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沒有任何理由、任何人可以阻止劉備東徵孫吳,因為劉備的東徵勢在必得,也非徵不可。

劉備為什麼要東徵孫吳?

表面上的理由是為關羽報仇,暗地裡的理由是奪回荊州,其實,劉備還有更深層次的理由,一定要東徵孫吳。

首先是劉備的立國之本。

劉備的立國之本就是劉備的仁義和名望。蜀漢政權是建立在劉備個人名望之上的政權,劉備起兵,一無背景,二無家世,三是錢財,靠的完全是自已的努力拚搏。

關於這一點,魏國的侍中劉曄就看得比較清楚,當魏國朝堂之上大部分人都認為劉備不會東徵孫吳時,只有劉曄認為,蜀漢的立國之本,就是劉備的仁義,不僅僅是對關羽,而是對整個政權內部。

東吳使用陰謀偷襲了蜀漢的南郡,將蜀漢勢力趕出荊州,如果劉備不復仇的話,那麼畢生積累起來的名望將毀於一旦,整個國家失去名望,會導致一系列的內部問題,國家將永無寧日 ,將無以生存,劉備為了挽回聲望,必須發動這一場戰爭,奪回失去的名望。

其次,劉備政權的骨幹是荊州系士人集團。

劉備的發家是在荊州,劉備建立政權的前身也是在荊州,從劉備自201年入荊州投靠劉表以來,到劉備211年進入益州之時,劉備在荊州待了十年,拉攏培養了大批的荊州籍貫的骨幹,成為劉備政權的主導力量,這一股力量基本上都是荊州人,也稱之為荊州派。

荊州派以諸葛亮為首,成為劉備政權最大的政治勢力,現在荊州派的老家沒了,來不及撤退的親屬、宗族、宗廟全沒了,如果劉備不能再次奪回荊州,這些荊州派從此以後將不能進入東吳控制的荊州,不能回到家鄉、祖籍地,不能參與宗廟、祖墳的祭拜,這對極其重視故鄉的古人來說,是不能接收的,輕則有人逃離益州回到荊州投靠東吳,重則引起荊州派的強烈反對,導致劉備政權的不穩定,引起蜀漢政治的動蕩。

劉備能放棄東徵嗎?不能。

法正能勸阻劉備東徵嗎?也不能。

諸葛亮會極力阻止劉備東徵嗎?還是不能。

法正和諸葛亮都是聰明人,明白劉備在做什麼,劉備東徵在政治上是正確的,法正和諸葛亮不但不會阻止劉備東徵,相反還會支持劉備東徵。


如果法正活著,首先,法正要有壓過劉備的言辭闡明厲害關係,去說服劉備。即使最後仍然改變不了什麼,至少不會範下火燒連營的大錯。有了法正這個主心骨,劉備就不會一意孤行,畢竟其它謀士在劉備眼裡是不重視的,始終認為自己徵戰幾十年,那些乳臭未乾的後生們不如自己,範下夜郎自大的大錯。劉備拿著一手好牌,卻打的一塌糊塗。只能是個賣草鞋的命,格局根本不夠遠大。為什麼這麼說,以下幾點就是證明:首先,荊州是戰略要地,拿下川西之後,不該急著定都成都,畢竟川蜀之地山高險惡,荊州前線之危鞭長莫及,別說關羽,誰守荊州都守不住。只有把戰事大本營放在荊襄一帶,與漢中成為犄角之勢相互接應,成都由張飛黃忠把守,一坐守成都一震懾南蠻解除後顧之憂。魏延守漢中,馬超和曹操勢不兩立,不該冷藏,胡人也不敢作亂。漢中之戰後,就不該發動襄樊之戰,修養生息操練兵馬,事實證明關羽的兵最後都被呂蒙瓦解,人心不穩是多麼的脆弱。當關羽被魏吳圍剿時,劉備卻只能坐看關羽被剿殺。這種沒有戰略格局的大局觀意識的戰爭,註定是失敗的。不能形成統一的戰略佈局。關羽的孤傲,也埋下了不可協調的種子。


法正為何勸阻劉備?

劉備東徵是必打之戰!做個不恰當的比喻。

假設劉孫是中俄曹操是美國,假設三國開啟戰爭,中俄聯合抗美,我國海軍在渤海日本海附近區域和美海軍在作戰,老毛子趁機把東北佔了還在山海關附近騷動,換做你能不打?

陸機《辯亡論》:漢王亦馮帝王之號,率巴、漢之民,乘危騁變,結壘千里,志報關羽之敗,圖收湘西之地。

據此描述,則劉備東徵之戰略動機為「報關羽之敗」,目的是「收湘西之地」。恢復湘水和議時的孫劉勢力劃分,就是劉備東徵的目的。

江陵、武陵、零陵三郡為劉備勢力提供了向東發展的可能性與主動性,尤其是南郡江陵,既是控制全部三峽航道的必備東口,也是荊州的腹心之地,佔據江陵就能時刻壓制著孫權。襄樊之戰關羽離開江陵,被呂蒙陸遜斷了西陵歸路,導致了關羽的崩盤。所以,劉備東進就是為了恢復這種主動權,至少要恢復對江陵的控制,甚至拿下荊南四郡。最終,通過強硬的軍政壓力迫使江東重新回到談判桌,進而實現劉備集團利益的最大化。

劉備集團是以荊州人士為主,荊州的丟失,對荊州人士來說打擊極大,還有也失去了隆中對的必要條件,孫權背盟偷襲,劉備沒有態度那就是認慫,劉備必須出兵的方式表態,不然孫權也可能回得寸進尺,所以此戰不能不打。

最後法正是否在世對劉備東徵的戰略不會改變。因為法正是經歷過荊州事變的,劉備極大可能與法正與諸葛亮商討。在荊州事變一年多後,劉備發動夷陵之戰,也不是一時熱血,而是深思熟慮過的,法正的存在會讓此戰劉備軍中多出一個優秀的參謀,很有可能改變夷陵之戰的結果,但不會改變劉備東徵的決定。因為極大可能法正是贊同東徵的。


個人是無法與集團抗爭的,最多隻能延遲而不能阻攔


不可以,除了關羽活著能行,都不行。

第一:兄弟情深,又有張飛的言語之激,佔有百分之三十的成分。

第二:此時劉備坐擁西川,漢中,手下文臣武將無數,好比暴發戶,肯定有點忘乎所以,已聽不進忠言逆耳。佔有百分之十的成分。

第三:過早的完成隆中計劃。後續計劃必然是吞併東吳,此時是絕佳機會,師出有名。名正言順。以完成一統天下的霸主之心。佔有百分之六十。


孝直若在,斷沒有火燒連營之慘劇,亦無關二爺計窮走麥城之舉!諸葛丞相可比蕭何,若無張良陳平,沛公萬難成高祖!


行吧 法正的話 劉備還是聽的 就連諸葛亮也曾說如果法正在一定能說服劉備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