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代马输卒手记」享誉文坛的作家张拓芜,昨(29日)晨以90岁辞世。文讯总编辑封德屏表示,前日她才刚到张府为张拓芜过90大寿,没想到一天后已天人永隔。不过,张拓芜应封德屏之邀为纪州庵调制的私房牛肉面,将继续飘香。

纪州庵2015年推出文学私房菜,邀作家提供拿手菜食谱,做为纪州庵的私房菜。张拓芜独家配方熬煮的「张家牛肉面」,便是纪州庵作家私房菜的天字第一号作品。

这碗「张家牛肉面」得来不易,牛肉选自北港黄牛肉,以番茄、洋葱熬汤,以慢火煨三个小时,最后再点上辣豆瓣酱。试吃时,纪州庵邀来作家廖玉蕙、九歌总编辑陈素芳试菜,众人皆赞「好吃」,唯独张拓芜落筷便叹气:「当年一起吃牛肉面的六个朋友,只剩下我一个。 」

据食家考证,台湾牛肉面发源地是高雄军营。1949年来台的四川军人,将成都菜「小碗红汤牛肉」加上面条,改造成红烧牛肉面。1947年来台、在高雄凤山军营当兵的张拓芜,便是牛肉面刚在台湾诞生时的见证者。

张拓芜当时回忆,1955年他第一次吃牛肉面,便是在高雄凤山军营福利社吃到。当时一月军饷十元、牛肉面一碗要五元五角,许多军人省

吃俭用,就是为了下个月能吃到一碗牛肉面。张拓芜和同袍集资买一碗牛肉面,玩扑克牌赢的人可以享用,他便凭「赢牌」赢得人生第一碗牛肉面。

退伍后,为了老友周梦蝶爱吃牛肉面,张拓芜吃遍各家面馆,「无师自通」学煮牛肉面。当时他有五名好友,包括周梦蝶等六人常聚在一起吃「张家牛肉面」。

张拓芜煨牛肉要三小时,六位老友就围坐在锅边、在渐浓的香气中谈天说地。当时他说,尝遍众家牛肉面,总觉得牛肉「像鞋底」、 味同嚼蜡。因为现代人缺乏耐心,用快锅煨的牛肉火候不足、也缺乏感情「调味」。牛肉面对他来说是「好友共享的记忆」,他希望来纪州庵吃 「张家牛肉面」的食客,也能和好朋友共享。

如今拓老与好友已逝,但这碗蕴藏友情滋味和大时代沧桑的牛肉面,将在纪州庵继续飘香。

张拓芜见证时代的沧桑,把感情留在一碗牛肉面中。记者陈宛茜/摄影
张拓芜见证时代的沧桑,把感情留在一碗牛肉面中。记者陈宛茜/摄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