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縷衣》是《唐詩三百首》中的最後一首詩,全詩如下:

金縷衣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須惜少年時。

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一、這首詩的作者並不是杜秋娘。

這首詩的作者有歧說,蘅塘退士所編《唐詩三百首》中作杜秋娘,《全唐詩》中記為無名士作。

杜秋娘是金陵歌女,十五歲時為唐鎮海節度使李錡侍妾。憲宗時,李錡叛亂被殺,杜秋娘被納入宮中,得憲宗寵幸。穆宗時為太子保姆,太子被廢后,杜秋娘歸金陵。杜牧有《杜秋娘詩》,記其事。

相傳杜秋娘善歌《金縷衣》曲,因此被傳為此詩作者。《金縷衣》是樂府曲調,史料只記載杜秋娘善歌此曲,並沒有記載她就是此詩作者,此詩作者已不可考。

二、此詩確實是一首艷詩

蘅塘退士選《唐詩三百首》時評此詩為「即聖賢惜陰之意,言近旨遠」,蘅塘退士的點評,從第二句「勸君惜取少年時」 中來,但細讀全詩,就會明白蘅塘退士的點評與此詩原旨相去甚遠。

此詩的原旨,是歌姬舞女對客示愛。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須惜少年時。金縷衣,是飾以金縷的舞衣。開頭這兩句,分明是歡場舞女勸浮浪子弟不要看重自己身上華貴的舞衣,而要看重自己的青春美貌,趁少年時光及時行樂。

這裡常有一個誤解,讀到「少年時」,我們通常覺得是指男人的少年時光,其實「少年時」也可指女子的年少時光。

舉個例子,宋代僧人釋慧遠有一首《偈頌》,寫道:

老婆二八少年時,羞向人前舞枯枝。

而今要嫁便改嫁,誰管傍人說是非。

《偈頌》中的」少年時」,我們可以明顯看出是指妻子的年少時光。

不過,《金縷衣》中的「少年時」,含意更豐富,它既指舞女年少,也指客人的少年時光。勸君須惜少年時,既勸客人趁自己青春貌美,要多加珍惜,也勸客人趁年少時光,及時行樂。

《金縷衣》後兩句,舞女的挑逗意味更加明顯。

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折花,本就有擷取美色的意味。

敦煌曲子詞中有這樣一首:「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臨池柳,這人折了那人攀,恩愛一瞬間。」可見,歌妓舞女常以花柳自比,折花、折柳均暗指擷取美色。

《金縷衣》後兩句,是舞女勸客人,要趁我現在年青貌美來愛我,等我年長色衰,你再來愛我,就如同花落之後,折取空枝一樣無趣。

所以,這首《金縷衣》,從頭到尾都是一首舞女歡場示愛之作。

三、《金縷衣》有沒有勸人珍惜時光的意思?

《金縷衣》的原旨寫舞女歡場示愛,這樣的主旨雖不能就此說它低俗,但是這樣的主旨是不能讓它成為經典的,讓《金縷衣》成為經典的是它的詮釋空間。

詮釋空間的意思就是這首詩還能承載更多的解讀,還能引發人們更多的情感。有人說,詩的願意如此,其它的解讀不就曲解詩的意思了嗎?其實,一首詩能成為經典,就必須在自恰的文本內,能引發讀者更豐富的情感與解讀。

金縷衣,華貴,精美,是美好的事物,但詩人卻勸君莫惜,為什麼,因為金縷衣是物質的,美好的物質失去了還能再得有,但是青春時光逝去了就不會再回,那青春時期的美麗容顏,也會隨著時光流逝而逝去,所以少年時的美麗容顏,少年時的青春時光,纔是真正值得我們珍惜的美好事物。

詩的最後兩句,詩人採用了比喻的方式來表達,正是這種委婉的表達方式讓詩有了更大的詮釋空間。在詩中,花是指舞女的青春美色,但花本身,有著更豐富的象徵。在古詩詞中,花——美女——青春——理想——情操等等,有著互通的意義,可以,花可以指一切美好的事物。

於是,這首詩在原意的基礎上,蘊含著更為豐富的意味,那就是我們要分辨什麼是真正美好的事物,我們要珍惜那些真正美好的事物,否則它們一旦逝去,我們就會留下無盡的遺憾。

對美好事物的珍惜以及美好事物逝去的無盡遺憾,是這首詩的核,這是詩的永恆主題之一。

所以,蘅塘退士的點評不能算錯,我們今天的理解也不能算錯,但是,如果我們不能深刻地體會此詩,理解原意,那以所謂的珍惜時光只是浮在表面的雞湯,並不能給我們帶來深刻的情感。就如同深刻的人生體驗,化為一句簡單的哲理,也就失去了它本來的重量。

