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簡單說來,瓦解一個龐大帝國要比維持一個龐大帝國容易得多!所以蒙古汗國解體使必然事件,只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蒙古汗國自1206年成吉思汗在斡難河源建立,到1259年,蒙古汗國已經迅猛膨脹成面積超過3500萬平方公里,地塊亞歐大陸的龐大帝國,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世界性帝國

但是,隨著1259年蒙哥汗身死重慶合川釣魚城,這個人類歷史上空前規模的大帝國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分裂和解體。

那麼,為什麼蒙古汗國會解體呢?它的解體有哪些必然性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幾個因素,每個因素都足以將蒙古徹底瓦解:

1、坑爹的幼子守竈制度

和中原王朝的「嫡長子繼承製」不同,一直以來,蒙古都實行「幼子守竈」制度。即在一個蒙古家庭裏,每個年長的男孩在成年後都會得到父母的一部分財產,然後需要自己到外面的世界去自力更生。而最幼小的兒子則留在父母身邊為父母養老送終,在父母去世後幼子也得到大部分的家庭財產。

應該說,這一蒙古特殊的家庭傳承製度適應了草原的社會背景,有利於草原的人丁興旺,但是一旦將這樣的思想運用到不成熟的帝國,那麼造成的影響將是災難性的!

成吉思汗似乎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在建立蒙古汗國後,隨著蒙古汗國的徵討,成吉思汗將長子朮赤封到東歐平原建立欽察汗國,將二子察合臺封到新疆建立察合臺汗國,將三子窩闊臺封到中亞以北建立窩闊臺汗國。

和普通蒙古家庭的牛羊財產不同,成吉思汗給孩子們的財產,是大片的土地!當然,作為自己最小的兒子,拖雷獲得了蒙古汗國大部分的土地和軍隊。

成吉思汗為了蒙古國的興盛,將窩闊臺定位自己的繼承者,並讓幾個兒子發誓一定相親相愛。

但是在權力面前哪有什麼親情?幼子守竈最大的毛病就是:掌握最多財產的幼子年齡卻是最小的,最沒有社會經驗的。所以,這不能不令幾個哥哥們覬覦,窩闊臺就是一個!

而且,和嫡長子的井然有序不同,蒙古人不知道誰纔是家族的最後一個孩子,萬一老來得子呢?所以這種情況無形中增加了後代對財產的爭奪激烈度。

果然,成吉思汗死後,窩闊臺害死拖雷,繼承了蒙古大部分的財富。但是由於窩闊臺仍然繼承「幼子守竈」,這決定了每逢皇位更替,勢必有一次腥風血雨。這種情況,直到元順帝繼位才告結束!

國家動蕩,就是分裂的最好契機!因為每當皇位更迭,各汗國勢必要站隊,這就導致對立的產生,相互之間的隔閡勢必越來越深!

2、入鄉隨俗的特色制度

蒙古汗國的一個典型特色,就是疆域空前遼闊,東到太平洋,西到多瑙河的遼闊疆域內,勢必有很多不同的文明。

所以蒙古在征服這些地區後,勢必要面臨著蒙古文化和土著文化的激烈碰撞。在兩種文化的衝撞中,要麼蒙古文化同化當地文化,要麼接受當地文化。

而成吉思汗作為世界上著名的軍事征服者,卻不是一個合格的文明締造者,這決定了蒙古文明就是馬上文明,一種軍事實力很強,實質上卻非常low的特殊文明。

應該說,蒙古的軍事征服文明在向外擴張時很有效果,但是當征服停止,這些「打天下」的文明不能實現「坐天下」的目的。所以在這種條件下,蒙古人就必須接受當地文明,入鄉隨俗,以當地的文明管理當地社會!

欽察汗國征服的東歐和俄羅斯地區,是基督教盛行的地區,所以欽察汗國最終選擇了以基督教為國教。

而旭烈兀建立的伊爾汗國,征服區域主要是西亞,這裡是伊斯蘭教的勢力範圍,所以伊爾汗國最終接受了伊斯蘭教。

這就決定了四大汗國的欽察汗國也伊爾汗國雖然都是蒙古汗國,但是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卻水火不容,經常爆發戰爭。

而窩闊臺汗國和中央汗國之間,也不斷爆發衝突,忽必烈就曾大舉西征,討伐海都叛亂。

而中央汗國在擴張的過程中,以忽必烈為首,逐漸接觸和認可了漢文明,這又和欽察汗國和伊爾汗國不同。

所以,四大汗國的分道揚鑣是歷史的必然!

