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小说的代表作,是一部韵味隽永的经典作品。写于1921年~1922年,先期发表于报刊,后收入在鲁迅小说集《呐喊》。小说以辛亥革命时期中国闭塞的农村小镇末庄为农村背景,塑造了阿Q这个身心都受到严重伤害的落后农民的典型形象。他不能正视自己悲惨的地位,却以「精神胜利法」自我陶醉。

小说的结尾: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更是他坏的证据:不坏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了一趟。

荒谬病态的社会产生出病态荒诞的人格,这病态不独属于阿Q,而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个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阿Q精神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它在弱者的身上,特别是在社会地位卑微而又不觉悟的人身上尤其明显。偶然为之,并不可怕,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甚至成为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本质属性,则只能使人走向毁灭的道路。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一本白话文小说。小说成书时,正是中国从满情腐朽的统治中走出,进入到民国初期的阶段。虽然实现了共和,但皇统思想,奴才意识还扎根于民众头脑里。

小说反映的也是这一时期的事件。因此书中才有举人老爷,赵秀才之类的人物。阿Q是小说主人公的名字。因不知姓什名谁故而取名阿Q。

阿Q是个孤儿,几乎是在饥寒交迫中长大。没有亲戚朋友。苦难的生活反而培养出阿Q少思少想,「只要自己吃饱那管皇帝撒尿」的达观精神。

因没有势力,也没有帮衬,阿Q多半是被人欺负的对象。每当被人欺负,自己又打不过时,他总是想「这是儿子打老子」,这样一想心里便满足了。阿Q的这一做法被后人称为「精神胜利法」。直到现在也还有用场。但是对于自己能够欺负的对象,阿Q也是不手软的。比如小尼姑,吴妈等等。遇到他们阿Q总是要占一点便宜的。

对自己的命运阿Q是认命的,不管有多少的苦难和不幸,他总是认为,这是人一生中必须要做的事情。直到死他还在后悔,自己在死状上的圆圈没有画圆。阿Q的一生,用小说的结尾来说就是:「这是一个无趣的死囚,一路上一句也没唱,让我们白跟了」。

阿Q的这一形象,正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缩影。面对列强忍气吞声。但对国内有识之士的反对声音,却是残酷镇压。而大部分普通民众却是浑浑噩噩过日子。面对这一现实鲁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只好用小说来书愤。阿Q正传,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诞生。

阿Q精神的本质就是自我麻痹,自欺欺人。他的精神胜利法,直到今天还有人活学活用。那是题外之话,暂不讨论。


阿Q正传里,最后阿Q被枪毙了,周先生的原文(大概)是这么说的:在未庄的舆论里,自然都说他坏,不坏又怎么会被枪毙呢,被枪毙就是他的坏的最好证据。而城里的舆论却是认为,枪毙没有杀头这样好看,而且又是个多么可笑的死囚,游了那么久的街,竟然没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了一趟。

鲁迅先生这部巨著正是赤裸裸的展现出当时社会的扭曲,和一群畸形的旧社会底层人民真实面貌,政治腐败,民众愚昧。而所谓的阿Q精神,大抵明白,但是也未全然明白。是每每挨打之后,面对失败,还能摆出胜利者的嘴脸和姿态破口大骂「儿子又把老子给打了」这类话聊以自慰的自嘲精神?还是不知死活没有方向的跟著闹革命?

这种自嘲的精神被现实社会中冠以精神胜利法,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体现大度,乐观,积极向上,这种自我安慰精神在如今的社会生活里还是起到一定的正能量作用。但是,自嘲与自贱不能混为一谈,将自轻自贱美其名曰阿Q精神,将会让人懦弱,迟钝,甚至脱离实际。没有反抗意识的自轻自贱,思想终究会变的麻木不仁,而导致丧失理性。我们现在用的阿Q精神,应该是自我欣赏,分析失败挫折,激发内心活力,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而不是像小说的阿Q一般麻木不仁,一味逃避,自欺欺人。就如同现在存在的一些奇怪的现象,有些人看到国外某些领域的技术比我国先进,不是采取虚心的态度去认知,而是乐于寻根问源,最好找到这技术的源头来自我们的祖宗,并且乐此不彼的敲击著键盘,脸上洋溢著无知。像这般的阿Q精神,我们周围也不少见,同事获得升迁;成绩一般的同学高考上榜;就有那么一部分人,怨天尤人,觉得同事一定做了什么勾当才获得这样的机会,同学一定是作弊没被发现,而自己只是运气不好等等等等。然后开始不折手段,尽力展现无耻没有下限,最终落得不堪的下场。

人,一生都在抱怨的话,离成功只会越来越远,适当的阿Q精神让你乐观,正确面对挫折,这样才能脚踏实地,付诸于行动。一味空想自嘲,是无法成就梦想的。

一点拙见,不喜误喷。


《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他的发表有著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希望从此改变国民被麻木的精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