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水鏡白龍


2019年5月4日,海風吹過蔚藍的堤岸。

 

一位英姿颯爽的女軍官從鄭州艦上走下來,對着軍艦主桅上的五星紅旗行了一禮。

 

下一秒,她轉身面對鏡頭,以一段金句頻出的個人演講博得現場滿堂喝彩。


隨着這段800萬點讚的小視頻火爆網絡,韋慧曉的名號也在幾日之內紅遍大江南北:

 

“這個世上有兩種價值觀。一種價值觀是:戴着非常昂貴的手錶,好顯示自己身價百倍;另一種價值觀,也就是我的價值觀是:一塊不貴的手錶,因爲我戴過了,所以身價百倍。”

 


不屑以物質的價值來標榜自己,而是通過自身的努力來賦予外界價值。她在四十載人生路上所做出的種種選擇,似乎正印證了這句話的精神內核。

 

乘着人民海軍成立70週年的東風,這位名叫韋慧曉的實習艦長即將成爲中國海軍史上的第一位女艦長。但實際上,她身上閃耀的標籤卻遠不止這一個。

 

演講結束後,韋慧曉匆匆返回艦艇,立刻投身於下一項巡防任務。

 

身後連綿起伏的掌聲不絕於耳。看着她轉身離去的背影,身穿藏藍軍裝的後輩們彷彿亦看到了她非比尋常的過往。



 

1977年12月,韋慧曉出生在廣西百色,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壯族姑娘。他的父親是名性格一絲不苟的老黨員,打從她記事以來,家裏每晚都伴着《新聞聯播》的背景音樂準點開飯。

 

參加高考那年,分數足以上清華的韋慧曉在“提前批”的志願一欄鄭重填寫了國防科技大學,可惜由於當時招錄模式的限制而未能如願。

 

後來,從小熱愛自然科學的她又填報了“地球科學”這個冷門專業,招生的老師不理解這個小學霸爲何要埋沒自己,於是出於“好意”幫她改成了氣象學。

 


即使沒能入讀自己最喜愛的專業,韋慧曉依然對學習和生活認真負責。在南京大學就讀期間,出類拔萃的她擔任了班級團支書以及南大禮儀隊隊長,還曾作爲唯一的學生代表向美國前總統老布什獻花,被對方稱讚道:“你是個很美的姑娘!”


從南大畢業後,韋慧曉進入了深圳華爲公司成爲高級行政白領,期間一度獲得華爲的“金牌個人”獎。

 

雖然已經取得了同齡人望塵莫及的事業成就,可她的內心仍然懷有一片更爲廣闊的天空。工作4年後,爲了追尋自己認爲的真正有意義的人生,她果斷向單位辭職,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中山大學碩博連讀研究生。



讀研前夕,有公司開出年薪百萬的條件邀請她加入,可她卻果斷迴應:“那對我沒有任何吸引力。”


在她就讀的地質系裏,有一位搞了一輩子科學研究的老系主任,他將畢生心血都花在了一些經費不多、難度極大,但卻能助力國家發展的項目之上。


韋慧曉將他作爲心目中的榜樣,並常常以他的精神自勉:“如果有些事情本來應該有人做,但目前沒有人做,我願意去做!”

 

讀研期間,她的生活可謂精彩紛呈:


做學術,專業期刊發表的論文列了一大頁;

練體育,參加了全國大學生定向越野競賽;

學文藝,獲得了選美比賽十佳;

當志願者,成爲中國“百名優秀志願者”“廣東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



雖然從前的人生路上滿是榮耀,可令她印象最深的卻是兩度援藏的獨特經歷。

 

2008年11月,《中國研究生》刊發了一篇題爲《八千里路雲和月》的文章,並將韋慧曉選爲封面人物。


作爲這篇文章的作者,韋慧曉在其中詳細記錄了自己兩番入藏的親身感悟。

 

