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含有躲藏、終止的意思,顧名思義,處暑即表明暑天宣告結束。但晴天下午的炎熱亦不亞於暑夏之季,這也就是人們常講的「秋老虎,毒如虎」。一、起居 (一)秋乏每天多睡1小時 俗話說,春困、秋乏、夏打盹。「處暑」期間,天氣由熱轉涼,很多人都會有懶洋洋的疲勞感,也就是「秋乏」,秋乏是一種自然現象。「處暑」節氣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此時人的起居應相應調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秋乏」。

保健提要:以每個人比平時增加1小時睡眠為好。加強鍛煉在此時也很適宜,早晚跑步、打拳、做操、爬山等。   飲食調理應多喫些含維生素的鹼性食物。如西紅柿、辣椒、茄子、馬鈴薯、葡萄和梨等。這些食物都能幫助克服疲倦。少喫油膩的肉食,秋乏與體液偏酸有關,多喫鹼性食物能中和肌肉疲倦時產生的酸性物質,使人消除疲勞。   1、「秋乏」是人體要休整   暑天結束後一般早晚的溫差增大,且秋高氣爽,人們會感覺比較舒服。此時人們為什麼還會感覺乏呢?這是因為在炎熱的夏季,人的皮膚濕度和體溫升高,由於大量出汗使水鹽代謝失調,胃腸功能減弱,心血管和神經系統負擔增加,再加上得不到充足的睡眠和舒適的環境調節,人體過度消耗了能量,失去了較多的「老本」。   秋季雖然人體出汗減少,體熱的產生和散發以及水鹽代謝也逐漸恢復到原有的平衡狀態。由此人體進入一個生理休整階段,身體就會出現各種不適,一些潛伏在夏季的癥狀就會出現,機體也產生一種莫名的疲憊感,如不少人清晨醒來還想再睡,這種狀況就是「秋乏」。   中醫認為秋主燥,燥熱耗氣傷陰,氣虛導致四肢無力,神疲懶言,陰虛可見咽乾、口乾、鼻子幹。「處暑」時雖然早晚溫涼,但中午氣溫仍然很高,暑濕較重,暑濕最易傷脾,中醫稱暑濕困脾,而脾又是主管人體肌肉四肢的,當脾被濕困後,就容易感到疲乏。

  2、預防「秋乏」四步曲    一是睡眠充足   夏天晝長夜短,天氣悶熱,很多人長期睡眠不足。處暑後天氣變涼,就該改變夏季晚睡的習慣,盡量爭取晚上10時前入睡,並要早睡早起,以提前進入「備戰「狀態,防止上班犯困。   適當午睡利於化解困頓情緒,特別是老年人要午休。因為老年人的氣血陰陽俱虧,會出現晝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現象。古代養生家認為老年人宜「遇有睡意則就枕」。現代研究發現,夜間0至4點,體內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點;中午12至13點,是人體交感神經最疲勞的時間。在這兩段時間,老年人一定要入睡。有統計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覺可降低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    二是飲食清淡   保持飲食清淡,合理營養。不喫或少喫辛辣燒烤類的食物,包括辣椒、生薑、花椒、蔥、桂皮及酒等。從中醫上講這些食品容易加重秋燥對人身體的危害。適量增加優質蛋白質的攝入,如雞蛋、瘦肉、魚、乳製品和豆製品等。   不喫油膩食物。油膩食物會在體內產生易使人睏倦的酸性物質,應少喫;多喫蔬菜水果,多喝水有利於提神醒腦。這是因為果蔬中的維生素作為輔酶能協助肝臟把人體疲勞時積存的代謝物儘快排除掉,同時蔬菜和水果為鹼性食物,其代謝物能中和肌肉疲勞時產生的酸性物質,使人消除疲勞。    三是加強鍛煉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鍛煉以早晚為好。只有體能充足,才能戰勝季節交替時身體的不適。   鍛煉方法:1.登山、散步、做操等,簡單運動有助於情緒平靜解除秋乏。2.伸懶腰也可緩解秋乏。   即使在不疲勞的時候,有意識地伸幾個懶腰,也會覺得舒適。伸懶腰時可使人體的胸腔器官對心、肺擠壓,利於心臟的充分運動,使更多的氧氣能供給各個組織器官。    四是室內養植物   「秋乏」狀態與人體缺氧有一定關係,因此,室內適合放置一些能吸收二氧化碳等廢氣的花草。   選擇:盆栽柑橘、吊蘭、斑馬葉橡皮樹、文竹和綠蘿等。   客廳適宜養植常春藤、無花果、豬籠草和普通蘆薈。這些植物不僅能對付從室外帶回來的細菌和小蟲子等,甚至可以吸納連吸塵器都難以吸到的灰塵。辦公室適宜養蘆薈和吊蘭,它們能在其新陳代謝過程中,把被認為能致癌的甲醛轉化為像糖或氨基酸那樣的天然物質。