3、大到變態的遼闊疆域

蒙古汗國的制度,有著強大的擴張力,但是不代表這個制度就先進,特別是在統治龐大的版圖問題上。

所以,意識到這一點的成吉思汗將新徵服的疆域作為兒子們的封地,建立各個汗國。

應該說,這種做法可以使邊疆地區的統治力得到增強,特別是西亞和歐洲地區。而且,在成吉思汗的帶領下,各個蒙古汗國的領導都聽從中央汗國差遣,而且當時的蒙古還建立了各汗國都有參與的忽裏臺製度,即蒙古汗國有什麼重大的歷史事件,各汗國領導都要返回中央汗國參加忽裏臺大會,協商國家大事,比如下一任大汗。

在這種情況下,各蒙古汗國地位就相當於蒙古中央汗國的行省,亦或者是自治區,蒙古汗國是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

但是在成吉思汗駕崩後,沒有了統一的領導核心,各蒙古汗國和中央汗國的關係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鬆動。

一般而言,一個家族延續到三代以後,關係就非常平淡了,所以蒙古汗國也是這樣。等到了蒙哥汗繼位後,蒙古汗國的凝聚力已經大不如前。

不過雖然蒙古汗國已經取得了事實上的獨立,但是還是認中央汗國為宗主的,其地位相當於古代的藩屬國。

但是,1259年蒙哥汗死後,汗國再也難以維持。因為出現了一個重大事件,即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爭奪蒙古汗位。本來阿里不哥是正統繼承者,但是忽必烈實力更強。而在各蒙古汗國中,欽察汗國、窩闊臺汗國和察合臺汗國支持阿里不哥,而伊爾汗國支持忽必烈。

其最終的結果是忽必烈取得了5年內戰的勝利。然後中央汗國和欽察汗國、窩闊臺汗國以及伊爾汗國關係徹底鬧掰!

所以,失敗的疆域治理模式是蒙古汗國分裂的必然因素!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謝邀。這個問題試著回答一下,不妥之處,歡迎大家拍磚賜教。

大蒙古國簡況

大蒙古國由鐵木真於1206年在斡難河畔建立,尊汗號為成吉思汗 ,國號大蒙古國。 蒙古在完成自身統一後,即走上了武力侵略擴張之路。成吉思汗在位時開始征伐西夏、金朝、西遼、花剌子模等國,其繼承人窩闊臺、貴由等人又經過兩次大規模的西征,至1259年蒙哥去世前已佔領了包括蒙古高原、中國西北、東北、華北、中亞、西亞以及東歐在內的廣大地域,此時的大蒙古國被西方稱為"蒙古帝國"。

然而,1260年由於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在蒙哥汗死後爭位而走向分裂,蒙古帝國隨之解體。1264年忽必烈最終擊敗阿里不哥奪得汗位後,原屬大蒙古國的朮赤後王封地、察合臺後王封地、窩闊臺後王封地和忽必烈之弟旭烈兀的封地越行越遠,取得了事實上的獨立,儘管名義上依然屬於大蒙古國的一部分。

蒙古繼承製度忽裏勒臺

大蒙古國分裂實際上從成吉思汗臨終以前即肇下禍端,這與其汗位繼承製有很大關係。和中原王朝嫡長子繼承製不同,作為遊牧民族的蒙古人,本有「幼子守竈」的傳統,正妻所生幼子稱為「斡赤斤」,意為「守爐竈者」,可以繼承大部分家產。而統一後的蒙古和元朝的統治者由忽裏勒臺選舉,沒有固定的嫡長、嫡幼繼承製。

