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界的9527 前天

縱觀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史,我們不禁會發現每個王朝的更替都是由諸多因素造成,除了動盪不安的內憂之外,往往還伴隨着外患的出現。正如《管子·戒》記載:“君外舍而不鼎饋;非有內憂,必有外患。”最明顯的例子,清王朝的滅亡就是因爲國家積貧積弱,鴉片戰爭傾國之力都無法戰勝遠道而來的英國,甲午海戰又以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而告終,後來八國聯軍更是直接打到了京師燒殺擄掠。

可以說,國家在處於內憂外患並存時期,由於內戰消耗巨大的國力,對外在的軍事就會有很大的影響,即使像盛唐、繁宋也是如此!唐朝末年因藩鎮割據將領擁兵自重,中央政府基本被架空,因此邊疆吐谷渾、吐蕃等勢力再度崛起,威脅唐朝邊境。

兩宋時期,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軍事終成短板,靖康之難被金國奪走大片領土,後又遇蒙古鐵騎而亡。種種情況說明,在內亂時期都要先安內再攘外,否則是很難進行有效的對外抗擊。然而,凡事都有例外,在中國歷史上就曾有一個神奇的朝代,縱使國內四分五裂,外戰依然是無敵的存在!

這個朝代就是強大的漢王朝。一提起漢朝的強大,很多人腦海中浮出的都是四夷鹹服,對外的一系列赫赫戰功。雖然早期漢朝以和親政策休養生息,對外也沒有什麼大戰發生,但自漢武帝對匈奴進行全面開戰,攻伐開地後,漢軍作戰的勇猛與其所獲得的一連串的勝利,給漢朝贏得了強漢的美譽,也給世人塑造了勇敢不屈的民族精神。如果用語言去描述,相信西漢大將陳湯的那句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是最好的表達。

可是到了東漢末年,由於朝政日益腐敗,外戚干政使皇權虛弱無力,中央對地方又過度放權,因而造成羣雄割據的局面。最終在黃巾之亂和董卓亂京相繼發生,朝廷大權旁落,名存實亡。與此同時,各地的地方軍閥也紛紛互相攻伐,以增強自身實力。而正是因爲時代的動盪不安,也使處於中間層的士族有了崛起機會,如曹操、袁紹等人都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嶄露頭角,最後把大漢王朝推向滅亡!

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當時漢朝的整體實力還是很強的。縱使國內四分五裂都快亡國了,但面對外來入侵者依然是無敵的存在。在東北邊境,烏桓國首領率先叛亂掠奪城池,因爲烏桓在與中原王朝漫長的戰爭過程中,看到中原軍閥混戰一片破敗,認爲漢軍實力大不如從前,便對開始對大漢邊境的肆虐侵襲。只是,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此時漢朝雖然天下大亂,但對付他們依舊是人才輩出。

首先是號稱“白馬義從”的公孫瓚,公孫瓚素來以作戰勇猛著稱,早年他就親自帶領士兵衝入鮮卑隊伍,殺傷數十人,後來鮮卑人以此爲戒,再不敢輕易越進關塞。烏桓入境,公孫瓚作戰時像是打自己的仇人似的,殺得敵人丟盔棄甲,甚至要奉送白馬進貢給公孫瓚以示降意。據《後漢書》記載:“烏桓更相告語,避白馬長史。乃畫作瓚形,馳騎射之,中者鹹稱萬歲。虜自此之後,遂遠竄塞外。”

公孫瓚覆滅後,烏桓再遇強敵魏王曹操,曹操爲了徹底解決三郡烏桓入塞爲害問題,決定遠征烏桓。結果漢軍再次大破烏桓,胡、漢降者達二十餘萬口,烏桓單于蹋頓也在此戰中被名將張遼臨陣斬殺。後來曹操北征烏桓大捷,班師回朝途中詩興大發,還作出了千古名篇《龜雖壽》。自此烏桓便認識到一個問題,就算大漢的內亂再嚴重,這些諸侯依舊可以像以前一樣將他們打敗。

同樣情況的還有西北邊的匈奴和羌人,面對漢朝軍閥混戰,他們也經常騷擾邊境,劫掠百姓。當時他們受到董卓的制約,面對外敵的襲擾,早年董卓領兵大破匈奴,斬殺敵軍千人。陳志《董卓傳》記載:“胡嚐出鈔,多虜民人,涼州刺史成就闢卓爲從事,使領兵騎討捕,大破之,斬獲千計。”延熹九年(166年),羌人也聯合鮮卑發生叛亂,對抗東漢政府。董卓再次受封平叛,斬殺羌人首領,俘虜萬餘人。董卓死後,馬騰、馬超父子也是讓羌人吃盡了苦頭,尤其是馬超更是被羌胡尊稱爲“神威天將軍”。

剩下的就是較爲弱小的西南邊和東南邊了。南蠻孟獲在蜀主劉備死後,他起兵反蜀漢,並誘煽夷人同叛。最終被諸葛亮以換取蜀漢南方的民心,七擒七縱讓其心悅誠服歸漢。此後直到諸葛亮死前,蜀漢南方都沒有人敢再次叛亂。至於東吳孫權境內,山越雖然行蹤詭祕,卻始終無法拔得東吳一城一地,甚至想升官發財都要投靠孫權的官軍才得以實現。所以說,縱使漢朝國內四分五裂岌岌可危,但以諸侯之力對外戰爭依然是無敵的存在!

最後我們要說漢朝作爲中國歷史上一個神奇的朝代,它創造了諸多輝煌的文明,和之後的唐朝合稱爲“強漢盛唐”。同時,漢帝國和羅馬帝國與印度的孔雀王朝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後來漢朝統治時期所確立的社會制度,也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到現在,中國人仍然稱呼自己爲“漢人”,而中華民族中以華夏族爲主的中原部族集團亦慢慢被統稱爲“漢族”,其文字系統亦稱爲“漢字”。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