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每一次讀琵琶行總有不一樣的收穫。年少時,讀起來,絲毫沒有始終提到的失落個遺憾感,反倒是充滿對一場美好邂逅的期待,哪怕最終無果。等到終於有了愛情經歷,有了心痛的感覺,讀起來,有了一種深深地恐懼,害怕失去,又害怕開始。彷彿詩中的場景,不過是自己循環的一種映射,而彼時心情是多麼的悲哀。終於,世事白雲蒼狗般飛逝而過,站在另一個人生的層次,回看這一路走來的辛苦。心境又有了不同,對詩的理解從單純的心路歷程上升到對人生的反思。

豈非座下沒有詩中人?分明就是自己的前半生寫照!


《琵琶行》與《長恨歌》都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著名的長篇樂府詩。是在高中時期的選修課裏學到的。我07年上高一,那是甚是偏愛文言文和古詩詞,能學到的都背的滾瓜爛熟。如今步入社會也已經六年有餘了,滾打摸爬,荒學已久,再背出來已經是不可能了。

前兩天咬定牙齒,每天背誦一篇古文。從《蘭亭集序》開始,但是記憶力比起高中時已是大有不如。過了好久,如今只背熟了《蘭亭集序》,《滕王閣序》,《捕蛇者說》,《陳情表》(上學時最愛),《醉翁亭記》,《桃花源記》,《嶽陽樓記》等寥寥幾篇。古文的美,果然是年齡越大,越能從其中得其妙。


讓我現在背的話一點我都想不起來,連內容都忘了。可是讓我現在默讀一次我肯定能背出來,記憶這個東西像是碎片,因為記憶的信息是可以歸為不同種類的,就像香蕉,是植物也是食品,外面黃色的皮和裡面白色的果肉,未成熟是綠色的外皮。

我們的記憶裏的東西和想像的東西有時候會讓人分不清,因為我們去記住一樣東西就是把它的各種信息放在不同的歸類的盒子裏,然後回憶的時候又把各種信息拿出來拼湊到一起。

不過記憶這個東西現在的科學也沒研究透徹,這種理解方式也是我用來記各種數據時自我訓練的方法,正不正確我不知道,效果倒是有一些的。


完嘍,半癡了,頭一句都想不起來了,當年滾瓜爛熟,要不換個兒歌試試


現已古稀之年,仍能背誦《長恨歌》《琵琶行》白居易所作兩首敘事詩。


太難了,畢業那麼多年,早已記不住了,高中那會是手到擒來。


我能背滕王閣序


背哪麼多幹嗎?考狀元也不考這些,能記得詩中一些寫得好的句子就行。讀書寫詩要靈變,詩詞大會上那些網紅教授主持狀元背得滾瓜爛熟,說得妙舌生花,咋不見他們寫出一首值得稱道的古詩?我當然能背,你答應獎兩瓶酒我今晚看三遍明早肯定能背出來,但對自己創作沒用處。


哥不但能背《琵琶行》, 《嶽陽樓記》,還能背《赤壁賦》,《遊寶禪山記》,《庖丁解牛》,《阿房宮賦〉,〈師說〉,〈滕王閣序》,論語的《子路,曾皙,顏友,曾西華伺坐》........《長恨歌》過於香艷,背幾句應該知道的就行了。

曾經試圖背三國演義中 草船借箭中的《大霧垂江賦》,但是太難,有能背誦《大霧垂江賦》的,我直接給跪。

(有錯字,見諒)


當然背的過,因為天天教兒子背詩詞。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