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晁蓋的主謀是宋江,吳用定計,雖然老施在這裡布了一層迷霧,但又透過種種小細節把一切的苗頭頭指向宋江。執行宋江刺殺計劃的人,便是小李廣花榮。

殺晁蓋的主謀是宋江

老施寫《水滸傳》相當深動,把很多人物竄在一起,組成了水泊梁山這個大家庭,但這個家庭一開始就黑霧沉沉,晁蓋之死掀起了一場以宋江為首的勢力進行奪權之爭第一個小高潮。

宋江是主謀,因為宋江的原型就是元末張士誠,張士誠殺掉同時起義將領泰州李華甫(李二),取而代之,兼併了其部隊,成了新的起義頭領。

《南村輟耕錄》:「士誠又與華甫同謀起事。未幾,士誠黨與十有八人共殺華甫,遂並其眾。」

李二乃是取宋之「木」,二是取江右「二」,與蟲二同理。宋江便是借喻殺李二的兇手。

《元史·列傳第八十一·忠義二 》:「其黨張士誠殺李二,復為亂。」

神行太保戴宗神祕消失的時間

在打曾頭市前,神行太保戴宗去偵查探路了三五天,完全摸透了地形和兵力情況,對於這個熟門熟路的人,晁蓋沒指名要,宋江也沒提。

晁蓋剛走,宋江就下令戴宗下山探查消息。神行太保號稱日行八百,在晁蓋前腳出,戴宗後腳跟的情況下,始終沒跟晁蓋見個面。

前三日相持,接著兩僧人出面,從當晚打到天明,期間晁蓋被暗箭受傷,後被林沖安排晁蓋舊部送走;林沖欲回歸梁山,被呼延灼所阻,要有宋江之令纔可退兵。於是又等了一日,夜間史兵來襲,激戰到第六日天明。

這時戴宗奉宋江之命出現,林沖才率領殘軍退回梁山。

戴宗探查消息,至少是回了一趟梁山的,否則怎麼得到宋江命令讓林沖等人撤軍?

什麼時候回是個關鍵!如果相持階段宋江不會命令撤軍,晁蓋自有主斷;那麼只能是晁蓋受傷,羣龍無首之時,這時戴宗不是應該先看望大頭領,再回梁山請命嗎?

如果是晁蓋被送回山寨,宋江下令戴宗傳達撤軍命令,那麼戴宗當時就在山塞,那他之前探查的是什麼消息?

戰況不利,宋江該派兵支援;晁蓋受傷,宋江更該派人接應,而宋江什麼都沒有做!

只有一種可能性!戴宗一出門就得了宋江的命令,知道晁蓋必傷,在最後關頭纔出現以奉宋江命令撤軍,而呼延灼則配合牽制林沖!

為什麼要牽制住林沖?林沖這時忠於晁蓋,覺察到情形不對,以防意外,要替晁蓋出征。

林沖苦諫,道:「哥哥必要去時,林沖分一半人馬去劫寨,哥哥只在外面接應。」

如果林沖等人夜晚護送晁蓋快速回山寨,以林沖的威望及晁蓋舊部對晁蓋的忠心,請醫治療,晁蓋足可以保命,而不是宋江守著一旁哭,任晁蓋傷勢惡化,毒發身亡。

戴宗去了哪兒?

前幾日搬兵,後幾日掩護殺手回梁山!

殺人者小李廣花榮

在晁蓋中箭的那晚,相當的黑,因此帶路的僧人逃掉了眾人都沒發現,這就造成了射殺晁蓋的先天條件。

晁蓋發現情形不對,呼延灼便叫急回舊路,這時敵兵出現,打滿了火把!這是擺明敵在明,對退兵相當有利。

伏兵出現在來時的路上,如果是史文恭,早就在晁蓋進來的時候直接開打了,還放晁蓋進去再出來,這擺明是多此一舉。

有人要趁戰亂下手,讓人無法追查!

這支伏兵沒打火把!

不打火把就是掩人耳目,於亂箭中趁黑掩護神射手出箭。

撞出一彪軍馬,當頭亂箭射將來,不期一箭,正中晁蓋臉上,倒撞下 馬來。

晁蓋率領的人面對亂箭,應接不暇,不可能還轉身對晁蓋射出毒箭;背後之人也不可能,方向不對。

林沖帶其他將領在村口接應,包括孫立在內,因此這些人都不會有機會偷偷跑出去射了晁蓋一箭再跑回來。

具有黑暗中識人射箭本領的除了李立,還有一人,小李廣花榮。

花榮曾炫耀自己箭技,說要射第三隻雁的雁頭,弓開之處,弦響雁落,正是所說之雁,可見花榮目力之好,箭技之高超。

花榮射出刻有「史文恭」的毒箭安然而退。

只有主將才會使用刻有自己名字的箭支,而史文恭對射傷晁蓋之事完全不知情,而主將不打火把孤軍跑到前方去堵截敵軍也有悖常理,因此此箭非史文恭所有,只是專為晁蓋準備的嫁禍之物

呼延灼知道伏兵的位置,也知道梁山花榮的到來,因此才使出拖延之計,以未奉宋江之令讓林沖不得撤退。

一是防止林沖護送晁蓋回山時撞上花榮。

二是防止晁蓋快速回山得到救治。

呼延灼道:「須等宋公明哥哥將令來,方可回軍。」

接應花榮的是戴宗,只有戴宗對曾頭市瞭如指掌,兩人輕車熟路從夜裡潛回梁山。看到花榮安全回到梁山,宋江明白事成,這才叫戴宗去向林沖傳達撤軍的命令。

算算時間,中箭的晁蓋也該回來了,於是宋江整理好衣服,準備好好去哭一場,梁山大頭領是我的了!

花榮後來射殺朝廷二次招安的天使,是因為朝廷不赦免宋江!

花榮與吳用自縊於宋江死地蓼兒窪。

明顯花榮是宋江的死黨,晁蓋就是花榮的投名狀。

只可惜了晁蓋這個千里迢迢去救宋江的真漢子,死在了意向不合的政見上,成為宋江招安之路的眼中釘,心頭刺,最終被宋江命令花榮毒箭射傷而一命嗚呼,只留下一句:「若那個捉 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為梁山留出最後的一線生機!


