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1360年—1424年),公元1402年至1424年在位,年号「永乐」。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原来被封为燕王,后来通过「靖难之役」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走了皇位。他死后的谥号是「文皇帝」,庙号是太宗。并不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明成祖朱棣。他之所以后来能成「太宗」升级到「成祖」,这要感谢他孙子的孙子的孙子,也就是后来的嘉靖帝明世宗朱厚熜。

明成祖 朱棣

嘉靖帝(1522年—1566年),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是宪宗朱见深的孙子、孝宗朱佑樘的侄子、武宗朱厚照的堂弟,父亲是兴献王朱佑杬。这本来皇位跟他也就没什么关系了。可是他那个会玩的堂兄逝世后,无子继位,所以才选了他继承大统当皇帝。问题也就是在这里,由于自己的父亲不是皇上,那么他自然也就不属于皇统了。

嘉靖帝 明世宗 朱厚熜

为了能解决好这个问题,爆发了著名的「大礼仪」之争。当时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朝中大臣援引汉朝定陶恭王刘康(汉哀帝生父)和宋朝濮安懿王赵允让(宋英宗生父)先例,认为明世宗既然是由小宗入继大宗,就应该尊奉正统,要以明孝宗为皇考,兴献王改称「皇叔考兴献大王」,母妃蒋氏为「皇叔母兴国大妃」,祭祀时对其亲生父母自称「侄皇帝」。这也是相当于把自己过继孝宗朱佑樘做儿子来继承皇位。这种做法嘉靖自然是不能接受的。好好地怎么就成了别人的儿子。既然不能让自己成为别人的儿子来继承大统,那就只好让自己的老爹成为皇帝来证明自己继位的合法性了。所以,嘉靖追封自己已经逝世的父王为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庙号睿宗。既然自己老爹都当皇帝了,那么他的牌位自然也要供入到太庙。可不巧的是,这个时候太庙九个名额已经满了。

太庙

根据《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这个意思就是:太庙正殿中只能供奉七个皇帝,除了开国之君(一般是太祖)外,其他皇帝的牌位都是「亲尽则祧」。「亲尽」就是说,超出了与现任皇帝的亲缘关系。「父为昭,子为穆」,如果死去的皇帝,出了这三昭三穆的关系了,就要被「祧」。所谓的「祧」就是把牌位从正殿中挪出来,放到太庙后面的偏殿(称为「祧庙」)中单独供奉。而开国太祖则「万世不祧」,不管关系多远,都稳居太庙正中。明朝的太庙有所不同,一共供奉九位皇帝。那么,嘉靖要把自己的父亲供入太庙,就必须从除了朱元璋之外其他八位皇帝中移出一位皇帝进偏殿。

这个时候按亲缘关系就应该轮到了永乐大帝朱棣了。可朱棣是何许人也,其文治武功不亚于太祖皇帝朱元璋,这不能动。但无论如何让也要给自己老爹腾出个位置来,于是他就想了另一个法子,将朱棣的庙号由「宗」升级到「祖」,即「太宗」改成「成祖」,享受和太祖皇帝朱元璋在太庙正中供奉,同为「万世不祧」之君。朱棣不能动了,那就该轮到他的儿子,也就是仁宗朱高炽了。于是兴献王朱佑杬成了睿宗,于嘉靖二十九年入太庙,而仁宗则被祧出来放进了后殿。

朱棣的庙号也就是那时候开始就成了「成祖」。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