讀這首詩,就彷彿一首優美的歌,從歷史時空中傳過來,詠嘆著時光的美好,勸誡我們要珍惜真正美好的事物,否則一旦失去它們,我們將會無限悔恨。


《金縷衣》是《唐詩三百首》的最後一首,署名杜秋娘。《樂府詩集》編於李錡名下。但北宋人所編《唐文粹》錄《杜秋娘詩並序》在秋持玉斝jia醉,與唱《金縷衣》兩句下註:勸君莫惜金縷衣……李錡長唱此詞。這應該是杜牧原注。從詩與唱和注可見,李錡是唱者,杜秋娘是參與唱者,ta們都不是作者。此詩作者不詳,當署為無名氏。

金縷衣這裡是詞牌名。是以絲聯綴玉片製成的衣服。今出土文物中常有,指華貴的衣服。

《金縷衣》唐?俠名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拆,莫待無花空折枝。

主題有及時行樂、珍惜青春和光陰。詩以折花比喻,意象比較複雜。但畢竟比不上陶淵明《雜詩》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更令普遍接受。折技是要有能力,天時地利人和,纔可以去折呀!

句句直言不諱,強烈推薦、推舉、期待,重複不單調,迴環有緩急,反覆詠嘆強調愛惜時光,莫要錯過青春年華。是青春對愛情的大膽呈現,是熱情奔放的坦誠流露。對時間、時光、青春,不是千金散盡復還來。而必須是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錯過青春便會導致無窮悔恨,不用老大徒傷悲,來聯想到人生易逝,提醒和警示,催人奮起。而是緊追折花向前走,繼造出無花空折枝這樣聞所未聞的奇句。沒沾一個悔字,不顯一個恨字,而空折枝卻突兀耐人尋味,富有藝術感染力。


金縷衣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這首詩之所以容易感覺是艷詩,主要是花朵常被代指女性,但這是一首女性寫的詩,花朵也可以代指美好的青春時光,另外,少年在古代也未必只指年輕男子,也可指年輕女子。

由於詩中的形象具備多指性,所以可以說是一首熱情奔放的情詩,表現了女性大膽追求愛情,希望意中人珍惜短暫的青春時光,珍視自己的感情的主題,也含有青春易逝,紅顏易老的感傷。

但這樣理解,感覺還是有些矛盾,詩中女子難道只希望意中人愛戀年輕的自己,年老色衰就可以接受被拋棄的命運?所以我還是願意按常規的認識去理解這首詩:這是一首女性寫的惜時詩,她勸的不是意中人,而是泛指的年輕人,詩句中的花朵代指的是短暫易逝的美好青春。


說實話,年輕時候讀《唐詩三百首》,我就很不喜歡這首《金縷衣》。因為什麼呢?因為這四句詩裏滿滿蘊含的是非常消極的毒副作用。

不信,你看第一句:「勸君莫惜金縷衣」裏的金縷衣,應該實實包含了「文能安邦,武能定國」和「功名只向馬上取」、「直掛雲帆濟蒼海」等等實時實效的功名富貴,是「物」,實實的「物」。

第二句:「勸君惜取(須惜)少年時」,乍看上去是非常積極非常投入的奉勸世人規勸年輕一代好好珍惜年華愛惜光陰、應趁年少好好作為的,但下面緊緊相連的兩句,卻最大程度的一掃這一句的積極意義,並極力反轉到及時行樂、及時自私、及時非法、及時暴力攫取人間美好上去――這非常明顯就是一個病態、一個畸形、一個當時社會上的怪胎,一個「我」。

這個「我」在當時既要「物我兩忘」(忘了功成,忘了名就),又更要及時消遣,及時縱慾。

不信,請看這直如白話的兩句「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這其實非常清晰地宣揚的是極不健康糟粕觀念。

因為誰都知道,「花」在我們人類世間代表的不僅僅是美好,不僅僅是青春,不僅僅是陽光年少……所以說,任何一個良善之人,一個理智之士,一個道德之家終其一生是決不會去糟蹋和破壞任何美好,任何青春,任何人類所有完好的事物的。誠如宋代著名的儒家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大文學家兼哲學家周敦頤在其名篇《愛蓮說》裏所說:「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一家之言,我可能代表的是朦朦朧朧的幾億幾千萬。


《金縷衣》寓意雋永深遠,極富哲理性,不僅僅是勸人珍惜時光,還有其更多關於愛情、關於事業的啟示。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唐代秀麗與文采並存的江南女子杜秋娘的這首《金縷衣》,是她十五歲被鎮海節度使李錡以重金將她買入府中為歌舞妓時,自己譜寫的曲子,並聲情並茂地唱給李錡聽。

勸君不要只重視榮華富貴,一定要愛惜少年時光。就像那盛開枝頭的鮮花,要及時採摘。如果採摘不及時,等到春殘花落之時,就只能折取花枝了。

聽了杜秋娘的演唱,也許李錡聽出了人生在世,要及時摘取愛情的果實的意思,也受到要及時建立功業的啟示,當時就把她納為侍妾,後來起兵謀反,誤入歧途,成為唐朝叛臣。

後來,這首詩的前兩句成為勸人珍惜時光開創事業的經典。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流年易逝,時光比金錢更加寶貴,我們要珍惜少年時代的大好時光,去開創屬於自己的事業,不要有「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的遺憾。