這是典型的「陰謀論」,直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確鑿的證據證明,晁蓋就是被宋江指使孫立射殺的,事後成功的嫁禍給了史文恭。不過,這也不是捕風捉影,確實是有內在邏輯支撐的。

1、晁蓋和宋江已經產生了不可調和的分歧。

不論宋江和晁蓋因為路線問題也好,還是權力問題也罷,在晁蓋攻打曾頭市之前,兩人之間已經出現了很深的矛盾,而且不可調和,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其實,晁蓋和宋江的矛盾自宋江正式上山後就初見端倪。當時,宋江想要下山接老父親上山,晁蓋說,現在風聲正緊,最好過些日子。

宋江堅持,說要自己去,晁蓋放行,但沒有派一兵一卒保護。這明顯是宋江對晁蓋權威的挑釁,而晁蓋給予了正面回擊。

宋江下山後,果然受到鄆城縣兩個都頭趙得,趙能的捉拿,慌亂之中跑到了玄女廟。此時晁蓋帶領梁山人馬來救。

宋江得救後,出來說:自己得到了玄女娘孃的接見,並得到了三卷天書,從此以後,只要有空就和天究星吳用在一起研究。他利用這個機會成功把吳用爭取了過來,隨著公孫勝第一次從梁山出走,林沖又是一副中間派的姿態,劉唐,三阮的分量又不夠,後來,宋江和吳用又幾次三番帶兵出征,和底下的兄弟一起出生入死,又拉攏了一些持中立態度的好漢,這樣就成功架空了晁蓋。除掉晁蓋的內部條件已經具備,就在等待時機,而晁蓋攻打曾頭市,給了一個非常合適的機會。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宋江決定動手,下一步,就是物色人選的問題了。

2、孫立不但具備這個能力,還有過出賣朋友的前科。

孫立原是登州兵馬提轄,武藝一流。他恰好是在梁山攻打第二次祝家莊失利的時候來投奔。

孫立通過和祝家莊教師欒廷玉是師兄弟的這層關係,成功潛伏到祝家莊內部臥底,為最後梁山第三次成功擊破祝家莊立下了大功。但是,這也使欒廷玉死在亂軍之中,孫立相當於交給了宋江一份分量很重的投名狀。

從中可以看出,孫立是一個沒有什麼道德底線的人,或者說,他的標準定的很低。為了獲取梁山,宋江的信任,他可以做任何事。

武藝高強+無道德底線,這是實施暗殺最合適的人選。

恰好,晁蓋親自點的二十名將領中,就包括孫立。宋江適時對其點撥,孫立心領神會,兩人一拍即合。到曾頭市後,孫立趁著晁蓋夜間中埋伏,兵荒馬亂之際,神不知鬼不覺的射出了那支早已準備好的毒箭……

3、史文恭自始至終只射過這一隻箭,也從沒有親口承認過射殺了晁蓋。

很奇怪,直到史文恭被抓,被剮,這種刻著「史文恭」字樣的毒箭就出現過一次。

我們知道,史文恭和花榮,張清這種就靠暗器加持才能發揮威力的人不一樣,史文恭本就武藝超羣,曾有過二十合就令身為梁山五虎將之一的秦明「力怯」的傲人戰績,即使不用毒箭,他也屬於超一流好手行列,毒箭對他來說,似乎可有可無。

而且,如果把史文恭視作射死晁蓋的兇手的話,會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在他和梁山發生的一系列戰鬥裏,除了射中晁蓋的那支箭外,直到被盧俊義生擒活捉,再沒有發射過一支,好像他只是為晁蓋量身定做了一支毒箭似的,這不符合常理——他再自信,認為自己可以百發百中,也應該定做兩支吧,梁山還有一個大哥宋江呢!

特別值得懷疑的一點是,在宋江請盧俊義上山再次攻打曾頭市的過程中,曾老太爺在失去一子,覺得扛不住的情況下,是有過投降的舉動的,史文恭也沒有反對,同意了。試想一下,如果是史文恭射死了晁蓋,他自己會這麼天真的認為:投降就會化解矛盾,自己就不會被追究責任了,可以免於一死?

那樣,史文恭太幼稚了吧!你把人家老大射死了,現在人家找上門來,你打不過,認慫就行了?大家都是出來混的,不是玩兒過家家,長點兒心吧!

由此可以推斷,史文恭並沒有認為自己是射殺晁蓋的兇手。那不是史文恭,肯定就另有其人了。

綜上所述,晁蓋之死確實有眾多疑點,而孫立的嫌疑最大。不過,按照「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在大家都在歡天喜地的慶賀宋江做老大,沒有人提出任何異議的情況下,這件疑似謀殺的案件最後只能是不了了之,史文恭即使背鍋,也只好親自去九泉之下向晁天王解釋了。

這是個無頭案,歲月匆匆千餘年,眾說紛雲,誰能說得清。

不過,晁蓋自從宋江上了梁山,大權旁落,威望日日調零,其心中的煩惱與擔心日日見漲。需要一場大戰證明本身能力,以拉隴和恐嚇宋江的心腹,誰纔是梁山的老大。

機會說來就來,盜馬賊段景住前往北地買馬,被曾頭市打劫。又有民間童謠傳唱。《掃蕩梁山清水泊,剿除晁蓋上東京,生擒及時雨,活捉智多星,曾家生五虎,天下盡聞名》。讓晁蓋心中大喜,千載難逢的機會來了。

於是,要顯擺自己能力的時機就在眼前。但是,機會與危機相互相成,誰笑到最後也難說。晁蓋下山,對宋江來說,也是一個大好時機,梁山的內鬥在不知不覺展開。

立功心切的晁大老闆點了二十個頭領出征。

晁蓋本身人就不多,手下真正的心腹能力有限,下山真是凶多吉少。但是不下山,早晚也得讓宋江給收使,不如賭一把,萬一立下大功,也許就能做真梁山的老大。

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但是,打仗不是兒戲,手下沒有人怎麼能打勝仗,於是,梁山的上無頭案上演。

在那萬軍從中,沒有自己的班底,四面接近於全是敵人,昆蓋想不死,可能嗎?