忽裏勒臺又作「忽鄰勒塔」或「忽裏臺」,蒙古語「聚會」、「會議」的意思。是蒙古帝國和元朝的諸王大會、大朝會。最初,蒙古人的忽裏臺是部落和各部聯盟的議事會,用於推舉首領,決定徵戰等大事。1206年鐵木真就是在忽裏勒臺上被推舉為成吉思汗的。此後,蒙古歷任大汗即位,都由忽裏臺推戴,形成了慣例。蒙古汗位繼承權或由先朝大汗生前指定,或通過明爭暗鬥強取,但形式上總要召開忽裏臺,由諸王、貴戚推舉,才能即汗位。入元後,忽裏勒臺即大朝會的形式依舊保存下來,歷朝皇帝即位都要召開忽裏臺,舉行儀式,頒發賞賜。但忽裏臺遠非決定帝位繼承的具有實權的議事會,元朝大多數皇帝都是通過權臣擁立、武力爭位或流血政變即位的。這也是自始至終困擾並削弱元朝的關鍵問題。

蒙古汗位之爭

1.汗位第一次爭奪。

成吉思汗在西征前,確定了大汗的位子由第三子窩闊臺家族繼承,而自己的部屬、領地則全部由第四子拖雷系繼承。因成吉思汗長子朮赤和次子察合臺矛盾較深,其四個兒子形成了四個世系。成吉思汗去世後,由拖雷監國兩年,忽裏勒臺會議正式選定窩闊臺繼承汗位。

窩闊臺執政十三年,即位初期遵照成吉思汗早先制定的方針,計劃讓次子闊端擔任繼承人。但窩闊臺的乃馬真後喜歡長子貴由,對闊端疏遠。而貴由力量最強,與闊端都是汗位的爭奪者。窩闊臺被迫採取與父親成吉思汗同樣的策略,讓第三子闊出為繼承人。但闊出在窩闊臺在世時就去世了,又立闊出子失烈門為汗位繼承人。

2.汗位第二次爭奪。

1241年窩闊臺去世後,圍繞汗位繼承的矛盾加劇。乃馬真後攝位稱制,準備立貴由為大汗,眾臣要遵太宗遺命立失烈門。1246年乃馬真後強行召集眾多宗王和大臣,立貴由為大汗。貴由與朮赤次子拔都(朮赤的繼承人)在早年西征時有矛盾,導致了窩闊臺系與朮赤系的衝突,拔都拒絕參加貴由繼位的忽裏勒臺大會。貴由繼位不久就準備率軍攻打拔都。拖雷後派人給拔都送信報警,並讓其長子蒙哥前往拔都那裡,於是朮赤系和拖雷系雙方建立了同盟。

3.汗位第三次爭奪。

貴由1248年病死,圍繞汗位再次爆發爭奪。海迷失後稱制,要求立失烈門繼位,意圖維護窩闊臺系的內部團結。但當時成吉思汗後王之長拔都於1250年邀請宗王到欽察召開忽裏勒臺,在遭到窩闊臺和察合臺系的抵制後,只有蒙哥奉母命前往。因此原本對擁立失烈門沒有表態的拔都轉而支持蒙哥繼位。

此時拔都成為最有威望的人,他對貴由不滿,不同意立貴由的兒子,支持立蒙哥,察合臺系支持失烈門。但是窩闊臺系的合丹、闊瑞子孫轉向了蒙哥。拔都讓自己的兄弟別兒哥率領大軍武力擁戴蒙哥,與擁戴失烈門的兩個家族對峙。海迷失不得已妥協,讓自己的兒子參加忽裏勒臺會議。由於蒙哥的母親唆魯禾帖尼的威望甚高,並且善於籠絡宗王貴族,多數宗王大臣最終應召前來參加會議。

1251年在拔都的支持下,蒙哥成為大汗。前往參加忽裏勒臺會議的失烈門、貴由子,包括海迷失在內有很多人被殺害、治罪,失烈門被蒙哥監管在他那裡,表示將作為繼承人對待,以示不違反成吉思汗與窩闊臺的遺命。經過鎮壓後蒙古統治區暫時恢復了平靜。自此汗位繼承,便由窩闊臺家族轉移到了拖雷家族,皇族內部的分裂,為後來大蒙古國的徹底分裂,埋下伏筆。