“從廣州往北從青海的格爾木走青藏公路進藏的路程是八千里路;而我九月份剛剛結束的艱苦的西藏阿里地區地質考察之旅也是八千里路。進藏不易,在藏更不易——這一點,到過西藏的人、在西藏的人都深有體會。”

 


在林芝支教時,由於當地學生有藏文課的學習傳統,英語課的課時數被大幅壓縮。爲了幫孩子們趕上進度,韋慧曉向幾名課任老師挨個“乞討”時間,將自己的課時量驟增至林芝縣中學教師裏的第一。


那時,她每天桌上需要批改的作業本比她自己還要高。可不論是嗓子發炎到無法講話,還是腰肌勞損到難以轉身,她都會想方設法克服困難,堅持把課程任務按時完成。

 

“看着學生們一天天的對英語課產生興趣,也逐漸掌握了英語學習的基本方法,我真的非常高興。”

 

除了取得成就的巨大喜悅,險象環生的困境也是駐藏常態。


在西藏地質調查大隊擔當志願者期間,她曾在無人區多次遭遇陷車危險,在趟過齊胸深的河水時險些被激流捲走,在礦區的邊緣考察時差點跌落陡崖……


 

由於生死時刻未卜,她選擇了一張汽車拋錨在無人區時的自拍作爲自己的“遺照”:照片中,她嘴脣乾裂、笑容依舊,眸子裏倒映着西藏澄澈的天空,仿如湖水般湛藍。


援藏結束後,韋慧曉信誓旦旦的展望未來:


“我將繼續行進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這條路上還會有很多個不同的‘八千里路’,我將滿懷欣喜地迎接未來的風雨陽光。”

 

人生在世不過百年,是非成敗轉頭空。一個人真正的財富並不在於佔據過多少金錢與資產,而在於擁有了多少充實美妙的經歷可供一生回憶。

 


 

臨近博士畢業,韋慧曉開始認真思索自己想走的路。

 

雖然在林芝支教的經歷使她獲得了教書育人的成就感,勘探志願者的體驗亦讓她感受到地質工作者的偉大,可在此期間屢屢出現在危難關頭、救人於水深火熱之中的人民解放軍卻逐漸成爲她心中的最高偶像。


“經歷了大學畢業、考研、工作、到西藏支教,直到2008年我才意識到,對於喜歡紀律、性格好強、無私無畏的我來說,軍人才是最爲適合的職業。”

 


瞭解到34週歲是博士應屆生特招入伍的最後期限,韋慧曉緊緊抓住自己靠近那一抹迷彩的最後機會。在做實驗、寫論文之餘,她開始着手準備申請材料。

 

由於所學專業並不相干,年齡上又已失優勢,很多人都嘲笑她是在癡人說夢。就連她曾經仰慕的大學軍訓教官都對她說:“你想穿軍裝的話,我送一套給你好了。”

 

即便是唯一支持她併爲她寫下推薦信的博士導師,依然在她的推薦語裏寫着“推薦其到科研院所工作”。

 

雖千萬人吾往矣——篤定心思想要帶兵打仗的韋慧曉決定親自上陣。


她將所有她認爲能夠證明自己具備成爲一名合格軍人的材料,都彙集起來裝訂成冊,作爲一份長達200多頁的自薦信打包寄給了海軍首長。



“生命裏有了當兵的歷史,一輩子也不會感到懊悔,而且也必將是我此生最值得自豪的歷程。”


爲了提前適應部隊生涯,她開始有計劃地開展體能訓練。先是每天逼自己跑上四、五公里,一年後又增加到每天10公里,“把運動當成和吃飯睡覺同等重要的事情來做。”

 

另一方面,她積極收集軍事材料的知識儲備,儘可能縮小自己和科班出身的士兵們的理論差距。

 

2011年10月,韋慧曉接到了來自部隊的電話,得知對方即將對她展開考察。


 