晁大老闆死而榮歸,至於是誰真正的兇手,只有天知地知宋江知。

還有那個殺人者也一定知道。


我仔仔細細看了一遍晁蓋中箭那一章,自始自終沒有一個細節說明晁蓋是宋江害死的,也不是林沖害死的。相反,宋江、吳用都勸晁蓋不要出征曾頭市,因為出征時,狂風吹折晁蓋的認軍旗,吳用說這是不祥之兆,但晁蓋不聽。晁蓋帶的人馬有五千多人,頭領有二十多人。這些都是晁蓋自己挑選的,而且,晁蓋攻打曾頭市是臨時決定,不是長期以來就有的計劃。這個臨時決定,宋江沒有時間計劃謀殺晁蓋。

在衝殺中,林沖、呼延灼緊緊護住晁蓋,生怕晁蓋有閃失。

後來,來了一個和尚說要給晁蓋帶路,晁蓋一聽立馬相信,喫過飯就連夜出發。林沖多次提醒晁蓋,不能輕信,其中有詐。但晁蓋不聽,帶了一半人馬出發。林沖又提議晁蓋在外接應,自己跟去,晁蓋又不聽。如果晁蓋聽了其中任何一次勸告,都能躲過危險,就算有陰謀也不能得逞。

書上有一首詩:「間諜從來解用兵,陳平昔日更專精。卻慚晁蓋無先見,隨著禿奴暮夜行。」這首詩直接指明和尚就是曾頭市的間諜,晁蓋中計,進入曾頭市的埋伏圈。

晁蓋等人被和尚帶到路雜難行的地方,又是黑夜,晁蓋中箭前,聽見四下裏金鼓齊鳴,喊聲振地,一望都是火把。晁蓋眾將引軍奪路而走,才轉了兩個彎,撞出一彪軍馬,當頭亂箭射來。不期一箭,正中晁蓋的臉上,倒撞下馬來。在呼延灼、燕順、劉唐、白勝等人的掩護下,殺出村,村口林沖接應。兩軍混戰,直殺到天明,各自歸寨。清點人數,去了一半,帶去的二千五百多人只剩一千兩三百人。

書上後面經常出現「撞出一彪軍馬」,這樣的情景出現過好幾次,這是伏兵出現,中了埋伏就是這樣的狀況。

晁蓋中箭,林沖叫三阮、杜遷、宋萬把晁蓋先送回梁山。晁蓋中箭,大家都沒心思再戰,都想歸山,大家都在等宋江的將令,晚上曾家軍馬又追來,大家邊打邊回梁山泊,迎面看到戴宗傳將令大家回山寨。清點人數,又去了五七百。

從這一段看,曾家軍馬非常彪悍,不僅晁蓋中箭,梁山士兵死傷近半,可以說敗得很慘。這種情況下,晁蓋中箭為什麼不能說是曾家軍馬射的箭呢?難道宋江和曾家軍馬配合得這麼天衣無縫?

兩軍混戰子彈不長眼,飛箭同樣不長眼。就算是孫立射的箭,夜那麼黑,他憑什麼就那麼準?晁蓋這邊並沒有點火把,連馬都摘掉鈴鐺。而且,奪路而逃時走的路線又不是預先安排好的。如果孫立跟在後面,這麼多人難道就沒有一個人發現他?當時可是亂箭啊,無論哪一個人射出的箭都不可能是亂箭。只有大隊人馬射出的箭才叫亂箭。

晁蓋中箭的部位是臉上,所以射箭的是晁蓋的前方,不是後方。如果是自己人射的箭,晁蓋中箭的部位一定是在他身體的後面。在黑夜,路況又不熟悉的情況下,他是怎麼繞到晁蓋前面的?他是什麼時候混進曾家軍馬的埋伏圈的?晁蓋進入埋伏圈到中箭時間很短,撤退路線又不確定,自己人是怎麼把握他的路線行蹤走在晁蓋的前方或側方的?

那和尚突然不見了,說明他是姦細,他見過晁蓋,所以他會把晁蓋的樣子描述給曾家軍馬這邊聽,和尚把晁蓋他們帶入了包圍圈,這裡又是他們的地盤,所以他們對地形非常熟悉,所以能很快找到晁蓋。後面曾頭市的軍馬駐紮在法華寺,說明曾頭市和法華寺的關係不淺,或者說被曾頭市控制。

晁蓋如果能聽勸,就不會有這樣的結果。

宋江連做皇帝都不稀罕,他憑什麼稀罕區區梁山首領?

非常奇怪,就算不喜歡宋江,抹黑他總要有根據,憑什麼要給他強加罪名?

後面宋江率梁山大隊攻打曾頭市,梁山這邊打死曾塗、曾索,曾家父親害怕,給宋江寫降書,其中就有這麼一句:「……向日天王率眾到來,理合就當歸附。奈何無端部卒施放冷箭,更兼奪馬之罪,雖百口何辭!……」這裡曾父親口承認晁蓋是曾家軍馬放箭,說明他們知道晁蓋的死和他們有關。

殺史文恭祭晁蓋時,史文恭沒有半句厭言,沒有半句辯解。如果不是他放箭,他為什麼不辯解?只要他為自己辯解一句,都會讓梁山好漢們思索晁蓋的真正死因,可是史文恭沒有。史文恭被抓到被殺,中間有足夠的時間為自己辯解,但史文恭沒有為自己做任何解釋,如果他沒有射殺晁蓋,這樣的表現很難理解。

晁蓋陰魂纏住史文恭,說明晁蓋自己相信史文恭是殺他的仇人,從來沒有聽說過死了以後的陰魂會找錯仇人的故事。

在晁蓋和曾家軍馬對陣時,史文恭彎弓插箭,說明他是個弓箭手。曾家四子曾魁高喊「……我正要來拿你解官請賞……」。所以史文恭在箭上刻名字、下毒可以理解為:表明自己的功勞,到朝廷邀功請賞。

