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環球科學

週一至週五早8點

我們爲你準時送上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行星科學·

直到10億年前,火星表面可能仍有河流存在

儘管火星表面如今乾旱荒涼,但火星表面遍佈的河流遺蹟表明,這顆星球曾經擁有溫暖溼潤的氣候和豐富的水資源。芝加哥大學的一組科學家在分析了火星表面200多條遠古河道後發現,火星表面曾經的河流甚至比地球上的河流還要更爲寬廣,分佈範圍遍佈全火星表面。此外,該研究未找到任何跡象可以證明火星河流在37億年後停止了流動或減弱,河流存在的時間比以前設想的還要長。直到約10億年前,這些河流還在週期性地流淌。

研究指出,只有火星氣候溫暖到足以形成降雪降雨,這些河流纔會有大量穩定的水源補充,但火星稀薄的大氣如何支持強降水?其如何在長時間內驅動了這一干溼循環?這些問題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此次研究的成果已發表於

《科學進展》

火星表面的河道遺蹟。(來源:NASA/JPL/Univ. Arizona/UChicago)

·神經科學·

科學家發現海馬體新生神經元的來源

在發表於最新一期《細胞》的研究中,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大腦海馬體中新產生的神經元來源於一種能產生成熟神經元的神經幹細胞。研究人員在小鼠胚胎中標記並持續跟蹤這些位於海馬體中的神經幹細胞,發現這些幹細胞的分子特徵在整個生命週期內維持不變。這說明,這些神經幹細胞在動物的一生中會不斷產生新的神經元。與成熟的神經元相比,新的未成熟神經元在建立聯繫方面更爲靈活,這對學習、記憶和情緒調節非常重要,有助於彌補疾病和損傷,並根據環境中的信息做出相應調整。

小鼠海馬體中的神經幹細胞(綠色)。

·機器人·

波士頓動力Handle機器人升級

今天,波士頓動力公司在網上發佈了一段最新版的Handle機器人搬運箱子的視頻。兩年前,波士頓動力首次發佈了Handle機器人,這款結合了多足與輪子的機器人兼具輪式機器人與腿式機器人的優勢,它能通過雙臂抓緊物體,並實現垂直跳躍等動作。而在最新發布的視頻中,Handle機器人通過單臂輕鬆舉起箱子,並實現運送至傳輸帶、堆積等功能。這段視頻展示了Handle機器人更爲廣闊的應用場景。

·醫學·

日本報道“HPV疫苗研究造假”的醫學記者被判賠償

據《科學》網站報道,本週,日本法院宣佈了一起備受關注、關於HPV疫苗的案件的判決結果。

Riko Muranaka

2016年3月,日本信州大學的神經科學家Shuichi Ikeda發佈論文稱,他發現HPV疫苗導致小鼠的大腦受損,這一結論引發了民衆對HPV疫苗的擔憂。3個月後,京都大學醫學院講師、科學記者Riko Muranaka在日本財經雜誌Wedge發文,質疑Ikeda的試驗只用了一隻小鼠,且論文中的腦部受損圖片並非來自這隻試驗對象。2017年,Muranaka獲得了約翰·馬多克斯捍衛科學獎。而信州大學則開展了對Ikeda的調查,並認爲其基於一隻小鼠的研究是“經科學證明”的。隨後,Ikeda以誹謗爲由起訴了Muranaka及Wedge雜誌。而在此次判決中,法院以“Muranaka沒有足夠證據表明Ikeda僞造了數據”爲由,判決Muranaka及Wedge雜誌賠償330萬日元(約合20萬人民幣)。

·醫學·

利用T細胞特性提升免疫療法效果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上發文,揭示了免疫療法對部分腫瘤無效的原因。免疫療法受到T細胞生命週期的影響,T細胞的數量也是免疫治療的關鍵,因爲許多腫瘤殺傷性T細胞會在攻擊腫瘤過程中衰竭和死亡。爲此,科學家一直在探尋新方法來讓T細胞增長和複製。

在此前,研究者發現癌細胞死亡時會釋放大量鉀,而高鉀環境會讓殺傷性T細胞逐漸失去攻擊性。而最新的研究發現,這是由於高鉀環境會讓T細胞保持乾性,這意味着T細胞能夠複製,但是不能轉變成成熟的殺傷性T細胞,癌細胞因此可以獲得喘息的機會。研究者反其道而行之,利用這一特性對抗腫瘤。他們在體外利用高鉀環境培養T細胞,可以讓T細胞快速增殖,並且數量能得到急劇提升。之後再將大量的T細胞輸送回患者體內,這時他們能獲得更多的殺傷性T細胞來攻擊腫瘤,達到完全消滅腫瘤的效果。

·教育·

清華大學成立天文系

3月27日,清華大學官方發佈了成立天文系的通知。新成立的天文系將納入理學院,同時保留清華大學天體物理中心,掛靠天文系。

·航空·

埃塞空難後,對波音公司的首起訴訟案出現

本週四,芝加哥聯邦法院受理了一起對波音公司的訴訟,起訴方爲盧旺達公民Jackson Musoni的家屬。Musoni是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公署的工作人員,他在3月10日的埃塞俄比亞航空空難中去世。起訴方認爲,波音公司在737 MAX機型的飛行控制系統設計中存在缺陷。本週三,波音公司稱,他們重新設定了737 MAX的軟件系統,以避免類似的失控情況再次發生。

·動物行爲學·

解密蜜蜂擺尾舞中的信息

近期發表於《動物行爲》雜誌的文章研究了蜜蜂在不同環境下的擺尾舞,以此來確定何時何地給授粉昆蟲提供飼料會提供更好的營養。研究者分析了來自三個蜂巢的85只蜜蜂的擺尾舞,從蜂巢到花朵的距離、時間、飛行角度確定了其飛行時間和路程的關係。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改進了之前的分析模型,生成了一種更爲實用的通用校正模型,可以適用於不同種類和地區的蜜蜂。這項研究有助於通過蜜蜂的行爲了解植物分佈,繼而瞭解其他相關物種的分佈,從而推動保護工作進行。

文:吳非、謝汝雨、王語嫣、陳德芊、馬一瑗

編輯:楊心舟、吳非

相关文章