役,戰功赫赫。歷任第十六軍團司令、國民革命軍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南京衛戍副司令長官、武漢衛戍總司令兼第5兵團總司令、第九戰區前敵總司令、第九戰區副司令長官、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司令長官。抗戰勝利後,被任命爲廣東省政府主席。1946年晉升爲陸軍上將。


這是1943年國民政府授予羅卓英將軍的二等雲麾勳章及證書。


馬占山將軍名片


馬占山(1885-1950),字秀芳,吉林懷德縣人,祖籍河北省豐潤縣,著名抗日愛國將領,陸軍中將加上將銜,被世人稱作"抗日英雄"。1931年"九·一八"事變,馬占山在齊齊哈爾就任黑龍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軍事總指揮,率領愛國官兵奮起抵抗日本侵略軍,江橋抗戰打響了抗日第一槍。馬占山在"七·七"事變後,重上抗日前線,堅持武裝抗日。解放戰爭期間,他又爲和平而奔走,對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立下了功勞。1950年11月29日,馬占山病逝於北京寓所,終年65歲。


這是在1932年馬占山將軍贈與史密斯先生的一張名片,名片該有馬占山私印。


日軍南京投降簽字儀式原版照片


1945年9月9日,日本政府向中國投降簽字儀式在南京黃浦路中央軍校大禮堂舉行。這天早上,黃浦路上車水馬龍,人羣絡繹不絕,喜悅寫在每一箇中國人的臉上。會場門口,聳立着一座高大的綠色松柏枝葉紮成的牌樓,上綴“勝利和平”四個金色大字。中央軍校大門的上方掛着一塊橫額,藍底之上楷書“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八個白色大字,牌樓頂端中間嵌有碩大的大紅V字,其下方懸掛着一塊紅布橫幅,上面貼着“中國戰區日本投降簽字典禮會場”十四個閃閃發光的金字。旁邊中美英蘇四大盟國國旗迎風飄揚。旗杆旁邊,並排站着威嚴的武裝士兵和憲兵,他們頭戴鋼盔,戴着白色手套,手持衝鋒槍,莊嚴地挺立着。大禮堂的四周,彩飾一新,正門和其他入口都有憲兵守衛,警戒森嚴,氣氛十分嚴肅而又熱烈。大禮堂的正門上,懸掛着中美英蘇的國旗。禮堂內的圓柱和廊柱上,都繞以藍白紅三色布條,並環插着中美英蘇的小型國旗和聯合國旗,面對正門的牆壁上懸掛着孫中山先生遺像和國民黨黨旗、國旗。禮堂正中用淡藍色的布攔圍成的形狀,在中山先生像的一方置一條長條桌,上鋪白布,爲受降席,備有五把靠椅;其對面也置一長條桌,上鋪白布,另置座椅七把,爲投降席。

這些場景都反應在一組飛行員閻廼斌拍攝的照片上,照片後都配有他的親筆說明。



三級獨立自由勳章


獨立自由獎章,是1955年2月12日,毛澤東發佈主席令,頒佈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的決議和條例,決定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7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的有功人員的一種勳章。該勳章共分三級:一級獨立自由勳章授予在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爲八路軍時的旅級以及相當於旅級和旅級以上的幹部;改編爲新四軍時的支隊以及相當於支隊和支隊以上級別的幹部;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抗日游擊隊中的相當於新四軍師級及其以上幹部和相當於軍的縱隊級及其以上的幹部。二級獨立自由勳章授予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抗日游擊隊的旅團級及與其職務相當的幹部。三級獨立自由勳章授予當時的營級和連級及與其職務相當的幹部。獨立自由勳章圖案外形爲八角星,中間爲紅星照耀下的延安寶塔山。