在宋江攻打曾頭市的時候,史文恭出謀劃策在曾頭市南北各挖了十多個大坑,上面虛浮蓋土,專門對付梁山好漢,因為宋江派戴宗、時遷打探清楚,所以繞開大坑。史文恭能挖坑就能埋下伏兵,他的腦袋不簡單,作風狠辣。他曾經口出大言:「誓與梁山泊勢不兩立」。這就是史文恭要一舉殺害晁蓋的動機。在宋江攻打曾頭市的時候,秦明敗在史文恭的手上,差點被史文恭殺了,是呂方、郭盛等四人合力才把秦明救出,所以史文恭本領非常強。

史文恭後面還說了一句話:先斷蛇首,殺宋江。所以他連夜帶人偷襲宋江大營,宋江早有防備,史文恭的計劃落空,轉而逃走。這裡說明「先斷蛇首」是史文恭的習慣思維。從這裡不難理解他為什麼要射殺晁蓋。曾父要和解,史文恭沒有和解的意思。

攻打大名府時,宋江夢到晁蓋陰魂,晁蓋陰魂告訴宋江,說宋江有百日血光之災,必須地靈星神醫安道全才能治好。張順經過很大麴折才把安道全帶上梁山。可見,晁蓋並不恨宋江,而且還顯聖護佑宋江。這更說明宋江的清白。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理由,那就是晁蓋的名字的諧音是「巢蓋」,有人暗指「巢蓋」就是伏魔井上的那塊石頭,這塊石頭不走,妖魔們永無出頭之日,所以晁蓋是梁山老大,所以晁蓋必須死。但偏偏移走這塊石頭的是洪太尉等人,所以晁蓋之死不是宋江等人所為。這也是冥冥之中的定數。

宋江退讓,大家都擁戴宋江。吳用、公孫勝、林沖、武松、魯智深、劉唐、李逵都發言要宋江做梁山首領。但宋江提議和盧俊義抓鬮:東平府和東昌府,兩人誰先打破城池的做梁山首領。

這裡,宋江並沒有急不可耐地立馬就做梁山首領。抓鬮選擇城市攻打,也很公平。宋江先打下東平府,東昌府告急,宋江立馬支援盧俊義拿下東昌府。這樣宋江才順理成章做了梁山首領。

如果宋江有野心,大可不必抓鬮競爭,可以直接上位,如有不服,殺了再說。梁山不僅沒有人員損失,還增加了董平、張清、鬱保四、皇甫端,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全部到齊。

晁蓋留下遺言時,眾頭領都在身邊,不是宋江一個人聽到晁蓋遺言。所以,不存在宋江騙大家,換一種說法,大家也都能理解。

宋江和晁蓋從來沒有爆發激烈的衝突,矛盾發展到暗殺總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可是書上沒有這樣的描述。

宋江死了以後,百姓自發給宋江建廟塑像供奉紀念,從來沒有聽說過卑鄙無恥的人可以做神的。

書上經常出現:那照夜玉獅子金鞍馬上,坐著那個有仁有義的統軍大元帥。如果宋江卑鄙無恥,作者怎麼可能說宋江有仁有義?

所以晁蓋就是史文恭所射殺。宋江謀害晁蓋的說法不成立。


危言聳聽是不會有好下場的。即便不會被追究責任,造這樣的謠有什麼意義?

晁蓋意欲出兵攻打曾頭市,宋江原本是讓晁蓋坐鎮梁山,自己出徵。倘若晁蓋聽宋江的勸,根本不會發生中箭的事。

曾頭市兩個和尚來詐降帶路,林沖又勸晁蓋坐鎮,自己領兵去劫寨,晁蓋還是不聽,領軍出征,最終中了埋伏,【撞出一彪軍馬,當頭亂箭射將來,不期一箭正中晁蓋臉上】,再一看,箭身上有曾頭市教師史文恭的名字。

關於晁蓋曾頭市中箭,原著描述僅此而已。且不說沒特別提到病尉遲孫立,宋江更是根本未下樑山,何來指使孫立射殺晁蓋一說?

這種毫無根據的陰謀論,到底是怎樣的邏輯才能說得出來的?

另外,就算宋江指使人暗害晁蓋,也沒理由找孫立。整部書裏,地勇星都沒展示過他有什麼過人的箭術,或者說,這人可能根本不擅長射箭,畢竟他諢號的來源尉遲敬德就不是什麼使箭的行家。

說句對不住孫立的話,他那個箭術,很可能晁蓋站在那讓他射,他反倒把別人射傷,大概也就這麼個水平。讓他三更半夜摸黑狙擊別人,實在是趕鴨子上架了。

更何況,就算宋江真的有那麼腹黑,孫立可是個忠厚人,怎麼可能做得出這種事呢。


晁蓋被毒箭射殺一事,一直是《水滸傳》的一大懸案。晁蓋明明被梁山上的孫立射殺,偏偏嫁禍史文恭,不能不說其中大有玄機。

一、晁蓋親徵曾頭市。攻打曾頭市時,身為一把手的晁蓋本不用自己親自出戰,但是聽說了一段對自己非常不利的說法,就是段景住(綽號「金毛犬」)說,他偷到一匹好馬,本來是要送給宋江作為上梁山的見面禮,當時有人糾正說應該是送給一把手晁蓋當見面禮,而段景住卻說,他從來只認識宋江,不認識晁蓋。

段景住的說法,不難看出這是一個激戰法。目的是讓晁蓋想辦法表明自己纔是梁山真正的領導者;而段景住說的話同時也暴露了晁蓋的一個強勁的對手——宋江,人家說只聽說宋江,沒聽說過晁蓋,宋江在此處第一次借別人的口,說出自己勝過晁蓋,要當梁山第一領導的想法,於是激起了晁蓋的警覺,自己的領導地位受到嚴重威脅,所以決定領兵攻打曾頭市。

