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糧穩,天下安。

  由於豬糧對國計民生的安穩非常重要,茲事體大,不能任由市場供求決定價格,於是國家有關部門便推出相應的補貼,一方面對種糧戶和養豬戶進行直補,一方面對代表國家出面收購的企業進行補貼,以便讓生產者放心加大供應量,冀望通過這種逆週期操作來熨平價格波動。

  實際效果如何呢?

  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日前發出《關於開展糧食最低收購價格檢查的通知》,決定從7月開始在小麥、稻穀最低收購價預案執行地區開展糧食最低收購價格檢查,檢查內容是承擔小麥、稻穀最低收購價任務的中儲糧總公司直屬企業,以及委託收儲庫點和延伸收購庫點是否違反國家規定的小麥、稻穀最低收購價格。

  與往年不同,今年新麥大量上市以後,價格沒有出現一段低迷期,主產區新麥收購價格迅速走高。安徽、河南等地普通新麥價格從0.92~0.93元/斤漲至0.96~0.99元/斤,高於此前國家發改委公佈的每市斤0.90元的2010年小麥最低收購價格水平。據悉,糧食單產減少、CPI走高預期下農民惜售、市場收購主體增多等因素是造成小麥收購價格上升的主要原因。

  既然市場價已經高於最低收購價,那相關國有糧企豈不是可以樂得清閑?非也。根據《2010年小麥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收儲點收購費用為每市斤2.5分錢,而中儲糧委託收儲庫點的保管費用補貼標準為每市斤3.5分錢.年。也就是說,為了掙到這6分錢,收儲點必須收購糧食,否則就什麼補貼都拿不到了。

  而面臨市場小麥價格提升,一些收儲點不得不拿出一部分補貼來填補市場價與最低收購價之間的價差。如此一來,市場上的收購者為了展開競爭,不得不再次加價——原本為了平抑糧價的收儲體系卻成了託高小麥價格的推手。

  類似的故事也體現在豬肉價格上。

  由於此前的肉賤傷農導致農民養豬積極性不高,加上藍耳病這一偶發因素,2007的豬肉價格呈暴漲之勢。為穩定生豬市場,加大供給,國家在2007年出臺以《國務院關於促進生豬生產發展穩定市場供應的意見》為綱領的一系列扶持政策,以刺激養殖戶的積極性。內容面面俱到,涉及能繁母豬補貼、能繁母豬保險、生豬良種繁育體系、對生豬調出大縣進行獎勵、扶持生豬標準化規模飼養、加快農村信用擔保體系建設等,更有農業部、發改委、財政部、商務部、銀監會、保監會等多個部門聯合參與執行——「多部委共管一頭豬」的說法由此而來。

  生豬生產有自己的週期,刺激政策發揮作用亦須時日。但是在2008年初,面對居高不下的豬肉價格,國家又將農戶獲得的能繁母豬補貼從50元/頭提高到了100元/頭。如此一來,不僅普通農戶,各路閑散投資客也開始殺入養殖市場。為了拿到政府補貼,有的地方虛報母豬數量,不少本來要淘汰的品種也再次上馬。

  生豬市場出現了不可避免的供大於求。2009年幾部委又不得不聯手發布《防止生豬價格過度下跌調控預案》,其中一個主要的政策工具就是收儲。

  一個左右手互搏的有趣局面出現了。一方面各地補貼養殖的政策仍在繼續,等於人為延續和放大過剩趨勢來打壓價格;另一方面,政府又頻繁進行收儲操作來拉抬跌跌不休的豬肉價格。令情形更加惡化的是凍肉的短暫保質期。豬肉儲備的時間最多半年,這意味著,在一個生豬生產和投放週期還未結束之前,中央和地方儲備的肉又要回到市場的流通環節。這又使市場價格波動的信號更加紊亂——「幾部委管不了一頭豬」的說法不脛而走。

  事實一再表明,政府補貼不僅未能熨平價格波動,反而放大了價格週期,旨在逆週期的調控,卻成親週期操作,不可不謂尷尬。市場經濟畢竟不是那麼好「駕馭」的。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