(二)中醫養生觀 處暑節氣正是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此時起居作息也要相應地調整。進入秋季養生,首先調整的就是睡眠時間,早睡早起是人所周之的。但歷代醫家和養生家對睡眠養生的重視就很少有人通曉,其實,科學的攝生保健更需要全面地掌握睡眠規律及方法。中醫的睡眠理論從唯物的形神統一出發,認為睡眠、清醒是人體寤與寐之間陰陽動靜統一的功能狀態,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它包括了幾個方面的內容: 1、晝夜陰陽消長決定人體寤寐。由於天體日月的運轉,自然界處於陰陽消長變化之中,其表現為晝夜的交替出現,晝為陽,夜為陰。而人體的陰陽之氣也隨著消長而變化,於是就有了寤和寐的交替。寤屬陽為陽氣所主,寐屬陰為陰氣所主。可以說,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人類活動的規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靈樞?營衛生會》言:「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零樞?口問》對此又進一步解釋為:夜半「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白晝「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 2、睡眠的生理基礎是營衛運行;人的寤寐變化是以人體營氣(營氣是行於脈中,富有營養作用的氣)、衛氣(衛氣是行於脈外,具有保衛功能的氣)的運行為基礎,其中以衛氣運行最為相關。《靈樞?衛氣行》曰:「衛氣一日一夜五十週於身,夜行於陽二十五週,夜行於陰二十五週」。而《靈樞?營衛生會》也有相同得說法:「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行於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這裡說的「起」指起牀,止即入睡。由此可見,當衛氣行於陰時則陽氣盡而陰氣盛,故形靜而入寐(人體進入相對靜止狀態而欲睡);行於陽,則陰氣盡而陽氣盛,故形動而寤起(人體進入動態而睡醒)。所以說人體的睡眠與清醒是受心神的指使,神靜則寐,神動則寤;情志過極則難寐。 現代醫學研究將睡眠分為四期:①入睡期,②淺睡期,③中等深度睡眠期,④深度睡眠期。當你進入①和②期時是在朦朧狀態,易被喚醒,③與④期則處於熟睡狀態,一般地說熟睡時不易被叫醒。 秋季養生之所以強調保證睡眠時間,是因為睡眠有很好的養生作用。馬王堆出土的《十問》醫書中說:「夫臥非徒生民之事也,舉鳧、雁、粛霜(鷫鸘)、蛇檀(鱔)、魚鱉、耎(蠕)動之徒,胥(須)食而生者,胥臥而成也……。故一昔(夕)不臥,百日不復」,可見不但人需要睡眠,任何生物都離不開睡眠。也就是說沒有正常的睡眠,就不能很好地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