二、晁蓋中箭。晁蓋不聽勸阻,身邊帶上幾名不多的親信(多半是從黃泥崗劫生辰跟隨自己上梁山的兄弟),準備「夜襲曾頭市」。結果剛開始廝殺,黑暗中竟中了一枝毒箭。這裡就要讀者非常留心注意以下幾點。

1、黑夜之中被人射中。古代既無紅外線視野技術,也沒有熱成像技術,何以能夠黑夜之中一箭命中晁蓋要害?如果說是亂箭,則一箭命中晁蓋要害的可能性實在太小,晁蓋作為總指揮,不是急先鋒,在人羣中被射中要害,只會是身邊的人所為。這是疑點之一;

2、毒箭。射箭之人擔心晁蓋中箭不死,於是用了枝毒箭。如果敵方黑夜之中受到攻擊,放亂箭是有可能的,但用毒箭就不足以為信了(因為毒箭成本太高)。所以毒箭是謀劃良久,專門為晁蓋準備的。

3、史文恭本人在《水滸傳》中喜歡使用的武器並不是弓箭,而是一柄長槍。而當晃蓋中箭後,立即有人大喊「史文恭射殺晁天王」,無非想嫁禍給史文恭而已。史文恭本人在曾頭市任武術教練,沒見多少訓練成果,本身還位置恐怕還坐不穩,黑夜亂戰中突然有人說自己殺死了敵軍主帥,史文恭正是求之不得,立即領了這份功勞,好回家領賞。

三、晁蓋中箭之後。

1、身中毒箭的晁蓋立即被眾兄弟送回梁山,但是宋江、吳用等人只是將他安排在睡榻之上靜養,派人一刻不離的照管,而並沒有請大夫上梁山為晁蓋治病,宋江等人每天按時慰問,以示安撫晁蓋(實則做給梁山眾人看而已),任由晃蓋箭毒發作身亡。

2、晁蓋此時已經明白自己中計,無示此時已無說話之處。不說,自己實屬含冤而死;說出來,死得更快。晃蓋也不是等閑之輩,他在臨死前留下遺言「誰幫我報了仇,就讓誰做來坐梁山老大。」這個遺言暗示了二個問題:

(1)如果晁蓋是意外戰死,那麼讓位給第二把手宋江就行,順利完成權力交結,對自己無沒有什麼害處。晃蓋沒這樣做,就說明自己的死是有問題的,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

(2)晁蓋是被人害死的,那麼如果不是宋江,他就應該傳位給宋江,並臨終囑託,讓宋江幫他報仇。明擺是該宋江接任他的位置,晁蓋卻不照套路說,證明晁蓋已經明白謀殺自己的人就是宋江;至於由誰來執行暗殺任務,那已不重要,宋江手下很多人都足以完成暗殺任務,本來花榮是第一人選,但他與宋江走得太近,容易引起懷疑,安排孫立則安全得多。

四、晁蓋死後。按理,晁蓋死後宋江應該立即商議拿下曾頭市為晁蓋報仇,可是晁蓋死後,宋江按兵不動,為什麼?因為他自己是沒法為晁蓋報仇的,難道要他殺了自己嗎?這不可能!殺了「替身」史文恭?他沒這身本事。計劃被打亂,宋江需要重新整理一個合理的計策來應對晁蓋留給他的難題。

1、就宋江而言,只能選擇對梁山眾英雄隱瞞謀殺晁蓋的事實,既然已經成功嫁禍給史文恭,那麼現在只能朝這個思路發展。

2、 宋江本人是個文人,要親自殺死史文恭談何容易!梁山固然人才濟濟,「豹子頭」林沖、「行者」武松、「花和尚」魯智深等人,都足以單挑史文恭,但殺了史文恭之後,如何兌現晁蓋的遺言「報我仇者任梁山之主」,宋江不能輕易讓他們殺了史文恭,而讓自己眼睜睜失去領導梁山的機會。

3、一直等到「玉麒麟」盧俊義出現,宋江覺得時機終於成熟了。把盧俊義騙上梁山,殺了史文恭,立即全體下跪,請盧俊義當梁山領袖。盧俊義此時一臉的茫然不知所措,不知是不是自己哪裡做錯了還是要殺了他,當然立即表示「萬死不敢接受」,於是由吳用輕鬆提出解決方案:既然盧俊義殺了史文恭,而又不願意做梁山之主,那麼就讓宋江代勞好了。梁山眾好漢此時多半已完全被宋江、吳用各種套路收買,此時也就順水推舟,呼籲讓宋江當任梁山老大,宋江「謙讓」再三也就坐上老大的寶座。

宋江派孫立暗殺了晁蓋,成功嫁禍給史文恭,盧俊義上山殺了史文恭。至此,宋江擺脫桎梏,走上了向朝廷招安的道路。

(歡迎點評,歡迎轉載,如果喜歡,請你點贊!)


晁蓋不是孫立射死的,更不是史文恭射死的。亂軍中的那一箭,是花榮所射。但這一箭射得不深,也沒有毒,要不了命。晁蓋最終死於毒藥,是林沖做了手腳,下毒謀殺了晁天王。整個事件,宋江、吳用是主謀,戴宗、花榮、林沖是執行者。

晁蓋是第三任寨主

絕大多數讀者大概都認為,晁蓋是梁山第二任寨主,在他之前就只有一位寨主白衣秀士王倫。實際上,施耐庵在書中隱寫了一位寨主,這人便是摸著天杜遷。

在「朱貴水亭施號箭,林沖雪夜上梁山」這回書中,有一個小細節,說的是林沖被朱貴帶到聚義廳,拜見了王倫。因為有柴進的舉薦信,王倫開始顯得很客氣,準備接納林沖入夥。但是,王倫聽了林沖的情況後,驀然產生了拒絕林沖加盟的念頭。當時,王倫有這樣一番心裡活動:

