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詩仙,杜甫的詩聖等等都是後人封的,王昌齡在你給他封詩「將軍」前,他己經有了一個"詩家夫子"的稱號了,至於要稱他"詩家夫子"或「詩將軍?我們先來看看王昌齡的簡歷和詩篇再下結論吧!

王昌齡,生於公元六九八年,卒年不詳,約在公鄉七五七年左右。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一說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青年時期到過河西,隴右一帶。開元十五年(公元七二七年)中進士,歷任汜水尉,校書郎及江寧丞。後因不護細行,被貶為龍標尉,世稱王江寧或王龍標。安史之亂起,還歸鄉裏。後因遭亳州刺史閭丘曉所忌而被殺。開元,天寶年間,以詩名重一時,曾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著有《王昌齡集》。

王昌齡的詩歌中,有些是以軍旅為題才的,十分有名。如《塞上曲》和《塞下曲》,都是新樂府辭,這二首詩的主旨卻是非戰的。

《出塞》二首,是樂府《橫吹曲》舊題。內容多為邊塞生活。

《出塞》(二首選一):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裏長徵人未還。

但使盧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渡陰山。

王昌齡借用這箇舊題抒發的乃是戍邊戰士們看到月照關塞時的感慨。

《從軍行》二首。「行"是漢朝樂府歌曲中一種體裁的名稱,又叫「歌行」。《從軍行》本樂府古題,系《相和歌辭》的《平調曲》。

《從軍行》(二首選一):

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斬樓蘭終不還。

據《樂府題解》說:「從軍行皆軍旅苦辛之詞」。但其實,後人借用這個古題所寫的,雖說都不離「軍旅」生活,卻不一定是「皆辛苦之詞」。如王昌齡的《從軍行》二首,便是對捍衛國家的正義戰爭和勝利的讚歌,充滿著愛國主義的感情,能給人以無限鼓舞。

所以說從王昌齡的軍旅題材作品上來看,稱他為「詩將軍」也有一定的道理,不過既然前人已經給王昌齡定位於「詩家夫子」,我個人覺得這個稱呼更為妥貼。


稱王昌齡為「詩將軍」,可以,王昌齡曾做過「龍標尉」,在唐朝是一個武官!王昌齡就是將軍了!不過王昌齡以寫邊塞詩著名,被後人冠以「七絕聖手」,因其曾在長安任「江寧丞」,被人譽為「詩家夫子王江寧」!多一個稱號,也很好!


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是歷代人民羣眾公認的,如王昌齡是師將軍,那唐宋「八大家」是不是可以稱詩元帥了嗎?本人覺得除了李杜以外,其於的著名詩人稱「大詩人」和「詩人」比較貼切。


此問題有點突兀,半天才看明白。與其說「詩將軍」不如說「詩帥」。王昌齡是七絕聖手,邊塞詩的佼佼者。所以,同意此觀點。附: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裏愁。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離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得,高高秋月照長城。

靑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一一王昌齡《從軍行》


我認為還不夠獨特,不夠唯一,比如岑參、高適,也可以使用這個稱號呀。我認為更應該從詩人作品獨特風格或個人性格中提取。


同意作者說法!

王昌齡,也是邊塞詩的開創者,他的邊塞詩,豪邁壯美,頗有統領千軍萬馬的氣魄!此說法毫無疑慮。簡單列舉一首他的代表作——

出塞

——唐 ·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雖未督師鎮邊關,

雄心日夜破樓蘭。

詩篇詠唱多軍旅,

聖手七絕天下傳。


這種說法沒異議。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毛澤東的詩詞,古無人有,今無來者。從唐宋元明清時代的詩詞中可說明。而毛主席的詩詞,可說明論證歷史,人文,政治,軍事,教育,經濟等。例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詩意寬廣。其古代詩人貓寫的春天的詩你可去對比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