4.汗位第四次爭奪。

蒙哥在位期間,1251年以四弟忽必烈領漠南漢地軍政事務,1253年令幼弟旭烈兀率大軍十萬西征,而七弟阿里不哥奉命駐守哈拉和林,素來反對忽必烈的漢化政策。蒙哥、忽必烈、阿里不哥、旭烈兀為同父同母所生的親兄弟。1258年,蒙哥與忽必烈和大將兀良合臺分三路大舉進攻南宋。

1259年蒙哥暴斃於四川釣魚城,沒有留下確定繼承人的遺詔。而此前失烈門因謀反嫌疑被殺,也無法確認是忽必烈還是阿里不哥繼位1260年5月5日,忽必烈在精兵擁立下於中原開平自立為大汗;四月,阿里不哥在哈拉和林被蒙古本土貴族推舉為大蒙古國大汗。雙方遂展開激烈內戰,歷時達四年之久。1264年8月阿里不哥力竭投降,被忽必烈幽禁, 1266年,阿里不哥逝世(有說遭忽必烈毒殺)。

蒙古全面內戰與大蒙古國解體

由於失烈門被殺,窩闊臺系失去汗位,所以與拖雷系公開決裂,察合臺系與窩闊臺系聯合對抗忽必烈。不久欽察汗國(拔都之弟別兒哥繼承,朮赤系)與伊利汗國(1264年忽必烈封支持自己的幼弟旭烈兀為伊兒汗,拖雷系)又爆發了戰爭,蒙古各部爆發了全面內戰,再也沒有得到公認的大汗。

總之,蒙古大汗從成吉思汗時代開始確立窩闊臺系繼承以來,沒有多久就被破壞,這是蒙古統一、征服進程中長期矛盾的結果。儘管經過窩闊臺的努力能暫時鞏固各部的統一,但是他不能解決蒙古各部中的根本矛盾。成吉思汗的札撒和窩闊臺的遺命最後都被拋棄,是導致蒙古分裂的重要原因。

尾聲

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大元",建立了元朝。自此大蒙古國的法統為元朝所繼承。隨後於1279年攻滅南宋。與元朝並存的還有統治了中亞、西亞、東歐等地的蒙古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 後者已經名義上獨立,但是到1303年鐵穆爾時還是認元朝皇帝為大汗,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伊兒汗國、窩闊臺汗國疆土又陸續經歷演變。

最後元朝皇帝元惠宗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於1368年驅逐出中國內地,逃往漠北,史稱北元。北元亡於1402年; 其後明朝長期和蒙古察合臺汗國和欽察汗國及其他的小汗國同時並存,直到18世紀蒙古人的準噶爾汗國被清朝滅亡,蒙古人最後的輝煌終於歸於黯淡。

以上是對成吉思汗大蒙古國即其後續歷史一個概述,歡迎討論。


自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國。它通過南下滅亡西夏、金、宋,西征花剌子模、西域諸國、中東地區乃至歐洲地區,最遠蒙古鐵騎打到了多瑙河流域。通過東徵西討,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龐大帝國,攻佔了已知世界的三分之二。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成為人類歷史最大相連帝國的統治者。

那麼為什麼1260年蒙古帝國會分裂呢。

1.疆域過於龐大。蒙古帝國疆域最大的時候,面積超過3000多萬平方公里,東到太平洋,西到多瑙河,東西距離超過數萬裏。而以當時落後的交通和經濟情況決定了,如此龐大疆域的帝國,中央政府不可能進行有效的統治。因此,分裂將不可避免。

2.與蒙古鐵騎強大的戰鬥力相對比的,是他們薄弱的文化和政治水平。蒙古帝國起源於蒙古草原,本身是遊牧民族,以部落的形式遊牧在草原之上,他們沒有深厚的文化積澱,也沒有成熟的政治體制。甚至在成吉思汗統一草原之前,都沒有文字。因此,雖然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以強大的軍事政治水平和人格魅力統一了蒙古,但是蒙古薄弱的文化,讓蒙古國統治者不得不依靠當地人。因此,佔領中東的蒙古鐵騎,伊斯蘭化、突厥化;佔領印度地區的蒙古統治者實行了種姓制度;而統治中原地區的忽必烈則選擇漢化。如此巨大的文化差異,必然決定了,蒙古帝國的疆域不可能始終統一。