「我卻是個不及第的秀才。因鳥氣,合著杜遷來這裡落草」

王倫這句心裡話,有一個關鍵詞「合著」,他是「合著」杜遷才上的梁山。所謂「合著」,就是跟著,比如「合於桑林之舞」、「合著時代的節拍」等等,都是這樣的用法。

林沖見到王倫之前,先到朱貴的酒店裡喝酒,朱貴給林沖介紹,王倫、杜遷曾經一起到柴進莊上,得到過柴大官人的資助。大概這兩人分開後,杜遷便直接上了梁山,王倫則有可能去了別的地方,然後,「受了鳥氣」便投奔了杜遷。王倫畢竟有點文化,杜遷自感不如他,便讓了位。

施耐庵之所以如此晦澀的寫杜遷是第一任寨主,是因為要為後來的故事伏線,這個伏線就是晁蓋曾頭市中箭。

花榮梁山射雁恰是第三隻雁的頭部

小李廣花榮帶著宋江的介紹信,與秦明、燕順等人一同上了梁山,晁蓋很高興,大排筵席款待這羣好漢。席間,講起花榮在對影山一箭射斷呂方、郭盛戟上的戎絛時,晁蓋不相信。於是,便引出了小李廣梁山射雁的故事。

當時,晁蓋一行因喫得太多,便到山前閑玩。恰巧,天空中飛來一行大雁。花榮見狀,想在梁山老兄弟面前顯一顯身手,別讓他們看低了自己,也想讓晁蓋信服自己的箭法。花榮討過一張泥金鵲畫細弓,對大夥說:

「恰纔兄長見說花榮射斷絨絛,眾頭領似有不信之意,遠遠的有一行雁來,花榮未敢誇口,這枝箭要射雁行內第三隻雁的頭上。」

說罷,便張弓搭箭,射落了雁陣中第三隻大雁。眾人拾起大雁一看,果然是射中了頭部。晁蓋是第三任頭領,曾頭市中箭時,恰恰就是頭部。這就是草蛇灰線,伏延千里。

花榮最善晚間射箭

花榮出場時,有一首定場詩,是這樣寫的:

齒白脣紅雙眼俊,兩眉入鬢常清,細腰寬膀似猿形。能騎乖劣馬,愛放海東青。百步穿楊神臂健,弓開秋月分明,鵰翎箭發迸寒星。人稱小李廣,將種是花榮。

注意其中兩句「弓開秋月分明,鵰翎箭發迸寒星」,形容花榮箭術高超,這是一點都沒有問題的。但是,施耐庵偏偏要用明月、寒星來形容,這就說明花榮最擅長夜間射箭。如果僅是偶然一寫,可能還不足以說明問題。那麼,梁山射雁時,施耐庵還有一首贊詩:

鵲畫弓彎滿月,鵰翎箭迸飛星。挽手既強,離弦甚疾。雁排空如張皮鵠,人發矢似展膠竿。影落雲中,聲在草內。天漢雁行驚折斷,英雄雁序喜相聯。

開頭兩句依然是以月亮和星星來誇讚花榮的箭法,梁山射雁的時間大致是上午九、十點鐘左右,最遲不會超過中午。因為這天辰牌,也就是上午七點至九點這個時間段,花榮一行到達梁山,晁蓋便立即請他們入席,接著,就發生了射雁的事情。

花榮梁山射雁明明是在大白天,施耐庵卻依然要以夜晚的景象來形容,這難道不是在為後面的故事伏線嗎?

而且,施耐庵還在梁山射雁的贊詩中,講明瞭晁蓋之死對於梁山的意義:天漢雁行驚折斷,英雄雁序喜相連。大概意思就是,因為花榮射落了第三隻大雁,雁行就被打斷了,但令人欣喜的是,雁序重新排列,就像梁山的英雄那樣重新組合,緊密相聯了。這就是晁蓋亡故之後,宋江當寨主,梁山上晁宋兩派勢力終於合為一股,迅速發展壯大了。

花榮能夠混進伏軍中射箭嗎?

太容易了。宋江夜打曾頭市的時候,幾次派戴宗、時遷前往偵察,這二人往來曾頭市簡直像入菜園門那樣方便。因為,曾頭市採取的是龜縮防守戰術,在莊子的外圍挖了很多陷坑,故意不設一兵一卒,以引誘梁山人馬上鉤。所以,晁蓋打曾頭市的時候,走了很長一段路都沒有遇見曾頭市的人馬。

戴宗、時遷不僅暗地裡偵察,時遷還能扮做曾頭市的伏路小軍,深入到曾頭市的重點防區,標記所有的陷坑。曾頭市防守如此空虛,花榮在暗夜裡扮做弓箭手混進那隊人馬中射箭,應當非常容易。

有觀點說,晁蓋中埋伏時,轉過兩個彎所遇到的那支伏軍,有可能就是梁山人馬。其實,宋江、吳用智商沒那麼低,如此機密行動,不肯能讓這麼多人參與。

史文恭也不會暗地裡射箭殺死梁山頭領,他與曾家五虎早就準備了陷車,決心要活捉梁山頭領向朝廷邀功。因為,曾頭市是金國人掌管的宋金貿易集市,需要朝廷的支持,他們與凌州相互救援,凌州被梁山打破,曾頭市便揚言要給凌州報仇。所以,這一箭不會是史文恭所射,而是花榮扮做弓弩手暗藏在軍中,射了晁蓋一箭。

晁蓋中的不是毒箭

晁蓋中箭後,並沒有中毒癥狀,在林沖拔箭、敷藥時,晁蓋才中毒而言語不得了。這一細節,施耐庵在書中寫得清清楚楚。

晁蓋在兩個和尚的帶領下,於二更天氣到達了法華寺。按照和尚的建議,三更天氣向曾頭市進發。大概走了五里多路,也就是半個小時時間,晁蓋中了埋伏。梁山人馬奪路而走,也就是轉過兩個彎的功夫,晁蓋中箭。在劉唐、白勝的保護下,晁蓋尚能在馬上逃命,並無中毒癥狀。

回到大營,當時已是天明。施耐庵交代,晁蓋打曾頭市是春暖時節,也就是陰曆三月份左右,五月(陽曆)立夏,春暖時節大概應當接近立夏了。所以,這個時候的天明十分,大概相當於早上六、七點鐘。三更(3-5點鐘)時分中箭,天明時拔箭,中箭至少過去了三、四個小時,難道一點中毒癥狀都沒有?所以,晁蓋中的不是毒箭。

