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雅軒祝您全家幸福、安康孔門記事:孔氏家族軼事及行輩

孔氏家族,作為「天下第一家」,是由同一始祖孔子繁衍下來的一個龐大家族。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孔子身後,七代單傳,自第八代起逐漸繁衍,迄今已歷2500多年。孔子的後裔以山東曲阜為中心,遍及中國及海外,中國內地的孔子後裔約250萬到260萬人,海外的孔子後裔韓國最多,達8萬人。居住在台灣的孔子後裔也有2000人左右。孔姓和孟、顏、曾三姓都用統一的行輩,這是怎麼來的呢?孔氏家族正式訂出行輩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賜孔氏八個輩字:公、彥、承、弘、聞、貞、尚、胤,供起名用。後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學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訥(字言伯)先後襲封衍聖公。這樣,就把「希」和「言」加上去為十個字,即: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胤。到了清代,為避帝諱,將弘改為宏,胤改為衍。明天啟年間,這十個字已不夠用,由六十五代衍聖公孔胤植奏請皇帝批准,後續二十個字,即: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民國八年,七十六代衍聖公孔令貽又立二十個字,咨請當時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這二十個字是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到現在為止,已知最小輩是「欽」字輩。孔氏家族有一條規定,就是不準隨意取名,要嚴格按照皇帝賜給的行輩取名。孔府曾專門頒布過《孔氏行輩告示》:「立行輩所以分尊卑,定表字所以別長幼。邇來我族人滿數萬丁,居連數百里。豈唯目不能偏識,而且耳不能遍聞。若無行輩則昭穆易紊,無表字則稱謂不論。在前業經奉旨更定。今依所定吉字開列於後,凡我族人俱當遵照後開行輩,取名訓字。有不欽依世次隨意妄呼者,不準入譜。」孟、顏、曾的後裔也都稱為聖裔。孟、顏、曾使用孔氏家族行輩是在清康熙年間,康熙帝御賜孟、顏、曾後裔使用孔氏家族統一輩字。內孔、外孔之分孔姓實際上有內孔外孔之分,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在孔氏家族歷史上,曾出現過一次幾乎滅門的大事。五代十國時期,孔府有個洒掃戶原姓劉,叫劉末,後隨主姓孔。孔末於梁太祖乾化三年(公元913年)一天深夜,殺死孔子第四十三代嫡傳孔光嗣,並想斬草除根,連同其獨子孔仁玉一同殺死。恰巧當時孔仁玉在乳母張媽媽家,孔末追至張媽媽家。張媽媽有個兒子和孔仁玉年齡相仿,她便狸貓換太子,結果自己的兒子被孔末殺死,孔仁玉躲過一劫。此後,孔末便以孔子後裔自居。孔仁玉在張媽媽家長至十八歲後,向後唐明宗稟明孔末亂孔的真相,明宗派員來曲阜查實,將孔末治罪,並恩准孔仁玉回孔府襲爵。幾乎斷宗的孔子世家得以中興。孔氏後世尊稱孔仁玉為「中興祖」。孔仁玉為報張媽媽救命養育之恩,奏請皇上恩准孔府認張家為世代恩親,張家的後人不管哪一代到了孔府,都必須以貴賓相待。此後,孔府每有重大節日,都請張媽媽家的人參加,而且都要坐首席。因此,孔子的後裔叫內孔,孔末的後代俗稱「外孔」,因為原本不姓孔。孔末後代在曲阜等地也有繁衍,如今亦有萬人以上。歷來孔氏家族對內孔、外孔都有明確劃分和嚴格規定,除外孔不準按內孔頒發的行輩字樣起名外,還規定,凡屬外孔都不能續聖裔孔氏家譜。實際上,現在許多姓孔的人,自己也不知道是內孔還是外孔。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