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城市建設高潮還在繼續。中國不應該熱衷於大型而西式風格城市的發展。相比之下,小型且易運作城市的建設可以避免已逐漸減少的自然資源不會永遠地滅絕。

中國大規模的城市化始於上個世紀末。當時的北京,尚有許多農田和天然濕地。80年代末以來,城市化很快提速:1988-2000年間,中東部地區城市數量由315個迅速增至521個。城市土地擴張的速度甚至遠遠高於城市人口的增長速度。2000年中國城市土地面積是2.24萬平方公里,2003年則達到2.83萬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增長8.08%,但是城市人口的增長速度僅為4%左右。現在,全國上下到處都在建樓房,整個國家成為「大工地」,平均每年有767.42平方公里土地變成建城區,年平均增長率為5.76%。

如此高速的城市擴張,跟中國城市化「貪大求洋」的不良傾向密切相關。大城市、大廣場、大馬路、大房子,越大越洋越好,不考慮實際需求。大中城市像「攤大餅」一樣越「攤」越大,尤其是北京,城市中心區以每年20平方公里的速度向外擴張,並呈現愈演愈烈之勢。

經濟落後地區也要建大廣場,沒有交通擁擠問題的城市也把馬路建成上下八通道,目的是看起來「氣派」。造大房子之風興於北京,由領導幹部帶頭,司局級領導幹部的住房標準由原來的七八十平方米,猛增到二百多平方米以上。甚至連辦公室也比賽著越建越大。建築風格也大都以「洋」為美,搞得「千城一面」。

建築業給GDP帶來的增長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背後的生態和社會問題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當前中國的城市化率只有40%左右,要實現中等發達水平(60%左右),城市化還要侵佔更多的土地,佔用更多的資源。鑒於此,筆者認為,要使中國城市化走向健康的軌道,一定要果斷拋棄「貪大求洋」的過激做法,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

大城市還是小城鎮?

目前中國的城市化將眼光主要盯在了大中城市,其發展的思路是:人多了,擴大城市;城市擴大了,再引進人口。於是,城市無限擴張,帶來了污染、交通擁擠、居住條件下降等一系列問題,自然生態和鄉村生態也日益受到更大的威脅。

中國城市化與發達國家的城市化不同。首先是城市化的「人潮」湧動方式不同。美國是在19世紀60年代加速城市化的,當時的美國人口只有2300萬。而中國的城市化是在短期內,通過迅速擴大居住面積和交通設施,將「人羣」裝在城市裡,未來25年將有8.5億農民通過「安置區」、「廉租屋區」進城。

其次表現在資源利用方式不同。英國城市化完全依靠世界資源,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1865年就描述過:「北美和俄國的平原是我們的玉米地,芝加哥和敖德薩是我們的糧倉,加拿大和波羅地海國家是我們的木材林,澳大利亞有我們的牧羊農場,而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有我們的牛羣……」。中國的城市化沒有殖民地可以殖民,所消耗的資源只有自己附近的鄉村生態環境,以及沙子、土壤、石頭、鋼鐵等不可再生資源。

因此,中國的城市化,絕不能走「攤大餅」式的無限擴張之路。大中城市建設該降溫了,建設有濃鬱鄉村風格的小城鎮纔是中國城市化的重點任務。要發展多元化、各種層次的中小企業,吸引大規模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對於大中城市的發展,可以借鑒英國在大城市周圍劃定「綠帶」的做法,用法律的手段保障「綠帶」不能被建築物所跨越,從而保護鄉村生態。

城市風格求「洋」求「虛」還是求「土」求「實」?

「求洋」心理從官員到市民普遍存在。傳統的中國建築風格被認為太土氣了,城市建築風格動輒「歐式」,輕則「美式」,連雕塑都是光屁股的男女「洋人」。出國的機會多了,看的多了,一些領導就唯洋是崇(他要滿足的是虛榮心),而一些不負責任的城市規劃者則唯領導話是聽(他要賺的是規劃費)。一些城市在努力打造羅馬廣場、歐洲一條街、美國一條街等等,卻不考慮怎麼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於是,從南到北,簡單模仿的「闊氣」洋建築充斥各地。

因為追求西方的消費方式,一些人有了錢就買大房子,買別墅。於是中國城市裡也要建別墅,不惜侵佔公園和風景區。北京著名的香山風景區,被一片片別墅包圍著,儘管房價五六百萬元一套,依然供不應求。有些人買大房子純粹是因為虛榮心作怪,可能根本沒時間去住。很多大房子夜晚漆黑一片,成為典型的「鬼屋」。

「帝王心理」、「暴發戶心理」、「洋奴心理」等不健康的心理作用充斥了中國城市化過程,導致了「貪大求洋」現象的普遍發生,造成了土地和建築資源的極大浪費,綠地和野生動物的空間越來越小,城市也逐漸失去了生態和文化特色。按照中國的實際情況,發展符合中國人特點的實用性公共設施和小戶型住房,節約土地和空間纔是中國城市化面臨的真實需求。最近中國政府已經採取了一些相應措施,成效如何,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不可再生的建築材料還能用多久?

「貪大求洋」的直接後果是不可再生資源的大量消耗。中國迅速的城市化是以犧牲鄉村資源為代價的,其中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問題尤其突出。最近,筆者調查山東某市時發現,該市近郊農民幾乎全部上了樓,還計劃將另外幾十個村子的平房推倒了蓋高樓。這種「快餐式」的城市化除了使村落消失,還將消耗掉很多寶貴的不可再生資源:沙子、石頭、土壤,它們都是自然界長期演化的產物。

目前,中國的鄉村河道管理基本處於無序狀態。儘管有各地河道管理局管理,但承包人只要交一點管理費和承包費給相關部門(甚至根本不理這一套),就可以肆意挖掘了。筆者現場觀察到,一些河道承包人每小時花200元僱挖掘機,挖沙的速度是每5秒鐘1噸。那情景就跟「搶劫」無異。沒有沙子,河流失去了其重要的功能:泄洪和水質凈化。而且自然河道越來越少,原來沙灘上的各種濕地植被也隨之消失。

石頭和泥土的命運也一樣。在山東濟南,一座山被切成「豆腐塊」賣掉了;在泰安,一噸以上的大石頭在公路邊公開出售,生意很好。更有甚者,中國寶貴的花崗巖和大理石被大量加工成各種形狀或者「藝術品」,銷往世界各國。有很好黏性的土壤被燒製成磚頭,成為建築材料。

而中國現在所建的高樓多是些粗劣的產品,「建了拆、拆了建」的惡性建設進程在不斷上演。重複建設使得上述建築材料來源快速減少。這樣下去,今後再蓋房子,我們首先缺少的是沙子,然後是黏土,最後是石頭。

對於不可再生資源的保護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了。在城市化過程中,建築一定要一次到位,要出精品;建築材料要考慮可再生資源或者廢棄資源的再利用,如禁止實用黏土磚,而使用粉煤灰製作的空心磚等。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為後代留下一點不可再生的資源財富。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