林沖乘機下毒

拔箭、敷藥的過程,書中也寫得非常備細:

眾頭領且來看晁蓋時,那枝箭正射在面頰上;急拔得箭出,血暈倒了。看那箭時,上有史文恭字,林沖叫取金槍葯敷貼上,原來卻是一枝葯箭。晁蓋中了箭毒,已自言語不得。

箭射在面頰上,正是花榮射雁的部位。但比較蹊蹺的是,既然要置晁蓋於死地,卻沒有射得很深,不用工具都能拔出來。試想,箭頭是倒三角形的,如果射得很深是拔不出來的。所以,花榮射箭的距離有點遠,而且做賊心虛,或者不忍下手,沒有當場要了晁蓋的命。但晁蓋此時必須死,執行最後一擊的就是豹子頭林沖。

回過頭來看拔箭的經過。我們且依照通行版本來分析這個過程:箭拔出來後,晁蓋只是「血暈倒了」,倘若箭上有毒,難道就沒有烏青、腫大的癥狀嗎?

晁蓋暈倒後,他人看到箭上有史文恭的名字,但是,大夥並沒有看出這是一支葯箭。林沖立即叫取來金槍葯敷貼上,施耐庵在這裡沒有給句子斷句,也沒有在句子插入「軍士」之類的他人敷貼金槍葯,主語承前省略,敷藥之人就是林沖。此時,箭變成了葯箭,晁蓋才中了箭毒。情況還不清楚嗎?

晁蓋之死大致如此,至於宋江、吳用、花榮、林沖等人為何要謀殺晁蓋,施耐庵在花榮射雁的贊詩中講得很清楚了,不再深入分析。而戴宗所起的作用,就是宋江暗地裡派他到曾頭市打探消息,帶回來的都是激怒晁蓋的話,根本就有提供任何有價值的情報。這是題外的話,也不多分析了。

宋江等人謀殺晁蓋,嫁禍史文恭,目的就是為了奪取寨主之位,重新規劃梁山勢力,壯大梁山,獲取與朝廷討價還價的更大資本,達到招安的目的。


宋江指使孫立射死晁蓋,這是誰說的?

先讓我們看看晁蓋和宋江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

《水滸傳》第十八回美髯公智穩插翅虎,宋公明私放晁天王。

晁蓋等人因做事不密,被濟州府何觀察查知,行文到鄆城縣拿人,恰巧遇上宋江。

宋江不顧個人安危私自密告晁蓋知道,當時晁蓋這樣對大家說:虧殺這個兄弟,擔著血海也似的關係來報與我們!

吳用也說:若非此人來報,都打在網裡!

《水滸傳》第二十回梁山伯義士尊晁蓋,鄆城縣月夜走劉唐。

晁蓋再與吳用道:俺們弟兄七人的性命,皆出於宋押司、朱都頭兩個,古人道,之恩不報非為人也!今日富貴安樂,從何而來?早晚將些金銀,可是認親到鄆城縣走一遭。

《水滸傳》第三十六回梁山泊吳用舉戴宗,揭陽嶺宋江逢李俊。

宋江被父親所騙回家,不幸被捉喫了官司,判江州大牢服刑。

兩名押送公人和宋江途徑梁山泊,被梁山人馬強行請上山去。

晁蓋對宋江說道:自從鄆城救了性命,兄弟們到此,無日不想大恩!

《水滸傳》第四十一回宋江智取無為軍,張順活捉黃文炳。

晁蓋等人劫江州法場救出宋江,宋江隨同晁蓋上了梁山。

上梁山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晁蓋要把山寨之主讓與松江。

書中這樣交待:晁蓋便請宋江為山寨之主,坐頭把交椅。

宋江哪裡肯坐,「哥哥差矣,感蒙眾位不避刀斧,救撥宋江性命,哥哥原為山寨之主,如何卻讓於不才,若要堅執相讓,宋江情願去死。」

晁蓋道:賢弟如何這般說,當初若不是賢弟擔那血海般幹係,救得我等七人上山。如何有今日之眾,你正是山寨之恩主,你不坐、誰坐?

列位看官,這就是晁蓋和宋江的關係,古人崇尚義氣,而且超蓋在在山寨的權力分配上,絲毫和宋江沒有爭議的地方。

古人都講究迷信,有些事情時至今日仍然還在仿效。

晁蓋臨出征之時,宋江為他置酒踐行,正飲之間忽起一陣狂風,吹斷晁蓋新制的大旗。

此徵兆不要說在古代,即便是現代也會認為是不祥之兆,宋江勸道:哥哥方纔出軍,風吹折大旗于軍不利!

吳用也諫說:此乃不祥之兆,兄長改日出軍!

晁蓋不聽,點二十個頭領下山。

這二十個頭領分別是:林沖、呼延灼、徐寧、穆弘、劉唐、張橫、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楊雄、石秀、孫立、黃信、杜遷、宋萬、燕順、鄧飛、歐朋、楊林、和白勝!

有個別人不懷好意說,晁蓋點的頭領都是舊部,這純粹胡說。

其中的呼延灼、張橫、石秀、楊雄、黃信、孫立、燕順、穆弘,明明都是宋江的嫡系。

但凡讀過《水滸傳》的人應該明白兩點:第一是施耐庵在寫水滸傳時,在各個環節上都沒留伏筆,沒有留下任何一個不解之謎!

像李逵殺小衙內這樣的事情施耐庵都作了說明,如果宋江真的派人暗殺晁蓋,施耐庵一定會有一個詳盡的交代。

第二是古代人都迷信,不管是《水滸傳》、西遊記《》還是《三國演義》,都講究因果報應。

《水滸傳》第六十八回書中交代:史文恭正走之間,只見陰雲冉冉、冷氣嗖嗖、黑霧漫漫、狂風颯颯、虛空中一人擋住去路。

史文恭疑是神兵,勒馬再回,東西南北、四邊都是晁蓋的陰魂纏住,史文恭再回舊路,卻撞著浪子燕青。

小說不等於歷史,既然看小說,我們就應該按小說的思路去解讀,實在是沒有必要別出心裁嘩人取寵。

而且施耐庵寫書並沒有留下伏筆待大家去解讀,讓我們尊重原著吧,再也不要挖空心思去歪讀水滸了,有本事你也寫一本!