宋美齡簽收的捐款票據


1938年初,宋美齡主持召開了戰時兒童保育會的籌備會,會議決定暫時收容難童兩萬名,並討論了保育會的建立、募捐及難童的保教等問題,制訂了保育會的工作原則,主要包括保障兒童的生命、健康、教育和良好習慣。會議還決定在四川率先建立第一兒童保育院,宋美齡當場決定由婦慰會撥款一萬法幣作爲開辦經費。戰時兒童保育會成立後即面對着籌集經費的難題,時值國民政府財政吃緊之際,但在宋美齡的努力下,爭取到了國民黨賑濟委員會及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撥款。在募捐之外保育會還實行認捐制度,通過個人承擔在院兒童的生活費得以保證其正常生活。宋美齡扮演了帶頭作用,先期認捐中,她負擔了2459名兒童的常年生活費,而對海外華人和國際社會,“全世界的人只要每年願意付二十元美金,或在其能力範圍之內負擔教育和生活的費用,就可以認養這些孤兒。述幾個途徑所募集到的款項通過保育總會按照各地生活標準分配到各分會,保證了戰時兒童保教的正常開銷。


這是宋美齡簽收的衆多捐款票據中的一張,背後有“蔣宋美齡”簽名。


邰常仁打印稿《戰爭意味着什麼》


南京大屠殺期間,在金陵大學圖書館難民所工作的一位叫邰常仁的工作人員,在看了田伯烈(H.J.Timperley)《戰爭意味着什麼-日本侵華暴行》、劉易斯·斯邁思(LewisS.C.Smythe)《南京戰爭寫禍》(1937年12月—1938年3月)兩本書後,用打字機一個字一個字敲打成的,打印後又裝訂成稿,這就是當時的打印稿。1938年,正是日軍對南京進行殖民統治最囂張的時期,不時有亡國論,邰常仁這樣一個普通的南京市民,在這個時候堅信自己的祖國不會亡會最終勝利,其精神是非常可貴。


新四軍《拂曉雜誌》


這是1938年《拂曉雜誌》第一期第一卷。《拂曉雜誌》又名《拂曉報》,創刊於1938年9月,雜誌名是彭雪楓同志起名並題寫的,他還寫了《拂曉報-我們的良友》發刊詞。《拂曉報》是油印報,它的刻蠟版技術、印刷質量,在華中抗日根據地和新四軍七個師的油印報紙中始終名列第一。《拂曉報》在抗日戰爭時期宣傳抗日、宣傳共產黨的政策、宣傳戰鬥的勝利,起到了組織人民、鼓動人民的巨大作用。彭雪楓同志對報社的同志們說過:“報紙蘊藏着巨大的戰鬥力,把報紙辦好,它的作用並不比一個團、一個旅的戰鬥力小。”他不但自己經常爲報紙寫重要文章,而且還具體幫助指導,對版面安排、標題製作、印刷發行等細節問題,常到報社親自給予指導意見。《拂曉報》在逢年過節時,還用彩色套印,插圖也十分精美。《拂曉報》通過重慶中共代表辦事處,曾在重慶、桂林等地發行,並經周恩來和範長江同志的努力,一度發行到蘇聯、美國、法國、英國、印度等反法西斯同盟國。


薛葆寧日記相冊


薛葆寧,江蘇無錫人。1933年夏,從無錫輔仁中學畢業,因爲行醫的父親薛省安在南京工作,經表兄顧毓秀介紹,薛也來到南京,在中央醫院(現軍區總醫院)任“事務員”一職。同年秋,薛葆寧便參加了南京讀書會,創辦中央醫院職工夜校,開展職工運動。1935年夏,參加上海、南京、無錫三地讀書會聯合召開的無錫“萬方樓會議”,商討抗日救亡事宜。回到南京後,薛葆寧很快投入到抗日救亡的運動中。1937年,日軍侵佔南京,這是他在南京大屠殺期間所拍攝的有關日軍殘害南京市民的照片,並在每張照片旁邊做了說明。


薛嶽贈《精忠救國》紀念章


薛嶽(1896 -1998)原名薛仰嶽,字伯陵,綽號"老虎仔",廣東韶關樂昌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國民革命軍著名將領,軍事家,曾獲得美國總統杜魯門頒授的自由勳章和國民政府授予的青天白日勳章。1938年5月,薛嶽被調任抗日戰爭第一戰區第一兵團總司令,駐節河南開封,指揮第74軍、第71軍、第64軍、第8軍諸軍,以及國民革命軍第三集團軍、新編第35、88師的和264旅進行蘭封會戰。1939年2月,任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兼任國民黨湖南省主任委員和省主席,指揮了四次長沙會戰等著名會戰,時有抗日"戰神"之稱,自創天爐戰法,該戰法殲滅日軍十萬之衆,有效阻止了日軍的戰略目的,此戰役是中國抗日戰場一次十分重大的勝利。