睡眠的作用包括五個方面: 1、消除疲勞:睡眠時,人提的精氣神皆內守於五臟,若五臟安舒,則氣血和調,體溫、血壓、心率均相對下降,呼吸及內分泌也明顯減少,使代謝率降低,體力得以恢復; 2、保護大腦:大腦在睡眠狀態中的耗氧量大大減少,充足的睡眠有利於腦細胞能量的儲存,幫助恢復精力,提高腦力效率; 3、增強免疫:睡眠不但是智力、體力的再創造過程,還是疾病康復的重要手段。睡眠中能產生更多的抗原抗體,增強機體抵抗力,因此現代醫學常把睡眠作為一種治療手段,用來治療頑固性疼痛及精神疾病; 4、促進發育:睡眠與兒童生長發育密切相關,兒童的生長速度在睡眠狀態下增快,所以保證足夠的睡眠時間是兒童身高增長的條件之一; 5、利於美容:睡眠對皮膚健美有很大的影響。這是由於在睡眠的過程中,皮膚表面分泌和清除過程加強,毛細血管循環增多,加快了皮膚的再生,使得皮膚因勞累過度所造成的顏面憔悴、皮膚出現的細碎皺紋在睡眠中得以恢復。所以說,睡眠也是皮膚美容的基本保證。在這裡要特別提醒老年朋友,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的氣血陰陽具虧,會出現晝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現象。古代養生家說:「少寐乃老人之大患」,《古今嘉言》認為老年人宜「遇有睡意則就枕」這是符合養生學的觀點的。另外,古人在睡眠養生法中還強調了子午覺的重要性(即每天於子時、午時入睡),認為子午之時,陰陽交接,極盛及衰,體內氣血陰陽失衡,必欲靜臥,以侯氣復。現代研究發現,夜間0至4點,體內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點;中午12至13點,是人體交感神經最疲勞的時間。有統計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覺可降低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因此,子午覺即有防病保健的意義,又符合養生道理。如果能正常地進入睡眠四期,你的大腦將能得到很好的休息,保證第二天的最佳精神狀態,這就是我們所希望的,也是秋季養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飲食與養生 處暑,是暑熱逐漸減少,天氣漸漸涼爽的意思。處暑時節後的養生重點是預防「秋燥」。一般來講,人體感覺最舒適的空氣相對濕度是40%~60%,過高過低都會感覺不舒適。由於秋天空氣中的水汽含量小,其相對濕度下降,特別是空氣的相對濕度低於30%以下時,人們就會感覺到皮膚乾澀粗糙,鼻腔乾燥疼痛或口燥咽乾,大便乾結等,需要及時採取預防措施以避免發展為疾病(即「秋燥證」)。 飲食養生減肥的方法對「秋燥」有很好的預防效果,特別提出要多喫一些寒涼多汁的蔬菜水果和流食,如黃瓜、西紅柿、冬瓜、百合、白蘿蔔、胡蘿蔔及梨、蘋果、葡萄、荸薺、甘蔗、柑橘、香蕉、柿子、菠蘿、羅漢果、大棗和湯、粥等,這不但有利於維生素的補充,還能夠增加水分的攝入。飲食上要儘可能少喫花椒、辣椒等辛熱食物,更不宜喫燒烤食品,以加重秋燥的癥狀。 增加水和流食的攝入,提倡採用「五一二」的方法:「五一」的意思是5個1杯,即早晨起牀後喝1杯白開水,早餐時喝1杯豆漿,午餐時喝1碗湯,晚餐時喝1碗粥,睡前半小時喝1杯牛奶;「二」的意思是上下午各喝兩杯茶。下面介紹3個預防「秋燥」的流食減肥方: 1.梨粥:梨2~3個,洗凈後去核切碎加大米100克,加水煮粥。梨,味甘酸性涼,有生津潤燥、清熱化痰的功效,大米健脾益氣,兩者同煮為粥,具有益氣健脾、滋陰潤燥的作用,可作為預防秋燥的減肥食品。 2.百合銀耳粥:鮮百合50克,銀耳10克,大米100克。將百合洗凈切碎,銀耳用溫水發開後,洗凈切碎,與大米同煮為粥。百合,味甘性微寒,有養陰潤肺、清心安神的功效﹔銀耳,味甘淡性平,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功效﹔大米益氣健脾,三者同煮為粥,具有潤陰潤燥、補肺養心、健脾生津的作用,適用於在乾燥的秋季食用。 3.銀百秋梨羹:銀耳10克,百合10克,秋梨1隻,冰糖適量。將秋梨洗凈去核切小塊,加入水發銀耳及百合、冰糖,放入碗中在火上蒸1小時後,食梨喝湯,有滋陰潤燥、止咳化痰的功效,適用於秋燥咳嗽、乾咳少痰者。處暑節氣宜食清熱安神之品,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黃魚、乾貝、海帶、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介紹幾個處暑養生參考食譜: 1、芝麻菠菜: [配料] 鮮菠菜500克,熟芝麻15克,鹽、香油、味精各適量。 [做法] 菠菜去根洗凈,在開水鍋中滾燙一下,撈出浸入涼水中,涼後撈出淋幹水分,切成段,放入盤內,分別加入鹽、味精、香油,攪拌均勻,再將芝麻撒在菠菜上即可。 [功效] 補肝 益腎,開胸潤燥。 2、青椒拌豆腐: [配料] 豆腐1塊,青椒3個,香菜10克,香油、鹽、味精各適量。 [做法] 豆腐用開水燙透,撈出晾涼,切成1釐米見方小丁。青椒用開水焯一下,切碎,香菜切末。將豆腐、青椒、香菜及香油、鹽、味精等攪拌均勻,盛入盤內即可。 [功效] 益氣寬中,生津潤燥,清熱解毒。對胃口不開,食慾不振者尤其適合。 3、百合蓮子湯: [配料] 幹百合100克,幹蓮子75克,冰糖75克。 [做法] 百合浸水一夜後,沖洗乾淨。蓮子浸泡4小時,沖洗乾淨。將百合、蓮子置入清水鍋內,武火煮沸後,加入冰糖,改文火續煮40分鐘即可食用。 [功效] 安神養心,健脾和胃。 4、百合脯: [配料] 生百合60克,蜂蜜2湯勺。 [做法] 將百合清水洗凈放入碗內,澆上蜂蜜,放入蒸鍋內蒸30分鐘出鍋,或烘乾或風乾即可。分七次睡前服用。 [功效] 清心安神。適於睡眠不寧,驚悸易醒者。 在廣東此段時間民間