那一刻,她終於知道了什麼叫做“漫卷詩書喜欲狂”。走在校園灑滿楓葉的道路上,她彷彿已然聽到傳自遠方的衝鋒號角。

 

當一個人真心想做成一件事的時候,全世界都會爲其讓路。

 

半個月後,海軍方面的考察人員爲韋慧曉提供了3項選擇,其中就包括當時正在組建的航母接艦部隊。


聽到航母兩個字,韋慧曉的眼神一下子充滿了光彩。沒有任何猶豫,她選擇了這項“與民族崛起緊緊相連”的事業。

 

“航母是中國水兵最大的舞臺,爲了夢想,我申請當一名普通的航母艦員,在戰風斗浪中歷練成長!”


 

 

2012年1月,韋慧曉終於如願穿上藏青色的作訓服,戴上了“一道槓”的學員領章。從那時起,她開始嚮往戰艦上的最高指揮崗位——艦長。

 

理想雖然豐滿,現實卻很骨感。與一起參訓的擁有兩年以上軍齡的其他學員不同,從未有過軍旅經歷的韋慧曉剛一進部隊就鬧了笑話:


晚點名的自我介紹時,她直接上臺鞠了一躬,居然不知道要敬禮,登時看傻了衆人。

 

還有一次,當升旗的哨音響起,艙面所有活動人員全部面向軍旗立正站好,只有她“不知道他們爲啥不動了”,仍然繼續走下舷梯。沒有遵守艦艇禮節的她因此被部門長點名通報。



“沒有人教個中細節。在新的行業中初來乍到,我們都是一步一步的,邊犯錯誤,邊克服,邊適應。”

 

除了基本生活細節,作爲隨船出征的海軍一員,“暈船”亦曾是韋慧曉揮之不去的噩夢。

 

她猶記得第一次跟隨登陸艦出海,和戰友們一同在甲板的海圖桌上進行作業時的情景。雖然那天風浪不大,可她卻吐的特別厲害,“連膽汁吐都出來了。”

 

踉踉蹌蹌來到廁所,在洗漱臺的鏡子裏看着臉色蠟黃、狼狽非常的自己,她不由在內心反問:“你還要當艦長嗎?”

 

回到桌前,她繼續進行海圖作業,再吐,再作業。即使到今天,韋慧曉也依然會暈船,但這並不會使她放緩前進的腳步。



“這些都不算什麼,時間纔是我遇見的最大困難。”

 

按照艦艇指揮員的一般培養模式,從走出軍校到成爲驅護艦艦長,一名艦艇軍人大約需要15年左右的時間;而34歲的韋慧曉顯然沒有餘裕來按照這個節奏悠然成長。

 

爲了逾越年齡的障礙,她給自己創立了一套“天花板理論”:每天都把自己的極限往上再頂高一點,每天都要有所突破。

 

遼寧艦上,年近不惑的她每天都和一批十八、九歲的女兵搶着擦地板、保養設備,爭取機會熟悉艦艇上的每一項工作。



被調往鄭州艦後,夜間巡查的艦值人員常常看到她的艙室在凌晨1點還透着燈光——她還在加班學習航海指揮課的內容。而次日清晨五、六點鐘,她又揹着小包去練習游泳,分秒必爭地彌補自身短板。

 

“在沒有遇到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業以前,我覺得做什麼都是一樣的。可是一但遇到,就全都不一樣了。‘馬不揚鞭自奮蹄’,這就是我現在的狀態。”

 

日復一日的勤學苦練,她不怕夾雜在寒風中砸向臉龐的冰粒,也不怕用錄音機重複播放每一個指令和回令的枯燥,只怕剩下的時間不足以實現自己的夢想。


 

每天和比自己小了整整十二屆的“00後”們一起訓練,質疑聲時刻充斥着她的耳膜:“34歲才急慌慌去趕末班車,你早幹嘛去了?”