點贊可能不會很多,但自己滿意便好,對得起施耐庵老先生、對得起那些尊重原著的《水滸傳》迷就可以了,夫復何求?

晁蓋到底是誰射殺的?《水滸傳》中的這樁公案,歷來被無數水滸迷所津津樂道。有說是孫立的,也有說是花榮的,也有說是解珍解寶兩兄弟的,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這幾位都是受到宋江的指使。所以與其爭論是誰射殺了晁蓋,不如說是宋江謀殺了大哥晁蓋更準確。

當然,也有遵從原著,認為水滸英雄,就是義氣深重,肝膽相照的,正如書中所暗示的那樣。晁蓋是被一支寫有「史文恭」三個字的箭射死的,那麼射死晁蓋的真兇,也就非史文恭莫屬。

為什麼說宋江謀殺了晁蓋?

分析問題,不僅要看結果,還要看動機。晁蓋死後誰是最大受益人?當然是宋江。

晁蓋雖然名義上是梁山上的老大,但是宋江卻掌握了梁山上的大部分人馬。到了晁蓋主事的後期,通過宋江上山的兄弟,早已是晁蓋原班人馬的好幾倍。晁蓋還是「智取生辰綱」的那幾個老夥計,而且吳用還有改換立場投靠宋江的嫌疑,也就是說,晁蓋在後期基本上成了梁山上的孤家寡人。

宋江纔是兄弟們心目中的老大,要想扶持宋江上位,那麼除掉晁蓋也就順理成章。所以宋江集團具有謀殺晁蓋的最大動機,而且在晁蓋死後,宋江確實坐上了梁山的第一把交椅。

也有可能,殺害晁蓋是吳用在背後的謀劃,宋江並不知情。但是在晁蓋死後,宋江默認接受了這個結果,對於吳用的好意,宋江沒有理由拒絕。無論從結果和動機上來看,宋江即使沒有親手殺死晁蓋,晁蓋也是因為宋江而死。

晁蓋死後,留下了一句話,哪個捉得射死我的賊人,哪個就做梁山之主。晁蓋為什麼不直接傳位於二把手宋江?很顯然,晁蓋知道宋江的密謀,所以留下遺言,很顯然是要阻擋宋江上位。

可惜,宋江和吳用早已安排好了一切。

射殺晁蓋的真正兇手是誰?

整部《水滸傳》中,只有一處箭上刻了名字的記錄,在箭上刻字,無疑就是為了嫁禍史文恭。在對史文恭的描寫中,也沒有對史文恭的箭法做特別的描寫。反而是對史文恭的槍法大書特書,畢竟二十回合能夠刺傷秦明的人,在《水滸傳》中沒有幾個。

史文恭擅長槍法,並不擅長箭法。所以射殺晁蓋的人,並不是史文恭,而是另有其人。這個人,只能來自於梁山。

在整部《水滸傳》中,具有百步穿楊的箭法的人有兩個,一個是花榮,一個是燕青。書中多次對兩個人的箭法進行描寫,花榮剛上梁山,就在晁蓋面前表演了一回梁山射雁的絕技,燕青也有射大雁的描寫。所以說,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宋江和吳用必然安排箭法最好的人,這個人非花榮莫屬。

晁蓋死的時候,燕青還沒上梁山呢?所以射殺晁蓋的重任,只能交給花榮去完成,也只有花榮,能夠做到百分之百的成功。

我們再來看動機,花榮是宋江幼年交好的朋友,兩個人是鐵打的好哥們,宋江要做老大,這個忙花榮不可能不幫,畢竟之前為了幫助宋江收服秦明,花榮連自己的妹子都不介意搭進去。

為了宋江如此賣命的花榮,事後也得到了最大的好處,梁山泊排座次,取得了排名第九的高位,而且成了「八驃騎」的老大。

為什麼不是孫立,不是解珍解寶兄弟?雖然這三個人也有一定的射箭技能,但是安全係數並不高,也並非宋江的鐵杆心腹,而且事後也沒有得到什麼特別的好處。所以射殺晁蓋者,花榮逃不了嫌疑。

END.

我是博書君,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博書。看完文章,記得點贊~


宋江對晁蓋有無不滿呢,答案是有的。宋江對晁蓋的不滿主要體現在梁山英雄何去何從上,宋江思想的中心是「忠」,而晁蓋思想的中心是「義」。這一點可以從晁蓋死後,宋江將「聚義廳」改為「忠義堂」的行為中看出,晁蓋在世時梁山泊的議事中心叫「聚義廳」,而宋江成為老大後,改名「忠義堂」。宋江主張「招安」,而晁蓋並無「招安」之意。由於方向的不同,所以宋江對晁蓋這位大哥是不滿的。

但宋江是個善於審時度勢的人,即便是再黑厚,如果採用喑殺的辦法除去晁蓋,紙裏包不住火,勢必造成梁山兄弟分裂,甚至會發生火併,這樣會壞了大事。

宋江是不會採用暗殺的辦法除掉晁蓋的。宋江所採取的辦法是「架空晁蓋」,以便使自己成為梁山的的真正主宰者,迫使晁蓋就範。於是每臨立功之時,總愛說,哥哥仍山寨之主,不可輕舉妄動,小弟願替兄前往。

因而說關於宋江指使孫立射死晁蓋,並嫁禍史文恭之說,簡直是無稽之談。

晁蓋死的時候,梁山水泊仍處於發展時期,此時須籠絡人心,聚天下英傑方成大事,如果宋江此時設計害死晁蓋,定會造成梁山分裂,宋江不是王倫,不似王倫鼠目寸光,只想做個山大王,宋江有遠大的想法,因而決不會此時去暗殺晁蓋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