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字伯安,名守仁,浙江餘姚人。明朝偉大的哲學家、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心學」集大成者。倘若以「立德、立功、立言」作為評判聖人的標準,那王陽明毫無疑問都做到了。他一生以「正心修身,賓士天下」為己任,克服人生中的種種困難,在磨難中不斷提升自己,終於一朝「龍場悟道」,洞見了人性本來面目,徹悟了「知行合一」這種終極智慧。對後世曾國藩、蔣介石以及毛澤東都有深刻的影響。

毫無疑問,「心學」是一門對現實生活有著極大現實意義的學說。他第一次將高高在上的聖人之學,引入尋常人之中,教導世人以「心向良知」為做人根本,以「知行合一」為處世標準,以「世人皆可為堯舜」為人生的目標。正如王陽明有詩所云:

道自升沉寧有定,心存氣節不無偏。

知君已得虛舟意,隨處風波只晏然。

現實生活中,人生難免遇到挫折,如何度過危機,安度一生,是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奧妙,或許從王陽明的「心學」中我們能找到答案。記住三句話,培養三種氣,人生將立於不敗之地。

一、心向良知,培養正氣

正如王陽明給子女的信上所言:「凡做人,在心地。」

做一個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好人,比什麼都重要。

正如王陽明當年因上疏言事,得罪了權臣劉瑾,結果被逮捕入獄,受到嚴刑拷訊,幾乎被折磨至死。

在流放地龍場數被鄉民攻擊,但是王陽明依然相信善良。他以德報怨,教化鄉民,幫助當地人民建房、讀書、耕種。

用實際行動,去改造周圍惡劣的生存環境。以良知之心,去克服所有的困難。即使再辛苦,也不會動搖自己內心的善良。

恪守心中的道德底線,不去做任何危害別人的事情。只有自己心向光明,內心才能有一份誰也奪不走的溫暖。

只有這樣自己的內心才會變得非常強大,任世間人性再如何險惡,我自巋然不動。

二、磨鍊自身,培養浩氣

通過效法古聖先賢,王陽明領悟到了一種獨特的境界,他在磨鍊中,「我」與萬物融為一體,心胸灑落如光風霽月,獲得了大智慧。

俗話說:「大磨得大道,小磨得小道,不磨不得道。」這是很有道理的。要想改變氣質,使身心契合於「道」,勇於接受各種患難的磨礪,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因素。

面對困難,只有不再想到逃避,或希望生活會自己改變,而是敞開心胸,去深入體驗所謂的痛苦,一點一滴地培養自己的耐心和意志,才能使整個身心素質發生脫胎換骨的改變。

普通人之心,就好象一面積滿塵垢、銹跡斑斑的銅鏡,要想恢復它能映照事物的光明本性,就必須先下一番刮磨的功夫。

三、多讀經典,培養靜氣。

古人云:詩書繼世長。

王陽明家訓的第一條就是:勤讀書。

從書中吸取精華,對我們的人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只有多讀書,讀好書。我們才能不斷修正自己人生中諸多缺點。

讀古人經典,就好比在與聖人交流。當然,我們還要具有辨別書籍的眼界,不能盲目隨從,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其次一點,就是要在讀書的同時一點點增長見識,培養自己內心的靜氣。

在這方面陽明先生有一句非常具有實踐行的話:「日間功夫,覺紛擾則靜坐;覺懶看書則且看書,是亦因葯而病。」

讀書可以使人靜下心來,改掉心浮氣躁的毛病,但靜坐也是一種培養靜氣的方法。所以自古儒家、釋家、道家皆對修禪靜坐情有獨鍾。誠如明代思想家呂坤所言:「天地萬物之理,皆始於從容,而卒於急促。急促者盡氣也,從容者初氣也。」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