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破譯十五絡之謎(一)  原文作者:郭原  在《經絡學》教材中寫道:「十二經脈在四肢各分出一絡,再加軀幹部的任脈絡(身前)、督脈絡(身後)及脾之大絡,總為十五絡脈。」其中的意識很明顯,就是說有從十四經上另外分出的十五條絡脈。那麼這些絡脈在哪裡呢?  一、《經絡學》教材中的絡脈  在《經絡學》中給出了一個十五絡脈分布部位簡表,現載錄如下:  絡脈 穴名 分布部位  手太陰絡 列缺 腕上半寸,別(分支)走手陽明  手厥陰絡 內關 腕上二寸,別走手少陽  手少陰絡 通里 腕上半寸,別走手太陽  手陽明絡 偏歷 腕上三寸,別入手太陰  手少陽絡 外關 腕上二寸,合手厥陰  手太陽絡 支正 腕上五寸,內注手少陰  足陽明絡 豐隆 外踝上八寸,別走足太陰  足少陽絡 光明 外踝上五寸,別走足厥陰  足太陽絡 飛揚 外踝上七寸,別走足少陰  足太陰絡 公孫 本節後一寸,別走足陽明  足厥陰絡 蠡溝 內踝山五寸,別走足少陽  足少陰絡 大鐘 內踝後繞跟,別走足太陽  任脈絡 鳩尾 下鳩尾,散於腹  督脈絡 長強 挾旅上項,散頭上  脾之大絡 大包 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  在以上介紹的十五絡分布部位中,前十一項並沒有具體的分布內容。只是說從某一個部位(多為絡穴),走到與其穴位所在經絡相表裡的經絡。唯有足少陰絡例外,是從大鐘穴經內踝後繞過跟腱到達足太陽經。其他任脈絡、督脈絡和脾之大絡雖然介紹了絡脈的循行線,但是沒有提到與 表裡經的關係。在《靈樞。經脈》的十二經循行中,記載了部分能通達相表裡經脈的線路,如:肺經,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心包經,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膽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之間,循大趾歧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如果是講絡穴與表裡經之間在手足的連接線,《靈樞。經脈》中十二經脈部分已經全部記載著,但是大部分都是經絡的主幹線,即便是分支,也不是十二經中已經記載的以外的什麼分支。難道還另外有十一條象踝後繞跟那樣十二經中沒有記載的絡脈嗎?如果有,它們在哪裡呢?  二、《靈樞。經脈》中十五絡部分記載的經絡線是十五絡嗎?  與《經絡學》中的觀點不同的是,在《經絡十講》中認為:《靈樞。經脈》十五絡段所記載的經絡線路都是十五絡的循行線。除了以上別走表裡經部分,具體分布如下:  絡脈 穴名 分布部位  手太陰絡 列缺 起於腕上分間,並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入於魚際。  手厥陰絡 內關 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以上繫於心,包絡心系。  手少陰絡 通里 去腕一寸半,別而上行,循經入於心中,系舌本,屬目系。  手陽明絡 偏歷 去腕三寸,上循臂,乘肩顒,上曲頰偏齒,入耳合於宗脈。  手少陽絡 外關 去腕二寸,外繞臂注心中,合心主。  手太陽絡 支正 上腕五寸,上走肘,絡肩顒。  足陽明絡 豐隆 去踝八寸,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  足少陽絡 光明 去踝五寸,下絡足跗。  足太陽絡 飛揚  足太陰絡 公孫 去本節之後一寸,入絡腸胃。  足厥陰絡 蠡溝 去內踝五寸,徑脛上睾結與莖。  足少陰絡 大鐘內踝後繞跟,並經上走於心包,下外貫腰脊。  任脈絡 鳩尾 下鳩尾,散於腹。  督脈絡 長強 挾旅上項,散頭上。  脾之大絡 大包 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  以上經絡線的特點是:1)不全(缺手太陽絡);2)間斷(足太陰絡,起於公孫後便入絡腸胃);3)大部分與正經重疊;4)有串經現象(督脈之別,別走太陽,入貫旅);5)模特為男性(上睾結與莖);6)所有經絡線均起於十五絡穴;7)大部分絡穴與相表裡的經絡有聯繫(如別走陽明也)。由此,可以經過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1、《靈樞經脈》中關於十五絡的經絡線路描述是古人的經絡感傳實驗結果。  2、實驗的對象是一位男性。  3、這位男性是一位經絡感傳的較敏感人,或者敏感性不高。  4、刺激的穴位就是十五絡穴位。  5、感傳的方向多為兩條,離心和向心。其經絡線路的大部分內容,也記載於《靈樞。經脈》的十二經脈循行線中。  6、部分感傳可以通到相表裡的經脈。  根據以上結論,我們認為:有必要選擇一位經絡感傳高度敏感的人,來重複《靈樞。經脈》中關於十五絡的實驗。從實驗的角度看一看,這一段到底講的是什麼內容。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