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散文其實是最棒的!

樸素的語言有魔力,引人百讀不厭;常寫人間秋肅,筆底卻留一抹春色,引人奮興,不覺生出向上走的心;雜文看上去有點嚴肅,有點悽厲,不甚作嬉皮笑臉的模樣,可讀他不會讓你神經綳得太久,不經意間會有一瞬,使讀者自然的發鬆一笑,這樣藏著的輕輕的笑聲,乃是魯迅的幽默,比林語堂的同時期之用力的發泄,孰更詮釋幽默的真諦。

教我們中國現代文學史的老師曾這樣說過:你們很多人就是中學時期學魯迅的文章學怕了,覺得這個人的文章晦澀艱深,而且動不動就是反封建,閱讀理解中就抓住這一點不放。可是用魯迅先生自己的話來說:從來如此,便對麼?

相比於林語堂、梁實秋等同代作家的溫和儒雅、圓潤成熟,魯迅先生給人以憤世嫉俗、偏執的距離感。

所以,讀過不少林語堂、梁實秋等人的書,輕鬆愉悅,幼稚的認為魯迅的威名是因為他堅定的政治立場和態度。

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會對魯迅先生有這樣誤解。

因為少了一個步驟,重新再來一遍。

機緣巧合今年開始看魯迅,一發不可收拾,在網上買了他很多書,驚奇的發現,魯迅的文章何止那麼好,簡直有一種罕有匹敵的感覺。

我們在談一個人文章好,有兩個維度不可忽略:文字和思想。

李敖自詡白話文的前三名,生成魯迅的文章有些蹩腳。

比如「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讀來有些彆扭,但細想,文言文轉白話文漸進的階段,而作為當代讀者,這句話可能理解起來就非常容易。

李敖這個有些託大了,李敖文章旁徵博引,看似綿密細緻的論證,卻有太強的自我意識,相比而言,魯迅對文字的駕馭領先李敖太多身位。

「故鄉的人沒有太多變化,單是老了些」,這是一句簡單的話,卻道出一個歸鄉之人對相鄰庸眾的感慨。

「星,月光,僵墜的胡蝶,暗中的花,貓頭鷹的不祥之言,杜鵑的啼血,笑的渺茫,愛的翔舞」詭譎的意象,魯迅先生如果願意寫新詩,你真是覺得新月派有什麼機會?

「但倘若用一柄尖銳的利刃,只一擊,穿透這桃紅色的,菲薄的皮膚,將見那鮮紅的熱血激箭似的以所有溫熱直接灌溉殺戮者;其次,則給以冰冷的呼吸,示以淡白的嘴脣,使之人性茫然,得到生命的飛揚的極致的大歡喜;而其自身,則永遠沉浸於生命的飛揚的極致的大歡喜中。」

有些陰暗的意象,但我想不出有誰能夠輕鬆的以這樣的水準表達自己的心緒。

馮唐說:文字有金線,那魯迅遠在金線之上,自由的駕馭文字表現微妙的情緒,從宏大詭譎的意象,到平淡卻雋永的把控,文白自在的切換,大多數作家追求一生難以企及的高度。


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葯》

先說劉和珍君,小時候背課文,魯迅文章中背的最熟的一段就是這這篇文章中的:「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那時讀來慷慨激昂,振奮不已,現在讀來依然如此。每個人心中都有個勇士,而每個勇士都有一句開場白,但這句話卻成為了所有人心中的開場白,讓人雞血。再回顧那個年代,我相信這句話喚醒了不少人的愛國熱情,讓多少人有了敢於反抗的勇氣。

再說《葯》,這篇文章中的人血饅頭讓人難以忘懷,這樣血淋淋的場景,對於我們小時候那個年齡無疑是震撼的。那個時候晚上做夢還夢到拿個血饅頭到處亂跑。小時候不太懂文章中表達的意思,但文章中的那個場景卻是讓我一輩子忘不了。


必須是魯迅,沒其他的了。


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堪稱經典。


《我娘是瘋子》


後三者加起來都不如魯迅~能和魯迅相當同代作家,或許只有他兄弟~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首先,我要說這四位作家中,就散文而言,我不認為郭沫若先生的散文有多麼出色。其次,如果選一位作家的散文,我會選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理由是魯迅先生實際上是一個孤獨的人,他的內心總是處在痛苦和沉重之中,因為他把喚醒國民的責任扛在了自己肩上,他活得其實很辛苦,只有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散文裏,才能體會到他曾有的快樂!


魯迅偉大,是因他所處的時代,為當時國民黨實行黑暗的法西斯恐怖統治,到處暗殺愛國人士。魯迅寫出這些文章,是不顧被暗殺危險的,所以他在文人裡頭骨頭最硬,是民族的脊樑。不是因為文筆如何。


魯迅的《吶喊》,其實魯迅文筆`並不咋地!只是敢吶喊。奇怪的是當時準他吶喊。我讀書時,仿他文筆寫,卻沒有一次作文及格,而且還挨老師批評!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