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高祖武德九年(626),趙意去世。

有人要說了,趙意是個大人物?他去世了不得?

說起來,他確實是個小人物。

然我們的歷史寫多了帝王將相,難道不該關心小人物的生活嗎?我們也是小人物啊。

趙意的名字和事蹟,都不可能入正史。但從他的墓誌銘,我們卻可以看到一個更爲具體和鮮活的隋唐。

趙意字如意,566年生於襄陽。

生逢亂世,已然不幸。何況家還在南朝北朝鬥爭的最前沿。在他出生之前12年,梁武帝的孫子蕭詧(同:察)以襄陽等地降西魏,被立爲樑主,史稱西樑。

(古代戰爭劇照)

西樑小地方,趙意有心仕進,是否該往建康呢?畢竟,百餘年來,他家所在之處,都在定都建康的王朝統治之下啊。從他墓誌裏,我們看到,“宦遊京輦……去隋大業十一年詔授祕書省守司辰師”。

由是可知,他沒有南遊,而是北上了。

想想古人詩中所寫,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可具體到要吃飯要穿衣的個體身上,選擇卻又是極爲多樣性的。

當然,在那亂世之中,今日屬於此國,明日又屬他國,又如何能生出定固之心呢?

隋大業十一年(615),在京城尋找機會的趙意終於有了官職,這年,他已經49歲了。

祕書省司辰師是多大的官呢?

我查了查,正九品。掌觀測天文。

墓誌銘裏有寫,“君家連貴胄,弈葉衣冠,世軌風模,恆居晝節”。

連貴胄?

若真如此,在那看重門閥的時候,他大概不至於快50歲才做了個九品官。

想來,此乃虛詞,哪怕真貴,也可能是崇禎時代的朱家人說自己是明太祖的子孫一個意思吧。

因此,重點還是在後面幾句——家風很好,行正坐直——也正如此,既無家財謀官,又不願屈躬下節,拍人馬屁,所以終大業之世,哪怕他“躬初下政,九族之道邕熙;一任京官,五□(此字缺失)之儀清肅”,也是一級都沒有升。還是個九品小官。

隋滅唐興,52歲的九品官自然不需替老楊家盡忠。他原來的職位實在太小,也沒什麼影響力,因此,他大概是在隋亡之後,滯留京城,等着新朝簡選官員吧。

(古代戰爭劇照)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按着那陣的平均壽命,此時的趙意,其實已在風燭之年。但他並無葉落歸根之心,原因大概,一在年雖老邁卻壯心不已;

二則是他的人生打下的一點點小基礎,妻兒家產,全在長安,離開此處。老家能找到溫暖嗎?

那裏的小孩,看着這個說話帶“陝普”口音的老頭,只怕要笑問客從何處來吧?

奮鬥一輩子,也沒在城裏買房,家鄉的老屋也早垮在風雨裏,還能怎麼辦呢?人艱不拆啊。

武德二年(618),趙意獲得唐朝授職,還在祕書省,還是司辰師。從九品下。

能領到多少錢?

我找到一張貞觀年間官員工資表。

九品官年薪15.6兩,米54.5擔,職田200畝。加上雜七雜八的,算起來一年收入33兩的樣子。

這是個什麼概?

5文錢能買12.5斤米。他的工資能買8250斤米。

然這是貞觀之治時的數據啊,武德年間,戰事未熄,百廢待興,工資肯定更少。

做了唐朝官的趙意繼續勤勤懇懇的工作,按墓誌上的說法,“君推心奉國,夙夜虔恭,屈體思仁,心希靜亂。於是堂堂之誦,響徹於天庭;濟濟之風,令聞於朝野”。

(古代朝堂劇照)

​前半截應該是真的,敢不盡心盡力嗎?五十多歲了,誰都怕失業啊。但後半截,則明顯是寫墓誌者的溢美之詞,一個到死也就九品的微末官員,名聲連皇上都知道?作風所有官員都欽佩?

武德九年四月初一,趙意在長安萬年縣崇義坊去世,“朝伍悽然,赴聞皇闕之內”,想來,並非他有多重要,只是當時的程序,死了官員要給朝廷報告一聲,以選繼任者吧。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