3.成吉思汗逝世後,沒有一個如成吉思汗一般,有如日中天威望的領袖。成吉思汗徵討西夏途中病逝後,他的子孫開始明爭暗鬥。闊窩臺家族和拖雷家族爭權奪利,蒙古的四大汗國——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和伊兒汗國,對繼承人的選擇產生了爭議。本來龐大的蒙古帝國,就以鬆散的部落聯盟方式存在,當忽必烈以武力的方式就任蒙古國大汗,其他四大汗國並不信服,拒絕承認他共主地位,蒙古帝國正式分裂。

4.蒙古統治者的腐化墮落。與他空間強大的武力相對應的也是蒙古國統治者空前絕後的腐敗。蒙古國在統治的腐敗給各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各地農民起義迭起。最終葬送了蒙古帝國。

5.蒙古鐵騎在徵討及統治過程中的燒殺擄掠,使當地人民反抗始終沒有停止。蒙古在東徵西討過程中遇到反抗,就會進行屠城,高過車輪的男人通通被殺光,手段之酷烈,世所罕見。因此也激起了被統治地方人民的反抗,動搖了他們統治的基礎。

如果您喜歡作者的觀點,請關注鳶飛九天2018,歡迎點贊評論。


從本質上而言:大蒙古國的解體是必然的——蒙古帝國擁有3300萬平方公里的疆域面積,是人類有史以來疆域最為遼闊的陸權帝國。由於蒙古帝國的疆域極其遼闊,這意味著隨著邊疆地區同中央之間的地緣距離日益疏遠,中央對其的控制力度勢必遞減。更何況蒙古又是剛從原始部族轉型而來的,相比之前的中原文明、波斯文明、羅馬文明都要相對遜色不少,這意味著儘管蒙古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得以一時崛起,但卻不善於經營治理一個遼闊的帝國。

忽必烈正是有鑒於此才以漢法建立大元王朝,希望以中原文明自秦始皇起就一直延續的大一統思想來確保帝國的統一。然而恰恰正是他的行漢法之舉最終導致大蒙古國徹底走向分裂與瓦解——儘管忽必烈意識到了行漢法乃是利於治理天下的長遠之計,但不代表所有蒙古王公貴族都意識到了這點,事實上在蒙古黃金家族內部很多宗室王爺都對忽必烈的行漢法之舉不以為然。在蒙古西征擴張的過程中這些手握重權的宗室王爺們仗著天高皇帝遠幾乎都成為了割據一方的土皇帝,儘管忽必烈建立的元朝控制著蒙古本部並自稱是整個大蒙古帝國的大汗,然而其他四大汗國卻未必見得真心買賬。儘管忽必烈行漢法的初衷是維護帝國的統一,並且此事如果運作成功也的確利於維護帝國的統一,但至少在短期內不僅難以實現這一目標,反而會引起固守蒙古舊制的宗室王爺們的強力反彈——這還不僅僅只是受制於傳統觀唸的問題,畢竟忽必烈行漢法的實質是要明確君臣名分,構建大一統體制,試問當慣了割據一方的土皇帝的宗室王爺們能接受這樣的改革嗎?


姚大力先生曾說,蒙古帝國為什麼會走向分裂呢?因為它實在是太大了。這個大該如何理解呢?我們來看看。

首先,蒙古帝國在這一年裡,最南已控制了長江北岸。最北則將嶺北行省(西伯利亞)收入囊中,最西達到歐洲多瑙河,最東控制了朝鮮半島。這時候問題也來了,既然蒙古帝國控制了這麼多地區,他們是如何治理的呢?