而這首詩的後兩句,大多被理解為珍惜緣分,及時摘取愛情的果實的經典。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美麗的愛情猶如美麗的花朵,嬌艷欲滴,而好花易逝,該採摘的時候就採摘,不要等到花兒飄落,緣分散盡,空留遺憾。

當然,面對一首寓意雋永深遠,極富哲理性的經典之作,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見解,其中的深意也無法一一盡述,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金縷衣》這是一首中唐時期的流行歌詞。坊間有人認為這是杜秋娘所作,其實不確切。據說元和時鎮海節度使李錡酷愛此詞,常命侍妾杜秋娘在酒宴上演唱。歌詞作者已不可考,故作佚名。

中唐時間跨度是從唐玄宗末年安史之亂爆發到唐敬宗寶曆年間約70餘年的時間。期間一直戰亂不斷,盛唐的繁榮、穩定的局面被打破。與盛唐昂揚進取,健康向上的精神狀態相反。時代的陰霾在中唐詩人心裡投下濃重的陰影。個人宦途的坎坷不平,生活的貧病苦寒、辛酸苦辣,給他們精神和肉體都帶來深深的創傷。他們以生疏冷漠的眼光和心態看待社會,詩詞常呈現鬱悶低沉的風格,境界也更加狹促內斂。

這首樂府詩也是在這樣的狀況下產生的。它表達了詞人鬱悶低徊的心情,更想到人生短暫,如此苦悶,不如及時行樂。而現在人們把這首樂府詩的境界刻意拔高,尚能理解。


金縷衣 杜秋娘(唐)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註解】:

1、金縷衣:以金線製成的華麗衣裳。

2、堪:可。

3、直須:不必猶豫。

【韻譯】:

我勸你不要顧惜華貴的金縷衣,

我勸你一定要珍惜青春少年時。

花開宜折的時候就要抓緊去折,

不要等到花謝時只折了個空枝。

[詩詞賞析]

此題作者《全唐詩》為無名氏。這首詩含義比較單純,反覆詠嘆強調愛惜時光,

莫要錯過青春年華。從字面看,是對青春和愛情的大膽歌唱,是熱情奔放的坦誠流

露。然而字面背後,仍然是「愛惜時光」的主旨。因此,若作「行樂及時」的宗旨看

似乎低了,作「珍惜時光」看,便搖曳多姿,耐人尋味。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這首出自杜秋娘的《金縷衣》被眾多人翻唱。我們也都知道,這是勸誡人要珍惜年華,不要「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但是,這首詩對於作者杜秋娘來說,卻意義非凡,因為這首詩的背後,擁有她難忘的折花歲月。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杜秋娘是唐代著名美女,她坎坷而富有傳奇的一生,歷來眾說紛紜,爭議頗大。有人說她是金陵人,也有人說她是潤州人,總之莫一是衷。就連她的出生年月也無定論,不過她的大致事蹟還是比較清楚的。綜合各方面史料記載,我們大致上可以確定她是江南女子,大約出生於貞元元年到貞元九年之間,也就是公元785年到公元803年之間。讓人可笑的是,有的資料上竟然說杜秋娘出生於865年,真是驢頭不對馬嘴。杜秋娘15歲被鎮海節度使李錡納為妾,這是人盡皆知的,而這個李錡,在公元807年就被唐憲宗腰斬了。怎麼可能?李錡死了58年後,杜秋娘纔出生呢?更有甚者,有人寫到,唐憲宗評價杜秋娘美貌時說:「李元膺有《十憶詩》讚美歷代佳人的十種美態,我有一秋妃足矣!」。也不知道這位仁兄是從何處得來的,李元膺是北宋詩人,唐憲宗是唐朝皇帝,唐朝人怎麼能夠看到宋朝人寫的詩呢?

杜秋娘雖說出身於貧寒之家,卻集江南美女的眾多優點於一身。她不但美色出眾,而且技壓羣芳。麗質天成、一貌傾城的杜秋娘,不僅能歌善舞、文采斐然,而且寫詩作曲、樣樣精通。如今她留下唯一的一首唐詩,就是著名的《金縷衣》: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這是一首廣為流傳的著名唐詩,出自15歲美麗少女杜秋娘之手。當時杜秋娘被鎮海節度使李錡買入府中做歌妓,她不滿足總是演唱別人的詩歌,也為了展現一下自己的才華,於是就寫下了這首《金縷衣》,並自己譜曲,自己演唱。據說,當時李錡聽了此曲後,為之動容,當即就把杜秋娘納為侍妾,愛憐甚之。


《金縷衣》《珍珠衫》三言二拍,一曲《長生殿》多少人溋懷?傳統文化五千年,世界唯一天下傳。中華兒女多奇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壯懷激烈華夏多少好兒男?


看個人理解了,我認為這首詩挺好,是提醒我把握住現在,珍惜眼前。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