張純如拍攝的錄像帶


張純如(IrisChang,1968~2004),美國華裔女作家,祖籍江蘇淮安。以出版英文歷史著作《The Rape of Nanking》而聞名。1995年7月,張純如千里迢迢隻身來到南京探尋歷史真相,實地採訪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20多天馬不停蹄的尋訪,採訪包括唐順山、夏淑琴、潘開明、陳德貴、侯佔清、李秀英等9人,拍攝了5盒錄像帶。錄像帶一側,詳細記錄了拍攝人物和時間。結束南京之行後回到美國,張純如將錄像帶中的採訪素材寫入《南京浩劫——被遺忘的大屠殺》一書,向全世界揭露日軍在南京的暴行。作爲首部全面記錄當年侵華日軍血洗南京城暴行的英文紀實性著作,該書於1997年出版,引起了西方世界對這段黑暗歷史的普遍關注。


張士元“共赴國難”牛角菸絲盒


張士元,抗戰時期新四軍二師四旅七班的普通戰士,1928年出生於江蘇宿遷,1940年年僅12歲的他加入新四軍,在蘇北一帶與日軍周旋,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爲一名年輕的中共黨員。他先後又參加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可以說見證了近代中國最重要的三段戰史。


這是他在抗戰時期用水牛角親手雕刻的菸絲盒,一面是拿槍奔赴戰場的士兵,另一面刻着“共赴國難”四個大字和留下自己的部隊名稱和姓名。2006年我館收到此物,並根據此物上雕刻的圖案和文字,製作了博物館logo標識。


鄭廷珍贈佩劍(中正劍)


鄭廷珍(1883-1937),商丘市柘城縣牛城鄉人。1917年,馮玉祥的第16混成旅補充大隊在歸德招兵,鄭廷珍爲了謀求出路,離開家鄉報名參了軍。鄭廷珍爲人正直,勤奮好學,1920年被選入第11師(由第16混成旅改編)學兵大隊受訓,不久成爲一名下級軍官。鄭廷珍作風樸素,深受官兵愛戴,1924年又入選南苑軍事教導團深造,此後逐步邁向中級軍官的行列。1930年4月,鄭廷珍升任旅長,中原大戰結束後,跟隨師長樑冠英接受南京國民政府的改編,梁氏任第25路軍總指揮,鄭任第九軍獨立第5旅旅長。1937年十月十六日在山西南懷化東作戰犧牲,國民政府追認爲陸軍中將,後追認爲革命烈士。


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旗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入緬對日作戰部隊,亦稱中國赴緬遠征軍。1941年12月根據《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編成,遠征軍受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中將和羅卓英司令長官指揮。該軍由第5、第6、第66軍編成,計9個師10萬餘人。中國遠征軍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範,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在緬北、滇西反攻中,收復緬北大小城鎮50餘座,收復滇西失地8.3萬平方公里,共殲滅日軍4.9萬餘人。中國軍隊也付出了重大犧牲,傷亡官兵約6.7萬人。


這是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旗。


周廉臣《流亡日記》


 1937年12月,日軍攻陷南京城,在日軍入城之前,南京很多市民被迫離開家園,攜全家老小舉足西遷。這是一個南京初小老師於逃難路上寫就的日記,1937年11月25日至1938年2月之間,周廉臣顛沛流離、背井離鄉從南京流浪到漢口,一路所寫的日記本。通過一個普通民衆這本日記所記錄的遭遇可以反映出民族的苦難。



古籍君按:國內民間博物館裏,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對館藏文物的研究和宣傳工作是做的相當好的了,很用心,吳先斌館長也很接地氣,我很喜歡。個人感覺比建川博物館做的都要好。所以我也有向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力所能及的捐獻一些藏品,有圖爲證:



平時我發朋友圈都好少人點讚的!






學習古籍版本,離不開查看實物、關注古籍網拍、瞭解市場價格!點滴是低成本、最方便的學習方法:長按圖片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點滴拍賣或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拍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