上稱之為「爭秋奪暑」,從祖國醫學的養生學說上這段時期稱之為「長夏」。同時祖國醫學認為「長夏主濕,脾主長夏」。所以在農曆七月的日子裡以脾胃病居多。而脾喜燥惡濕,若濕邪留滯,最易困脾。濕為陰邪,而陰遏氣機,損傷陽氣,致脾陽不振,運化無權,則水濕停聚,引發為水腫或腹瀉;何況這長夏七月,天氣尚熱,人們喜食生冷瓜果、冰凍飲料,更助濕邪,損傷脾陽,所以這長夏七月易見腹滿、腹瀉之症。脾陽不振,不能運化水濕,水濕停聚而生疾。此早秋脾傷於濕,可為冬天的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的複發種下病根,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秋傷於濕,冬生咳嗽」。濕性重著,外濕之邪,侵犯經絡筋骨,使經筋阻痹,可出現「濕痹」、「著痹」。 因而祖國醫學認為:「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而長夏健脾。」結合到今年的氣候特別酷熱,而酷熱日子也特別長的特點,此節氣的養生要點是消暑清熱,健脾祛濕。飲食上要多用蓮子、芡實、淮山這些健脾胃的中藥煲湯煮粥;少用冷飲,多食些西瓜、雪梨、蘋果、香蕉、橘子等;少喫辣椒、韭菜,多進食玉米、番茄、紅蘿蔔、蕹菜、香菇、銀耳、蓮藕、冬瓜、絲瓜等。早眠早起,堅持晨練、游泳、球類等有益身心的體育活動。 廣東人特別喜愛湯水的養生。消暑健脾的湯品有冬瓜蓮子煲老鴨、苦瓜毛豆燉豬扇骨湯、雪菜黃豆節瓜湯、金線草薏米煲豬小肚、赤小豆紅豆煲生魚湯、清補涼煲豬。

三、運動 預防秋燥的另一環就是要重視精神的調養,並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一切事物,以適應秋季收斂之性,下面幾種功法助您平靜度過多事之秋。 1、處暑七月中坐功

處暑後,氣候日趨於涼。本法以「處暑」命名,正是順應這一時令特點而制定的氣功鍛煉方法,適宜於處暑時節採用,可於處暑時開始,至白露為止。具體方法:每日凌晨三至七點時,正坐,身體向左右扭動並轉頭,同時雙手一手以拳背部捶背,另一手握拳於前方振胸。各五至七次,然後牙齒叩動三十六次,調息吐納,津液咽人丹田九次。可治:風濕留滯、肩背胸痛、脊椎上臂疼痛、脅、腿、膝部經絡至小腿腳踝及各處關節疼痛、胸悶咳、氣短、胸背脊椎上臂積滯等疾病。 2、發聲導引功 適應病症:各種肝病。 具體方法:自然站立,雙腳分開與肩同寬,雙臂自然下垂,掌心朝內側,中指指尖緊貼風市穴,拔頂,舌抵上齶,提肛,凈除心中雜念。全身放鬆,靜站五分鐘,用腹式順呼吸法,吸氣時腹凸,呼氣時腹凹,吸時盡量吸至氣滿,呼時盡量將氣呼盡,呼氣時口型發喝音,初練時可發出聲音,熟練後則不要聽見聲音,如此反覆呼吸36次。 3、搓肋導引功 適應病症:便祕,腹脹滿。 具體方法:仰臥在硬板牀上,全身放鬆,排除雜念,用兩手從上向下搓推按兩肋,前邊從乳下直推按至下腹,後面可推按到腋窩後緣,按摩5-10分鐘。然後用口深吸氣,嚥下後用鼻慢慢呼出,一吸一呼為一次,共做36次。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