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送行人,青青西入秦。 誰家採桑女,樓上不勝春。 盈盈灞水曲,步步春芳綠。 紅臉耀明珠,絳脣含白玉。 回首渭橋東,遙憐春色同。青絲嬌落日,緗綺弄春風。 攜籠長嘆息,逶遲戀春色。 看花若有情,倚樹疑無力。 薄暮思悠悠,使君南陌頭。 相逢不相識,歸去夢青樓。

劉希夷去世時只有三十歲左右,留下最有名的是這首《代悲白頭翁》: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爲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 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 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祿池臺文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 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 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髮亂如絲。 但看古來歌舞地,惟有黃昏鳥雀悲。

這首詩在清康熙編纂的《御定全唐詩》裏有兩個作者和標題,另一個作者叫宋之問,題爲《有所思》。後者只是將前者詩中三句換了五個字,其他詩句完全一樣。劉宋皆初唐詩人,相傳爲甥舅,圍繞這首詩二人給後人留下了一樁轟動文壇懸疑千年的因詩殺人公案。

據中唐劉肅《大唐新語》記載:“劉希夷,一名挺之,汝州人。少有文華,好爲宮體,詞旨悲苦,不爲所重。善掐琵琶。嘗爲《白頭翁詠》曰:‘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既而自悔曰:‘我此詩似讖,與石崇“白首同所歸”何異也?’

乃更作一句雲:‘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既而嘆曰:‘此句復似向讖矣,然死生有命,豈復由此!’乃兩存之。詩成未周,爲奸所殺。或雲宋之問害之。後孫翌撰《正聲集》以希夷爲集中之最,由是稍爲時人所稱。”

晚唐《劉賓客嘉話錄》說得更有戲劇性:“劉希夷曰:‘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其舅宋之問苦愛此兩句,懇乞,許而不與。之問怒,以土袋壓殺之。宋生不得其死,天報之也。”

宋之問就是寫出千古名句“近鄉情更怯”的七律鼻祖,他在武朝結交權貴,後來又出賣過朋友,因爲捲入宮廷鬥爭而被殺,因而名聲非常不好。一個聲名狼藉之人,做什麼壞事都是有可能的,而劉希夷英年早逝,宋之問殺甥奪詩成了一件出名的詩壇公案。

其實全唐詩因爲時代久遠,很多作者都是錯誤的,甚至將明人一首詩也編錄進去。《代悲白頭翁》有兩個作者,不一定是宋之問搶了外甥劉希夷的詩。

孫翌是盛唐時代之人,當時的人都認爲劉希夷是這首詩的作者,可見宋之問當時並沒有將這首詩據爲己有。更何況宋之問自少時即以詩著稱,詩名遠在劉希夷之上,何至爲了區區兩句詩而用極殘忍的手段殺人?

二人是否真有甥舅關係尚待另考,從各種歷史記錄推斷宋之問比劉希夷還要小几歲。劉希夷死的時候,宋之問並沒有什麼權勢,也無法輕易殺死一個人。至於劉希夷被奸人所殺,和宋之問有沒有關係還真無處考證了。

牆倒衆人推,宋之問人品低下,被人編排故事嘲笑也不止這一件。他曾經寫過一首詩獻給武則天,要求做北門學士在武則天身邊工作,《明河篇》:

八月涼風天氣清,萬里無雲河漢明。昏見南樓清且淺,曉落西山縱復橫。洛陽城闕天中起,長河夜夜千門裏。複道連甍共蔽虧,畫堂瓊戶特相宜。雲母帳前初氾濫,水晶簾外轉逶迤。倬彼昭回如練白,復出東城接南陌。

南陌徵人去不歸,誰家今夜搗寒衣?鴛鴦機上疏螢度,烏鵲橋邊一雁飛。雁飛螢度愁難歇,坐見明河漸微沒。已能舒捲任浮雲,不惜光輝讓流月。明河可望不可親,願得乘槎一問津。更將織女支機石,還訪成都賣卜人。

這首詩筆調神奇瑰麗,充滿着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

武則天也很欣賞這首詩,告訴崔融他不是不知道宋之問的才調,不用他只不過是因爲他有很嚴重的口臭。這件事後來就被編排成宋之問主動要求做武則天的男寵,因爲口臭被武則天拒絕了,宋之問膽大包天到要泡女皇帝。

看來詩情再高,不好好做人,還是要被後人鄙夷嘲笑。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