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就巨人吧,為什麼非得加個『小』呢?」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接過記者遞去的採訪函,皺了一下眉頭,臉上露出不以為然的表情。

  汪建的確有這樣的底氣,他率領的華大基因,已經對253種植物、421種動物進行過基因測序,產出了全球四成的基因數據。「我們是全球最大的基因研究中心,比排第二、第三、第四的加起來還多,已經是『大巨人』了。」

  出生:「進入了這個學科,就佔據了科學發現的制高點」

  2000年6月26日,北京時間18時整,美、英、日、德、法、中等6個國家同時宣布,號稱「生命天書」的人類基因組工作草圖繪製完畢,其中的1%由中國完成。別小看這1%,華大基因正是因這1%應運而生的。

  「進入了這個學科,就佔據了科學發現的制高點。」華大基因的創始者——中科院教授楊煥明、海歸留學生汪建看到了基因科學作為最前沿科學的廣泛前景。為了這來之不易的1%,他們東拼西湊了3000萬元,1999年9月9日在北京創辦了華大基因研究中心,向「人類基因組計劃」提交了註冊申請,並聯合國家基因組南方中心、北方中心共同承擔任務。

  楊煥明、汪建與同事們鉚足勁,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創造了奇蹟——通過網路遞交的一個測序片斷,誤差率僅為百萬分之六,創造了世界紀錄。

  為了做這件事,汪建放棄了美國綠卡。他說,基因科學在國內前景無限,今後應用領域遍及農業、醫藥、環境保護、工業等方方面面,是一個尚未完全露底的「超級金礦」。而在楊煥明看來,加入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對國家科研戰略意義更加重大,「使我國平等分享該計劃所建立的所有技術、資源和數據,並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能獨立完成大型基因組分析的國家。」

  成長:「要領先於人,就要做領先世界的東西」

  2008年11月,第一個亞洲人基因組圖譜(「炎黃一號」)在《自然》雜誌發表,這是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基礎研究工作取得的一項重要成果。它的測序數據總量達到1177億鹼基對,堪稱破解了又一個人類「生命天書」。人們驚異地發現,在深圳鹽田,還有這樣一家走在現代基因生物技術尖端的高科技企業。

  當時,正是基因組學新技術變革天翻地覆的時代,科學發現走向大科學之後,又開始了與大數據相結合向大產業轉化的過程。汪建等人也開始思考:既然技術條件成熟,我們為什麼不做一個100%中國人自己的基因組?

  2007年,在深圳市的支持下,華大基因南下深圳,組織開展「第一個中國人基因組圖譜」項目。100%中國人基因組圖譜完成後,華大基因在首席執行官王俊的倡導下,又提出了百人基因組計劃,將基因組圖譜擴展到100個黃種人、100個黑種人以及100個白種人。這個計劃之後得到了包括美國在內的多國科學家的支持和參與,擴展成為一個更加宏大的「千人基因組計劃」;華大基因自身的角色,也實現了從人類基因組計劃時的「參與者」到「引領者」的跨越。「要領先於人,就要做領先世界的東西。」汪建感慨。

  作為一家純粹的民營科研機構,華大基因並不具備傳統的政府主導科研體制的「鐵飯碗」。借勢生物技術及其相關應用產業的發展,華大基因利用自身「工廠化」測序的優勢,為藥廠、農業企業、科研機構、高校等低成本提供基因測序服務,年獲得超過10億元的營收。目前,全球20家最大的葯企,有19家跟華大基因合作。

  未來:「讓人們在常規診療中享受基因科技成果」

  2013年,華大基因斥巨資收購了美國上市公司、三大高通量測序儀製造商之一——完整基因組公司(CG)。「這一次我們不用再追趕了。」汪建說,此次收購行為讓華大基因的產業鏈向上延伸,使我國基因測序的核心設備不再受制於人,產業化發展實現了跨越。

  開啟了這個大門,華大基因的發展定位將從「科技服務」邁向「醫學服務」。「我們的最終目的,是能夠使基因測序和分析成本大幅度下降,讓人們可以在常規診療中享受基因科技產業化成果。」汪建說,在治療疾病上做貢獻,延長人類生長壽命,對糧食增長做出貢獻,是華大基因未來的三大目標,而要實現目標,需要有更多的人關心前沿科學,引領眾多有理想、有情懷的年輕科學家加入進來,不斷探索未知世界。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