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號東坡居士)是宋朝的大詩人,他在文學創作的同時,還積極地參政、議政,以實現報效國家的美好願望。可惜的是,蘇軾在從政的道路上十分不順,屢次被貶官。尤其是“烏臺詩案”中,還差點丟了性命,最後被朝廷貶到荒無人煙的海南島儋州(海南儋縣)。而蘇軾之所以能死裏逃生,多虧了一位好朋友、好哥們的暗中相助。這個人就是宰相章惇。

章惇(公元1035 ▬▬1105年)是建寧軍浦城(今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人。他出身世族,博學善文,相貌俊美,高傲自負。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進士及第,後任職地方,政績顯著。而蘇軾(公元1037年—1101年)只比章惇小兩歲,是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 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蘇、章二人同時高中進士。二人考中進士後,蘇軾因母親病故而回鄉守制;章惇因侄兒章衡高中狀元,自己排名靠後而覺得有失顏面,乾脆放棄功名,準備翌年重考。此事鬧得沸沸揚揚,影響很大。由此可見,章惇是個很有主見,也很自負的人。兩年後,章惇捲土重來,果然高中進士,以一甲第五名被外放商洛令。

這兩個青年當年是如何認識、又如何結下深厚友誼的?史書記載不詳,但二人肯定是在京城相識並結成友誼的。很快,蘇軾被朝廷授予鳳翔府節度判官。兩人相距即近,又是同科榜友,更重要的還都是性情中人,豪爽仗義。兩個年輕人時常結伴遊山玩水,詩詞唱和,好的穿一條褲子還嫌肥。

可是,後來兩人因政見不同分道揚鑣了。原因是宰相王安石當政時,搞了個著名的“王安石變法”,堅持改革,是“新黨”的領袖。章惇則緊緊跟隨,所以很得王安石的賞識和器重,逐漸成爲堅定不移的改革派。即使是在王安石心灰意冷時,仍然不動搖,是“新黨”的主將。而蘇軾則初爲舊黨,後爲新黨,結果是先後爲新、舊黨所不容。因此,蘇軾的命運註定多災多難。先是御史舒亶無事生非,爲討好新黨,硬是從蘇軾詩中雞蛋找骨頭似的找出了許多反詩,嚴詞彈劾蘇軾。

宰相王珪見狀奉若至寶,興沖沖的以蘇詩中“世間唯有蟄龍知”,速報宋神宗,說蘇軾有不臣之心,請求神宗從快、從嚴予以重判。正好當時擔任翰林學士的章惇在一旁,章惇從容進言:“龍者,單從說文解字上理解,並非單指人君,臣子也可以把自己比喻爲龍。如果僅照字面上理解,豈非當時諸葛亮自稱臥龍,也犯下了彌天大罪?”神宗聽後,同意章惇見解,認爲不能憑此而加重蘇軾罪責,於是薄其罪,以黃州團練副使安置。當然,蘇軾最終被從輕處理,既有太后之功,還有王安石“盛世豈能殺才子?”的勸告,但章惇做爲政見不同的好朋友,沒有在此時添油加醋,落井下石,也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章惇在朝堂上駁斥了宰相王珪的謬論後,還餘恨未消。退朝後,章惇追上王珪,質問他“大人爲何要如此是非混淆,是想借此滅掉蘇軾全家嗎?”王珪急赤白臉的狡辯“不是啊,這都是舒亶說的”。章惇聽後,氣不打一出來,早忘了王珪是輔政大臣,不惜以下犯上的怒斥王珪“舒亶的話就那麼重要嗎?他放個屁你也要聞聞,吐得唾沫你也要當做食物吃下去嗎?”

章惇此刻敢於爲朋友出頭,仗義執言,終不負蘇、章之間深厚的情誼。如果蘇軾有知,亦感欣慰了。可惜的是,章惇在“烏臺詩案”中爲蘇軾所做的一切,他並不知曉,此後的交往也不見於史書記載,但章惇沒有落井下石則是值得肯定的。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