 

但韋慧曉對此不以爲然:


“時間上的第一不重要,實力上的第一才重要。每個人對自己的認知都是有一個過程的,不是每個人都很早就能夠知道自己內心熱愛的是什麼,而我就是屬於比較後知後覺型的。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現在。



23歲就職華爲,擔任高級副總裁祕書;

 

27歲放棄百萬年薪,以第一名成績被中山大學錄取爲研究生;

 

28歲去西藏支教,同年被環球洲際小姐大賽評入中國賽區十佳;

 

30歲成爲博士;隨後棄筆從戎,以34歲高齡開啓軍旅生涯,“感覺自己就是屬於這裏。”

 

如果說人生就是一個接一個的選擇,那麼韋慧曉就是那個不斷放棄坦途選擇難路的人。

 

可也正因如此,她才得將自己還未過半的人生活出了別人三輩子的精彩。


 

 

陶傑曾在《殺鵪鶉的少女》中寫道:

 

“當你老了,回顧一生,就會發覺:什麼時候出國讀書,什麼時候決定做第一份職業、何時選定了對象而戀愛、什麼時候結婚,其實都是命運的鉅變。只是當時站在三岔路口,眼見風雲千檣,你做出選擇的那一日,在日記上,相當的沉悶和平凡,當時還以爲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人的一生很長,有的人22歲就畢業了,卻等到五年後才找到好工作;有的人25歲就當上了CEO,卻在50歲因病去世;也有人50歲才當上CEO,但最後活到了90歲。

 

從年薪百萬到棄筆從戎,從西藏高原到蒼茫大海,從偏遠山區裏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女到新型戰艦上指揮若定的首席軍官,韋慧曉的日記裏寫滿的,是即平凡又非凡的屬於過往的每一天。



在一篇名爲《如果這是我生命中最後一天》的日誌中,韋慧曉曾認真地寫道:


“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後一天……我應該還是做跟平常一樣的事情,因爲我每天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哪怕離開了,也不會有什麼遺憾。”

 

很多時候,有些人看似走在前面,有些人看似落在後面。但實則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步程走在各自的發展時區,誰也沒有落後,亦沒有誰領先。

 

“其實到現在爲止,我只後悔自己有什麼事情想做但是沒有做,但從來沒有後悔過自己做過什麼事情。我感謝我目前擁有的所有成功與失敗的經歷,是它們讓我變得越來越自信。”


 

四十載芳華韶光,她用自己的人生詮釋了什麼叫“選擇無關對錯,只有是否值得”;告訴了我們任何時候都可以拿出勇氣去爭取自己想要的生活,人生從沒有太晚的開始。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歷經千帆,這位中華第一女艦長所代表的,恰恰是當代新青年骨子裏最爲“硬核”的價值觀。

 

面對即將到來的艦長全訓考試,韋慧曉成竹在胸:“我希望能夠拿到超過一百分!”

 

考場如戰場,相信她定能打贏這場戰鬥,帶領全艦戰友朝向下一個“八千里路”的戰場進發。

 

遙望深藍,祝她——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擇吉凱旋,而後——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部分資料來源:


《開講啦》20190504 韋慧曉

《解放軍報》:“逐夢女艦長”韋慧曉

韋慧曉:《八千里路雲和月》

《人民日報》:遼寧艦首位女博士軍官是南大美女校友韋慧曉

新華報業網-南京晨報:500萬點贊!南大畢業的韋慧曉火了

百度百科:韋慧曉


圖片來源:


東方IC、網絡


—The End—


往期文章精選


鞏俐貝聿銘顏寧鄭淵潔 |  郭晶晶

小虎隊 |李金元樑博姜文謝霆鋒

楊麗萍寧靜華晨宇陳志朋王源

張國榮許嵩褚時健王昱珩武夷三傑

張雲雷陳果陳冠希吳青峯俞飛鴻


看更多深度人物故事

請長按下方圖片掃碼關注

最 人 物

人生從沒有

太晚的開始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