很簡單,成吉思汗把這些地區分給了他的兒子和其他親屬功臣們。於是,這些人之間自然圍繞利益分配不均發生爭鬥,分裂的種子從一開始就被種下了。

原先所約定的,汗位屬於拖雷一脈,結果窩闊臺繼承了汗位,窩闊臺答應汗位要給拖雷,但是,二人死後,窩闊臺的兒子把持了位子,這自然激起了拖雷兒子和一批功臣的不滿。終於,蒙哥從其手裡奪回了權力,可兩個家族之間的矛盾也公開化了,窩闊臺的後人佔據中亞,同察合臺家族聯合抗拒蒙哥。

拖雷自己族裡面的爭鬥也加速了分裂,蒙哥死在四川後,其弟弟忽必烈跟另一個弟弟阿里不哥發生戰爭,最後,忽必烈依靠軍隊奪取了汗位,但因缺乏合法性,所以受到了質疑。在這種情況下,各個家族為了加強自己的實力,又要同自己所統治地區土著達成妥協,於是,在這種地方化過程中,蒙古貴族們同不同地區土著形成了新的利益集團,蒙古帝國的分裂也無可挽回了。

參考文獻:李治安《元史十八講》 中華書局

杉山正明《蒙古帝國的興亡》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大蒙古國是鐵木真於1206年在斡難河河源建立,鐵木真尊為成吉思汗,國號大蒙古國。大蒙古國不斷對外侵略擴張,伐西夏、西遼、金國、花剌子模等國,其繼承者又大規模地西征,至1259年蒙哥汗去世時,大蒙古國領土已囊括漠北、華北、東北、西藏、西域、中亞、西亞、東歐等在內的廣闊地域。1260年,由於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奪汗位,帝國走向分裂,大蒙古國也隨之宣告解體。1264年,忽必烈成為最終勝利者並繼承汗位,但原屬大蒙古國的四大封地,即朮赤後王封地、察合臺後王封地、窩闊臺後王封地和忽必烈之弟旭烈兀的封地取得事實上的獨立地位,分別成立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利汗國。是什麼因素導致大蒙古汗國走向分裂呢?

一、直接原因是統治集團內部的鬥爭所致。其實,忽必烈繼承汗位是不符合蒙古人的傳統的,因為他成為大汗不是被推舉的,當時被推舉的是他的弟弟阿里不哥,正因為如此,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矛盾直接導致了蒙古部族走向分裂。

二、政治制度的完善。很顯然,汗位繼承是導致大蒙古分裂的直接因素,那麼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是制度!漢族對王位繼承有嚴格的規定,如立嫡不立庶,但蒙古人沒有嫡子一說,繼承家產的不是長子,而是小兒子(就是被稱為「火竈的看守者」的人)。繼承人也不是由上代指定的,而是大家推舉的。因為蒙古是遊牧民族,他們的生存環境嚴酷,長期遷徙並不斷徵戰,他們需要一個有魄力有威望的的領導者。

三、疆域太大、帝國的東西和南北距離太遠也是原因。如忠誠於忽必烈的伊爾汗國還在遙遠的伊朗、伊拉克一帶,那時的交通極為不便,這樣中央政令無法及時下達到地方,地方情況也不能讓中央及時知曉,中央政府和地方不能形成有效的密切的聯繫,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有限,元朝中後期,中央政府就曾明確指令,伊爾汗國的事情以後不必事事請示,自己看著辦就行。可想而知,時間一長,地方的獨立性就會越來越強了,帝國的最終分裂也就在所難免。

四、帝國的建立是立於軍事征服的基礎上的。龐大的帝國沒有統一的文字,沒有統一的語言,沒有統一的經濟市場,沒有統一的文化與信仰,民族複雜,政治、文化和經濟的差異性巨大,維繫帝國的只有軍事,當帝國面積膨脹到軍事維繫的極限時,帝國分裂就無法避免。

讀歷史,聊生活,侃教育。歡迎關注頭條號:社會我亮哥。


成吉思汗西征,打敗了大多數的大多數中東國家,甚至一度打到多瑙河旁邊。成吉思汗死後,將自己打下來的領土分封給自己的幾個兒子,加上在中國北方打下來的半壁江山。建立了伊爾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金帳汗國還有元朝。當然了,元朝是忽必烈確立的,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爭奪汗位成功,最後建立元朝,稱自己為皇帝。蒙古帝國走向分解與瓦解的原因就是個個汗國之間誰也不服誰,互相徵戰,爭奪汗位。最後逐漸衰落,元朝雖然最後收回了四大汗國一些地盤,但是大部分被後來的中東國家趁機瓜分,合則兩利分則兩傷啊,利益使蒙古帝國分裂並走向衰亡。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